西游记孙悟空剧照图片: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行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1:51:26

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

《烟江叠嶂图诗卷》 纸本,行书,纵49.8cm,横413.9cm。辽宁省博物馆藏  
 右军被松雪誉为“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而赵孟頫承二王之脉,成为元代集书法之大成者,从而翻开了书法史新的一页。元代的虞集曾说:“赵松雪书,笔既流利,学亦渊深。观其书,得心应手,会意成文。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变其形,可谓书之兼学力、天资、神奥神化而不可及矣。”(《式占堂书画汇考》卷十六)可见赵孟頫博采众家,熔炼而成自己风格。他的书法风格的全面成熟,黄惇先生认为当在四十岁前后。也有人认为大德五年(一三O一)到至大三年(一三一O)才开始形成自己的书法特色。这后一说显得稍为晚了点。因为大德五年的赤壁二赋、六年的吴兴赋卷,都有赵书成熟期的各种标志,他的《重修玄妙观三门记》楷书,也是成熟的赵体风格。辽宁省博物馆的《烟江叠嶂图诗卷》,末署纪年。但这件作品应是成熟时期的作品无疑。 
                      《烟江叠嶂图》为宋代大画家王诜的代表作。苏东坡在朋友王定国处观看了他收藏的王诜这幅画后,写下了一首《书王定国所藏烟江叠嶂图》诗。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渔舟一叶江吞天。
使君何従得此本,点缀毫末分清妍。
不知人间何处有此境,径欲往买二顷田。
君不见武昌樊口幽绝处,东坡先生留五年。
春风摇江天漠漠,暮云卷雨山娟娟。
丹枫翻鸦伴水宿,长松落雪惊醉眠。
桃花流水在人世,武陵岂必皆神仙。
江山清空我尘土,虽有去路寻无缘。
还君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            赵孟頫《题烟江叠嶂图》纸本。大字行书,纵47厘米,横413厘米,《烟江叠嶂图 》是北宋画家王诜的作品,藏上海博物馆。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赵氏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后文徵明在赵孟頫书苏轼题王诜《烟江叠嶂图》诗后补水墨米家山水。 

《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四期中载有篇名为《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三题》的文章。主要针对“辽博本是真迹还是钩填本”做了一些鉴定。他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对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的写作时间作考证。证实赵孟頫对王诜的画是情有独钟,曾于大德七年(1303)年画过一幅《重江叠嶂图》,起构图与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诗卷》相似,此画无赵孟頫自题,而有虞集的题跋,同时赵孟頫收藏过王诜的《连山绝壑图》,因此,赵孟頫有写《烟江叠嶂图诗卷》的可能性。作品中赵字已充分显示成熟的风格,用笔娴熟,结体俊美飘逸,书写自然,所以认为其书写时间应为大德六、七年间。接着有讨论了赵孟頫诗跋的风格特征与意义。最后切入主题,作者认为王诜的《烟江叠嶂图诗卷》版本多,流传混乱,画着的前人题识、题签、印章等一度分离,之后又有混装的现象。赵孟頫的诗题曾装如姚氏本图,后有被分割。而赵书的摹本又特别多,因此辽博本是否真迹在过去就有怀疑,该卷的题首有“双钩赝作佳者”几字,则是乾隆的鉴定结果。作者在细观了辽博本后,从“笔法多有不到处”、“某些数学细节的忽视”、“个别字的笔顺也与赵书相异”这三方面论证此卷是“钩填本”

对于作者所持观点,我仔细阅读了这件作品。发现赵孟頫书《烟江叠嶂图诗卷》,未署纪年,但从作品的书风看,用笔爽朗清俊,筋骨透逸,笔势奔放挥洒自如,应是赵孟頫成熟时期的作品。而成熟时期的时间,黄惇先生在《中国书法全集·元明卷》中提到是在四十岁前后,认为大德五年的《前后赤壁赋》、六年的《吴兴赋》都有赵书成熟时的各种标志,他的《重修玄妙观三门记》楷书,也是成熟的赵体风格。于是我拿这件作品与赵孟頫同时期的《前后赤壁赋》、《吴兴赋》做比较,发现作品虽然整体风格近似,但中间出现许多赵孟頫此时不该出现的书写错误。下面我就将其列举:

(1)字形结果局促。第一行的“愁”字,整个字形揉作在一起,极不舒朗,作品一开始就出现此等毛病,实属不该。第十行的“川”字,呈一个倒三角的字形,这不符合赵字的书写习惯。另外还有“公”字,前两笔的行笔方向几乎一致,形成两条平行线,这在书写中是低级错误。还有“还”字,整个字的笔画就像被绳紧紧缠绕而无法分开,笔画之间相互叠加,有为赵体。

(2)用笔草率。赵体用笔爽朗,但无草率之意。可作品中出现了很多的败笔,不像是赵孟頫这样的大家所为。如第二行的“浮”字,行笔过于流滑,使得笔画中部空洞而缺乏质感。“来”字的中竖,行笔快慢失控,中段形成断笔,而赵孟頫一直以来以稳重著称,不可能出现这样的失误。又有“渔舟一叶”的“一”字行笔过快,缺少起伏变化,以至线条就像用排笔刷过而已。“息山”的“山”是竖折笔突然起笔,中间缺乏过渡,显得异常突兀,不合常理。

(3)行笔交代不清。有的过于拖沓,作品中凡有捺画的,如有出锋,则笔画不知是迟疑还是涂改,扭动过于厉害。有的却没写完整,出现笔不到,意也不到的情况。如第七行的“中”的竖画,行笔过半悄然而止,太过短促,不合赵孟頫平时书写习惯。另外,文中带有“禾”部的“积”、“稍”二字,撇、竖两笔连写后中间缺少过渡,只是一笔而下,让人误为“木”部。

(4)书写不合常理。如“径”、“生”两字的最后一笔横画写的太长,收放关系不明显。“妍”、“媚”二字的“女”部笔画交错于一个点上,这是书写大忌。同样,第十一行中的“林”、“麓”二字出现在同行中,那末笔的书写,一般书家都会进行处理使其有所变化,而这里却都写成长点。同样出现类似情况的在《吴兴赋》中,一行中多次出现捺画,赵孟頫都将其处理,绝无雷同。此外,文中两个“绝”字都因最后一笔的文章没放好,使其留白均匀,失去动感。可《吴兴赋》中多次出现此字而没犯此等毛病。除此之外,“翻”字左部笔顺多次涂改,使人糊涂;“寻”字笔画纤弱,形体凋疏;“归”字的起笔肥胖臃肿,软而无力。在我看来,赵孟頫如此高明的一位书家,不至于写出这样的作品。

以上是我对这件作品在书写过程中提出的种种看法,因为只看到杂志的印刷品,作品被缩小,无法从印章上鉴定,但从用笔、结果两方面就可说明辽博本并非赵孟頫真迹。不过,即使为钩摹作品,还是把握了赵体的风格面貌,对赵字有一定的研究,难怪乎乾隆爷在卷首提有双“钩赝作佳者”。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行书 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行书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行书法【前后赤壁赋】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次韵潜诗》行书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行书·《万寿曲》·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徵明行书《赤壁赋》 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 赵孟頫《烟江叠嶂图诗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代 赵孟頫 题烟江叠嶂图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书法《道德经》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行书)(一)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行书)(四)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行书)(三)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行书)(二) 《烟江叠嶂图诗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小行书书法欣赏:优雅散淡闲雅风神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元朝 文徵明行书七言诗立轴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元朝 文徵明《行书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元朝 文徵明行书《平台》七律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元朝 文徵明 万岁山 行书 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元朝 文徵明 山静日长行书卷 张子林书法 收藏 中国历朝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元朝 文徵明行书《滕王阁序》之二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赵孟頫尺牍初探 张子林书法 收藏 元朝 文徵明小楷书法作品及行书【西苑诗十首】 |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