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汤峪温泉:城市扩张之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8:01:22
 21世纪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世纪。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不断地增长,已经对人类的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个城市成长的轨迹,也是城市扩张的脚步。犹如自然界的生长,无法阻挡。而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面临诸多的困惑与选择
    尤记得北京城里的老居民讲,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个人单位分别在东三环内外,分别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空上我们城里(乡下)来玩啊!”这个故事绝对会让现在国贸上下班的白领们听着好笑。
  “进城”,是许多中国人记忆中最深刻的词汇之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词的含义近乎于“过年”。随着20世纪90年代城市的迅速扩展,这个词已渐成历史。
   不知不觉,城市的扩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如今,北京的五环六环都不算太远。只是城市的交通拥堵成为人们焦灼的话题。
   一位专家分析说,城市蔓延现象总是不好的,但又没有办法阻止蔓延。种种迹象表明,现在所有城市,随着人口的增长,都在扩张蔓延。据统计,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5.24亿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0%。全国共有660多个城市,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171个,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79个,5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210个。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管理资源匮乏、社会矛盾突出、危机管理效率缺乏、城市环境恶化等严峻的社会难题接踵而至,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城市功能的紊乱,如交通堵塞。
  10月12日,以“城市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在重庆举行。国务院副总理黄菊在峰会上说:“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城市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
    城市扩张与“农村包围城市”
    城市就是石头的历史。有人说,关于城市人口增长的统计数字和图表看似毫无生气,但实际上却隐含了成千上万个迁徙的人们生存和奋斗的故事。你不能不承认这句话隐含的深刻哲理。城市扩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城市的人口多了,面临不可避免的扩张。首先体现在商业地产上。在城里土地被“折腾”得差不多后,部分精明的地产商转换了一种新的战术:“农村包围城市”。随着北京城市扩张步伐的加快,住宅地产的开发早已开始向五环甚至更远的郊区要地了。而中部一些地方,江南江北开发正如火如荼,就开始计划开发远郊了。
   在地产商发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背后,其实是主城区购房者关于交通和居住甚至投资观念的进一步改变。简单地说,购房者之所以愿意跟随地产商“上山下乡”,与整个城市的扩张是一致的。
   因此,这里所谓的“农村”,其实仅仅是相对于目前主城区而言。就城市规划和发展而言,未来几年后,指不定成什么样。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城市的扩张,开发商们“农村包围城市”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盲目贪大”暴露出城市规划体制弊端
  2005年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上,中国的城市化成为热门话题。在充分肯定我国城市化成果的同时,专家们坦陈:非自然集聚、未经充分竞争的中国城市化,遭遇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无论规模还是速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据报道,过去10年我国城市以年均10%的速度扩张。1978年到2004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1.8%,城市人口由1.7亿增加到5.4亿。我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三四百年完成的城市化过程。
  成绩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在肯定发展成绩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城市化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影响到一些城市的科学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演化成“城市病”。
   更重要的是,“盲目贪大”的规划也暴露出城市规划体制上的弊病。从理论上看,城市规划理念贫乏,人文关怀缺失;从实践上看,城市规划还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片面追求经济目标。 
  “城市病”的产生,虽然有社会发展特定时期的某些必然因素,但其中也有人为因素的推波助澜。可以说,是一些城市发展战略的片面“求大”,造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屡屡被突破,在打造大城市的观念下,一味追求城市的“大、新、洋”,盲目扩张城市人口,将人口的扩张视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将城市硬件的更新视为城市发展的招牌。“换一届政府换一张规划”的现象在不少城市上演,于是出现了“规划赶不上变化”的尴尬。
  北京:摊大饼式的扩张何时了
  “我住在东四环外,每天都要经历堵车。我每天从姚家园出发,经朝阳公园桥桥堵!国贸桥堵!北京站堵!珠市口十字路口堵!”
  这是一名网友在新浪网上发的帖子,这样抱怨北京交通状况的帖子在网上能轻易地搜索出几十页,这样的经历每一个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感同身受。交通拥堵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无奈,它甚至带来了人们性格和语言、行为方式的改变。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乘车难、行路难,塞车堵车现象进一步加剧,仅北京二、三、四环等几条环路和环路之间的联络线的拥堵就不断升级,尤其早晚流量高峰期间,90%以上道路的车流量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稍有事故,就会造成大范围交通拥堵。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困扰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妨碍首都功能正常发挥和影响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北京在交通、空气、环保、居住条件等方面的劣势,与其在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的优势一样明显。穿行于北京,出租车的广播里那档熟悉的节目“一路畅通”,这大概是所有人关于城市的梦想。
   2004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连建设在深切感受北京城市建设变化的同时认为,北京过去的“扩张”更多体现的是“圆形辐射”,如果代之以“带状辐射”,经济和社会发展效果会更好。北京率先修了环城公路,而且是一环、二环、三环,其他城市也纷纷大修内环、外环。这些“环”,确实分流了相当一部分车辆。但这“环”又像一道道箍,把城市箍起来,车子常是上不去,下不来。这些年来,北京与天津之间的“带状”城市群一直没怎么发展起来,包括北京到石家庄之间的城市群发展。天津有出海口,北京到天津的距离也不远,如果能联结起来形成“带状”发展模式,肯定会有助于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不会造成现在城市拥挤的状况。
  当然,对于未来,北京也有它的规划,未来10年内,北京轨道交通将以每年40公里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轨道交通里程将达到300公里。高速发展的北京轨道交通,带动的不仅仅是北京综合枢纽网的健全完善,随之而来的,还有地铁沿线地区经济的启动,市区与京郊联系的加强,城市间更为亲密的经济接触……“市郊铁路旅行速度为每小时60~70公里。北京市郊区14个卫星城与市中心的联系,则将采用市郊铁路连接。届时,乘坐轨道交通从最远的密云县到达北京城区也不会超过1小时,其它区县到达城区的时间将被控制在30分钟以内。”北京市副市长刘敬民描述了规划实现后的景象。
  在拥有1000多万人口、182万辆机动车的北京城,在人们时常为“出行难”抱怨的今天,这些措施的采用或许将使北京的公共交通呈现另一番景象。
  布鲁塞尔:限制城市扩张的启示
  城市,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专家指出:在城市规划上,应从注重开发项目为主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从注重城市性质功能定位转向注重控制合理的环境容量,确定科学的建设标准,指导城市有节制地发展,避免一些大城市出现的无序蔓延现象,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总量,促进城市集约紧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
   在第五届亚太城市市长峰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规划”议题中,比利时布鲁塞尔对城市的“另类”规划引人注目: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是不断向外“摊大饼”,而布鲁塞尔却是想方设法收缩,限制城市扩张,促进郊区市民向市中心回迁。原来,布鲁塞尔已经吃到了城市过度扩张的“苦头”:市中心人口和就业机会减少、市中心地区日益衰败、汽车使用率上升造成通往市区的道路堵塞、污染严重、能源消耗量骤增等等。
   “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传统是应该反思一下了。 应该因地制宜,有计划地扩张自己的城市,不能重蹈覆辙,因为在扩大以后再收回来难度将大得多。至于如何“收网”,布鲁塞尔也提供了可行的措施:在城市规划中增加汽车的使用成本、通过财政或其他控制措施规范土地使用、增加公共交通使用的频率等等,吸引居民们“重返市中心”。
  “城市森林”急遽扩张背后的忧思
  除了众所周知的“城中村”,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背后,有这样一些犄角旮旯:环境脏乱差,房屋破旧危,管理相对薄弱,聚居在这里的民众生活比较艰难。这是目前各个城市扩张不能不面对的现实。
   从去年年初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40多名社会学者对北京城区角落进行了调查,完成了30余万字的调研成果。由此得出结论:“城区角落问题直接影响着北京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木桶’最短板!”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解释是,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北京作为一个建设中的特大型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发展不平衡。城区角落大量存在就是其表现之一。
   其实除了城市角落,城市扩张带来还有诸如原来设在郊区的化工厂等不合适存在于城市的大型企业,他们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安全,也给城市安全带来了隐患。如何消除这些隐患,与解决交通问题甚至更重要。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明德认为,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倡导“健康宜居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个有生命、能呼吸、能生长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旧区重建、公共管理,到医疗安全保障、基础建设选址等等,都要求城市的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们树立“健康、系统、全局、有机、和谐、可持续”的观念。
   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不少城市已经出现扩张的趋势。城市发展过程中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识和妥善处理这些问题,不断推进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关注和重视。中央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无疑,这为克服“城市病”指明了方向
  人与自然的共生、人和人的和睦相处,才是城市最和谐的风景。早在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曾说过: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居留于城市。现代社会的城市早已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无疑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如何建设人类的家园城市的认识,但也无可否认,目前我们对于什么样的规划才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共同的、明确清晰的认识,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未来的城市规划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时代潮》 (2005年 第二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