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山药最新价格:专一网事电子报第1期--草须儿电子报联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6:00
不怕人民怕“人民日报”?
梁江涛
6月24日,《人民日报》就石首事件发表文章说,面对突发群体性事件,政府和主流媒体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如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妄语,甚至想遏制网上“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17大精神。(6月24日人民网)
6月23日在石首指导“6.17”事件后续处置工作的荆州市委书记应代明表示:要坚决将“6.17”事件查个水落石出,一要查明涂远高死因。这回人民日报针对“石首事件”发表评论文章批评政府新闻发布语焉不详,接下来,相关领导是否要对政府信息公开作出正面回应? 可以相信,随着权威媒体的关注与介入,当地高层领导的亲自过问,“石首事件”将会很快大白于天下。
不过,有一个“题外话”更值得关注。为什么有的地方政府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非得等到上级重视了,批示了,权威媒体关注了才去应对?而与之反映迟钝截然相反的是,人民群众早就街谈巷议,参与其中了。“石首事件”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一些播客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这种政府与民众信息不对称的现状与此后人民日报批评文章出笼、荆州市相关领导的积极介入令人反思,难道某些地方政府不怕人民怕“人民日报”?
曾几何时,《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有过强大的声威。一觉醒来,长篇累牍的评论新鲜出炉,除了占据报纸头版醒目位置外,大小报纸、大喇叭里、黑板报上到处都有人民日报评论的影子。一篇评论足以改变“天空的色彩”,可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固然,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同样是政策的观察者、解读者与引导者。不过,更要看到,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在发生特殊事件之后,政府不能也不应该等着上级发话或静观权威媒体表态,而是应积极主动,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度要求,抢占先机,公开信息,尤其应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如果反映迟缓,躲躲闪闪,甚至尽力回避,遮遮掩掩,不仅阻碍了公众应有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而且更不利于矛盾的化解与处理,只能阴天拖穰草越拖越重,陷入被动的泥淖。
《人民日报》的评论代表人民的声音,而人民发出自己的声音远不止《人民日报》一个载体。就像“替谁说话”背后的逻辑一样,之所以有人重视《人民日报》的批评却忽略早就现身于网络的人民群众的批评之声,就是因为有的官员将“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与“维护人民群体的利益”对立起来,相比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来,他们更多的唯上。《人民日报》批评“石首事件”中的政府表现并不是一件坏事,它警示官员必须牢记将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策处事,化解矛盾,更需关注草根声音。
人民时评:由石首案看政府如何应对群体事件
近日,湖北石首市一名酒店青年厨师的命案,在种种传言的发酵下酿成冲突。与此前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相比,石首的局面更为复杂,但背景似曾相识。
今年两会期间,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在总结瓮安事件时说,瓮安事件发生之初,网上有许多谣言。但是通过媒体披露事件真相后,群众的质疑得到了回应。坚持信息透明是迅速平息瓮安事件的最重要原因。他还强调,主要领导干部第一时间到群众中间倾听群众呼声,并借助舆论监督、启动干部问责制,才能平息事态。
石首案的起因同样是一起非正常死亡案,面对诸多疑问,警方的解释未能成功说服死者家属和公众。在长达约80个小时内,一方面是政府的新闻发布语焉不详;一方面是网友借助非正式媒体发布信息、探寻真相。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段时间里,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近500个相关主帖,在一些播客(视频分享)网站,出现了不止一段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
石首案再次提醒有关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如何妥善应对当今社会信息传播和意见表达多渠道、互动性的新局面。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近年来政府上网和党报新闻网站建设也取得长足进步,但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依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渠道,都可能成为意见表达的主体。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这对舆论引导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仅仅发布信息还不够,还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网上各种新型信息载体的脉搏,迅速回应公众疑问,这需要政府尤其是宣传部门具有快捷准确的舆情搜集和研判能力。如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想要遏制网上的“众声喧哗”,则既不能缓和事态、化解矛盾,也不符合十七大提出的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精神。
在互联网、移动通信支撑的社会多元表达平台上,政府发声和舆论引导需要比过去更高更强的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有过成功的经验,汶川地震紧急救援时期,政府一天一场、有时是好几场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放开新闻报道,互联网、手机、无线电、卫星通讯等新技术传播媒介也各显神通,保障了灾情和救灾工作的高度透明。信息开放的结果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也提高了政府的威望,加深了政府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信息透明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这是汶川经验的启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调整,各级政府理应发挥作用,促进社会各阶层意见和利益的均衡表达与顺畅沟通,促进干群之间的对话沟通,随时注意倾听民意、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
石首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市委书记钟鸣被免职
荆楚网消息(记者欣屏)25日上午,石首市召开领导干部大会,宣布中共石首市委书记等职务任免。
鉴于石首“6.17”事件因一起非正常死亡案件演变成重大的群体性事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中共石首市委书记钟鸣同志在“6.17”事件发生过程中,没有及时发现并报告情况,错过了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经中共荆州市委研究,并报上级同意,免去其中共石首市委书记职务。对“6.17”事件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唐敦武同志,中共荆州市委决定免去其中共石首市委常委职务。
又悉,中共石首市委作出决定,免去唐敦武同志中共石首市委政法委书记、石首市公安局党委书记职务,同时提请石首市人大常委会免去其石首市公安局局长职务。
经中共荆州市委研究,并报上级同意,调荆州市民政局局长、党委书记余红星同志任中共石首市委书记。中共荆州市委还决定调中共荆州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荆州区公安分局局长、党委书记董元松同志任中共石首市委常委。中共石首市委任命其为市委政法委书记、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同时提请石首市人大常委会任命其为市公安局局长。
湖北6·17石首群体性事件仍有3人被拘
参与湖北省石首市6·17群体性事件的部分人员,因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被刑拘,目前还有3人被继续羁押在石首市看守所。
记者从石首市政府有关部门获悉,石首市“6·17”群体性事件结束后,当地警方依法追究了一批涉嫌策划、煽动、组织围观群众闹事,参与打砸烧行为的首要分子的法律责任,并敦促涉案人员主动投案自首。一个多月来,死者涂远高的10多名亲属先后被当地警方带走接受调查,其中5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拘留通知书称,被拘者均“涉嫌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
记者了解到,目前仍然被羁押在石首市看守所的3人是涂远华、涂茂海、涂晓玉,分别是死者涂远高的哥哥、堂哥和堂姐,属涉嫌犯罪情节严重的人员。还有2名被刑拘的亲属办理了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手续,其他亲属接受了警方治安行政处罚,随后都被放回。
6月17日20时36分,湖北石首市笔架山街道办事处东岳路永隆大酒店门前发现一具男尸,当地警方经现场走访、尸表检验、现场勘查等,初步认定为自杀。
经查,死者涂远高,男,24岁,石首市高基庙镇长河村5组人,初中文化程度,生前为该酒店厨师。因亲属对死因表示怀疑,将尸体停放在酒店内,拒绝火化,导致围观群众越聚越多,引发了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造成部分武警被打伤,车辆被毁坏,酒店遭焚烧。
石首事件,家属与政府部门签的“协议”为何无效
作者:杨 鹏
石首事件余波未了,又起一波,日前,当地公安部门已抓捕数名涉嫌打砸抢烧人员,有消息称,7月30日前,将从重从快判决第一批参与打砸抢烧者。石首这一举动,被媒体形象地称为“秋后算账”。
在石首事件处理中,死者家属与政府签订了一份“免责协议”,就是这份免责协议,在死者家属自信可以免除一切司法追究的基础上,才与政府“一道”促成了石首事件的最终解决。而现在,当地政府言之凿凿,称那份免责协议是“我们不追究,但法律会追究你们的责任”,如此,当地政府就“名正言顺”地推翻了此前的“免责协议”,塑造出“我们”很亲善,“法律”很无情,“秋后算账”实属无奈,事实上,这经不起推敲。
明白人一定猜得出来,“免责协议”是定然包含了司法豁免才换得了死者家属的配合,即便事后要追究法律责任,特别是在双方签署“免责协议”的前提下,更需要审慎,避免给人以当地政府在玩“挖坑”计谋的认识,这是公权力起码的权力逻辑和行政智慧,在任何时候,权力都应该是透明、公开和坦诚的。遗憾的是,石首政府当时却并未告诉死者家属“我们不追究,不等于法律不追究,你们想明白了再签不迟”。
看得出,“免责协议”为现在的“秋后算账”埋下了伏笔,当地政府俨然就是主谋,此举是很危险的,一来是给人以政府言而无信的印象;二是石首撕毁“免责协议”破坏了规则,尤其在群体性事件多发、不得不引起警惕的今天,这绝对不利于下一次事件的平息和处理,更让人忧虑。
如何恰当处置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一个无可避免的课题。此前,中央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要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对照一下石首事件,起初,《人民日报》就批评石首信息不公开,对外语焉不详,如果说“语焉不详”是一大失误和教训,那么现在,“言而无信”则是石首事件处理的第二宗罪。“秋后算账”是石首事件处置不当的延续,遗憾的是,石首一错再错。其实,真正需要被“秋后算账”的是石首当地官员。可不是,当地至今还没有启动问责程序,这种必需的真正的“秋后算账”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