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 杰西卡藏宝图:之四:教师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12:20:14

之四:教师博物馆

博物馆是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研究、采集、保存、传播的机构。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已有各类博物馆2200个,主要分为历史类、艺术类、科学与技术类、综合类这四种类型。相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变大。但,恕我孤陋寡闻,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一地区、哪一学校有教师博物馆。而乌克兰的每座城市都有教育博物馆,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教师博物馆。

乌克兰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跟着苏霍姆林斯基女儿学习12年的中国博士乌日甘娜说,他们国家有一个传统就是对教师的尊重胜过对医生的尊重。只要家里有当老师的,就是受尊重的家庭。在中国,玫瑰花是为爱情而送,而在乌克兰,人们也给教师送玫瑰花,表示一份特别的爱。怪不得在开幕式的大会上与会专家领导都会得到一束玫瑰花。而这种尊重,更体现在为教育、为教师而立的——“教师博物馆”。

在首都基辅的教师博物馆参观,发现这里也是教师们定期聚会、学习的地方。在这个博物馆里,“原汁原味”地呈现了优秀教师的事迹、论著。如,他们用过的练习本,他们的教案夹等,让老师们感受到,这是一个个自己值得学习的“模范”——是真实的,不是被“宣传”出来的。

怀着一种特别的心情,我在基辅的教师博物馆,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真实的记录:出生时候的照片,童年的村落,和母亲、哥哥等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参加二战,从事教师职业,和妻子儿女在一起的家庭照片……教育方面的就更丰富了,他工作的手记,课堂教学定格的瞬间,和学生谈话的图片,当年录制的影片,出版的各种著作……琳琅满目。

在帕夫雷什中学,我又一次细细地参观了苏霍姆林斯基博物馆。这里的原始内容更丰富。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内容,还有一些你想不到的细节之处:从苏霍姆林斯基用过的眼镜、书架、书桌、台灯、围巾、毛衣,到他亲手制作的手推车、割草机器;从他和老师们一起开会讨论的一幅幅照片,到他批改过的已发黄的学生作业本……还有,当年的作家们寄给苏霍姆林斯基的那些著作。馆中甚至还记录了他借助这些书给孩子的家长们上课的情景——他举办了家长学校,教给家长们怎样教育子女。

用今天在任的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的话说,现在的老师也会使用博物馆中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作为自己教学的材料,学校也延续苏霍姆林斯基的做法,会请心理学医师给家长上一些课程。学校很关注有些家庭不能给孩子举办活动,有些活动常常请家长学校的父母们来当老师,教不同年龄孩子。每一次活动都有班长记录在家长手册中,保存在博物馆里。

另外,孩子们在每一次活动中都会编美妙的故事,并将其制作成书放入博物馆。最有意思的是,孩子们会表演“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一起”的节目,然后留作纪念送入博物馆。每一年,孩子们还把自己的优秀作文或者绘画作品,也放入苏霍姆林斯基纪念博物馆。

在基辅的苏霍姆林斯基学校,一进门就看到迎面墙壁上张贴着学校所有教师的照片,它们组成两枚大大的树叶,围拢在中间的苏霍姆林斯基相旁,每一个教师都好像在向我们微笑。在这里,除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事迹”,你还能看到其他老师的“工作”记录,凡是在这所学校工作的教师都有他们的“文物”。用解说员的话说,把这些“标本”陈列在博物馆展览,一是进行教育,让每一个教师觉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被记录;一是宣传,让老师们懂得学校关注每一位教师的存在,关注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仅仅是“某一个人”。

为什么我们学校就没有属于自己的博物馆,而是“展览室”、“荣誉室”?说心里话,凡我所参观的学校展室,是名副其实的“成果汇报”。政治味十足,里面是不同层面的领导题词,各种锦旗或者奖杯拥挤在一起。给你的印象主要是当任学校领导在位的“业绩”,有些学校也有教师成长档案袋之类的东西,那也仅仅是“功利”的阶段呈现,不是教师专业一生的呈现,失却了“博物馆”的应有之义。有时,学校还会发你一个“画册”,里面呈现的也是校长大大的人头像——当然这也无可厚非,校长是学校的灵魂。然而,呈现的该校接受层层上级领导的接见,学校接受某某领导的视察等等——政治味道过足,远没有一点“博物”的味道了。究其原因就是大多学校没有固定的“藏品”,或者说“珍品”。有些名校有零星的“老照片”,也是不全的。他们常常会临时组织征集一批展品,举办临时性的展览迎接检查或接待外宾。而这些展览多以近期内容为主,展览结束即退回、交还。

而乌克兰的博物馆,一般都有代表本馆性质的固定陈列展览,而这种陈列展览又以文物为基础,在不断地征集收藏文物。于是,那里的教师博物馆既有固定陈列,也有随形势变化的临时性展览,所陈内容时间跨度大。

是否可以这样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容易遗忘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是不善于积累、记录的民族?君不见南京大屠杀中那三十万的模糊面孔,君不见《集结号》中的“谷子地”面对无名字的一排排碑牌痛苦的情景。因此,你不必埋怨学校为什么没有收藏在这里工作的每一名教师的“印记”。也许,这是我们民族的习惯。

早在1979年,我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就提出:“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此定义中“宣传教育的机构”这一点被我们忽略了。要知道,博物馆的多少,尤其是关于教育的博物馆之优劣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缺少或者说没有“教育”的博物馆,将怎样不可思议?

乌克兰的教师博物馆为什么存在并不断地发展?这个问题,关系着博物馆的本质,关系着教师博物馆的教育职能,更关系着提高教师的地位!试想,因为有了教师博物馆,教师们在馆中驻足,在遐想中回到过去,在走过的教育历程中,体味已往的酸甜苦辣,留下沉淀的成功,平息躁动的心绪,规避现实激烈的变革。教师们在生命的记录中,积聚力量,获得勇气。

在我看来,教师博物馆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记录一个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历程,继而成了学校文化,成了学校的文化史。后来的每一个教师,仰望馆中每一个独特的,立体的人,懂得去参照,去纪念,更去敬畏。甚至也可以这样说,教师博物馆,不是为满足个人的欲望和要求,或特定社会团体的利益而存在的,博物馆中所有的收藏品都属于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属于未来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教师认识到自身的社会性、教育性,认识到自身的创造力,从而产生通过某种方式将这种创造力传达给后人,以利于后人继续发展的愿望。

在基辅的教师博物馆流连,那一个个“物件”折射着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教师景观。事实上,不仅科学系统地反映了乌克兰教育的发展历程,而且更全面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状况。因此,教师博物馆的这些物品,确凿地证实曾经的教育是怎么走过来的,全面系统地展示对儿童的影响与唤醒和对人类的贡献。

站在帕夫雷什中学的苏霍姆林斯基博物馆,我深刻地感受到博物馆就是这样让我们记住一个具体的人,也更全面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具体的人怎样与学校,与社区,与国家,甚至与中国、与世界发生联系。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教育同样源远流长。研究证实,我国有文字和实物证实的学校教育活动已有4000年的历史。可令人忧心忡忡的是,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后,我们回首教育的来处,还能否看见哪怕“一道辙”?教师博物馆正是留存这教育“来时路”的一块永恒净土,正是未来教育的“诺亚方舟”。国人当深刻反省,赶快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