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地址:俞樾的前半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8:59:48
老胡侃史之二十三:
俞樾的前半生
苏州 胡伯诚

    

(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外地人到苏州,有两件事是搞不清的。看到干将河,北京人笑了,怎么是河呢?分明是一条沟啊;看到寒山寺,北京人又笑了,怎么是姑苏城外呢?分明是姑苏城里啊。

    河不河,不去管它了。南方的小桥流水,与北方的大漠景致自然不同。南方的河,在北京人嘴里,是为沟。那北京的海,北海,中南海,什刹海,有资格叫"海"吗?有比太湖大吗?可见,这个问题是争论不得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习俗,此河不是那河,此海不是那海,如此,而已。

     至于"姑苏城外寒山寺",那好理解。张继的年代,苏州号称十万户, "姑苏碧瓦十万户,中看楼台与歌舞"。但这是诗,自然有夸张的成分。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苏州的户数,不足十万的。按照唐朝的城市排名,只能居屈"较大的市"。当时的寒山寺,就在护城河边,而寒山钟声,大半个苏州城都是听得到的。农耕时代的苏州,本是很静很静的。而到了现代,苏州人口激增,随着市区的不断膨胀,寒山寺自然就淹没在城里了。

    寒山寺沾了张继的光,因诗而著名。而张继的《枫桥夜泊》,又沾了俞樾书法的光。至少,日本的文化界很崇拜俞樾的,也因此引出日本人在每年的新年到寒山寺来听钟。

    行文至此,说到本文的主题人物了--俞樾。

    咸丰五年,35岁的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俞樾被委命为河南学政(简称学台,主管一省教育)。这一年,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在山东全军覆没,清朝的北方政局趋于安定,俞樾在这时出任河南学政,说明朝廷对他还是很看重的。因为整个长江以南,已经在太平天国的控制下,朝廷无官可派,京城的官吏后备队伍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再说,河南临近京畿重地,一出京城便到,也相对安全,因此,这个差使还是很讨俏的。河南学政的全称是"钦命提督河南等处地方学政"。提督是一省的军事长官,为什么要加武官的头衔呢?这是因为武举的考试也是归他管的。

    学政陛觐后,告别皇上出京,这一路上恩宠无比,待遇很高,也是国家重视教化的一种姿态。虽然俞樾的翰林院编修仅为七品,但一旦当了学政,其地位仅略低于一省巡抚,而在布政使(简称藩台,主管一省财政)、按察使(简称臬台,主管一省司法)之上,学政上路是要放炮的,这是一省巡抚才能享受的政治待遇。学政的任职是有规定的,三年。明清官制中唯有学政是有任期规定的,这是与明清的科举考试三年一次的制度相衔接的。本来,朝廷安排学政,有一个惯例,越远越好。学政在上任路上,自有官家机关小心接待,是苦不了的,而且还有一个陋规,接待学政的床褥被帐之类的,都可以打包带走的,这也体现地方上给学政大人送点行李的古意,当然,一省的主官总督巡抚,也会致送盘缠。所以,学政放得远,与经济上很占便宜,油水很足的。但不管怎么说,翰林外放学政,是一等一的美差,既有名,又有利,可说是一步登天。这个美差让俞樾挨上了,心中自是很得意的。

    得意到什么程度?俞樾自己有诗为证:

    "一甑黄梁熟又炊,神仙莫笑世人痴;人生何必都无梦,只要先知有醒时。"

    俞樾的黄粱美梦居然成真,岂不要笑出声来?!

    真所谓乐极生悲。俞樾在河南学政任上,居然闹了个大笑话。

    一省的学政下到省里做什么?主要是考试。考秀才,考教官,都是学政的职责。俞樾出事在河南学政任上的第一年,按例属于岁考。如是第二年就要做科考,那是为乡试做的资格性考试,不一样的。

    考试自然要出考卷,出题目,这是考试人与被考试人的一次智力较量。俞樾出题的方式叫"割裂",或者叫"搭题"。苏州包天笑说,就是把四书上的上面半句,搭到了下面半句,或者是上节的末一句,搭到了下节的首一句。或者把互不关联的两个句子,各取首尾搭在一起。这些出题的方法,也是考试人的无奈之举,根本是为了防止考生猜题目。

     俞樾的题目是《王速出令,反》与《君夫人,阳货欲》以及《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这就出大问题了。《王速出令,反》可以理解成"王快点发命令吧,造反啊"。《君夫人,阳货欲》,有明显的戏弄、嘲笑封建礼法的意思在。而《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可以理解成"你们这些小子,怕没有君王吗?我就是"。(这里得补叙一句,俞樾出的考题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为读者看得明白,断句了)

    俞樾于是被御史参了一本,这是重大的政治性错误:其性质是反名教、反君、戏君。俞樾闷住了。出这样的题目是为了难难学生的,不想竟难住了自己。对御史的指责,俞樾无法自辩。三个选择题,题题都错,这不是鬼迷心窍,是什么?他的座师曾国藩赶紧前来营救,以患了"心疾"搪塞过去。

    但从此俞樾退出官场。咸丰皇帝的处分是:"革去学政,遣回原籍,永不叙用"。

    这年是咸丰七年。俞樾37岁。失意的俞樾从河南南归,他没有回到他的老家德清,而是到了苏州。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吗?

    在下一期的《老胡侃史》将剖析俞樾先生的苦乐一生。 

     链接:更多《老胡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