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央投资: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品”豆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14:46:51

“一品”豆皮

苗连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1年10月12日   第 07 版)

  豆皮,武汉名小吃之一,身份比面窝、热干面高,为小吃中的上品,当年毛泽东品尝后誉之为“小吃一品”。

  豆皮之得名,盖在于其有一层薄薄的面皮。实际是米和绿豆磨浆后在锅里摊成的薄片,起衬托馅料的作用。

  我们巷子里的王师傅得豆皮真传。他做的豆皮,浆清、皮薄、火功到家、馅料实在,生意好得挤破门。我曾从头至尾观摩他制作的全过程:先把锅烧热,用竹刷子蘸油刷一遍,再把浆摊在锅里,一手拿铁皮铲把浆抹匀,一手不停地转锅,使之受火均匀;烤至半熟,磕入二枚鸡蛋,捣散,刷匀;然后,用铲在面皮下兜底铲一遍,揭起,烤另一面,这时就可以加料了:先铺一层蒸熟了的糯米,糯米之上是馅料——香菇、冬笋、木耳、黄花、瘦肉,都剁成丁,也是先烹好的。然后用锅铲反复揿压,使之嵌在糯米里,最后撒以葱花,也压紧。诸事停当,他用锅铲把锅沿敲得叮当响,这就是说要翻面了。只见他两手垫上抹布,抓住锅沿,屏息,神色有些凝重,仿佛国画大师挥毫前的凝神聚精,武功高手出拳前的攒劲运气。忽然连锅端起,发声喊:“翻锅咧!”一张巨大的饼,被抛高2尺有余,空中翻个身,“啪”——稳稳地落在锅里。王师傅这一手带点表演性质,不单等着吃豆皮的食客喝彩,连路人也不由驻足观看。豆皮做成了,香气扑鼻,糯米和馅料在下,皮在上,酥黄亮眼,引人馋欲。王师傅用小瓷盘并铁皮铲纵横交错划开,切成小方块,再一一装盘,端给食客。豆皮松嫩爽口,软糯鲜香,“小吃一品”,不是白叫唤的!

  说豆皮不能不提老通城,老通城就是豆皮的代名词,犹如四季美、蔡林记之于汤包和热干面。如今,虽然街市小摊都会做,但豆皮的正宗正源在老通城。老通城自1929年创办起,便专营豆皮,社会各层人士莫不慕名而来。1938年音乐家冼星海来武汉,住老通城二楼,近水楼台,他每天的早点——一碗豆浆,一盘豆皮不可少。面对滔滔长江,思接千里,那部极大地鼓舞民众抗敌斗志的《黄河大合唱》就是在这里创作的。

  毛泽东向来爱小吃。你请他吃粤海大菜、生猛海鲜,他不一定喜欢,但对地方小吃却情有独钟。他喜食豆皮甚至超过了武汉第一小吃——汤包。他光临四季美只一次,吃老通城则有两回。此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也都曾前来,对豆皮美味赞不绝口。

  现在国内很多地方都有卖豆皮,招牌前面多冠以“鄂式”或“汉味”两字,颇有点以“出自门下”为荣的味道,豆皮也越做越好。但也有些街头小店偷工减料,磨浆少兑或不兑绿豆,馅料以豆腐干子、萝卜丁充数,坏了豆皮名头。吃豆皮,须是正宗正源的方不负口腹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