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大精密模具配件:科学网—获得ACM MobiCom 2011 最佳论文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8:29:32

获得ACM MobiCom 2011 最佳论文奖 精选

已有 4213 次阅读 2011-9-26 08:58 |个人分类:科研方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MobiCom,最佳论文奖

2011年9月21日,在ACM MobiCom会议的晚宴上,会议主席宣布了最佳论文奖评选结果。我的论文和另外一篇并列第一,获得本届最佳论文奖。导师第一个和我握手表示祝贺,很多人也走过来说“Congratulations!”。晚宴结束后,我一个人沿着Las Vegas Boulevard 走了20分钟回到宾馆。 拉斯维加斯的夜景很灿烂,人群熙熙攘攘,在各个景点之间移动。但这些好像离我都很遥远了。

MobiCom'11论文的想法早在2008年就有了萌芽。在"实时系统"课上,导师讲到了用“动态频率控制”---即通过降低时钟频率来降低系统功耗的方法。我想这个办法不错,但为什么它用在实时系统的CPU上,却没有用在无线网卡中呢? 本质上无线网卡也是个CPU,用作信号处理和状态控制。很快,我就想到了答案:无线网卡和普通CPU不同,需要受采样定律限制。CPU的任务可以延迟处理,但是无线接收器一旦降低时钟频率,就违反了采样定律,无法解码数据。 于是,“通过降低时钟频率来降低无线网卡功耗”的想法就这样在我脑袋里搁浅并休眠了。

2008到2010年,我连续做了几个基于软件无线电平台的课题;期间系统地复习了本科学过的通信和信号处理知识,也学到了不少现代通信系统比如WiFi和ZigBee的底层架构,甚至自己设计实现了一些新的信号处理算法和无线网络协议。2010年11月,完成MobiHoc论文之后,导师让我继续想idea准备来年的MobiCom。想idea总是最痛苦的时候 --- 或者是读了大量文献一无所获,或者是有了新的想法再找文献却发现别人早已做过了。苦思冥想一个多月,终于有一天有所进展 --- 在某次阅读文献学习WiFi接收机检包和解码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其实08年的想法还是可行的。检包可以和解码分开,检包用自相关实现,解码仍用原始算法,从而绕过采样定律!

12月初,我把这个想法连同另外一个WiFi带宽共存的idea拿去和导师讨论。导师觉得那个带宽共存的idea不错;降功耗的想法却有点违反常理 --- 如果能对无线网卡做动态时钟控制,别人早实现了。 但我觉得带宽共存虽然是新问题,但方法是别人用过的;降功耗的想法更新颖,一般人想不到,并且我的方法实现难度不大。

导师并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最终他还是让我来决定,放手让我去做。

之后我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把自己的算法的最原始版本整理出来,在软件无线电上实现,用实验验证了可行性。那是我在北美的,也是在实验室度过的第6个圣诞假期。

1月初的时候,我把初步的实验结果拿给导师看。他非常高兴,鼓励我继续把问题彻底解决。 夜以继日地工作几个月之后,我终于做完了所有能想到的实验和理论推导,完成论文初稿,大改两次;之后导师读了几遍,继续做了些修改润色。 尽管花了很大功夫,但我还是觉得最多只有80%的把握 --- 无线网络是我知道的所有领域竞争最激烈的;对于MobiCom这样的最顶级会议,一般的研究组只有觉得论文质量足够好才敢投;尽管如此,MobiCom还是优中选优,把接受率控制在10%到15%之间。 另外,这类会议也有一定随机性。 5到6个审稿人中,有一个不满意或者无法理解,论文就很可能被拒掉 --- 这样的事我经历过不只一次。 但导师觉得这篇论文质量很高,说:If mobicom doesn't accept it, I'll go mad.  并且在论文提交之后的第二天,就让我填表申请了专利。

6月初,论文结果公布,我们的论文被接收了!几个审稿人都给出了较高的评价。这是我的第一篇MobiCom论文,可以算是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的登顶之作。我想,这算不算一次自我超越呢?不论如何,已经知足了。

之后,我们的工作被密歇根大学以及很多IT网站报导。 几个技术公司甚至投资公司都发信,要求参与合作,将其商业化。 导师也主动联系几个公司,考虑技术转化。

9月20日,MobiCom的第一天,会议主席公布了5篇候选最佳论文。出乎意料,我的论文竟是其中一个。候选名单是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根据审稿结果讨论决定的;但最终的结果还要考虑口头报告的质量和听众的反响。

这下口头报告变得无比重要了。 而我的报告就安排在在第二天下午,没有太多时间继续准备。第一天的会议结束之后,我就开始反复练习ppt讲稿 --- 半小时练习,录像,接着半小时分析,查阅google video的相关资料,改进手势姿态和语调。中间睡着了,醒来继续练,直到21号下午3点。虽然会议之前没做太多准备 (因为没预料到自己的论文被提名);但我想即便最后能把成功的概率提高1%,也要全力以赴。

口头报告开始之前,导师走到前面,像个教练一样笑着对我说:Relax!  There's no problem. Just treat the audience as trees...  报告做得很顺利,没有卡壳的地方;可能由于太投入了,几乎没有紧张的情绪。 之后有不少人提问,包括Chandra, Choudhurry, Zhong这些大牛们。 有的问题我回答的不错,但有的并没有说到点子上,事后才想到更好的答案。

会后很多人都来找我提问和讨论。一位韩国同学说:Man, I guess you're very likely to get the award. Your presentation was too impressive。 我说:Everything is already beyond my expectation.  So whatever happens next, I don't regret...

确实是出乎意料的。我一度以为MobiHoc是自己在博士期间能达到的最高级别了,但之后却发了MobiCom; 我一度以为一个研究无线网络的人一辈子能拿到MobiCom最佳论文,那他就应该知足了;但自己却拿到了,而我仅仅是个博士生,显然不能就此止步。 我想,唯一能确定的事,就是我即使在不相信自己的时候,仍然会一刻不停,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