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校足球队:理解权力还是约束权力?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8:27:56

理解权力还是约束权力?

  • 分享
  • 转载
  • 复制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刘洪波 2011年03月23日 22:09 阅读(396) 评论(24) 分类:文章

  • 举报
  • 字体:中

 

  全国政协常委李君如谈“仇官”现象,认为“最终倒霉的不是官员,而是老百姓”,引起很大争议。
  本次两会期间,还有不少人谈到“仇官”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刘锡荣认为“仇官”和“仇富”是腐败原因造成,人们“仇的是官商勾结,非法暴富,仇的是这样的‘官’,是这样的‘富’”。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李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人们表达“对现实社会中分配不公、两极分化、住房等民生问题的不满,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反腐败、反特权,或者表现为‘仇官’‘仇富’等。
  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说,“‘仇官’和‘仇富’是历史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差别太大、太夸张,“会把一部分人搞得更‘仇’”。
  这些说法,将“仇官”现象视为腐败、分配极化导致的社会反应。前不久《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中,更是将“仇官”现象与“炫权”行为联系起来,认为“在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仇官’事件中,背后的症结往往也被归结到社会公正问题上”。
  对“仇官”现象不约而同的关注,显示了“仇官”现象正在成为突出的问题。而各方评说大多指向“仇官”现象出现的原因,不认为“仇官”现象是一种简单的情绪,或者无来由的心态,从而将解决方案指向实现社会公正。当然,怎样实现社会公正、急求社会公正还是徐图社会公正、达到何种水平的社会公正,这还大有不同的认识。


  
  比较之下,“仇官最终倒霉的不是官员,而是老百姓”,就不是以承诺实现社会公正来解决“仇官”问题,而是通过“利害相权”来提醒人们不要“仇官”。某种程度上,这种认识放弃“仇官”现象的因果探求与是非追问,而着重于告知如果“仇官”的后果。因为“仇官”不是不利于官,而是不利于民,所以民众为了自己而非官员的利益,也应当放弃“仇官”心态。
  与“仇官最终倒霉的不是官员,而是老百姓”相当的一个说法,大概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社会不管怎样变化,总归是民众劳苦。既然总归不过是苦,那么兴亡之事,民众也不必太执着了,交给别人去办理,但不管办成什么样,也不要生气,不要发火,须知办得好了,你要劳苦,办得不好,你还是要劳苦,但再劳苦,总比你生气了,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更劳苦,所以忍耐与配合是应当的。


  
  在进一步的阐释中,李君如委员的意思表达的更充分一些:在“仇官”问题上,老百姓即使最终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付出的代价会是很巨大的,“这是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的”。因此他建议“老百姓要保持清醒,要去考虑一下事情最终的结果,你一时的激动,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
  “你一时的激动,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个人为免倒霉,或者社会为免“巨大的代价”,就要避免激动。人们为什么感到不平,人们是不是应当为实现公正为努力,都不重要了,避免激动才是重要的。而怎样解决已经出现的“仇官”现象呢?“有权的人要善待没权的人,政府就该积极去调整收入分配,解决民生问题;没权的人也要学会去理解,要明白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追求绝对的公平是不现实的”。
  不能不承认,“老百姓即使最终推动了社会进步,但付出的代价会是很巨大的”,这确有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不能不承认,在不平之事面前,谁“一时的激动”,谁就可能倒霉,这也是有无数的事实证明的。然而我想问,如果人们连“激动”也没有,倒霉和代价是不是就会停止呢?“有权的善待没权的,没权的理解有权的”,这确实和和美美,只是这样的和美场景如何在“有权的官员”与“没权的民众”之间形成?权力不是要受约束,而是要被理解;民众不是要有权,而是要被有权者善待,这岂是现代社会的思维?要知道,有时,人们并不在乎倒霉,难以顾及代价,就激动起来,这也是有无数历史事实证明的。
                              201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