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植物学报官网:"学习"与"媒体"的历史纷争与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36:36
"学习"与"媒体"的历史纷争与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4
郑旭东
(南京大学教育科学与与管理系,江苏南京210093)

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的信息技术不仅为技术变革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深刻地影响着世纪末的教育实践,而且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与心理研究学科及分支,其中之一就是现在方兴未艾的学习科学。作为一个交叉研究领域的学习科学在20纪末期的兴起无疑为教育技术解决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学习”与“媒体”之关系这一重大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思路,进而影响着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的路向和前景。
    对学习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学、心理学、技术学等多学科领域都非常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以技术促进学习和革新教育则更是吸引了世界一流大学中大批顶级学者的目光,学习科学与技术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教育实践的撼动堪称世纪之交教育科学研究领域内的一大景观。事实上,包括西北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范德比尔特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中的一群学者率先开启了学习研究之先河,并一直引领着以技术促进学习、以技术创新教育的时代潮流。
    学习科学以研究学习的本质和机制、发展学习的基本理论、创建有技术含量的学习环境、探索改进人类学习的方法这四大任务为己任。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它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主要来自认知科学、科学教育、教育与发展心理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科学、信息科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还有少部分学者具有教育技术的学术背景。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看待“学习”与“媒体”、“设计”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上必然会有着与教育技术专家们截然不同的新视角。同时,由于学习科学是一个年轻的学科领域,它没有教育技术在“学习”与“媒体”问题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完全有可能为厘清“学习”与“媒体”的关系开辟出一条新路。
     学习科学的研究从对学习基本机制的揭示到学习环境的创建、学习技术的研发、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等等,研究议题不一而足。但作为一个科学共同体,学习科学的研究者们无一不坚持以下几条基本原则:在对学习科学的研究中充分重视以智能技术为研究工具与支撑,注重学习技术与平台的研发;注重科学研究与现实实践的紧密结合,在探索学习之基本规律的同时,力求把对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公立学校系统以推进教育创新。这也反映了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一般趋势,体现了学习科学之于教育创新的重要价值。
    学习科学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异军突起,成为教育与心理科学群落中一个令人瞩目的学科分支,除了它在学习的基本理论研究以及改进学习的实践方面的卓越表现外,更重要地在于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正是学习科学家们在长期的学习研究与探索中,系统发展出来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基于设计的研究,不仅奠定了学习科学在教育与心理学科群中的突出地位,而且对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其它兄弟学科也不无启发。基于设计的研究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暂时避开了各种范式之争,很好地处理了Robert Kozma和Rita Richey所争论的“设计”和“技术”的关系问题,切实实现了Robert Kozma所谓的“利用技术进行设计”(Design with Technology)的目标,为重构更深层次的“学习”与“媒体”之关系带来了新的希望。
    教育技术领域无疑强烈感受到了学习科学迅速崛起对自身的影响与冲击,并逐渐开始有意识地主动接触学习科学的研究共同体,以求在合作中共赢。2004年,在业内享有盛誉的《教育技术》杂志推出了一期题为“学习科学与教学系统:开始对话”的专辑,集中了一批学习科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以及一些横跨两个领域的学者,就两个学科与研究领域的前途和相互关系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立场。在讨论中,学习科学家主要强调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的差异性,倾向于保持自身学科的独立性;教育技术专家则强调教育技术和学习科学的联系,认为二者应该多沟通合作;而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双栖的学者则支持二者之间的合流与统一。三大群体的态度存在着微妙的不同,个中奥妙着实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在这期专辑中,两个学科的研究主体对两个领域的未来关系表达了不同的立场,具体情况是:以Janet Kolodner为代表的具有纯正血统的学习科学家认为,学习科学年轻且充满了生机,学习科学的研究主体们应该以成为一位学习科学家为最高的专业理想,当务之急不是与教育技术合纵连横,甚至与教育技术合并,而是要继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以使其最终走向成熟,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令人尊敬的、与教育技术不同的专业领域;而以David Merrill为代表的教育技术学家们认为,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对学习科学的崛起持欢迎的态度,认为学习科学的研究成果值得教育技术借鉴,学习科学的发展则有助于教育技术的进步。参加这场对话的还有另外一批以Christopher Hoadley 和Brian Smith为代表的年轻学者。这批学者横跨学习科学与教育技术两个领域,他们最初接受的是系统学习科学的专业训练,但其后从事的却是教育技术方面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专业体验,对这两个专业领域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因而在这两个学科领域的关系问题上也与前述两个阵营有所不同。Christopher Hoadley认为,学习科学和教育技术除了发展历史迥异之外,在研究目的、理论立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诸多方面都有极大的相似性和一致性,而基于设计的研究则为两个领域的统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因此两个领域走向统一既有必要性,又有现实性。Thomas Duffy,Sasha Barab和Brian Smith也表达了同样的立场,他们在比较了两个领域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论之后,认为如果能拆除二者之间的樊篱而走向统一,那么双方都会从中受益。
    “学习” 范畴向教育技术领域的进军自20世纪初叶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Edward Thorndike在实验室中在动物身上所做出的开创性的工作和天才般的预言开始,历时已经近百年。即使从20世纪中叶斯金纳掀起的程序教学运动这一“学习”范畴向教育技术领域的实质性渗透算起,也已经有50多年了。在这期间,“学习”和“媒体”一道塑造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历史面貌,为技术促进教育立下了不世功勋,同时二者之间也一直龃龉不断。在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学习”和“媒体”关系问题的争论还一直局限在教育技术领域内的研究主体之间。学习科学在20世纪末的崛起则为我们从教育技术领域之外重新思考这一对教育技术领域来说可谓是生死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并从多学科交叉和对话中寻求新的思想火花提供了新的可能。
    笔者认为,如果说原来局限于教育技术领域内部的争论之所以长期以来没有结果,是因为争论各方多少还都有些“当局者迷”的话,那么现在站在学科领域之外,从学习科学的视角来看待“学习”与“媒体”的关系问题无疑会让我们多少有些“旁观者清”的可能。历史证明,正是从媒体起家的教育技术不断地向学习艰难迈进以及“学习”与“媒体”这两大范畴不断在斗争中走向融合构成了教育技术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真正推动了整个教育技术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学习”在今天已经成为教育技术不可动摇的重要基石,也是技术变革教育的最终归宿;而“媒体”则体现着教育技术基本的学科特色,也是技术变革教育的基本手段。学习科学在崛起中对学习规律的新把握和对学习技术的新探索,无疑会进一步夯实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更新教育技术的技术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科学在新世纪的崛起昭示着教育技术领域另一个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KOLODNER,J.The Learning Sciences:Past,Present,and Future.Educational Technology [J].The Magazine for Managers of Change in Education,2004,44(3):37-42.
[2] BROWN,A.Design Experiment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lex Interven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 [J].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1992,2(2):141-178.
[3] COLLINS,A.Toward a Design Science of Education[A].In E.Scanlon & T.O’Shea (Eds.)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C].Berlin:Springer-Verlag,1992:15-22.
[4] KOSCHMANN,T.The Learning Sciences"What's in a Name[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26-27.
[5] DANIEL.C.Edelson.The Parallel Universes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J].A Historical Perspective.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27-30.
[6] SCARDAMALIA,M.Instruction,Learning,and Knowledge Building:Harnessing Theory,Design,and Innovation Dynamics[J].EducationalTechnology,2004,44(3):30-33.
[7] KOLODNER,J.L.The Learning Sciences:Past,Present,and Future.Educational Technology [J].The Magazine for Managers of Change in Education,2004,44(3):34-40.
[8] CARR -CHELLMAN,A.A.Instructional Systems,Learning Sciences,Design,Technology:A More Complete Pathway[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40-44.
[9] MERRILL,D.M.The Science of Instruction and the Technology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 (3):45 -46.
[10] SPECTOR,J.M.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the Learning Sciences:Multiple Communities and Political Realiti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47-49.
[11] RAGAN,T.J.,& Smith,P.L.False dichotomies,red herrings and straw.men:Overcoming barriers to facilitating learning.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50-52.
[12] REIGELUTH,C.Comparing beans and potatoes,or creating a balanced Diet? Different Purposes and Different Approaches[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53-56.
[13] HOADLEY,C.Learning and Design:Why the Learning Sciences and Instructional Systems Need Each Other[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6-12.
[14] DUFFY,T.M.Theory and the Desig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Reflections on Differences in Disciplinary Focus [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13-15.
[15] BARAB,S.A.Using Design to Advance Learning Theory,or Using Learning Theory to Advance Design [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3):16-20.
[16] SMITH,B.K.Instructional Systems and Learning Sciences:When Universes Collide[J].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4,44(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