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flow:创新学习理念与教育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17 04:35:10
[ 2005-3-26 15:40:00 | By: 大漠孤烟 ]创新学习理念与教育未来
                 陈国华 邓玉华   淡江大学教育发展中心未来研究组
引言
「未来」令人兴奋之处在于我们仍然有机会塑造它
                                         Charles Handy, 1997
    通讯革命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激增,传统的线性思考方式已无法有效地响应当前及未来环境蜕变的需求,在世代超越的年代,教育与学习体系的再造需要赋予未来导向的思考理念。本文应用未来学「情节思考」(Scenario Building)的方法,在当前新知领域的扩张及社会环境变迁所创造的不连续的未来轨迹中,建构台湾教育及学习体系的愿景:科际整合的多元思考、未来导向的学习理念、能力导向的自主教育、具回馈机制的学习网,以及未来终身学习型社会。
跳出箱子外的思考
    知识革命在全球趋势推波助澜下,俨然已成为挑战当代典范思潮的动力,不仅台湾,世界各地区主要工业强国,甚或经济低度发展的社会,都卯足了全力企图在下一波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因为急遽的科技与社会变迁似乎已创造了另类不连续的未来。在前一波的社会转型中占尽优势的策略、方法与组织等,都已窘态毕露,而无法再延续被使用。不管是典范转移式的思维方式变迁,或是结构上的钜变,都突显出一个崭新的知识创新学习环境系统对于整体社会发展的迫切性。「跳出箱子外的思考」或许是另一种比较贴切的形容。
    在所谓后现代或前未来的思考脉络中,过去所强调的线性与平衡均势等基本发展过程的假设大多都被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前瞻的观点,例如混沌、复杂以及不确定等。虽然这些新的破题概念仍然无法完全跳脱出科学实证的意识阴影,但是事物间绝对的因果关系已经受到了严厉的挑战,而且也同时显现出未来多元议题的复杂性。随着议题复杂性的升高,提出最佳因应对策的依据就会比较依赖主观价值判断,至于客观理性的数据资料就相对显得比较不具有说服力了。
    另一个概念相近的诠释最近被提出,或许可称之为柔性科学(post-normal science),此一概念指出当实证科学解释再也难以招架渐趋复杂的社会结构时,开放式的公民参以及具教育内涵的共识,将是获致最佳判断的最佳另项选择。例如:核四、美浓水库兴建与否的议题。图一有助于说明在急遽变迁的社会情境中,随着决策风险与社会体系中不确定因素的提高,应用科学过去被运用以解决问题的线性连续思考模式,已经逐渐失去其说服力。更进阶的专家咨询,例如︰教授、医生、律师、工程师,也只能在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还不太高的情况下发挥作用。因此,解决问题或评估趋势所影响的正常或标准模式必须从传统的互补或竞争,进而成为合作的架构。
    柔性科学同时也赋予互补性的多元文化诠释观点。实证科学通常运用简化原则来提供其对于研究发现的解释,并同时强调结果的普遍适用性。然而,各个社会、文化本体的独特性及多样性却因此而无法受到相对的尊重,而这些尚未受到重视的观点往往提供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平行式思考。例如:根据医学研究指出,预防癌症的五大方法分别为:多吃蔬菜、勤于运动、常喝绿茶、冥想打座以及良好人际交往。但光是就常喝绿茶一项而言,被简化成像吃维他命C一般的速成健康行为,其实就已经失去了追求长寿的深远意义,更遑论享受茶道文化或仅是纾解生活压力的单纯目的了。柔性科学的魅力正有待深入发觉。
趋势的挑战
    对于影响教育与学习的重要议题与趋势的观察与剖析,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问题症结与机会的多元可能性。一个比较全面性的影响力评估与可能的未来趋势走向至少包括了人口结构、信息、通信、运输科技、经济产业以及政治制度等整合性的内涵,以下分别提出观点切入:
一、学生人数锐减
    影响社会发展的最基础因素当然非人口结构的改变莫属,其中对教育产业造成直接而且明显冲击就属学生人数的明显减少了。这是一个所谓战后婴儿潮世代(1945-1964)的子女数效应。他们的后一代子女数造成了教育体制中,学生人数的一小段持续前进的高潮,有人口学者更传神的形容其为「蛇吞猪」(pig in a snake)的景象。然而经过约十二年的「消化」后,也就是从78学年度开始,国小的就学人数就已开始逐年明显下降,从75到85学年度之间,十年来减少了近45万人。自然地,六年后的国民中学学生人数也反映了使一趋势,在83─85年度减少了近65万人(见图二)。几乎在同一时间内教师的人数却急遽的增加。但学校数则明显持平,因为反映了小班教学的政策需求。
    在这一波教育人口的转变中,亟需前瞻思考的问题面向包含:在同一个短期的时间阶段中大量聘任的老师,并不会因学生人数的锐减,而同时离开教职。所以可能造成人力资源浪费,政府财政的过度负担,或转入商业教育产业,而与公立教育竞争等问题。当然,因为后婴儿潮世代的理想子女数相较偏低,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精致化与教学的多样性等,都有更开放的讨论空间。另就社会整体而言,当然鼓励生育应是更积极的策略。因为知识或脑力产业主要仍有赖于人力(才)的接续。否则,更长远的观点则须将未来发展寄托于在台湾工作或移民的外来人口之后代了,正如欧、美、日等经济开发国家现在正面临的问题。
二、自动化学习方式
    在此「自动化」当然还包含了来自信息科技发展带来的知识与信息量的大量提升、多样性,以及便利性,而且重点更应被扩及质与深度的加强,例如:自我学习与同侪团体的随时交流学习,甚而教材内容的异质,进度的因人而异设计,学习方向的弹性等。而且初期的研究结果也相当的正向,Apple明日教室研究团队从1985年来的长期研究结果发现:
    (一)教师的信息科技接受度相当高,而且一段时间后也可以很上手的设计创意表达方式。
    (二)小朋友没有变得如我们所恐惧的,有特别社会人际疏离的倾向。而且甚至比传统教室的安排,展现出更高的合作与活动相关的自然互动模式。
    (三)上课的态度与学习的动机也有显著的进步。
    (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角色逐渐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guides)或沟通辅助者(mentors)。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技术的主要的功能仍然是提供知识「量」的撷取,至于学习后的理解与反思才是显现出学习成果的主要挑战,因此每位学习者必须在使用信息工具前,接受「产品使用注意」说明:知识不仅是事实的记录与背诵,或是某一课程的消费过程而已,丰富的装饰配备仍有待个人去发掘与运用。简言之,信息科技创造了机会,但其前景却仍具有变量(wild card)。
三、学习产业化
    现在的教育制度仍然充满着工业革命后大量生产系统的阴影。孩子好象是被送进工作站的一批原料,一站(级)过一站的被进行加工,目标是过程标准化,以降低成本,并减少瑕疵。但在竞争日遽的全球化趋势下,学习或教育的思维方式早就应该做未雨绸缪的规划。如今知识经济已成主流,脑力与人才成为主要的生产因素,也成了产业竞争未来的希望。以整体社会而言,我们应该让个人有机会为自己量身订做一份学习计划。教育体系要转变成以客为尊的理念,让每一位学习者发展出创业、创意与创新的精神,进入生活与工作情境中。独特性必须是最核心的要求。但如此并不意味着一些基本核心课程就不再需要了,特色仍然建立在主要品味与兴趣上,专业的通才或可形容此趋势进展。
四、政府角色式微:
    其实所有主要工业国早已感受到,政府的过度保护与补助是造成教育体系结构迟滞不前的主因,也难怪有人倡言:学校是过去五十年来始终没有太大改变的地方之一。并不是所有学校情境都同样不变,但正如同所有接受政府补助的组织有相同的结局─呈钟型常态分布,亦即总有一些好,一些坏的,但其它绝大多数都是平平。结果就是社会大众不忍苛责,得过且过。也因此创新的动机就在等待中被逐渐锈蚀了。在不够大(强势)也不够小(弹性)的组织架构中,政府的角色功能早已式微。所以应该是时候把父母与社区找回来负责任的契机了。政府仍可以提供公共财的方式予以学校辅助,但却要避免造成其中大多数想搭便车(free-rider)的后果。如此一来,一个具有关怀、责任与创意的创新学习环境才会被共同激发出来。
跨越创新学习理念的瓶颈
    面对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变迁所凸显的教育议题,其实并不纯然只是教育体制的问题,而更是含括整个社会体系中的组成因素,例如人口结构、家庭结构、意识价值、经济型态、社会发展等,都与教育层面所待解决的问题核心相关联。例如,过去台湾仍处于农业社会的经济时期,父母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忙于农务,甚少有机会协助子女课业,但是,即便当时为人父母的做法是放牛吃草,而态度上仍表现出中国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反观当今凡事讲求经济效益的社会,文凭主义的背后,较过去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给予子女的课业协助也多半假手他人;因此,谈到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教育的理念,自然会涉及当今多元家庭结构、都市化生活型态、价值认知差异等多面向的问题。以下分别就创新学习理念所面临的环境限制予以探讨:
一、回归人本化学习理念
    人类自1970年代进入信息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以来,便陷入「科技导向」的迷思。制度决策者以「竞争法则」为施教理念,政策执行者再以「知识决定论」施肥灌溉,受教者在一套制式教育体系中所表现的知能学习效果远高于欧美放任式的教育体制。然而,过度偏重的知能教育却背离人本化的教育本质,学习者的思想体系、价值理念、生活情操等都沦为学习的次元素。当交大爆发研究生夺爱泼王水、清大研究生饮水器下毒等事件时,社会大众再三反思后提出:「我们的情绪教育在哪里?」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欧美校园。科技主导的社会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与便利,但在知识迅速膨胀的人类社会,更需要对等的全人教育。回归人本化学习理念并非制造科技与人性共存的吊诡,而是要在知识冲击的学习环境提醒教育参与者,建立学习者的人生观和自信心应与知能教育受到同等的重视。
二、教育实用论与潜能开发的拉锯战
    长时以来教育理论界便存在两套学习的对立理念,一者为教育实用论,其所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以社会服务为主,教育的内容当随社会需求与变迁而有所着重,于是随着社会经济型态的转变,人力需求由农、工转至经贸、外语,再到今日的电子、信息、服务业,学校教育的重点科系自然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另一派教育理论则强调学校教育以开发学习者潜能为宗旨,教育的目的是将每个人的内在潜力开发出来,然而,在制式学习以及班级人数过多的学习环境中,潜能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都面临窘境,因为在要求均衡学习的多重压力下,个别潜能很难顺势发展,最后仍回归到体制内的典范学习。其实,教育的功能并非单一目标,学校教育应考虑社会的需求面,但教育不仅仅为未来就业服务,教育也应该是协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建立信心,在群体社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发挥长才。
三、为思维创新开一扇门
    当讨论式的教学理念被推广运用时,由于学习者在过去制式教育的讲授方式下,长期扮演被动的角色,并且面对过多的「标准答案」与规范,使得学习者的创意思维惨遭尘封,终而滞怠不前。曾任迪士尼制片厂创意思维工作中心的Mike Vance在加入迪士尼集团之前曾参与过韩战,他激发创造力的源起是在韩战时期他小小的睡袋中孕育的。初离家乡,面对文化冲击、战争死亡恐惧以及饥寒交迫的Mike,为了不让自己陷在「我是一只上过大学的冻僵了的土 拨鼠」的自怜中,Mike开始了他超越枷锁的创意思考;有一次Mike伙同战友将无线电台播放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扩音器向敌我对峙的停火区放送,当乐曲中的大炮声轰窿响起,北韩与中共的军队为之惊慌失措,而Mike和战友则为自己的创意思维乐不可支。思维创新是打破传统记忆背诵式学习的钥匙,如果课程设计与进行能溶入更多的启发式理念,才有助于知能发展与潜能开发。
四、未来导向的学习理念
    在大多数的学校体系与各层次的教育机构中,都相当程度的肯定了过去与历史对现在发展的影响力,然而对于具启发想象力、选择与可开创的未来却相对的忽视。理由很简单,因为未来被认知为不过是一个抽象概念而已,或者肤浅的认为人各有不同未来,根本毫无交集处值得探讨。殊不知社会的整体并不等于个人加总的内涵,或是社会整体未来具可塑与选择性的本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审思,或许我们对历史与过去的执着以及对现今社会深陷的困境的强调,而压抑了对未来导向教育与学习方式的重视。其实,正如同我们所强调个人需要全人教育的理念般,社会整体成长也需要加入未来导向式的教育与学习过程,所谓生命共同体的真谛也正是植基于此。
五、具回馈机制的学习网
    曾获诺贝尔物理奖而目前积极投入教育改革工作的Kenneth C. Wilson提出,教育体系的问题之所以日积月累是因为体系中不存在学习者回馈的机制。他认为,市场商品的汰旧更新因使用者给予制造商的经验反映而加速改良,两者互动下,商品的实用性及效益因而不断提高。然而,在学习与教育的体系中,学习效果的呈现并非立即可见,而现有的教师教学评鉴或学习者评量制度都无法产生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尽管传播媒体已由企业对学校人才的评鉴做出响应,但未来所欲建构的还包括学习者给予教师、教师给予决策者、决策者求诸社会的多面向回馈机制,如此才能创造未来较优的学习环境。
结语
    创意或创新学习理念是一个容许错误尝试,而且持续更新的过程。然而其结果或成效却相当不易评量,换言之,我们可能不难发觉缺乏创意的理念,但却也无法明确的定义创意的内涵标准。这其实是一个蛮吊诡的过程,因为在我们渴望创意学习体系的同时,却也不愿见到创意被指针或定义所固定化了。不过创新学习的底线在于其必须加入未来导向思考的理念,因为学习或教育体系的设计应是为了让学习者能够掌握,并适应一个崭新的社会结构脉动,进而让学习者开创对未来社会生活的想象力,以及共同愿景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