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电信韩磊:第四章 就业体制与就业形式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2:19:25
| 网站首页 | 新  闻 | 双龙文学 | 电子图书 | 职教信息 | 电子教程 | 英语学习 | 试题中心 | 招生信息 | 就业信息 | 教研成果 |
| 党 支 部 | 教 务 处 | 青 春 期 | 校 团 委 | 政 教 处 | 资源下载 | 图片信息 | 留 言 板 | 校 友 录 | 校园邮局 | 网络办公 |
',1)">
您现在的位置: 双龙网 >> 就业信息 >> 就业技巧 >> 正文用户登录新用户注册
第四章  就业体制与就业形式    热      【字体:小大】
第四章  就业体制与就业形式
作者:未知    指导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12-08
第一节  就业的社会大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
一、市场经济体制特征
就业的基本格局,是由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就业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市场就业做法。市场就业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市场就业、双向选择
你到农贸市场上去买菜,在众多摊位上、在各种蔬菜中选中这个菜摊的西红柿,并以“1.50元一斤”的价格与摊主谈妥,买卖成交。这就是一种市场选择行为。当你毕业时,到职业介绍所或者人才市场去找工作时,你要选择工作单位,招聘单位这个“摊主”过来也要选择你,看你符合不符合单位、工作岗位的要求。这就是双向选择。
2、自由择业,竞争就业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具有个人自由,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劳动市场、人才市场上寻找工作、参与就业竞争,最后被某个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雇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会与失败的风险是共存的。
3、高效率劳动与公开失业并存
社会上的“就业”情况是由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招收多少人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个工作单位也处于社会的竞争之中,这样不少单位就要精简内部过剩的人员。因此,伴随着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内部高效就业,必然出现社会上的公开失业。高效就业与公开失业在一般情况下是并存的。
4、依法就业、政府调控
按照我国《劳动法》和有关法规的规定,一个到某个工作单位就业,要签订“劳动合同书”,劳动合同中对于个人的劳动期限、试用期、工作内容、工资报酬、福利保险等内容都作出约定,个人和招聘共同“签字画押”,从而建立了合法的劳动关系。政府对关系着国家经济大局的问题,制订一定的政策来加以调节控制,把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要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解决社会的失业问题。
二、市场经济下的就业渠道
1、劳动市场就业型
劳动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社会经济机制,即平等竞争、供求见面、双向选择的社会环境。从个人的就业直观角度看,劳动市场是可以自由地进行职业的场所,是一般人找职业、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招收员工的“鹊桥会”。我国在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进行招工、用工等制度的改革,将市场引入就业领域,各地原来承担分配工作的短期安置待业人员的劳动局就业科室,已改为各级公立职业介绍所和职业介绍中心,成为市场就业的主要场所。劳动市场中还有被称为“人才银行”、“人才市场”等的高层次市场,我国的人才市场主要是各级政府从事局举办的“人才交流中心”。
2、应聘、应试就业型
许多用人单位需要招聘人员时,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广告等途径,发布“招聘启事”。你可以按照招聘启事中所提供的时间、地点前去应聘、面试、或邮寄个人材料和求职信进行联系,也可打电话询问详情,约定面试时间。
3、个人谋业型
个人自谋职业是充分体现一个人择业权利的就业途径。走个人自谋职业途径的人,有的是因为劳动市场中缺少合适的就业机会,有的是自己的择业意向较高,不满足社会提供的现成职业岗位。在我国目前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走自谋职业之路,已经成为国家就业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
4、社会选拔型
社会为了能获取优秀的人才,往往采取不同的形式从众多的社会成员中选拔其中的优异者。我国现在实行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研究生招考制、工程技术专家的社会招聘制等。都属于社会选拔式的就业途径。
5、亲友介绍型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他们又对众多的职业有所了解。青年人的父兄长辈,往往会对青年的职业生涯进行各种帮助,例如对青年职业选择方向进行指导,为青年求职出主意想办法、到处奔走亲自作“工作岗位”的安排等。这种途径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大量存在,而且仍然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就业的途径。
6、国家分配工作型
这是我国沿袭了几十年的作法。个人在这种途径中往往是被分配的,择业权很小。国家分配工作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目前中对退伍军人和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进行工作分配。
7、自然继承型
这种类型一般是出身于农民、手工业者、工匠等家庭的青年所走的路。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人,受到职业信息知识的耳濡目染,加上父传子式的能力培养,一些人采取继承父业、在家庭中自然就业的方式。
【本节案例】
招聘启事两则
《计算机市场》杂志社招聘
《计算机市场》杂志由电子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经北京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批准,现诚聘:1、记者、编辑:计算机、中文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有采访、写作经验,在同类媒体为同类工作者优先。2、广告中副主任:计算机、广告专业本科学历,从事媒体广告工作两年以上,组织管理能力强。3、发行中副经理:本科学历,从事媒体发行两年以上,组织管理能力强。4、前台接线员:高中 以上学历,形象、气质佳,口齿清晰,反应灵敏,1.60米以上,女性。5、广告业务代表:大专以上学历,社会活动能力强,善表达和有本市户口。联系人:人力资源部李先生,电话:×××××××
北京怡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达丰牧业管理有限公司
本公司系香港联华投资集团下属在京企业,有房地产业、物业、商业等多项成规模投资开发项目。现因业务拓展之需要,经北京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批准,诚聘下列人员:
工程技术人员:房地产开发、土建、给排水、电气专业的设计各3名;施工监理6名;市政工程、工程概预算各2名。
营销人员:房地产销售3名。
行政管理人员:行政主管、公关、文秘、档案等各2名。
物业管理人员:绿化主管、会计、水管员、电管员、仓管员、打字员、户籍员、消防员、厨师、保安员、司炉工、电工各2名。
以上应聘人员均须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
有意者请速将个人资料(本人履历、身份证、大专以上学历证书、初级以上职称证书、业绩证书复印件,近照1张,联系地址、邮编、电话、传呼机号等)寄至:
北京市丰台区科学城东
北京怡海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行政部收
邮编:×××××××
(未获通知,谢绝来访)
讨论与思考: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哪些就业渠道?
第二节    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用人制度
一、职业岗位的提供者——用人单位
企业,是社会从事经济活动(生产、销售、经营)的单位,包括工人、公司、商店、饭店、旅店、宾馆等等。
从企业职工分类的角度看,以生产性企业——工人为例,包括以下四类人员:
(1)生产工人,包括直接开机器的生产第一线工人和第一线生产进行直接服务的辅助生产工人(如运送产品与原材料的工人、机器设备维修工人)。
(2)工程技术人员,指担负企业的工程技术性工作,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或相应水平者,如工程师、技师。
(3)管理人员,是在企业各个职能科、室、部、车间等厂部及下级分支机构担任各层次行政、生产、财经、设备、技术、后勤、原材料与产品供销、教育培训、劳姿人事、政工宣传、工会青年团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干部。
(4)服务人员,指为本企业职业生活服务和间接为生产服务的各种人员。主要包括单位的警卫保安人员、勤杂人员、食堂炊事人员、托儿所幼儿园工作人员、医务室卫生保健人员、俱乐部图书馆工作售货员、浴池理发室工作人员,等等。
2、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
事业单位,是从事社会上的文化、教育、科研、卫生等方面的工作的单位。
事业单位的特点是:①其活动的领域是对全社会的某些专门需要提供服务,如教育系统对全社会敞开,为广大青少年及成年人办学,医院对一切患者敞开厦门;②其职业劳动的特点是脑力劳动为主,许多事业单位是“高智力”单位,人才、专家荟萃;③事业单位以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有些事业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经济效益。
我国的事业单位包括:文化教育事业、文艺体育事业、科研事业、广播电视事业、新闻出版事业、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事业、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城市公用事业,等等。
事业单位的职业需求,除去中单位的行政人员、管理人员、服务性人员和少量的辅助性工人外(或科研实验厂工人),占人员比例最大的,是各种专门人才,即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在没部门有着不同的职称系列,每一系列又有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等级。我国主要有以下系列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
(1)工程技术人员系列的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2)农业技术人员系列的高级农艺师、农艺师、助理农艺师、农业技术员;
(3)经济专业人员系列的高级经济师、经济师、助理经济师、经济员;
(4)会计人员系列的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会计员;
(5)统计人员系列的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
(6)工艺美术人员系列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师、助理工艺美术师、工艺美术员;
(7)高等学校教师系列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8)科学研究人员系列的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验员;
(9)实验人员系列的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实验员;
(10)中等专业学校得系列的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实验员;
(11)中学教师系列与小学教师系列的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
(12)技工学校教师系列的高级讲师、讲师、助理讲师、教员 和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二级实习指导教师、三级实习指导教师;
(13)卫生技术人员又分为“医、药、护、技”四大类别。医疗防疫系列有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医师、医士;药剂系列有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护理系列有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其他(技师)系列有主任技师、副主任技师、主管技师、技师、技士。
此外,还有新闻、出版、广播播音、(影视剧)表演等系列。
3、机关单位的用人需求
机关,是指办理行政管理事务的机构。机关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党工团青妇组织机关、军事机关、民主党派管理机关和其他社团组织的管理机关。在上述各种机关中,国家各级政府机关是最主要的。
国家机关的职业需求,除去少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或医生、计算机操作人员)和工勤人员(或清洁工人、司机、炊事员)外,主要是国家公务员。国家公务员的职业特征有以下几点:
(1)公务员服务的对象是国家,其服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承担的责任、享受的权利、获得的报酬都 是国家决定。
(2)公务员身份的获得,必须是国家专门选、任的结果,或者是参加公务员考试录用,或者由国家权力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任命,或者经过其他法定程序获得;
(3)公务员负有对国家忠 诚的义务。公务员在执行公务中,不仅要无条件地报务国家的意志,按国家法令和政策办事,而且要积极考虑国家的利益,处处为国家着想;
(4)公务员的才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政府职能的发挥和对社会的效益上,这是以国家的成果形式出现,而不是以个人的成果形式出现;
(5)地位、待遇和职业保障的稳定性。西文国家实行公务员的“无过失长期任职”原则,我国公务员作为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基本上不受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倒闭和企业辞退人员那样的影响。
二、入职的“门槛”——用人单位的招收关
职业选择是双向选择。个人选中一个职业、走上一个工作岗位,同时也是企业、事业、机关单位选中一个应聘者,为应聘者进入职业打开大门。
用人单位选择应聘者,要通过报名投考、面谈、口试笔试、履历档案审查、主管领导批准等方面的程序,这对谋业者来说,就是一个个“招收关”。
一个原有的素质条件好,并且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条件相符,当然是顺利入职的良好前提。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要了解用人单位招考的环节、招考与审核的内容以及主持才——“考官”的个人特点和要求、好恶,这样,在招收这一道道“门槛”前,才不致被绊倒、失足。
因此,择业者要对自己初步预期的目标——备选择的用人单位的方方面面,尽量充分进行了解,作为个人合理决策的必要信息,还要仔细研究和思考“应聘术”,诸如写好求职信、考虑充足可能被提问的问题、修饰自己的形象以备面谈、增强求职必成的自信心、练练自我的表达和答辩的口才等等,从而迈好一道道“门槛,顺利闯过招收关,在择业求得主动权和获得成功。
三、我国的个人就业制度
就业,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对于社会来说,它是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于企业、事业、机关单位来说,它是招收人员和使用人员。对于就业者个人来说,它是走入职业行列的大门
进入职业大门的就业制度与进入职业之后的职业管理制度,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职业制度。
从我国的情况看,就业制度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多渠道就业制度
我国从50多年代后期起,在城市劳动就业方面,形成国家“统包统配”就业的单一渠道,每个人的就业都是“党和国家给的”,都是由各地劳动部门分配工作。80年代初,进行了就业制度的改革,由单一渠道就业转变为“政府介绍就业,自己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多渠道就业制度,也称为“三结合就业方针”。“三结合就业方针”的贯彻执行,扩大了就业的门路,也改变了个人消极等待分配工作局面,使个人获得了较大的职业选择余地。
2、“先培训后就业”制度
为了提高就业者的素质,保证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能够招收到合格的人员,也为了解决青年缺乏专门劳动技能而发生的就业困难,国家作出了“行培训后就业”规定。“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是指进入劳动年龄需要就业的青年,都应该经过专业或职业教育培训,并经过考核合格,才能走上工作岗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今后各单位招工,必须首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像汽车司机经过考核合格取得驾驶许可证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
进行就业培训的场所、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各类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包括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等。这是大批量、正规化进行就业培训的场所。上述学校毕业时经过考核获得专业、职业教育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就可通过不同途径就业。
(2)劳动部门举办的各种就业训练班。这种培训内容与岗位需要联系密切,培训时间较短,一般为半年至一年。接受此种培训的人获得的培训合格证书,就是具备就业资格的证明。劳动服务公司、就业服务局、就业培训中心等单位可以为学员提供一定帮助。
(3)企事业单位招收学徒工或举办培训班。用人单位招收的学徒 工,一面跟师傅在现场学习操作技能,一面参加企业组织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学徒期满,按一定条件被用人单位正式录用。用人单位举办培训班,招生的专业与名额一般都由企业根据需要来确定,培训结束合格后,即被企业录用。
(4)社会团体、地区有关部门以及私人开办补习班或补习学校。这些补习班和补习学校,一般根据社会需要设置专业,经过有关门考核,能获得培训合格证,结业后一般自己寻找职业,有时办学单位也为学员的就业牵线搭桥。
3、择优录用、竞争就业制度
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把竞争机制引入就业领域,即国有制(人民所有制)单位及其他单位,可以通过考试考核,择优录用人员。一个人要谋求比较理想的职业,必须具备较好的素质,才能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就业选择是双向选择,须知,一个人在选择职业的同时,用人单位也在选择要求就业人员。
4、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
我国大中专毕业生分配,有不同的形式。这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个人择业的松紧度。毕业生分配最“紧”的形式是指令性分配,即直接指令个人去某单位;较“松”的形式是在执行过程分配方案的前提下,允许个人有一定的挑选工作单位的余地,即实行计划指导下的个人选择职业和单位挑选人员的双向选择;更“松”的形式是以一定的分配方案为基础,给予一定的计划外自由择业的余地。我国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就是从最紧的形式向较松的形式过渡。从改革的发展趋势看,本世纪末国家将不再实行“计划分配”的制度,而变为自由择业式的就业制度。
5、失业保障制度
失业,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现象,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大于求时的必然现象。我国过去的几次“待业”高峰,实际上就是失业。国家不仅鼓励竞争就业、择优上岗,而且保护在就业竞争中条件不利者,对于年龄大、身体弱、能力低的劳动者,在其下岗、失业后,发放一定的待业保险金、失业救济金,以维持其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在适宜的条件下(适宜的岗位、适宜的时机)再次就业。
四、我国的工作单位用人制度
从我国的情况看,工作单位的用人管理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劳动合同制
1995年起在全国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法中明确提出要普遍实行劳动合同制。
劳动合同制实施的具体做法,就是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实现工作的契约化。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以下条款:
(1)劳动合同期限;
(2)工作内容;
(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4)劳动报酬;
(5)劳动纪律;
(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
(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
此外,个人与用人单位还可以协商签订其他内容。
劳动合同的期限,由企业和工人协商确定。在合同期满,而生产、工作仍然需要该合同制工人时,在双方同意的条件下,可以续订合同。不续订合同时,劳动合同即行终止。
劳动合同制工人享受工资、福利、劳动保险待遇。在合同期满、离开工作单位,尚未找到新的职业期间,享受国家的失业保险金的待遇。
9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合同制向打破工人与干部界限、从领导到各职能部门干部到工人全部实行聘任的“全员劳动合同制”方向发展。这可以督促各个岗位上的劳动者都能努力工作,也能因自己的努力和工作成果而获得发展和晋升,在职业生涯道路上步步向上。近年来,一些年轻有为的青年工人因其能力和贡献被提拔当干部,当厂长、经理。
2、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
青年人接受大学或中专教育后,一般会走上干部工作岗位。我国干部可以分为两类: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干部,一般实行职务聘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制主要在事业单位(如学校、医院、研究所、新闻单位)实行,企业、机关中也参照执行,国家对专业技术职务的类别、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条件以及各单位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及初、中、高能人数比例作出规定。具有大学、中专学历以及确有真才实学、成绩突出的人员按照一定手续申报,经审核批准后,即被聘任为基本种专业技术职务。(参照前面)
3、国家公务员制度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指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干部进行职位分类、考试录用、任免晋升、考核评定、奖惩调动、回避监察、工资福利等一系列管理的制度的总称。在政府行政管理中实行公务员制度,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选拔优秀人才从事社会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公务员制度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采用,也成为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政务公务员,即依照宪法和组织法管理、实行任期制的各级政府组成人员,一般是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决定。另一类是业务类公务员,即承担具体行政事务管理的政府工作人员。他们主要从事执行性、管理性工作,一般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类公务员通常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通常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是狭义的用法,即指业务类公务员方面的制度。业务类公务员制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⑴实行分开、平等、竞争原则。一般由国家组织公开考试,对一切符合条件的人开放。考试内容依实际工作需要设计,除考通用的科目以及专项知识外,还考核、测定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能力。⑵建立一套完整的职务岗位规范,作为公务员制度中一系列管理工作的依据。⑶对公务员实行定期考核,考核以工作实绩为主,并依据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进行奖惩或升降。⑷进行必要的培训,以能力培训为中心内容。⑸实行合理的工资、福利、退休、退职制度。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监督。
【本节案例】
劳动合同文书范例
劳动合同书
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系中美合资经营企业,现聘用_________先生/女士(以下简称乙方)为甲方合同制职工,于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日签订本合同。
一、乙方工作部门:
职位(工种):
二、试用期:乙方被录用后,须经过_________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内,任何一方均有权提出终止合同,但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对方。如甲方提出终止合同,须付给乙方半个月以上的平均实得工资,作为辞退补偿金。试用期满时,若双方无异议,本合同即正式生效,乙方成为甲方的正式合同制职工。
三、工作安排:甲方有权根据生产和工作需要及乙方的能力、表现安排调整乙方的工作,乙方须服从甲方的管理和安排,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按质量完成甲方指派的任务。
四、教育培训:在乙方被聘用时间,甲方负责对乙方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安全生产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教育和训练。
五、生产、工作条件:甲方须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否则乙方有权拒绝工作或终止合同。
六、工作时间:乙方每周工作不超过五天,每日工作不超过八小时(不含吃饭时间)。如因工作需要加班加点,甲方应为乙方安排同等时间的补休或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向乙方支付加班加点费。
七、劳动报酬:甲方每月按本公司规定的工资形式和考核办法确定乙方的劳动所得,以现金人民币向乙方支付工资、奖金,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向乙方支付各种补帖及福利费用。
八、劳动保险待遇:甲方按国家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为乙方支付医疗费用、病假工资、伤残抚恤费、退休养老金及其他劳保福利费用。
乙方享受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共七天国家法定有薪假日,乙方家属在外地的,乙方实行计划生育的,分别按国家规定享受探亲待遇和计划生育假期待遇。乙方符合公司休假条件的,享受年休假待遇。
九、劳动保护:甲方根据生产和工作的需要,按国家规定向乙方提供劳动保护用品和保健食用品。
甲方按国家规定在女职工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对其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
十、劳动纪律:乙方应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规定,《职工守则》及甲方的各种规章制度。
十一、奖惩:甲方将根据乙方的工作态度,劳动表现,贡献大小,按照本公司奖惩条例给予乙方物质和精神奖励。乙方若违反《职工守则》和甲方的其它规章制度,甲方有权给予乙方处分。乙方如触犯刑律受到法律制裁,甲方将予开除。本合同自行解除。
十二、合同期限: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年于_______月_______日到期.
十三、附件:本公司《职工守则》为本合同的附件,是本合同的组成部分。
甲方
公司总经理签章              职工个人签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讨论与思考:结合社会用人制度和用人需求,你应具备哪些知识并做出多种准备?
第三节  劳动就业的服务
一、政府帮助你——就业的市场服务工作
所谓就业服务,也称劳动就业服务,它是政府的劳动管理部门对于就业者提供的各项帮助和服务工作的总称。
就业服务,是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市场化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下,在双向选择、市场就业的情况下,个人的“择业权”或“就业权”如何实现?如何得到根本保证?显然,劳动者、求职人员不同于自由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大白菜,必须要有政府为其主持公道和提供直接的帮助。政府在各个地区设置专职就业服务机构,为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可靠的、免费的、信息广的、公正无私的、方便及时的服务场所,适应个人择业以及用人单位择员的需要。
我国近年来在适应经济改革而开展劳动就业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一套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内容包括:
1、进行职业介绍
这里说的职业介绍,是政府公立部门进行的职业介绍。
在我国,政府劳动部门设立公立职业介绍所、技工交流中心、劳务市场等机构,政府人事部门等设立人才交流中心、人才市场等机构,并开展劳动力供求见面的各种活动(如洽谈会),为求业人员寻找职业牵线搭桥,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2、提供就业训练
开展就业训练是各国解决失业问题通行的作法。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政策,劳动就业机构在各地设立就业培训中心,开办短期技能训练,帮助普通中学毕业生获得就业技能与就业资格,并开展对于离职人员的转业培训,为社会待业人员就业、企业富余职工就业提供就业能力的服务。
3、发放失业救济
失业救济,是对失业人员经济上的接济,在我国称失业保险。政府对符合救济条件的人员在一定期限内发放一定数额的救济款项,以维持他们的生活。失业救济是对失业者提供经济上保护的服务。
4、组织生产自救
生产自救,是政府劳动就业部门通过政策扶植和直接组织、安排失业人员从事临时性生产自救工作,或者在劳动服务公司中从事长期劳动。这是一种对失业人员提供就业自立的服务。我国80年代初以来,发展了一大批名为劳动服务公司的就业企业,组织生产自救,安置了大量待业人员,在解决大量待业人员出路问题上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多这类企业的效益很好,有的企业甚至盖大楼、分住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支强劲新军。我国举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经验,也受到国际专家的重视。
二、职业介绍的内容
所谓职业介绍,是一定的主体对于社会上谋求职业的人提供帮助,使他们了解社会某些职业岗位空缺情况及其该职业的具体内容,从而选择其中某一职业。
这里所说的从事职业介绍的“主体”,是从通常意义上讲,指专职听职业介绍机构。在我国目前体制下,这类机构主要是劳动部门办的职业介绍所、技工交流中心,人事部门办的人才交流中心,经劳动部门批准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办的职业介绍所。因此 ,职业介绍也就是各种专职机构为谋业者提供职业空缺信息、帮助其就业的活动。
政府职业介绍工作的具体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搜集与分析职业信息。职业信息包括不同职业活动特点与各种职业岗位数量两个方面。职业信息的来源主要有:用人单位和社会有关部门提供、职业介绍机构中管理人员搜集、职业预测以及其他来源。
对于职业信息加工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各种职业分门别类、予以区分。作为人们选择职业方向的基础。职业分类可以根据社会学研究分类、经济部门实际需要和教育培训方向几方面不同要求划分,职业介绍主要从经济需要的角度把握。我国有关部门现在已开始“职业分类与标准”的工作。职业种类不同,要求相应不同的职业能力。对于不同职业所要求的不同能力的区分,正是职业介绍的基本依据。这是职业介绍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⑵传播职业信息。传播职业信息是为了使人们增加对各种职业劳动内容与职业需求的了解。职业介绍机构对于职业信息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举办专题讲座;出版发行有关报刊、书籍、小册子;组织到职业现场参观;整理供查阅检索的职业信息卡片;开办职业知识与职业教育课程;通过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传播等。一般说,进行信息传播的机构可以分为四类:政府的职业介绍机构;学校的职业指导组织;社会各部门,行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机构。其中政府办的职业信息机构应该是主体发布机构与信息源。
⑶职业能力与性向测验鉴定。这是职业介绍机构经常开展的很重要工作。人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性向,是从事职业劳动的重要条件,职业指导,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导人们根据自己的职业能力与职业性向确定职业方向和选择职业。
对于职业能力与职业性向的了解和测定,可以采取多种方法,通常有人体生理功能检查、心理测验、直接观察、谈话询问、自我评价、外界反应、个人履历记载等方面。对求职者的一般知识、语言、数学、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运动的性向与职业的适应性等方面了解和评定,并提出有关职业方向的参考意见。
⑷职业咨询与建议。这是职业介绍的核心环节,人们到职业介绍机构进行咨询,了解有关情况,并得到其建议。对于求职者来说,一般要了解各种职业的劳动性质、工作条件、工资待遇,要求的年龄、学历、健康条件,有关职业教育的课程以及就业的机会等。职业介绍机构工作人员就此提供答案。当然,为了正确地进行解答和建议,还经常对求职者进行询问和测定。进行职业咨询,有尚未就业的青年,也有就业以后需要调换职业的人。对于尚未就业者,主要给他们以引导、启发,使他们了解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类别方向,从而恰当地从事职业学习和选择职业。
⑸用人单位和岗位介绍。职业介绍机构掌握社会职业需求的信息,又对求职者进行职业能力与性向鉴定,掌握劳动力供给的详细情况,因而可以为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二人之间搭起桥梁,为双方沟通信息、促成就业的实现,经过职业介绍机构咨询、鉴定,并由职业介绍机构介绍就业者,其工作一般都比较合适,用人单位方面反应也比较好。专职职业介绍机构的大量日常工作,是提供信息和担任介绍中介。
【本节案例】
为劳动者择业和企业事业用人单位
择业牵线搭桥的“红娘”
在我国,各种形式的职业选择中介组织迅速发展起来。温州多家民办(私人办)的职业介绍所占据的大楼,天津市现代化的职业介绍中心,电视台上的“人才红娘”节目,北京160服务电话的“就业信息台”,各种人才、劳动交流大会,以至“人才竞价拍卖”……五花八门,目不暇举,更不用说各家报刊上的招工、招干广告和人才、劳动力自我推荐和供给信息。这些“红娘”之所以出现,归根结底是社会需要。一方面,众多的企业、公司渴求人才,另一方面,大批人才、劳动者渴求合适的岗位。
在各种职业选择的中介之中,最重要、最常见的就是职业介绍所。我们这里仔细看看职业介绍所的具体任务是什么?它是如何为我们服务的?从而可以判断,我们在求职时如何利用这条途径。
按照我国的规定,职业介绍所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九项:
⑴对求职人员进行求职登记,对用人单位进行用工调查和登记;
⑵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力资源信息,推荐合适的劳动者,介绍临时性劳务人员,并对单位用工进行指导或提供咨询;
⑶为城镇求职人员提供用工信息,进行就业指导咨询和介绍用工单位;
⑷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用工信息,介绍用工单位;
⑸为城镇居民介绍家庭服务人员;
⑹为从事职业教育和就业训练的单位提供职业需求信息,推荐需要培训的人员;
⑺向有关决策部门提供劳动力资源和用工需求的信息及趋势预测,为制定就业规划和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⑻在劳动力供求双方经过相互选择自愿达成协议后,指导他们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定鉴定劳动合同;
⑼承办劳动部门赋予的其他劳动工作。
从上述工作内容可以看出,职业介绍所是一个功能全面、作用强大的入职途径,个人可以在之中广求信息、反复比较,从而选择一个满意的职业岗位。
以北京市西城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为例,可以看出职业介绍的具体做法与作用。北京市西城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有五个分支,从事下列工作:
⑴北京市西城区就业服务事务所
①举办劳务交流洽谈活动,天天组织用工单位同类求职者洽谈,并负责为用人单位抄写、张帖简章等;
②办理单位委托招工业务认真审查简章、设置代招、组织报名,还负责办理有关招工录用手续;
③进行现场登记收集求职者和单位劳动力需求信息,组织劳动力资源;
④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组织求职者同用人单位洽谈。
⑵北京市西城区劳务承包服务事务所
①在外埠建立劳务基地,采用合同形式建立契约关系;
②收集各类经济实体(其中包括外企、个体工商户)临时性、季节性用工信息;
③组织劳务承包活动,为需求劳务单位提供服务;
④组织企业间劳务合作活动,调剂劳动力余缺,在富余人员企业建立劳务队,承包其他单位的劳务任务。
⑶北京市西城区职工对调服务事务所
①为本市远距离上班职工对调工作提供服务;
②为在职职工调动工作岗位提供服务;
③为跨省市调动、解决两地分居困难的工人提供对调信息等。
⑷北京市西城区劳动力资源服务事务所
①审核接转各类待业人员档案;
②核定待业保险金的收缴和发放;
③组织待业职工生产自救及转业培训;
④解答、咨询有关劳动法规、政策等。
⑸北京市西城区家务服务公司
为本市居民组织、介绍家庭服务员、选派日工和小时工等。
这家职业服务机构业务量大,服务范围广,且内部机构设置合理、任务明确到位,工作人员操作自如,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一个“理想园地”。
各级人事部门以及一些科技干部管理部门设立了人才交流中心,实际上也是一种职业介绍所。其主要职责与工作内容为:
①为国家承认其学历并有干部身份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或国家承认其学历但干部身份不明确的“五大”毕业生(即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和夜大学)提供与用人单位洽商、双方相互选择的机会和服务;
②为各类科技人员和其他干部职属的人员流动提供服务;
③为各类科技人员业余兼职、从事第二职业提供服务;
④为离退休干部发挥余热提供服务;
⑤为干部身份的流动人员保存人事档案;
⑥对干部身份的科技人员在流动中发生的争议问题,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调解;
⑦开展跨地区的人才交流等。
讨论与思考:就业市场服务都有哪些形式?
第四节  我国的就业形势
一、人口与劳动力众多,就业形势严峻
1、人口众多,导致社会的劳动力供给压力持续加大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劳动力供过于求,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也是生产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有5.4亿人口,“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是我国人口的特征,尽管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多年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人口数量还是在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数量也因此持续增长。1996年末,我国人口数量达到12.2亿,劳动力资源数量也达到8.34亿。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估算,200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3亿,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7.8亿;到下个世纪,人口峰值在2033年将达到15亿,比现在增长2亿多人,劳动年龄人口峰值在2016年将达到8.7亿,比现还要增长1亿多人。
需要就业的人,是一种社会劳动力的供给。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巨大,而且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
⑴由学校毕业、需要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是新成长劳动力,我国的新成长劳动力每年都有近千万人,这种压力是巨大的,而且在每年的夏、秋之际都出现一个高峰。
⑵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许多单位都在精简人员,或者辞退职工、或者安排职工下岗。这样,大批就业人员正在逐步转化成为失业人员或者下岗人员,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成为另一种新增的劳动力供给。
⑶我国目前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高达1.3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转向非农业、转入城市,从而增加城市就业的压力。从近几年的情况看,农村进城务工经商的劳动力数量,每年都在5000万人以上的水平。
2、我国劳动力需求不足,就业岗位缺口巨大
尽管政府近年来高度关注问题,采取了诸多的政策措施,但就业岗位需求依然严重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锐减。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一直是我国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近年来许多国有企业处于不景气状态,亏损面较大,集体企业不景气情况更严重。这样,它们不仅不能再增加劳动力,原有的人员也在减少,1996年国有企业单位的职工总数净减9万人 ,大集体企业职工总数净减81万人。
(2)经济结构调整,使劳动力需求下降,现有的就业岗位正在减少。国家目前大力搞结构调整、企业扭亏,使得大量企业富余职工从工作岗位上剥离出来。例如,我国煤矿行业的“扭亏攻坚战”,在赤字消除的同时,从主业排出的人员数量有上百万人。钢铁行业有300多万职工,计划到本世纪末从业人数压缩到80万人。过去作为吸收就业主渠道的第三产业也面临结构调整,一些城市的大商场营业稀少,歇业关闭。
(3)经济竞争使各个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与先进设备的投入,精简人员,从而许多单位、许多岗位的劳动力需求还会下降。
(4)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的劳动力需求不断下降,正在持续、大规模地向别的领域——乡镇企业、农村第三产业和城市转移劳动力。1997年一季度,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不足50%。
二、我国城市就业问题的具体表现
我国目前城市的就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城镇的失业率在逐步提高
我国现在所说的失业,是指城镇的失业,我国对城镇的失业人员进行登记,发放失业救济金。从近年的统计数字上看,这种登记失业率随着经济转轨而逐步提高。80年代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2%左右的水平。1989年经济上实行治理整顿,劳动力需求大大下降,失业率达到2.6%,以后有了一定下降后又继续增加,1997年为3.1%,在政府控制大规模失业出现格局下,公开失业数量仍然增加了近一倍。就总体而言,我国城镇的巨大就业压力还没有缓解。据劳动部按照城镇劳动力供求的差距估计,2000年的失业率为7.4%,而“九五”计划要求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的水平,可见压力巨大。
2、用人单位劳动力富余问题严重
在城镇经济单位内部,存在着低效率或者说存在潜在失业人员和冗员,这也可以称为不充分就业或者半失业。由于我国尚牌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不少经济效益差甚至严重亏损和停工待工的国有企业、大集体企业还没有排出多余人员,因而在企业内部存在着数量巨大的富余职工问题,据估计,我国城镇就业人员中富余人员数量在3000万以上,此外,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着一定的冗员。
3、企业停工,职工下岗
我国目前存在着企业停工停产和职工下岗问题,劳动者没有工作可做,这实际上是变相失业。在经济改革的过程中,由于许多企业不景气,停工停产,不少劳动者被辞退。仍然是企业在册的人员中,有大量的人因停工停产而无事可做,虽然与企业保持着劳动关系但也没有劳动岗位,成为有别于被正式辞退人员的“下岗职工”。
4、农村劳动力进城规模巨大
我国是农村人口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是一种历史规律,这种规律在我国目前正在发挥着作用。8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找工作的数量不断增加。90年代出现了每年春节过后大批农民盲目、集中涌入城市的“民工潮”,这种“民工潮”,就是“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向“非三农”(工业与服务业、城市、工人)转变的反映。由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盲目地流进城市,许多农民找 不到工作,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1994年以来我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组织、有限度进城的“农村劳动力有序化流动工程”(这是与“再就业工程”并列的就业管理措施),实行控制农民盲目进城、按城市用工需要实行证卡管理的制度,使农村劳动力盲目进城的局面有所好转,基本上遏制住了“民工潮”。
尽管我国实行了“有序化工程”,但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数量仍然高达1.3亿,其流动的总规模依然在增加,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每年进城务工经商的数量均在5000万人以上。而我国城市的吸纳量终归有限,目前城市企业职工下岗、再就业也正在占据相当多的以前城市人不愿干、需要农民们来填补的岗位。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上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亟需寻找新的出路。
三、我国的职工下岗问题
我国的“下岗”问题,与我国体制转轨的结构调整紧密相联,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渐进式转轨和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调整的反映。近年来,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差,亏损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 增加,一些不景气行业已经到了“振兴必须以排挤过剩人员为前提”的地步,国家对此的财政负担沉重。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也正进一步在国民经济骨干行业中推行减员增效的举措。
国务院领导指出,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要排出富余人员,要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这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承受的一种牺牲。在我国社会保障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的富余人员不能马上全部排出到社会上,为了保证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安置有人管,所以就采取了下岗的形式,国家也因此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朱镕基同志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组发言中指出,“在经济亏损或者有较大困难的企业中,大约有一千万富余职工,妥善安置这些职工,是帮助这类企业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要做到这一点,只有靠再就业工程。国有企业职工再就业工程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国家为保护工人阶级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而采取的有中国特色的一大保障措施。”
四、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
1、扩大就业岗位]
扩大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对策。我国是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扩大就业岗位就是我们必须采取的主要措施。
(1)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培育增长性行业,发掘优势产业的潜力,扩大经济投入、扩大有生命力的就业岗位。我国的住宅建设业、汽车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家用电器业等方兴未艾;一些地方(如黑龙江)利用土地资源优势,组织富余职工向农业分流。
(2)有效开拓市场,扩大经济消费。消费是生产的起点和目标,消费扩大了才有生产的扩大、就业的增加。要注意发掘市场潜力,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潜力。引导消费,采取适度鼓励消费的政策,扩大消费需求,就能导致生产需求和劳动力需求的扩大。
(3)加强劳务输出和扩大商品出口,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利用国外的条件发展生产、扩大就业、发掘“国际性”就业岗位的潜力。
2、大力发展企业与个人开拓就业岗位的能力
大中型国有企业有技术、经济信息、人员素质等方面的优势,在寻找富余职工出路方面会有很多办法;集体企业、尤其是新集体企业,“船小好调头”,也有适应市场变动的特点;失业人员与下岗人员各自有的条件和环境,也能够寻找到就业和创业的办法。
3、进一步发挥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在发挥劳动力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方面的措施有:
(1)从管理体制和政策进行协调,促进职业介绍与人才交流两个机构的就业服务工作。
(2)扩大政府对公立劳动力市场机构的财政投入;加强对于劳动力市场机构的正规化管理和人员培训,提高其工作水平。
(3)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立法与监督,加强对非公立劳动力市场的整顿、管理和业务指导,打击不法行为,禁止非法劳动力市场。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特别是失业救济金和覆盖全部城镇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这是企业能够自主择员和自主辞退富余人员的必要前提。
5、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转变就业观念
许多城市开展了对下岗职工的免费培训,帮他们提高就业技能,部分失业人员与企业富余人员,存在两种错误的就业观念,一是“正式单位的工作才是就业”的错误认识,二是等待国家分配和国有企业想办法的依赖思想。加强宣传教育,加快企业改革,加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是有效转变观念的保证。
6、重点解决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1997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把搞好国有企业富余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作为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使企业顺利实现转轨的根本保证。上海、青岛、大连等许多城市已经建立起“再就业服务中心”,由各行业主管部门(如上海市的纺织集团公司、仪电集团公司)把下属企业所排出的富余人员集中和“托管”起来,由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下岗职业进行培训、职业介绍、组织劳务输出和生产自救,并解决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和基本的社会保险。这一经验已经在全国许多城市借鉴推广。1998年5月在北京举行全国下岗职工生活保障与再就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各地的再就业工作。
7、处理好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历史趋势,是一种进步过程。但是,在这种进步过程中,当进城规模过大、速度过快时,可能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国从经济发展和城市劳动力需求的角度出发,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进城,协调好城乡劳动力关系,使转移进城的农村劳动力真正起到促进城市发展的作用 。
【本节案例】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
第二次记者招待会
李伯勇、陈清泰答记者问
1998年3月8日,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记者招待会,邀请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介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及职工再就业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李伯勇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当前出现下岗职工的原因,主要是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就业结构,不适应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一部分职工从传统行业、产业进入新兴的生产和服务领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就不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就不能建成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职工下岗和转换职业是难以避免的,也会给一部分职工带来暂时困难。但从根本上说,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符合工人阶级的长远利益。目前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问题,成了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是政府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李伯勇说,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和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经济转轨时期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当前,需要重点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特别是国有企业已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广开就业门路、搞好职业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尽快实现再就业,此外应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劳动力市场建设,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就业机制。
在回答记者提出的对国有企业富余人员怎么办时,陈清泰说,现在国有企业共有职工7500万名,对于许多工业企业,如果减少1/3人员,企业可以照常经营,有的企业减少一半人员可能经营得更好。但我们改革要有步骤进行,根据社会承受力分年度进行分流工作。如去年全国111个试点城市中,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分流职工169万人,其中有2/3的人是以原有企业作母体,从事多种经营、第三产业等。另外1/3人员有的退休或提前退休,有的自谋职业。总的看分流中比较稳,没有出大问题。
在回答我国解决失业问题有什么措施的提问时,李伯勇说,当前全国企业下岗职工11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这两部分都面临就业的问题。解决社会失业问题,我们有一套措施,其中失业保险从1986年就开始着手搞。失业保险目前覆盖面窄而并不完备,失业保险基金收缴率只占企业上交工资总额的0.6%至1%,失业保险金少。失业保险打算增加资金的数额,把企业缴费的比例从0.6%增加到2%,职工缴纳1%,失业保险的一部分用于下岗职工的费用。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失业人员再就业要走劳动力市场这条路。企业下岗人员的安置,主要是在企业中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再就业服务中心与进入中心的下岗职工签订托管合同,为其发放基本生活费,缴纳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用,组织参加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托管期限不超过3年。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险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自1998年3月10日《中国劳动报》记者洪梅文)
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
我国政府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三结合”就业方针,曾长期指导我国的就业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绩。
1997年12月,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在全国劳动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我国新时期的就业方针,“以充分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源、统筹安排城乡劳动力为出发点,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  方针。”
“自主就业”是指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通过各种渠道自谋职业。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是就业的主体。有宪法赋予的就业的权利和择业的自由。因此,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要鼓励劳动者“自主就业”。实践表明,劳动者转变了依靠政府解决就业的就业观念,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择业的就业观念,就能积极参加培训,提高素质和市场竞争力,自己主动开发就业岗位和自谋职业,尽快实现就业。
“市场调节就业”是指通过培育与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市场机制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调节手段,实现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双向选择。
“政府促进就业”是指政府通过宏观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发展经济,包括发展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投入,健全和发展就业服务体系;采取必要的措施,帮助下岗职工和其他特殊群体实现就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大有作为,但与计划经济下的作用不同,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就业”。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使宏观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调节劳动力需求;政府还能通过调整就业政策,调节劳动力的供给,促进企业多用人,促进劳动者尽快实现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和通常的国际惯例,也符合我国批准和执行的国际劳工组织《就业政策公约》的精神。目前,我国下在积极研究起草《就业促进法》。
(摘自1998年3月10日《中国劳动报》,莫荣文)
讨论与思考: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对我国当前就业形势有哪些了解?
1
指导录入:wch    责任编辑:wch
上一条指导:第五章    求职途径与技巧
下一条指导:第三章      职业资格与就业制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