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归秦军杀人了吗: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导读--常诚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31:40
曼昆《微观经济学原理》导读
Economist@ 2010/12/15 1:04:00
自上个学期学完微观经济学后,我就很少再去看有关微观经济的东西,一是因为自身并不太喜欢微观经济学,学来过于枯燥且思想单一不如宏观学起来那么与生活息息相关,二来是一位本学期的课程增加不少没有太多时间再去翻看。但国庆假期闲居学校无太多事可做就又新先浏览了一遍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原理》一书,看后自己也惊讶不小,原来上学期才学过的微观经济学现在除了记得一个大概框架外很多细节已经悉数忘去,所以趁现在还记忆犹新写一篇书评以加深自己的理解。总的来说曼昆的经济学书很适合初学者来看,不仅整本书的知识框架清晰,里面的内容也是浅显易懂,每节后面附带的案例分析也使学者在学习完本章后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现象。对于想要快速了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的学生来说,这本书可谓是最佳选择。
第一篇导言部分,作者详细的介绍了经济学是什么以及经济学用来做什么这一问题,所提出的经济学十大原理让读者迅速进入角色并且在以后的各篇章中相继展开,贯穿全书。在本篇章中所提出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比较优势可谓是为读者奠定了微观经济学习的基础: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在本国生产可能性边界上追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利用,建立在本国比较优势上的专业化分工使一国可以融入世界贸易并使本国人民生活更好。可以说作者开篇就展示出了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重点。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第二篇供给市场如何运作中,本书仍然延续了马歇尔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从供给需求曲线出发分析了影响供需曲线变动的原因,重点分析了价格作为市场的一种信号对产品市场以及要素市场的影响。在此之后根据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提出了均衡市场理论,以及分析了市场波动的内部及外部因素。既然市场是以价格为信号来调整的,那么分析需求供给弹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弹性说白了就是消费者或商家对价格或成本的忍受程度,当一个商品的价格或成本高的让某些消费者或商家难以接受时他们就会尽量少买或少生产这种商品,当这种商品为非生活必需品时甚至于不再购买,这就是为什么弹性分为富有弹性及缺乏弹性。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供求的均衡分析及需求弹性研究了当市场波动时厂商的收益,以此来提出厂商在各种不同市场下场商所能选择的最好市场政策。对于微观层面上来看,市场的力量决定厂商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但从宏观层面而言价格弹性就为政府制定税收提供了一个依据,政府依据弹性的不同可以定向的向某一群人征税。综合起来看,曼昆的观点代表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用均衡理论来分析整个市场各参与者的相互作用及其所达到的结果,以价格为信号,起到资源的配置及表现资源的稀缺。
第三篇市场和福利可以说作者使用了独特的方法来分析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用福利经济学来分析各市场参与者让读者很直观的认识到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选择,在“理性人”这一假设下,消费者和生产者都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去选择消费和生产。作者首先讲述了什么是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及市场剩余,并用福利经济学的方法再次推出了需求供给曲线,在生产者和消费者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下市场再一次达到均衡,并且是有效率的。之后,作者再次拿出了税收这一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市场可以实现效率均衡,当人为地改变时就会损失市场福利,导致价格扭曲。在结合了价格弹性这一概念后作者分析了税收归宿这一问题,同时引入了税收规模与无谓损失之间的关系,即著名的拉弗曲线。在读者初步掌握了福利和税收这一工具后本书引入了国际贸易这一应用篇章,主要讨论了国际贸易的形成原因:各国根据比较优势所建立的专业化分工,税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同时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阐述了税收引起国际贸易中的无谓损失。在本章之中作者略谈了什么是市场效率以及影响市场效率的诸多原因,提出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非时刻都有效率。这一篇章中作者提出了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并且在以后的篇章中多次用到福利这一工具来分析问题可谓第三篇起到了本书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篇公共部门经济学,作者继续研究了市场在何时会出现无效率的资源配置。开篇介绍了什么是外部性,正的外部性可以使市场更有效率而负的外部性会使市场无效率。这也就分析了厂商在决策过程中并未考虑自身所带来的负的外部性以至于引来了诸如环境恶化等问题,解释了为什么像我国这样法制不健全的国家因产权不明确而引发的诸多矛盾。在说明了市场的无效率是因为负的外部性后,作者突破了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引入政府管理才能使市场运行的更好,提出了如:价格管制,税收等政府手段。当然,市场的无效率不仅体现在负的外部性上,在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的提供上市场同样无法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搭便车者”和“公地悲剧”充分的说明了因为产权不确定而引发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的的投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政府能够很好的计划并实施政策,就可以使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从而增进经济福利。本站的亮点是作者引入了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概念,提出了产权在经济行为中的重要性,这为我国在改革过程中重视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依据,纵观这些年来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的兴起充分说明了在改革过程中,制度的建立要先于市场的转变,否则必然会引起市场的无效率。
第五篇产业组织可以说是本书正式进入了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框架,也是微观经济学的重点所在。在第二篇中作者提出了供给需求曲线及市场均衡,但作者并未分析是市场的什么力量导致的市场均衡。本篇中作者首先从供给的角度分析了市场供给量的决定因素,从成本分析开始介绍了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不同,说明了经济学在成本—效益分析中考虑的是机会成本而并非仅仅为会计成本。其次引入了里昂希夫生产函数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为,以后分析规模效应打下了基础。在成本的各种衡量指标一节中作者介绍了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等各项指标并将各成本曲线归于同一坐标系中使读者清晰的明白各曲线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完全是市场竞争中,作者罗列了构成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条件,这也是的读者清楚的认识到完全竞争市场是一个接近完美的市场,厂商是价格接受者,市场是完全有效率的。但同时我们看到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近乎苛刻,现实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是很难存在的,但研究完全竞争市场的现实意义还是巨大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作者根据各成本曲线间的关系分析了厂商短期与长期停止营业的决策,厂商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产出与投入的生产要素的量。在分析了厂商短期与长期利润决定后,作者给出了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企业经济利润最终为零的结论,这也再次反映了完全竞争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在本篇的后三章中作者相继介绍了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这三个市场结构,用于完全竞争市场相同的分析方法说明了厂商在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怎样选择而生产。在这之中,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各种市场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不同以及利润最大化的条件的不一致性(即有时MR=MC为厂商的利益最大化,有时为场上的损失最小化)。同时我们还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垄断,以及垄断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歧视。在寡头市场条件下,作者引入了博弈论的思想,即在寡头市场情况下,厂商在决策时也需考虑对手的最优策略来制定自己的策略。可以说本篇系统的阐述了供给背后的决策,让我们了解了是什么决定了供给曲线。其次,寡头垄断等市场也说明了有市场势力的企业会使市场结果无效率。
在谈完了第五篇后,我想直接进入第七篇:深入研究的论题,即是什么决定了需求曲线来和上一篇形成一个照应。第七篇中,作者主要讨论了消费者基于效用最大化与与预算线结合的选择理论,开篇就介绍了预算线的形成以及用什么来衡量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在理性人的假设下,消费者总是在选择效用最大化是的商品组合,即用无差异曲线所显示的消费者偏好,但现实情况是他们总是会以预算线为约束来进行效用最大化的选择。沿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作者用消费者在效用最大化下的消费者选择来阐述了需求曲线背后的决定因素。本篇中作者同时讨论了当收入变化时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以及替代效应。总的说来,作者在分析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决策时并未脱离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微观经济学框架。
在第六篇:劳动市场经济学中,作者主要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市场供给与需求,在前几篇中熟悉了物品的供给与需求后,现在再学习生产要素市场已经是轻车熟路。在本篇中,作者考察了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解释了为什么工资具有差异以及造成贫困的原因。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劳动力工资的决定及差异的形成,在这里我们将不做太多讨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本书的最后向我们展示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前沿,包括信息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等新兴的经济学分枝科学,让喜欢微观经济学的读者扩展了理论的视角,同时也在提醒读者经济学是一个综合各学科而形成的理论,经济学家正努力扩展他们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的理解。
至此,曼昆微观经济学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和理论框架已经全部介绍完。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的感觉,与其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当做一本教科书却不如把它当做一本普及经济学的读物,作者简洁的写作手法和清晰的理论框架让读者感到经济学原来离我们这么近,对于一个想要快速了解经济学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一个最优的选择。但对于想要深入学习经济学的人我们却不能忽视这本书的理论缺陷之处,作者在描述市场的作用时将市场过于的完美化,市场与读者很容易相信市场是完美的,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均衡市场条件下市场的需求是不等于供给的,消费者并非总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等等,这些理论上的固有的缺陷使得市场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有效率。总之,曼昆的经济学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成为一本经典的教材还是有其自身的原因的,阅读大师的作品总会是我们在其中找到经济学的魅力所在,所以感兴趣的同学还是自己亲身去体会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