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找设计师的好处:“破坏性地震”及其监测预报的经验教训讨论(摘要)——兼谈地震的成因种类与破坏性地震的高效预报、近期态势和稀释转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40:00
 活动构造、地震及其灾害效应   

“破坏性地震”及其监测预报的经验教训讨论(摘要)

——兼谈地震的成因种类与破坏性地震的高效预报、近期态势和稀释转移

   

河北省崇礼县科学技术局(地震局)076350  屠 庆  石中昌

 

 

●破坏性地震:

即由“岩浆冲击”[1] 55 [2] 109 [3]震动“微破裂[4] [1] 55导致“透水激发[5] 384---386 [6] 54‘爆炸’[7] [8]引起脆性岩层断裂[5] 399 [9] [4] [10]”时的“震断成因‘大地震’”[1] 55 [2] 109 [10] [11] [3],也可叫做“‘岩浆升蚀’[12] 1262地震”或“‘冲断’[12] 1262地震”。它们属于“‘旋回’[5] 85性亚火山地震”[3] [13]中的“‘底辟’[5] 425---426 [12] 1321地震”。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玛珥型’[13]亚火山‘旋回’[5] 85性‘冲断’或‘底辟’地震”;其它的发生机理多少也与此有些类似。由于引震载体——地下岩浆对于震断岩层的“焊接效应”,使得“破坏性地震”都具有相应的“准‘周期’[5] 85性”、准地域内的“大震转移”特征。

(上标后面的“55”、“109”等,是引用或依据内容所在文献的页码,下同。)

 

在日本东部,“准周期性”地由“日本东海”,“转移”到日本东北海域的2011·3·11日本9.0级地震,及其前后位于日本鹿儿岛县与宫畸县交界的新燃岳火山喷发的事实(央视新闻频道2011年3月13日20时05分报道:“……新燃岳火山13日下午再次喷发,火山灰高达4000米。”),还有几天前威夷火山喷发的事实等,又一次证明了的、这一概念的综合归纳和逻辑推论的正确性,进一步说证明了这一概念的客观性——出于这一概念的综合归纳和逻辑推论摘要[见“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二零一零年三月·广州)第210至224页的《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也谈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的必然前兆与短临预报]如下:

 

按照与地月体系形成时的地-月撞击阶段相对应的四个旋回韵律,可把(一个)旋回中的旋回地震,分为如下四类:

“⑴初撞旋回地震——印度洋旋回地震:由月球撞入地球阶段的旋回韵律——印度洋动脉冲动和回荡韵律所引起的旋回地震。主要特点是来势凶猛、震级巨大。主要前震,即由印度洋韵律(也可称印度洋旋回)中的印度洋动脉首次冲动所引起的印度洋旋回首压挤震,重点分布在印度洋周边地区,包括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震带在内的地震带上;主震,即由印度洋韵律(也可称印度洋旋回)中的印度洋动脉首次回荡所引起的印度洋旋回首翘胀震,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地区;其它前震和余震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及其周边地区。

“⑵弹动旋回地震——中介或过渡旋回地震:从初撞旋回地震末期到再撞旋回地震初期之间的旋回地震,即由发生在印度洋动脉至太平洋动脉之间的“压动脉韵律”(也可称为“压动脉旋回”)所引起的旋回地震。特点是比较温和、震级不太大。较大的主要发生在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一般的在所有地震带上均有发生。

“⑶再撞旋回地震——太平洋旋回地震:由月球半成品撞入太平洋地区阶段的旋回韵律——太平洋动脉冲动和回荡韵律所引起的旋回地震。主要特点也是来势凶猛、震级巨大。主要前震,即由太平洋韵律(也可称为太平洋旋回)中的太平洋动脉首次冲动所引起的太平洋旋回首压挤震,重点分布在太平洋动脉至印度洋动脉之间的“沟通动脉”(即印度洋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的地球脉络)和“击穿动脉”(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渤海湾地脉开始,经过燕山带-河北平原带-渭河平原带-天水·兰州带的东南边沿下面的“旋扭脉络”,到达四川盆地西北面武都-马边带上的龙门山断裂的下面,指向印度洋方向的地脉)上;主震,即由太平洋韵律(也可称为太平洋旋回)中的太平洋动脉首次回荡所引起的太平洋旋回首翘胀震,主体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主动脉上,如日本列岛、智利和美国的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⑷调和旋回地震:从再撞旋回地震末期到初撞旋回地震初期之间的地震,即由全球动、静脉统一衰减韵律(也可称为旋回)所引起的全球动、静脉连通衰减地震,可简称为调和衰减地震。特点是相对最温和、最微小。它在所有断裂带上均可能发生。

 

“……

 

2001年的昆仑山口西地震,属于“首压挤震”类型,是该轮印度洋旋回地震的主要前震;它由地下岩浆在地球的印度洋动脉中的“该旋回首次冲动”所引发。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苏门答腊附近海域的、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的地震,属于“首翘胀震”类型,是该轮印度洋旋回地震的主震;它由地下岩浆在地球的印度洋动脉中的“该旋回首次回荡”所引发。

……因此,5.12汶川地震,属于该轮太平洋韵律所引起的太平洋旋回地震序列中的“首压挤震”类型,是该轮太平洋旋回地震的主震(“首翘胀震”),即很可能即将发生的“美国加州强震”或(和)日本“东海大地震”的前震,犹如2001年我国昆仑山口东的8.1级强震,为2004年苏门答腊附近海域近40年来世界上最强烈地震的前震。

“——很可能即将发生的“美国加州强震”或(和)日本“东海大地震”,是该轮太平洋旋回地震的“首翘胀震”,即主震。

“……如果这个“‘上地幔热物质旋扭上涌力量’的载体岩浆”向太平洋中、北部波动的速率,和其从汶川地下到达印度洋、又从印度洋到太平洋中、南部的速率差不多的话,那么,有“99%”的可能性要发生的、该轮太平洋旋回地震的主震(首翘胀震)——“美国加州未来30年内”的强烈地震,或(和)日本“东海大地震”,在2011年或2012年甚至今年就可能发生,而今年1月13日的海地7.3级强震,可能就是其前奏。之后,就是我国的“南北震时期”了,犹如1960年智利的8.9级地震发生后,我国的1966邢台地震至1976唐山地震时期。

“——我国的下一个“南北震时期”,最早于2011年就可能到来。一般地,它将于2016年来临。

“——究竟它将于什么时候来临?这大概只能由正确的、高效的、可行的和当前最佳的中强及其以上地震的预测预报途径来确定。”

 

这一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理论来源,详见“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二零一零年三月·广州)第210至224页的《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也谈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的必然前兆与短临预报。后者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地震信息网.地震大家谈(栏目)里2010年7月5日发表的《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现已完善为又有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9.0级世纪强震“让地球在地震发生时有可能自转速度慢了‘零点零几秒’”,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东北海域9.0级地震,使地球在发震时速度快了“…秒”这些印度洋韵律和太平洋韵律的“首翘胀震”们,对于地球的“转速效应”,得到了初步验证的、投到第7专题的《“大地构造背景片”及其应用》——兼谈前寒武纪构造及超大陆演化及其在区域地质解释、矿产勘探和灾害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至此我们确认了:

[1“真正决定地壳发育途径的仍然是深部作用”[5] 438——即“除了构造运动之外,通常还指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内力旋回”[5] 85作用,其始作俑者是“地月体系起源背景辐射”下的《地球核心的凝固与熔融》(“法国里昂大学的科学家Alboussière等”,2010)。

[2、相对于“原始地球”[5] 379而言,当代地球地壳形成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现象,是“内力旋回”所致的,最恢弘、最壮观、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地震-火山现象[2] 129---130,或叫做“地震地质现象”。

[3、地震-火山现象或“地震地质现象”至今为止的三个时期依次为:

 

[⑴“宏观构造地震--熔透式火山喷发时期”:

[以最为剧烈的“宏观构造地震”为前奏的“熔透式火山喷发时期”[2] 129,也就是“地月体系起源时期”,为当代地球的第一个“内力旋回”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伴随着昏天黑地和随之而来的大范围倾盆大雨,“突如其来”的“宏观构造地震”,与随之而来的、以“熔透式”为主的火山喷发,展现出了地月体系起源时期内的两大壮丽奇观,这就是“准月球”撞击“原始地球”的“双击双弹奇观”,或叫做“盘古辟地奇观”,其中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是其“落幕阶段”的“嫦娥奔月奇观”;和随之被自此就由原始地球脱胎换骨而成的当代地球捕获为卫星即月球,从而共同玉宇澄清万里埃,产生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燕”的地月体系雏形的“盘古开天奇观”。它们发生在“地壳形成早期(如古生代以前)”[2] 129,是当代地球的第一个“内力旋回”[5] 85时期。这个时期以最剧烈的火山地震即“宏观构造地震”为先导的熔透式火山喷发,“造成大面积的岩浆岩体出露;其后(古生代以来)主要是裂隙式火山喷发”[2] 129

 

[⑵“温和地震--裂式隙火山喷发时期”:

以较小的“背景地震”、裂隙式火山地震和裂式隙火山现象为主的“裂式隙火山喷发时期”[2] 129

[这个时期“形成大片的熔岩台地或高原玄武岩。如以中国内蒙古第三纪玄武岩为代表基性喷发等”[2] 129,其“三要素”是地震地质(当然也包括火山地质。因为火山现象同时也是地震现象——火山喷发的前奏是“火山地震”;火山喷发过程的自始至终,都伴有一定级别的火山地震。所以,从地震的角度说,火山现象就是一种“中途有岩浆喷出地表的”“特殊地震现象”,一般为“强度较小、震源较浅影响范围不大”的非破坏性地震现象)、“内力旋回”和来自于空间、作用于地球的“地月体系起源背景辐射”。

 

[⑶现代的“破坏性地震—中心式火山喷发时期”:

以剧烈的现代“大地震”即上述“破坏性亚火山震断或底辟地震”和一般火山现象为主的“‘现代火山活动’[2] 129时期”。

[现代“内力旋回”[5] 85下地壳的“现代火山活动时期”里的地震-火山现象[2] 129---130或“地震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较小的、经常性的“背景地震”、“旋回”[5] 85性的“破坏性(亚火山震断或底辟)地震”、和包括火山地震在内的(一般)火山现象,其中的“火山活动则以中心式喷发为主,特别是在大陆上均为中心式,在某些地带还可见到坐落于断裂带背景上的串珠状中心式喷发,如冰岛火山就是如此”[2] 129。其“三要素”也是地震地质(当然也包括火山地质)、“内力旋回”和来自于空间、作用于地球的“地月体系起源背景辐射”。

 

[至此我们确认了:

[“破坏性地震”的始作俑者,是地震地质、“内力旋回”[5] 85、和“地月体系起源背景辐射”的“三位一体、对立统一”;“破坏性地震”的前兆,是位于这个“三位一体、对立统一”“强震时间节点”内的特殊星象、特殊气象、特殊地磁、动植物异常和“背景地震异常”等异常现象。]

 

●破坏性地震是可以成功监测预报的:

实践经验、血的教训······、新观测到的《火山爆发失败或会引起罕见地震》等事实、和新的理论发现等,已经充分证明:“破坏性(冲断)地震”,不但是可以成功监测预报的,而且,属于“亚火山地震”的“破坏性(冲断)地震”的监测预报,相对于非破坏性的即较小的火山地震、小亚火山地震和“大地自组织地震”(岩石圈自我调适地震)来说,可行、高效的手段还要多一些(虽然“玛珥型亚火山破坏性地震”的监测预报难度要大一些)。

 

●成功短临预报“破坏性地震”的“典型”经验及其理论依据:

“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顺理成章的“典型”经验,主要取得于1975至1976年两年内,我国接二连三成功预报辽宁海城7.3级、唐山(青龙)7.8级和四川松潘7.2级地震的伟大实践中。这些典型经验——这些来源和内容都是客观的、对破坏性地震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和“经过系统整理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结论”,及其进一步的理论发现和实际检验等的主要内容是:

1、“红肿假说”和“旱震关系学说”;

2、地月体系的起源(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

3、旋回、旋回力和旋回地震(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

4、“在2009年4月到6月之间,由一次失败的火山爆发导致的3万多次地震袭击了被认为在地震方面不活跃的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一个地区。其中一场里氏5.7级的地震导致了麦地那附近Al Ays镇的4万人疏散;科学家研究揭秘智利柴藤火山迅猛爆发原因;地理中国·池塘中(玛珥火山)的发现,等等;

5青藏高原发现两条地壳物质流或有助于预测地震;

6、地球核心的凝固与熔融。

 

地震的种类及其重要特征和相互关系:

按照成因力动、静状态的不同,地震分为“‘静力’地震”和“冲力地震”。

按照致震载体的不同,地震分为“大地自组织地震”(岩石圈自我调适地震)和“岩浆冲击地震”。按照是否有岩浆喷出地表,“岩浆冲击地震”又分为“火山地震”和“亚火山地震”。

按照岩石圈的形变情况,地震分为“破裂地震”和“震断(冲断或底辟)地震”。

按照剧烈或破坏程度的不同,地震分为“温和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其中:温和地震包括“大地自组织(背景)地震”、火山地震和“前震[破坏性(亚火山)地震的前震]”。

按照地震的“时令性”,地震分为经常性的“背景地震”[15]和准周期性的“旋回地震”。

按照监测预报的难易程度,地震分为“难预报地震”和“易预报地震”。

 

其中:

难预报地震==温和地震==破裂地震

==大地自组织背景地震+火山地震+前震;

 

易预报地震==破坏性地震==亚火山震断地震==岩浆冲断地震;

它们属于“旋回冲力地震”

 

●“地震类型”这个“事物”,也是“一分为三”的,这就是最常用、又最基本的“破坏性地震”、“非破坏性地震”、与“前震和余震(当然是破坏性地震的)”:

1所谓的“破坏性地震”,即“旋回性的亚火山岩浆冲断地震”,是比较容易成功监测预报的地震。它的基本前兆有“三连旱”现象;卫星热红外异常;动植物异常;地热异常;随着地热异常出现的“背景地震异常”(超出“背景地震”的“小地震异常”)和“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等

2、所谓“根本不能预报”或其预报属于“百万年的问题”的地震,即“日常性的大地自组织或岩石圈自我调适静力破裂地震”,是“非破坏性的”“温和背景地震”。因此,无论是从其预测预报的社会必要性来说,还是从其预测预报的技术经济可能性和现实性来说,都大可把其归为“百万年的问题”。

3、介于“破坏性地震”与“温和背景地震”之间的,是“旋回破坏性地震”的前震和余震。它们都明显地强于背景地震,包括火山地震(火山现象中的)、小亚火山地震——伴随着破坏性地震前兆的小亚火山地震后面,就会发生破坏性(亚火山)地震;这种情况下的小亚火山地震,就成为破坏性地震的前震了。

 

破坏性地震的高效预报:

现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1、破坏性地震不但是可以成功监测预报的,而且其监测预报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她的基础形态,就是我国19751976年两年内接二连三成功预报辽宁海城、唐山青龙和四川松潘破坏性地震时的技术措施、技术规程;还有综合组织和精神传统。

2、破坏性地震的高效预报,就是“特警化管理的地震监测预报专业队伍”、“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并且短小精悍低耗高效”的群测群防“民兵”组织、与“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防震减灾专业类公务员体系,按照“胜辩理论实践修正”的“减灾宪法纲领”, 特警化组织起来的“三位一体、对立统一”有机体的日常运行——它的“最佳原理”,是“社会保障、各尽趣能、按劳分配”;它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家竞争负责制’”;它的“组织法则”和“决策总则”,是“谁说的对,我们的党就由谁作为主要的执行者,就照谁的办”。

——破坏性地震的高效预报,就是上述这个“知识经济”性质的防震减灾体系的及时组建和特警化运行。

3、如是,日益明朗于背景地震之上、必然出现在“三连旱”、卫星热红外异常、动植物异常、地热异常等之后的“平静震兆”或(和)“地温突然升高”之前的破坏性地震,就一定会现出其“来有踪”原形、留下其“顺便礼”矿物、炫耀其“去‘无影’”善良的。

 

破坏性地震的近期态势:

1、未来的40年,我国处于一个地震活跃期——还很可能是一个“特大地震活跃期”呢。

2、昆明、曲靖地区有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嫌疑,如果玉树地震没有把本旋回内的地下地震能量基本释放的话。究竟将怎样,要由“专群结合”的宏观、微观异常的综合情形来定。

 

破坏性地震的稀释转移

“钻孔可引起爆炸,而不是火山喷发,超临界流体造成的爆炸,可引发小级别地震。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项目,已经引发相同事故。”

“就像硫质喷气孔一样,采用排气法将会很奏效。你需要找出喷气孔,然后给它降压。要是你放掉一瓶汽水的内压,然后不断摇动瓶子,想让它发生爆炸,也许你并不能达到目的。”

——看来:我们可以试着用“钻孔放气”或“钻孔引震”的办法,在适当时期内的适当区域适当地点上,及时把破坏性地震稀释转移掉——把破坏性地震对人类的巨大伤害这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破坏性地震”,即岩浆冲断(震断)成因的“亚火山底辟地震”

 

●“破坏性地震”,即由“岩浆冲击”[1] 55 [2] 109 [3]震动“微破裂[4] [1] 55导致“透水激发[5] 384---386 [6] 54‘爆炸’[7] [8]引起脆性岩层断裂[5] 399 [9] [4] [10]”时的“震断成因‘大地震’”[1] 55 [2] 109 [10] [11] [3],也可叫做“‘岩浆升蚀’[12] 1262地震”或“‘冲断’[12] 1262地震”。它们属于“亚火山地震”[3] [13]中的“‘底辟’[5] 425---426 [12] 1321地震”。

 

《火山爆发失败或会引起罕见地震》[3]中报道的“在2009年4月到6月之间,由一次失败的火山爆发导致的3万多次地震袭击了被认为在地震方面不活跃的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一个地区。其中一场里氏5.7级的地震导致了麦地那附近Al Ays镇的4万人疏散”,是这些概念所反映的破坏性地震本质属性的现代写照——其中的“一场里氏5.7级的地震”,无可争辩地属于“亚火山地震”;将来有了更先进的监测分析技术后,我们将会从对有关资料的进一步分析中,或从对新的类似现象的新的观测资料的分析中证明:这个5.7“破坏性亚火山地震”[3]的本质,就是“亚火山地震”[3]中的“‘底辟’[5] 425---426 [12] 1321地震”即“‘冲断’[12] 1262地震”,而在其前面与后面出现的、比它小的亚火山地震,则多为“岩浆冲击”[1] 55 [2] 109 [3]震动“微破裂[4] [1] 55导致的它的前震和余震,很少或几乎不可能有单独的“岩浆冲击地震”。

“显然这些(侵入活动)地带也就是古今地震带和地壳运动活动带”[2] 129,和地震带[2] 109---111岩浆活动带的[2] 127---129的“重叠”事实[2] 109等,是这些实际概念所反映的破坏性地震本质属性的历史实证

“水-熔岩爆炸——熔岩与水相遇时,比只有熔岩更容易引起爆炸”[8],和“有些震例分析指出,地震之前多数有一次强烈的天气过程,而1976年7月下旬的较大降水过程[指该年“7月23日至25日(唐山)的大暴雨过程”]又是该年入夏以来(唐山)的头一场大暴雨”[6]等等,则是这些概念所反映的破坏性地震本质属性的“要素”和“机理”内容。当然,地下暗河(其中的水可与玛珥型亚火山[13] [3]构造及相应岩浆一起,合成“玛珥型亚火山地震”)和水库里的水等,也都可成为“破坏性地震三要素”——破坏性地震岩石圈破坏性地震岩浆脉、和破坏性地震触媒水[13] [5] 384---386 [6] 54 ——中的“触媒水”水源。

而“根据断层成因的概念,大地震应该发生在大地构造差异运动较强烈的地区,因此地面上可以观测到的构造差异运动的痕迹就成了估计一个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的一种判据。但事实上,大地震往往并不发生在有明显差异运动的地方,1966年之前,邢台地区就未发现明显的构造差异运动[10]等等“血的实践”,又从另一面说明了:“破坏性的”“大地震”[11] [14],“往往”属于“动态应力”[15]突然“爆炸性”[7] [8]的、“岩浆震断或‘岩浆升蚀’‘冲断[12] 1262或‘底辟’[5] 425---426 [12] 1321”形式的、首先有前震和地声等[1] 55,而后“震断成因”[11] [14][美]李克特[10];魏乐军、郭坚峰等,2008)的“亚火山”“‘冲断’地震”,而非“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大地”[盖勒(Geller)等,1996][10]“静态应力”[15]集中形成的、“塑性变形(无破坏)”[5] 399或微破裂的、首先地形变异常或出现“强烈的”“大地构造差异运动”,而后“断层成因”的“‘静力’[5] 399 [16] 165地震”。

 

最典型的“破坏性(冲断)地震”,是“和岩浆活动也有联系”的、“1960年5月22日智利(“8.7级”[17])地震[2] 109——主震发生“以后47小时,普惠火山爆发(它早自1905年已宁静下来),喷发持续了好几天,喷出的火山灰和水蒸气高达7000~8000米,还有岩浆流出。”[2] 109

 

 

二、破坏性地震是可以成功监测预报的

 

●实践经验、血的教训······、新观测到的《火山爆发失败或会引起罕见地震》[3]等事实、和新的理论发现[18]等,已经充分证明:“破坏性(冲断)地震”,不但是可以成功监测预报的,而且,属于“亚火山地震”的“破坏性(冲断)地震”的监测预报,相对于非破坏性的即较小的火山地震、小亚火山地震和“大地自组织地震”(岩石圈自我调适地震)来说,可行、高效的手段还要多一些(虽然“玛珥型亚火山[13] [3]破坏性地震”的监测预报难度要大一些)。

 

1、新的理论发现说“预报地震有希望了”[18]

“新华网消息:美国《国防》月刊9月号发表文章,称预报地震有希望了,文章题为《科学家说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预测地震(作者格雷丝·V·让)》:

“目前有许多国家致力于研发能监测通常在地震发生前几秒钟出现的微弱机械波的系统。不过,地震发生前还会出现其他迹象。观察者会不经意地看到,在地震发生前的几小时或几天,天空中有亮光。有些人发现,动物行为古怪,还有人发现电讯信号有变化,地面上的红外线异常。这些现象长期以来被视作幻觉和巧合而未被理睬,不过研究人员已经把它们与随后的地震联系起来。

“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现象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即位于地壳深处的岩石。随着构造板块的移动,它们向断层处的岩石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岩石通常被认为是绝缘体。可是在压力之下,它们会释放出被称作空穴电荷载流子的粒子。这些粒子能在地壳中传播几十英里,到达地表。

“美国州立圣何塞大学物理学教授弗里德曼·弗罗因德目前在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开展岩石压力试验。他发现,大小从几毫米的碎片到重达几吨的巨石在压力之下都会释放出电流。他说:‘岩石是绝缘体的观点不再正确。如果面积达到几平方公里,那么能从地壳中输出上千安培的电流。’

“在地壳下部几英里处流动的电流会改变地表的磁场。空穴使空气发生电离,干扰地球大气上部的电离层。可以利用卫星和称作电离层探测装置的雷达系统追踪大气的这些变化。

“为监测地面上的变化,由QuakeFinder公司首席技术官汤姆·布莱尔领导的一个科学家小组正在加利福尼亚州各处、台湾地区和几个南美国家部署传感器。这套装置包括磁强计、空气电导探测器、全球定位系统和地震检波器。

“布莱尔说:‘我们要监测地球磁场上部发生的微小波动。’”[18]

 

实际上,“地球核心的凝固与熔融 [19]和放射性物质的放射加热作用所维持的地下岩浆,在地月体系起源背景辐射[20]和地球运行惯性势力下的“旋回”性“扰动 [5] 85---89所产生的地磁波动[2] 30 [18],才是破坏性(冲断)地震地磁异常前兆的主部;它与冲向岩石圈的“肇事岩浆”的热效应、冲击效应和在不同深处与不同量的水相遇后不同剧烈程度与规模的爆炸效应等一起,“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形成了破坏性地震的系列前兆,如“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18]、或“是可以获得统一解释的”( 梅世蓉等,2007[21]的“前震活动、重力异常、水位、水氡、地电阻率异常”、地面上的红外线异常、动植物异常、地声、地光等等[18] [21] [14] [22] [1] [6]——这正是我们“过去观测到(并且接二连三成功应用过[1] [6] [21] [23] [24] [25])的一些重要前兆”。

 

2、破坏性地震的基本前兆及其“一个根源”和“统一解释

 

⑴破坏性地震“可以追溯到一个根源”或“是可以获得统一解释的”的基本前兆是:

水位、水氡异常,三连旱现象,动植物异常[1] [6] [25]

②“80厘米深处的地温突然升高”[6] 56和“地面上的红外线异常”[18]——“卫星热红外异常”[14] [22]

③地电阻率异常(“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25][18]、“土地电”异常[6] 66---70 [18]、“电磁波现象”[6] 48---50 [18]

地声、地光[6] 41---48 [18]或(和)前震异常[1] 55 [24]

 

⑵破坏性地震基本前兆的“一个根源”和“统一解释

它们的“一个根源”,是“岩浆冲击”[1] 55 [3]

它们的“统一解释”是:①因为“岩浆冲击”[1] 55 [2] 109 [3]震动“微破裂[4] [1] 55导致地声[1] 55地热变化和地下水位异常;②“因为地热的变化,引起不容易降雨[10]。③因为“大小从几毫米的碎片到重达几吨的巨石在压力之下都会释放出电流”[18];因为“岩浆冲击”[1] 55 [2] 109 [3]震动破裂放气出声,及其产生的巨大“压力”而终于“从地壳中输出上千安培的电流”的“电磁发光”等,而合成“一般在震前六小时之内,地声和地光往往互相伴随着出现”等破坏性地震就要来临的“一元化”信号来。

 

3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领域的血的教训······、至今仍然鲜血淋林:

 

●···2008年5.12汶川地震(前),我国在构造运动方面的监测能力已大大增强,2001年启用的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正式运行7年,每年超过0.5毫米的移动就能测出[10]

尽管如此,在(2008年)5月16日人民网强国论坛的访谈中,中国地震局原副局长何永年仍表示:‘对于地震预报来说,研究人员有发现地震前兆的手段,但是通过对地震记录的研究表明,汶川地震确实在震前没有(“构造差异运动的痕迹”等方面的?——笔者问)异常前兆’”[10]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中的“血的教训”?

●···1995年1月17日本阪神地震前,虽然在日本有密集的GPS观测网,但并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形变异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圣安得烈斯断层上的帕尔姆地区,1959~1974年,虽然水准观测到最大达35cm的地面隆起异常,但至今并没发生显著地震。”[10]

 

4正是在“多数地震学专家对此都无异议,差不多已成定论”的“地震的断层成因论”这个“主流”主导下,以监测大地的“构造差异运动”或“显著的形变异常”等为疑似垄断手段的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所得到的上述血的教训,使我们初步明确了:

1975至1976年我国接二连三成功预测预报的辽宁海城7.3级、唐山青龙“5级以上地震[21] [25]和四川松潘7.2级地震的“经验做法[1] [6] [21] [23] [24] [25],绝非偶然;

而“地月体系的起源”[20]发现、《火山爆发失败或会引起罕见地震》[3]的发现、大小从几毫米的碎片到重达几吨的巨石在压力之下都会释放出电流”之“岩石是绝缘体的观点不再正确。如果面积达到几平方公里,那么能从地壳中输出上千安培的电流”的发现[18]和“地球核心的凝固与熔融[19]的发现等等,则使我们基本确认了:

1975至1976年我国接二连三成功预测预报的辽宁海城7.3级、唐山青龙“5级以上”[21] [25]和四川松潘7.2级地震的“经验做法”,顺理成章。

 

怪不得“正是这个原因,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青龙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25]呢!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战线上伟大前辈们的辛勤探索成就,“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使中国作为唯一对7级(以上)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而载入史册[23] [24];这无疑是我们再接再厉、防震减灾、贡献世界的不熄灯塔。

 

 

三、成功短临预报“破坏性地震”的“典型”经验及其理论依据

 

“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顺理成章的“典型”经验,主要取得于1975至1976年两年内,我国接二连三成功预报辽宁海城7.3级、唐山(青龙)7.8级和四川松潘7.2级地震的伟大实践[1] [6] [21] [23] [24] [25]中。这些典型经验——这些来源和内容都是客观的、对破坏性地震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和“经过系统整理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结论[26] 466,及其进一步的理论发现和实践检验的主要内容是:

 

1、唐山(青龙)7.8级、松潘7.2级和1960年5月22日智利“8.7级”[17]地震等破坏性地震,都是“岩浆冲击”[1] 55 [2] 109 [6] 56、震断成因的破坏性“冲断[12] 1262地震”;它们和上述“由一次失败的火山爆发导致的3万多次地震”以及“其中一场里氏5.7级的地震”,都属于“亚火山地震” [3]

“破坏性(冲断)地震”的基本前兆是:“三连旱”现象、“明显、孤立的卫星热红外异常”和“80厘米深处的地温突然升高”等异常[1] 63 [6] 52 [14] [22] [1] 53 [6] 56;还有“地震地质―地应力、磁偏角水氡量等很多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21];“对筛选出的前兆现象多数不仅进行了统计检验,且对其形成机制开展了一些实验或理论研究,有的是按学科进行,也有按地震进行实验和理论探讨。如地下水位、水氡、地电阻率前兆的机理按学科进行了室内与野外观测实验,对前兆的发生机制提出了一些解释。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围绕唐山地震前兆的多项异常机理进行了理论探讨,从地震孕育模式的角度探讨了各项前兆的综合解释。研究结果表明:过去观测到的一些重要前兆是可以获得统一解释的。[21] [18]

 

2、“破坏性地震”,不但是可以成功预报的“大地震”[10] [11],而且是已经取得了“来源和内容都是客观的”、又经过接二连三的“实践反复检验的”“假说”、“模型”、“中期预报方法”和“短临预报方法”的“大地震”[10] [11]。这些“经过系统整理的经验,即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结论”是:

⑴“傅承义院士于1971年提出关于地震成因的红肿假说”[10];“王绳祖(1998)运用中国长久的历史地震记录、大型盆地地球物理资料以及地震层析图像得出了中国大陆及邻区的涡旋和网络地球动力学模型,提出以四川盆地为现今地球运动的核心、地幔上涌的动力源,带动了周边次一级的涡旋构造运动”,引发了破坏性地震[14]

⑵“北京市地震队耿庆国从史料中发现的地震与气象的关系:

“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年半时间内往往是旱区。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在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要比旱后第一年内发震增大半级。”[10]

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导致2220人遇难、70人失踪这个血的事实;此前我国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和四川五省区的“三连旱”事实;玉树位于这个“三连旱”区域的“边缘”事实;和“大震前亮温存在明显的区域场变化,幅度可达平均值的4倍以上,区域不同变化幅度各异,地震发生在异常区内及其边缘”等事实,又一次证明了这个旱震关系)

“1972年11月,在山西临汾召开的地震科学讨论会上,耿庆国据此提出了“旱震关系大地震中期预报方法”。“他对旱震关系的解释是:因为地热的变化,引起不容易降雨。”[10]

⑶“耿庆国又从气象角度研究短临预报的方法,1975年5月写了第一篇有关论文,在北京市地震队内外进行交流,正式提出地震前30天内的短期临震气象要素五项指标异常的概念、特征及其震例。”[10]

 

3、基于这些“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的“典型”经验——基于这些来源和内容都是客观的、对破坏性地震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和“经过系统整理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结论”的理论发现及其进一步的事实证明,产生于后来对世界地形特征和地球科学实践探索与理论成果的的学习和运用,包括血的教训下的“掌握情况、发现问题”[2] 2;据实扬弃、融会成系;“推今及古”[2] 3、贯通演绎[20]。他们的主要内容有:

⑴地月体系的起源(和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20]

⑵旋回、旋回力和旋回地震(及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27]

⑶“在2009年4月到6月之间,由一次失败的火山爆发导致的3万多次地震袭击了被认为在地震方面不活跃的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一个地区。其中一场里氏5.7级的地震导致了麦地那附近Al Ays镇的4万人疏散”[3];科学家研究揭秘智利柴藤火山迅猛爆发原因[7]地理中国·池塘中(玛珥火山)的发现[13],等等。

⑷青藏高原发现两条地壳物质流或有助于预测地震[28]

⑸地球核心的凝固与熔融[19]

 

4、这些“破坏性地震”监测预报的“典型”经验——这些来源和内容都是客观的、对破坏性地震的表面现象的初步认识,和“经过系统整理的、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科学结论”,在1976年唐山7.8级大地震中的青龙地区,被证实得犹为淋漓尽致

短临汇报:

“——距唐山大地震22天,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和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做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预报;

“——距唐山大地震14天,北京市地震队电告国家地震局,出现七大异常,要求立即安排时间听取汇报;

“——距唐山大地震12天和6天时,乐亭红卫中学、山海关一中的地震科研小组向有关部门发出书面预报意见,将有大于5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

“——距唐山大地震2天,北京市地震队发现临震七大异常。

——距唐山大地震9小时,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向开滦矿物局地震办公室做出强震临震预报:‘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反映了地壳介质变异,由微破裂急转大破裂,比海城7.3级还要大的地震将随时可能发生。’”[25]

“此外,还有当时开滦赵各庄矿地震台根据地应力、土地电、磁偏角等数值做出的唐山7月底8月初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预报。”[25]

还有“一幅水氡观测记录……曾经显示地震的将要发生。”[25]

⑵短临预报:

“1976年7月14日,全国地震群测群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唐山召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室京津震情分析组组长汪成民利用晚间座谈时间”,“作了‘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下半年可能有更强地震’的震情通报。”[25]

防震经过:

“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赶回县里,将震情报告给河北省青龙县县委书记兼县长冉广岐,冉广岐果断采取措施。”[25]

“7月24日,青龙召开常委会对地震工作进行安排部署。7月25日,青龙向县三级干部800多人作了震情报告,要求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通知到每一个人。当晚,百名干部十万火急地奔向各自所在的公社。7月26日早8时,青龙全县43个公社的干部按照县委的命令全部到岗。7月27日,全县47万人口,已有60%以上的人在防震棚过夜,少数住在屋里的人也开着门窗睡觉。”[25]

高效结果:

“这样,当唐山大地震来临时,距唐山市仅115公里的青龙躲过了这场塌天大祸”:“在这场惨烈的大地震中,重灾区的青龙虽然房倒屋塌,却没有一人死亡,被誉为世界防震减灾的奇迹。”[25]

并且:“正是这个原因,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青龙被联合国有关机构列为‘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相结合取得成效的典型。[25]

 

“此外,成功预报的还有松潘、平武、龙陵地震等二三十次地震。”[25]

 

 

四、地震的种类及其重要特征和相互关系

 

●按照成因力动、静状态的不同,地震分为“‘静力’[16] 165 [15]地震”和“冲力[12] 1262 [15]地震”。

按照致震载体的不同,地震分为“大地自组织地震”(岩石圈自我调适地震)和“岩浆冲击地震”。按照是否有岩浆喷出地表,“岩浆冲击地震”又分为“火山地震”和“亚火山地震”。

按照岩石圈的形变情况,地震分为“破裂地震”和“震断(冲断或底辟)地震”。其中“破裂地震”又包括“静力‘断层成因’[10]地震”和“冲力震动或震裂成因地震”。

按照剧烈或破坏程度的不同,地震分为“温和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其中:温和地震包括“大地自组织(背景)地震”、火山地震和“前震[破坏性(亚火山)地震的]”。

按照地震的“时令性”,地震分为经常性或“时不时”的“背景地震”[15]和准周期性的“旋回地震”[27]

按照监测预报的难易程度,地震分为“难预报地震”和“易预报地震”。

 

其中:

难预报地震==温和地震==破裂地震

==大地自组织背景地震+火山地震+前震。

其中大地自组织背景地震,属于“时不时”的“静力‘断层成因’[10]地震”;火山地震和前震[破坏性(亚火山)地震的],属于“准周期性”即“旋回性”的“冲力震动与震裂成因地震”。

 

易预报地震==破坏性地震==亚火山震断地震==岩浆冲断地震;

它们都是“准周期性”的“旋回地震”

 

●现在我们明确了:

“地震类型”这个“事物”,也是“一分为三”的,这就是最常用、又最基本的“破坏性地震”、“非破坏性地震”、与“前震和余震(当然是破坏性地震的)”:

1所谓的“破坏性地震”,即“旋回性的亚火山岩浆冲断地震”,是比较容易成功监测预报的地震。它的基本前兆有“三连旱”现象;卫星热红外异常;动植物异常;地热异常;随着地热异常出现的“背景地震异常”(超出“背景地震”的“小地震异常”)和“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等

2、所谓“根本不能预报”或其预报属于“百万年的问题”的地震,即“日常性的大地自组织或岩石圈自我调适静力破裂地震”,是“非破坏性的”“温和背景地震”。因此,无论是从其预测预报的社会必要性来说,还是从其预测预报的技术经济可能性和现实性来说,都大可把其归为“百万年的问题”。

3、介于“破坏性地震”与“温和背景地震”之间的,是“旋回破坏性地震”的前震和余震。它们都明显地强于背景地震,包括火山地震(火山现象中的)、小亚火山地震——伴随着破坏性地震前兆的小亚火山地震后面,就会发生破坏性(亚火山)地震;这种情况下的小亚火山地震,就成为破坏性地震的前震了。

 

 

五、破坏性地震的高效预报

 

现在我们进一步明确了:

1、破坏性地震不但是可以成功监测预报的,而且已有了足够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反复证明:其监测预报技术,也已基本成熟;她的基础形态,就是我国19751976年两年内接二连三成功预报辽宁海城、唐山青龙和四川松潘破坏性地震时的技术措施、技术规程;综合组织或科学系统。当然,其中的综合组织或科学系统,还有待结合当前严峻的地震形势和我国的具体实际,进一步“实用可靠、低耗高效化”,或“知识经济化”。

2、破坏性地震的“实用可靠、低耗高效化”,或“知识经济化”,就是“特警化管理的地震监测预报正规部队”、“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短小精悍并且‘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群测群防“民兵”组织、与“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防震减灾专业类公务员体系,按照“胜辩理论实践修正”的“减灾宪法纲领”, 特警化组织起来的“三位一体、对立统一”有机体的日常运行。

——它的“减灾宪法纲领”,是“胜辩理论实践修正”;它的“最佳机理”,是“社会保障、各尽趣能;按劳分配、胜辩理论实践修正”;它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家竞争负责制’”;它的“组织法则”和“决策总则”,是“谁说的对,我们的党就由谁作为主要的执行者,就照谁的办”。

——破坏性地震的高效预报,就是现有地震监测预报体系的、不失时机的“自我完善”为上述“知识经济”性质的防震减灾特警化系统,及其特警化的、客观可能样本空间内的、一定可以可持续地取得最佳的防震减灾效益的最佳运行。

 

破坏性地震比较具体一点的“预测预报途径”,我们也引来“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承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二零一零年三月·广州)第210至224页的《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也谈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的必然前兆与短临预报中的有关内容说明如下:

 

中强及其以上地震的预测预报途径

“(一)通过上面的讨论,联系我国1975年海城7.3级、1976年唐山(青龙)7.8级和松潘7.2级地震成功预测预报中群测群防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确认了:卫星热红外监测、地温监测和群测群防三结合的方法,是正确、高效、可行和当前最佳的中强及其以上地震预测预报途径。

“(二)卫星热红外监测、地温监测和群测群防三结合这个正确的、高效的、可行的和当前最佳的中强及其以上地震预测预报途径中的群测群防领域,今后的最佳组织和运行“干线”,是政府地震监测预报行政事业系统组织、略补和因势利导下的“中国业余地震趣味学会”这个“公办民助”的、“独立生活、略有补助、各尽趣能”的“少而精”系统——她的组成人才,取之于民;她的驱动动力,是“兴趣共鸣”;她的生存方式,是自谋职业;只有她那微不足道的信息鉴别、搜集;保存和传递费用,由政府地震行政事业费中一小部分来略示支撑。

“因此,她肯定会是,或肯定能够很快就成为“动态稳定”、低耗高效、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经济性质的地震监测预报必要基础系统之一的——在其成员如饥似渴的“业余地震趣味”驱动基础上。

“(三)关键是政府地震监测预报行政事业机构的知识经济化水平

“——如果我国政府的地震行政事业系统,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按劳分配-各尽趣能;社会保障-胜辩理论实践修正之知识经济基本特征,及时完善加强,我们就坚信或者能够保证:

“在保持现有人数和经费的基础上,再经过3-5年,最长10年的、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胜辩理论实践修正”,我们就可以基本解决,或彻底解决中强及其以上地震的短临预测预报问题

 

——关键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大体揭开、启动——应用我国“业余地震趣味”分子们如饥似渴的“地震趣味”积极性,及时在我国的地震监测预报领域内,统一、全面组建成胜辩理论实践修正性质的知识经济核心和雏形。

“——其关键词是:

‘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相结合’

按劳分配-各尽趣能;

社会保障-胜辩理论实践修正。

 

——只要我们的党和政府及时进一步把握好上述三个关键环节,我们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在下一个三十年内,在地震短临预测预报等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及时促成知识经济,稳步跨越世界前沿》;

——首先,这有待于我们2010年的“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初步或试图首先把握好这三个关键环节,使本次研讨会,成为,或试图成为初步的、全方位的、以胜辩理论实践修正为主体的知识经济胚胎合成的实验雏形。”

 

4、如是,日益明朗于背景地震之上的,必然出现在“三连旱”现象、卫星热红外异常、动植物异常、地热异常等之后的平静震兆[29]或(和)地温突然升高 [6]地电阻率的急剧变化 [25]之前的破坏性地震,就一定会“来有踪、去‘无影’”的。

 

 

六、破坏性地震的近期态势

 

1、未来的40年,我国处于一个地震活跃期——还很可能是一个“特大地震活跃期”呢

从《地震常识》中了解到:“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5次,平均每年发生约0.7次;6级以上的地震194次,平均每年发生近4次。与近100年的活动水平(≥7级的年均值为0.66次,≥6级的年均值为3.6次)相比较,建国后的强震活动水平高于前50年的活动水平”。

 

从科学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地震学基础》第9~10页,和中国地震目录中了解到[30]:自1303年有记载至今的708年中,我国总共发生震级M≥8.0地震18次。其中:

⑴1950年以来,我国共发生8级及其以上特大地震4次;其中,1951~2000这50年间发生2次;2001~2010这10年间就发生了2次。就是说:近10年来特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与前50年相比,是在增加着的。

 

⑵按世纪追索300年,我国8级及其以上特大地震发生的情形是:

18世纪1次,时间是1739年1月3日,位于前50年内;

19世纪1次,时间是1833年9月6日,位于前50年内;

20世纪9次,其中发生在前50年内的有7次,占该世纪特大地震总数的77.7%。而后两次分别是1951年11月18日西藏 当雄的8级地震和1972年1月25日台湾 新港东 海中的8级地震。也就是说:20世纪的9次8级及其以上地震中,有8次发生的前51年内,占群世纪总数的88.88%强。

 

——从≥8级特大地震发生的情况看,19世纪以来,我国的地震活动性明显增强;而20世纪内发生的9次8级及其以上特大地震,有77.7%集中在1901~1950这50年间;有88.88%多集中在1901~1950这51年间。

——而日本、帕米尔与天山结合部、和新西兰地区的地震重复频度均大致为100年[5] 449;如是,位于上述区域之间的我国的地震重复频度,大致也为100年。

——这样看来,如果“卓有成效的国际性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协作”的“上述区域地震重复周期大致为100年”的结论基本正确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到2051年的这41年间,还是我国的一个特大地震活跃期那!

——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的,如上所述:

1952~2000这49年间我国发生8级地震1次;而2001~2010这10年间就发生了8级及其以上地震2次!

——未来的40年,我国很可能是处于一个“特大地震活跃期”!

 

2、昆明、曲靖地区有近期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嫌疑,如果玉树地震没有把本旋回内的地下地震能量基本释放的话。究竟将怎样,要由“专群结合”的宏观、微观异常的综合情形来定。根据如下:

“破坏性地震”的诸多前兆中,“三连旱”现象是最显而易见的“宏观前兆”。2009年入秋以后,我国西南五省区,以昆明-曲靖地区为“后卫”的、严重的“三连旱”情况表明:昆明-曲靖地区,在2011致2012年底的两年里,还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嫌疑,虽然位于这个“三连旱”区域边缘的玉树,在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7.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是这种前兆所标志的“亚火山地震岩浆脉”能量的一部分。

——联系我国从2010年11月份开始的华北、黄淮尤其是山东“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尤其是2011年3月3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报道的:前几天的一场降水天气后,山东、河南北部、陕西南部至四川一线的旱情仍没有缓解的实际,根据破坏性地震的“旋回”[5] 85---89 [31]性等判断:未来的10年内,西南五省区,和位于“大华北”地区里的这个“45度线区域”内,应该更加注意破坏性地震的监测预报工作,尤其要及时组建并切实运行起上述“知识经济性质的防震减灾体系”,方能不失时机地做好并推进防震减灾工作。

 

 

七、破坏性地震的稀释转移

 

●在可能的破坏性地震区域(亚火山震断型地震区域),“钻孔可引起爆炸,而不是火山喷发,超临界流体造成的爆炸,可引发小级别地震。世界其他地方的类似项目,已经引发相同事故。”[8]

“就像硫质喷气孔一样,采用排气法将会很奏效。你需要找出喷气孔,然后给它降压。要是你放掉一瓶汽水的内压,然后不断摇动瓶子,想让它发生爆炸,也许你并不能达到目的。”[8]

——看来:我们可以试着用“钻孔放气”或(和)“钻孔引震”的办法,在适当时期内的适当区域适当地点上,及时把破坏性地震稀释转移为“喷气”或(和)小震——从而把破坏性地震对人类的巨大伤害这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地震局编.一九七六年松潘地震.北京.地震出版社.1979年.53、102、103、102、103、75、55、67、102、65、63、66、63、65、62、62、103.

[2]  成都地质学院普通地质教研室李叔达、沈逸芳、胡承祖等编.动力地质学原理.北京. 地质出版社.1978年

[3]  火山爆发失败或会引起罕见地震.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2010年11月10日。

[4]  蒋海昆.地震是这样产生的.中国地震信息网.专家谈地震.2007年11月5日.

[5]  [苏]B.B别洛乌索夫主编.地球构造圈.北京. 地震出版社.1983年.

[6] 《唐山地震前兆》编写组.唐山地震前兆.北京. 地震出版社.1977年.

[7]  科学家研究揭秘:智利柴藤火山迅猛爆发原因.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2009年10月26日.

[8]  意大利超级火山威胁欧洲所有生命.中国地震信息网.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2011年1月12日.

[9]  陈运泰、吴忠良.地震是这样发生的.摘自《科学家讲科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地震信息网.专家谈地震.2007年11月5日.

[10] 地震预报,路在何方.王中宇 来源:科学时报.中国地震信息网 2008年6月10日.

[11] [美]李克特.地震学初步.转因自[10].

[12] 新华词典编纂组编.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9.

[13]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地理中国.神秘的圆湖.2011年3月3日19:00分至19:45分;塘中的发现.2011年1月15日.

[14] 卫星热红外异常——四川汶川Ms8.0级地震的短临前兆.魏乐军、郭坚峰、蔡慧、强祖基.《地球学报》2008年10月.29卷.第5期(Vol.29,No.5).583-591.

[15] 中国地震信息网.地震大家谈栏目.余震那些事.2010捻月29日.

[16] 材料力学(下).北京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学院合编,单辉祖主编.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1年.

[17] 天津市地震局《地震》画册编写组.地震.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2月.

[18] [美] 格雷丝·V·让.科学家说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于预测地震.转因自《美媒刊文:地震预报有希望了》.中国地震信息网. 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2011年1月17日.

[19] 《地球核心的凝固与熔融》.中国地震信息网. 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2010年8月23日.

[20] 中国地震信息网.地震大家谈(栏目).地月体系的起源与青藏高原周边的反推覆构造.2010年7月5日. 或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地月体系的起源. 屠庆、刘永平张启富、朱海生、董宇. 2008年.25.

[21] 人类何时才能准确预报地震.中国地震信息网摘自《科学时报》.2007年11月5日.

[22] 大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研究.张元生、郭晓、沈文荣.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信息网.2009-03-06.14:41.

[23] 丁鉴海、刘杰、余素荣.中国地震预报探索与实践.中国地震信息网.《专家谈地震》.2007年11月5日.

[24] 周翠英.浅谈新中国的地震预报. 中国地震信息网.《专家谈地震》.2007年11月5日.

[25] 河北日报第5版.《假如明天灾难来临》.2005年11月10日;法制周末:专家建议对地震预报群测群防指定实施细则.中国地震信息网(2010年4.14玉树7.1级地震栏目).2010年5月7日.

[26] 新华词典编纂组编.新华词典(1988年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9.

[27] 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论文摘要集.旋回、旋回力与旋回地震. 屠庆、刘永平张启富、朱海生、董 宇. 2008年.429.或

第三届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2010年3月•广州)《会议摘要》. 旋回地震、火山喷发与地球脉搏——也谈绝大部分的中强及其以上自然地震的必然前兆与短临预报.屠庆.刘永平等.210~224.

[28] 青藏高原发现两条地壳物质流有助于预测地震. 中国地震信息网. 国内外地震科技动态.2010年5月27日.

[29] 许绍燮.克难的密钥往往存在于精确考察中.中国地震信息网.《专家谈地震》.2007年11月5日.

[30] 中国地震网.有史以来我国共发生过18次8级(以上)地震.(其中包括2008年的5.12四川汶川8级地震)

[31] 许绍燮.探索地震预报.中国地震信息网.《专家谈地震》.2007年11月5日.

 

 

 

2011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