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培训班:抢盐、退盐和中国食盐专营的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3:49:50
抢盐、退盐和中国食盐专营的尴尬崔宇

3月16日-18日,中国各地(包括港澳地区)集中爆发了因担心日本核泄漏危机的“抢盐潮”,近几日,各地又零星出现“退盐风波”。

为什么抢盐?凭什么退盐?相信每个人会从经济、法律、社会心理、国民教育甚至国民性等不同的角度做出解读和判断。但无论如何,都要知道这个前提──中国实行食盐专营制度,食盐不是普通的商品,其由政府定价,如果供应出现不足或者价格出现跳涨,即便是短短的三两天,政府都首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先说“抢盐”。我们不想过多从消费者的群体非理性行为出发来解读这一现象。正如勒庞1895年出版的《乌合之众》中所说,“以往的观念虽已残破不全,却依然有着十分强大的力量,取而代之的观念仍处于形成的过程中,现时代呈现群龙无首的过渡状态”。这种群体的盲动性是任何转型国家的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抢盐只是沧海一粟。道听途说抢购股票的人,过多关注个人所得税这种直接税而忽视间接税的人,都不见得比抢盐者高明,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而我们往往需要这样一种负面的经历来积累社会进步的动力。

而且,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群体非理性行为至今还充斥在各个国家的市场之上,这是一股神秘的难以消弭的力量,值得尊重并研究。此外,这种论调并没有触及到中国食盐专营制度这一弊端,如果政府垄断了供严重大于求的食盐生产和供应(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即使出现抢购现象,也要做到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保证供应并稳定价格,否则就没有必要专营,专营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至少要建立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再说“退盐”。我们也不能笼统地认为一群“乌合之众”最后把盐砸在自己手里是“偷鸡不成蚀把米”,要从法理上区分不同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根据《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除了经营者承诺包退包换之外,只有出现质量不合格问题以及因商品缺陷对消费者造成财产损害时,消费者才可以要求退货。因此,因为买了高价食盐或者买多了平价食盐而向商家要求“退盐”在法理上并不受支持,除非经营者有事前承诺。

另一方面,如果经营者擅自提高政府规定的食盐价格,这时根据《价格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退还消费者多付的部分,同时,按照国务院发布的《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还要没收经营者无法退还的违法所得并罚款,最高罚金在200万元,情节严重的还要停业整顿。而且,如果经营者不仅擅自提价还存在散布谣言、哄抬物价等欺诈行为,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还要增加赔偿消费者,“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根据媒体报道,一些地区的个别大超市接纳了消费者的“退盐”要求,这是因为有诸如7天包退包换的承诺,或者是为了补充库存,或者是“取悦”消费者。而根据发改委3月18日《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迅速查处一批哄抬食盐价格案》的通知,一些地区的个别经营者也遭到了行政处罚。当然,对于经营者的欺诈行为,还需要消费者通过法律途径来寻求赔偿,这不是行政部门的份内之事。在目前看来,对于参与“抢盐”的人来说,“退盐”似乎比较困难,但让经营者退还多付的部分,或者消费者寻求增加赔偿还是有可能的。

有人也许会说,既然买了高价的食盐可以被退还差价、得到赔偿甚至退货,这不是鼓励“囤积居奇”吗?那么,我们买的一切有经营者哄抬物价嫌疑的商品都可以退或者得到赔偿吗?对于这个疑问,还是要回到中国现行的有些尴尬的食盐专营制度。

对于一般商品,价格违法在法律上的界定十分困难,比如,消费者突然集中想买某种商品,价格也会哄然而上,但这是否应该被界定为哄抬物价或价格违法?这需要掌握完全信息的独立的专业机构来界定。但对于食盐这种政府定价的商品,是否存在价格违法则一目了然,因为只要高于或低于政府定价,就被视作价格违法,所以对于政府定价的食盐等商品的确存在鼓励“囤积居奇”的因素。

这是因为,如果政府定价的调整跟不上市场形势的变化,一些投机者就会在短期不惜高价抢购或囤积食盐,以期在黑市上高价出售,而如果最终市场供求平稳、价格回落,他们又可以因经营者价格违法而得到赔偿。这会让政府颇为尴尬,因为其一定要迅速且千方百计地给包括投机者在内的抢购者一定的补偿,否则不足以维护政府定价的权威,不足以维护民众对于食盐专卖制度的信心,而如果政府放开食盐的专营权,投机者就会考虑到投机成本,至少会削弱“囤积居奇”的动机,因为市场不会因为投机者的判断失误而给出额外补偿,政府各部门也就不必联手发通知四处堵枪眼了。

因此,虽然中国此次抢盐和退盐风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却再一次把从汉武帝就开始实行的盐业专卖制度推上了台面。中国在1995年左右工业用盐已经市场化,但为了保证“食盐有碘”(确保全国合格碘盐供应)依然维护着食盐专卖制度。小小的一包盐里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有盐业专卖制度下的官商勾结,有历代盐枭的江湖血雨,也有晋商和徽商的致富之道。这些故事也许现在还在上演。

(本文作者崔宇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其撰写的“财经点评”专栏曾获亚洲出版业协会2010年度“最佳评论奖”。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yu.cui#dowjones.com或通过新浪微博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