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国禁播的色情电影:太极十三势的养生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3:35:22

                      太极十三势的养生功理

                                    作者:舒佑辉

    太极拳有十三总势。即八种手法,五种步法。八种手法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这八个字就是八卦,又叫八门,就是四正四隅。震、离、兑、坎四卦的方位是东南西北四正方;乾、坤、艮、巽为西北、西南、东北、东南方,叫四隅;五种步法是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称为五行,即金术水火土。而太极拳就是八卦五行的综合体,是循经守窍、静动相兼的意气运动。

    在《十三势歌》中,有非常重要的三句话:“气遍身躯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意气君来骨肉臣”。分别强调了炼气的重要性。炼气又叫行气。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至理篇》中讲:“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又日:“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十三势歌》中三次讲气,又有其不同的深刻道理。“气遍身躯不稍滞”,是指在行功的虚实变换中,要“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让气在身体内畅通,不能有一点微小的停滞。简言之,是讲气的循行要遍体通畅;“腹内松静气腾然”,是讲行功时气沉丹田,腹部和腰间的感觉:小腹膀胱内的气如同烧开锅一样腾然,腰间两肾也发热滚烫。“意气君来骨肉臣”,是讲意与骨肉(肢体)的主次关系,二者之间,意气占主导地位,骨肉次之。就是养气为主,养形为下。

    《十三势歌》中也两次提到“意”,意就是意识,指意念。意守、心意。道教内丹的筑基功,特别强调意念的锻炼,讲究意守丹田,即控制意念于上中下丹田。在太极拳习练中,就是要守窍(穴位),循经行气,“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太极拳就是意气运动,这是检验真假太极拳的试金石,是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十二势之意气运动,结合八 卦 五行,在行拳中是怎样来实现的呢?在传统医学中,八卦五行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和经络紧密相联,即人体各部位都有窍位(穴位)对应,每一个窍位分属于相关的脏腑和经络。行功中配合八门手法、五种步法的动作,以意引气、意守相关窍位、循经络运气,就能起到祛病强身的作用。

    掤 掤属坎卦,方位北方,属水和肾经,掤时意守的窍位是会阴。以杨式太极拳右掤式为例,左手立掌在后,掌心向前,右手横掌在前,掌心向后,手臂在身前由下向上向前

圆弧形掤出;行功时,以意引气由会阴随右臂上掤时沿任脉(经气海、膻中)上行至上丹田(印堂)。此谓“抽坎补离”,“心肾相交”,水火即济。此为养生之基。

    捋 捋属离卦,方位南方,属火和心经。捋时意守的窍位是上丹田(印堂)。行功时,接掤式,左旋腰裹裆翻掌、后坐,两手臂随之由上向下圆弧形回收;回收时,意守印堂,手自然捋回身前,为坐步。捋式可调和手少阴心经及所属脏腑机能。

    挤 挤式属震卦,方位东方,属木和肝经,挤式意守的窍位是夹脊。行功时,右旋腰,左掌交汇于右腕部,向前向上弧形挤出;挤时,以意引气从左涌泉向上提气至背之夹脊,向对方挤出。此式可调和足厥阴肝经及所属脏腑机能。

    按 接式属兑卦,方位西方,属金和肺经,按时意守的窍位是中丹田(膻中)。行功时,接挤式,先拖掌后坐,两肘落于胸胁前,然后两掌向上向前弧形按出,定式成右正弓步,意移膻中,成定式时,气沉会阴。此式以肺经之气补肾经之气。肺属金,肾属水,以金生水。

    掤捋挤按四式,在行拳中,贯穿在整套姿势动作中最为多见。行功时,除守窍会阴、印堂、膻中、夹脊外,循行路线经过人体之上中下三焦。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而输布于全身,和内调外,宜上导下,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特别是促进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因此,练好掤捋挤按四式,无论是对行拳走架的中正,或是养生健体,祛病延年,都至关重要。

    採 採属乾卦,为西北方,属金和大肠经,採时意守的窍位是性宫和肺俞两穴。行功时俯掌下按,意移性宫,以意引气由性宫向肺俞吸,并直下涌泉,手亦随之而下採。可调和手阳明大肠经而补足少阴肾经,可以金生水。

    挒 挒属坤卦,为西南方,属土和脾经,挒时意守的窍位是神阙穴。阳掌斜向上为挒,行功时,以意引气,由神解达性宫,手亦随之上倒对方之领际。“捌”可调和肺经之气,可以土生金。

    肘 肘属良卦,为东北方向,属土和足阳明胃经,意守的窍位是肩井。行功时,先蓄劲,气沉丹田,继而以意引气至上丹田,再以意引气由肩井向涌泉沉气;以意引气由涌泉上升经尾阎分由两助上引经肩井,耳后高骨到泥丸宫为止,遂予外射。“肘”可调和足阳明胃经及所属脏腑机能,并可以降心经之火。

    靠 靠属阙卦,为东南方向,属木和肝经,意守窍位是玉枕穴。行功时,以自己的有关部位(肩、肘、背、胯、膝等)贴靠对方之身,使之不能得力。靠时,以意引气,由涌泉上至尾阎经玉枕等穴,循行于小周天路线,其劲即向对方靠之部位发出。靠式可调和足厥阴肝经和相关脏腑机能。

    以上八门手法,除意守相关窍位外,在行功时,须用腰腿劲再加以意气,这是行功的关键和动力。

    五行步法就是进、退、顾、盼、定。

    进步 进步是指引气催身向前迈步,意守的窍位是会阴,属肾水。向前迈步(如循行)时,由涌泉将气提至会阴,提肛,收尾闾,以气催身迈步向前,前足踏实成定式时,意移前足涌泉,随之重心前移。如杨式太极拳之搂膝拗步,进步时脚跟先触地。

    退步 退步就是前脚向后退步,意守窍位是印堂,属火和手少阴心经。行功时,由涌泉提气直达印堂,引气催身向后退步,退步时脚尖先触地。如杨式太极拳之倒卷肱。

    左顾 右盼 左顾右盼是以意引气分别着力于膻中、夹脊。行功时,假设有人从右边扑来,身即向左转,身向左转时,以意引气着力于膻中,催身而向左转动,如左云手;假设有人从左方向我扑来,即向右转身,转身时,以意引气着力于夹脊催身而向右转动,如杨式太极拳之右云手。

    中定 中定就是站于一地而暂时不动,意守的窍位是神阙,属脾土。行功时,重点着意于神阙,并配合手臂旋腰动作运气。中定步为变化之枢机,在十三势中非常重要。中定又叫“归土”。因土行居中,是水火木金划界的标准,水火本金的变化也是在土地上发生的,故日“土布四围”,“土居中央而灌四旁”。传统医学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中定步可调和足太阴牌经和足阳明胃经及相关脏腑机能。

    五行步法中,就是两对相反相成的阴阳。水火两行,进步为水,退步为火,是讲阴阳相对,有进有退、一寒一热、一阴一阳,代表冬夏。故《内经·素间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本金两行,左顾为金,右盼为木,是讲阴阳相成,木代表春天,金代表秋天,春播秋收,有始有终。故《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讲:“本金者,生成之始终也。”在水火、木金两对阴阳中,一寒一热,一始一终,都是在土地上发出的,两对阴阳四行与土行合起来就叫五行。故五行是阴阳的推衍,是太极“含三合一”的具体体现。五行和八卦合起来,就是十三总势,即谓太极之真谛。太极拳就是八卦五行的综合体,行拳走架只有附合八卦五行,人体气血运行才最佳。气血通畅,经络调和,阴阴阳和谐,百病不生,乃可延年益寿。

    太极十三势还有它独特的功法,即“抽坎补离”法,亦即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地球上有水,万物才能生长。人先有肾水(肾精),形体方生。故丹道功把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作为炼丹的基本功法。丹道行功,也即太极拳的基本功法。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说:“人人本有长生药”,“取它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内阴”。即将坎中之阳,点化离中之阴经,乃运行交会而复还其乾健纯阳之体,则人之修炼造化毕。也就是传统医学所讲的“心肾相交”,坎卦水运,在地为水,在脏为肾。离卦火运,在地为火,在脏为心。若火上炎而水下流,则谓心肾不交,坎离未济之象,人就会生病;坎中之阳和离中之阴相合,就是心肾相交,坎离既济之象,人就无病。

    “抽坎补离”法可站桩(采气)单练,也可以在行功中同练。修炼时,先以意弓汽人气海,再以意弓汽提至上丹田,复还下经膻中再人气海,气直通命门再奔气海后下达会阴,静守会阴片刻,待阳气发动(发热、发胀),即提肛收尾闾,气直达泥丸,落于上丹田。如法反复进行三次,意气仍返回气海。“抽坎补离”法贯穿于整套太极拳之始终;在无极式(预备式)时,先清心静气,气沉丹田,全身放松,即可按上法习练,待自发运动,就开始行拳走架……收式时,以意引气,从两足涌泉将气上提,经尾闾、夹脊、玉枕人泥丸,落于上丹田,再下沉直达会阴,复归气海,手脚相随,并步站立,而合太极。

    太极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在习练中,必须符合“八卦五行”、“阴阳学说”、“太极图说”和经络脏腑学说,还必须符合道教养生术之行气、导引、存思、内丹等,方谓真正的太极拳。这是千百年来丹道家摸索总结出来的精华,是太极先哲的智慧结晶,是国之瑰宝。

                                                  文章来源:《武当》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