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衫太硬怎么办:大风歌(上)_第九章 战败的绝望和希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02:22

第九章 战败的绝望和希望

汉二年(公元前205年)春,刘邦东进伐楚。与当初被逐往巴蜀时的狼狈不同,这次东征,刘邦可谓鸟枪换炮,声势浩大,意气风发。先拿人数来说,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余人,自沛县起兵以来,刘邦还来没有统领过这么庞大的军团;然后是队伍的精神状态,出征以来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军队士气大振。最重要的是,刘邦终于可以高举“正义”大旗,理直气壮地讨伐项羽了。这面正义之旗是什么呢?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的汉军真的能够在西楚国国都彭城给项羽致命一击吗?

所谓正义之旗

刘邦率军浩浩荡荡到达洛阳附近的新城(今河南伊川),巧遇一位乡间主管教化的基层吏员 三老董公。没想到这位董公拦住刘邦不让走,跟他诉起“义帝”被杀之事。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将怀王奉为义帝,迁往南方,随即下令截杀。四月,九江王黥布在郴城将义帝杀害(项羽使九江王布杀义帝于郴)。

事实上,关于义帝被杀的时间,史书中记载得比较混乱。《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里都记载为“汉元年四月”;《秦楚之际月表》中写的是“二年十月”;《黥布列传》里又有“元年八月”的说法。我们根据清代梁玉绳所著的《史记志疑》的阐述:“义帝以元年四月自临淮盱台县徙桂阳之郴,使人趣其行,不及一月可到,英布(即黥布)等追而杀之,则甫及郴即被弑矣,疑 四月 为是。”一般都认为汉元年四月义帝就被杀了。

董公的话一下子给了刘邦灵感。刘邦当即扯下一条袖子,失声痛哭起来,并宣布:第一,为义帝举行隆重丧葬,全军将士一齐哀悼;第二,自己为义帝哭祭三日;第三,昭告天下,项羽杀义帝是“大逆无道”,我刘邦誓与各诸侯王一道铲除这擅杀义帝的罪人。

刘邦当然明了,董公为自己献了一件大宝!还定三秦时自己打着“怀王之约”的旗号,算是明正言顺;这次东征又可以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标榜为正义之师,真是天随人愿啊。

天下诸侯百姓对义帝被杀很是在乎,一致谴责项羽的卑劣行径。刘邦紧紧揪住此事,公开声讨,笼络人心,牢牢占领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不管是从民心所向还是政治战略的角度,都已置项羽于被动。

其实,不管刘邦是否早就知道义帝被杀的消息,刘邦都会在三老董公告诉他这个消息后好好利用的。这次无非又是刘邦借机大演特演了一回。刘邦早前对项羽杀义帝是什么态度,史书没有记载,不得而知。不过即便项羽不杀义帝,刘邦诛灭项羽之后,难道会甘心向义帝俯首称臣吗?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嘛!刘邦夺了天下定然也会步项羽后尘,想办法除掉义帝这个碍手碍脚的家伙。

难道除掉义帝是项羽又一次犯了傻吗?非也。实在是因为义帝的存在成为项羽一大政治难题,项羽进退两难。除掉义帝,必然会成为刘邦以及其他诸侯攻击自己的借口;不除义帝,指不定以后义帝就成了自己这个霸王头上的霸王,甚至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奉义帝以令不臣”,那就更麻烦。总之,杀,还是不杀,都是问题。权衡之下,还是选择了干脆一点儿的做法 杀。

刘邦得了这面正义之旗,像是受到老天庇佑,所有的事情都发展得异常顺利。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攻入项羽西楚国的心脏之地彭城(今江苏徐州)。

彭城败得很惨

项羽听说刘邦率领诸侯联军攻占了国都彭城,气得直跳脚,立即亲率三万精兵从山东胡陵(今山东鱼台)向彭城进军。

刘邦攻入彭城后,将项羽存在城里的金银财宝红颜美人统统没收。“财宝”和“美人”都是刘邦当年在秦都咸阳垂涎三尺,最后不得不忍痛割爱之物。如今不再有那么多忌讳,刘邦便毫不客气地收归己有。

能取得这场梦寐以求的大胜利,刘邦简直做梦都会笑出声,亢奋得天天大摆酒宴(日置酒高会)。正当刘邦每日欢歌笑语饮酒作乐之时,项羽已悄然绕过彭城的东、北两地,直插西面的萧县(今安徽萧县)。

这天清晨,项羽对彭城的汉军发动突然袭击。中午时分,彭城汉军溃败,据不确切统计,汉兵死亡“十馀万人”。汉军节节败退,被项羽率军一口气追到灵璧(今安徽灵璧县)东面的濉水旁,十几万人无路可逃,不得不跳入河中,出现了“濉水为之不流”的壮观景象。

刘邦本人也被楚军团团围住,凶多吉少。说时迟那时快,一阵沙尘暴突然从西北而起,漫天狂舞,能见度大大降低。巧的是这沙尘暴直直吹向楚军,使楚军阵营乱作一团。老天爷开眼,刘邦领着几十位手下仓皇逃脱。

逃着逃着,刘邦忽然觉得哪里不太对劲,猛地想起应该赶紧去营救家人。项羽此时也有着同样的目标,并已派人到沛县去抓捕刘邦妻儿老小。刘邦的家人自然被吓得不轻,等不到刘邦来营救,赶紧跑了。

后来的事情颇有些黑色幽默。《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夏侯婴列传》中写道:虽然刘邦回家没见到自己的家人,却在逃亡路上遇到儿子刘盈和女儿,于是放到车上同行。此时楚兵穷追不舍,刘邦很是着急,但负重太大,马怎么也跑不快。刘邦心急火燎,便将两个孩子踹下车,想丢下不管。夏侯婴下车抱起孩子,他先让马慢慢走,等两个孩子抱紧他之后才纵马奔驰。三番五次,一个几度弃子,一个每每相救。刘邦着实恼了,十几次都想把夏侯婴给杀了算了,幸好忍了又忍,忍到最终大家成功脱险。

刘邦弃子一事,外人实难评判。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谁会狠心弃子逃生呢!只能说,刘邦这次真的是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

至于后来刘邦到底如何脱的险,《史记?季布列传》附丁公事里有相对详细的交代,我们可以参考一下。

丁公乃是项羽手下的大将,他带兵追击刘邦,而且原本已经追上。两军短兵相接之时,刘邦情急之下回头对丁公说:两位英雄一定要这样水火不容吗(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听刘邦称自己是英雄,心中顿时升起“英雄相惜”的情怀,于是下令退兵,放了刘邦一马。就这样,刘邦与其儿女随从得以涉险脱身。

刘邦的父亲太公、妻子吕雉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抄小路去找刘邦,不幸撞上了楚兵,被押回了项军大营,扣为人质。

彭城大战是刘邦、项羽的第一次正式交兵。这一仗,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奇迹般地败给了项羽三万精兵,不但损兵折将,还赔上了父亲、妻子,浩浩荡荡的诸侯联军就此瓦解。

胜败是有根据的

我们前面讲过,刘邦此次进军西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集合了这么多优势因素,彭城之战刘邦怎么会输得如此狼狈不堪呢?

一是楚军士气高昂。这回轮到楚军群情激发了,被汉军杀到了家门口,占了国都,一向凶悍的楚军颜面尽失。收复失地,驱逐入侵者成为楚军上上下下的共同目标,人人都铆足了劲,要跟刘邦玩命,队伍凝聚力可想而知。再加上项羽这三万人,数量虽少,可都是精兵,战斗力强,打起仗来极为勇猛。两军相逢勇者胜。楚军以满怀“愤激之气”的精兵进攻,汉兵以“怠惰之卒”应战,胜败自有公道。

二是项羽指挥得当。项羽这一仗指挥得相当有水平,他没有动用大部队,只带了三万精兵出征,以免打草惊蛇。选择的攻击方向又是刘邦最为懈怠的彭城以西的萧县。在刘邦看来,这片区域是汉军从函谷关杀到彭城的必经之地,同时离齐地最远,汉军出兵易,楚军进兵难。项羽料到刘邦会这么想,偏偏就选择了这个最不可能的路线向汉军发起进攻。效果很明显,汉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项羽进而一鼓作气,先战萧县,再战灵壁,打得刘邦丢盔卸甲,不惜弃子逃生,成为后人垢病刘邦的一大污点。

三是汉军谋士皆无预见。彭城大战的时候,刘邦手下的张良、陈平等谋士全在营中,这几位都是历史上杰出的谋略家,他们对项羽兵出萧县也毫无预见,都认为项羽大军深陷齐地,无论如何也不会选择萧县进兵。由此看来,人无完人,天才也有犯错的时候啊。

但张良早先不是辞归了吗?怎么又回来了呢?事实上,在得知韩王成被杀后,张良就秘密回到刘邦帐下,并被封为“诚信侯”,跟随刘邦东征伐楚(复以良为诚信侯,从东击楚)。

还有陈平,本来在魏王手下干活,干了一阵子觉得没前途,便投奔了项羽,任职都尉。早前殷王反叛那会儿,陈平帮项羽平定了叛乱,才被拜为都尉,赐赏黄金。后来刘邦攻下殷地,殷王降汉,项王一怒之下便要杀掉之前平定殷地的将领们。陈平害怕,便封好受赏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偷偷逃归了刘邦。刘邦任命陈平做了都尉,这在军中引发了不少议论,刘邦听到后反而更信任陈平,让他随自己一同杀入彭城,结果被项羽一巴掌打回了原形。

那么韩信呢?这么关键的时刻,他到哪里去了呢?《史记?淮阴侯列传》里说:“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韩信为何阻止不了项羽?史载不详。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韩信在彭城不可能独掌兵权,最终的权力还是在汉王刘邦手中的。

四是刘邦盲目乐观,疏忽大意。此前刘、项双方从未交过手,刘邦对项羽的用兵风格只能从传说中略知一二,并没有机会亲身领教。这次攻入彭城,一路太过顺利,刘邦由此对项羽等闲视之,觉得这个西楚霸王也不过如此。何以见得呢?你看刘邦自入彭城之后,日日饮酒高歌,寻欢作乐,俨然没把项羽随时可能反攻之事放在心上。要知道此时楚军主力正在齐地战场未归,一旦归来,岂能轻饶你刘邦?这可不是鸿门之宴,三句话一忽悠,就能蒙混过关的。

除了戒备状态严重不足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说明了刘邦的懈怠与大意。其实刘邦这次杀到彭城,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家人接到身边。之前身在关中之时,刘邦曾派人到沛县接过家人,结果被项羽的军队堵了回去。这次攻入彭城,本来有的是机会接回全家老小,结果一不小心兴奋过了头,竟把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彭城大败后,刘邦逃命时才想起家人来,虽然冒险拐到沛县,可惜为时已晚,只遇到一双儿女,父亲和妻子全落到项羽手中。若是刘邦能心怀戒惧,怎会不顾父亲、妻子、儿女的安危,只顾自己天天“置酒高会”呢!

五是诸侯联军有组织无纪律,精神涣散,凝聚力差。刘邦从“和平解放”南阳郡后,便尝到了联众制衡的甜头。此次出关伐楚,他仍然采用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方法,联络了五国诸侯,组成伐楚联军。至于这五路诸侯都是谁,史书说法不一,这里我们取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魏王豹、殷王司马卬和赵王歇之说。

河南王申阳在汉二年降汉,其封地改为河南郡;同年,刘邦派韩王信攻打韩王郑昌,郑昌战败投降,刘邦改立韩王信为韩王;随后,刘邦渡过黄河,魏王豹降汉,并随刘邦俘获殷王司马卬。这四路诸侯倒是很容易搞定,唯独这个赵王歇,让刘邦颇费周折。

刘邦伐楚之前派使者通报赵王,希望他能参加伐楚战争。掌握赵国实权的陈馀开出交易条件:刘邦杀了张耳,我才出兵。张耳原是刘邦老友,被陈馀夺了常山之后投了汉。刘邦左思右想,决定用掉包之计先把陈馀忽悠住,于是找来一个长相酷似张耳的人,取其首级打包送到陈馀处。陈馀“验明正身”后同意“遣兵助汉”。

刘邦组织起的诸侯联军,代价小,时间短,见效快,人数多达五十六万之众,兵力之众自不待言。但是,这种临时凑到一起的队伍,最大的弱点便是缺乏凝聚力。五国诸侯各有建制,本来就难以统一调度。一旦受挫,只要有一路兵败或出逃,整个联军就极容易全线崩盘,迅速溃散。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六是骑兵奔袭步兵难逃。项羽率领的“精兵三万”到底是个什么概念的兵种?史料中虽然记录得不尽详尽,但我们也能大致了解到:这三万人马尽是楚国骑兵精锐之师,所以项羽才得以远程奔袭,以少击多,从这一点上来看,带领几十万步兵作战的刘邦,不仅吃了人的亏,还吃了“马”的亏。

下邑画策

彭城大败之后,各路诸侯见风使舵,纷纷倒戈,重又归顺西楚。

刘邦一路逃至下邑(今河南夏邑县),停歇之时问张良说,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现在有谁能够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

张良回答道,九江王黥布曾是楚国枭将,现在与项羽有了隔阂;彭越之前曾接受齐王田荣的指使在梁地反楚,这两个人可以重用。您手下的将领,恐怕只有韩信值得托付大事,且能独挡一面。假如您想把函谷关以东的地方拿出来封赏,那么给这三个人便能打败楚军。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下邑画策”,这个策略奠定了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的基调:让韩信、黥布、彭越的部队成为汉军的三大军团。

刘邦这次拿“捐关以东”作为筹码,称得上是大手笔,赫然彰显出君临天下的气魄。封赏土地共享天下这样的事,对世间豪杰的杀伤力不是一般的大。而能够有此气魄作出这样决定的人,在秦汉史上也只有两个:一是异人,二是刘邦。而异人最终成为秦庄襄王,刘邦成为汉帝国创始人。

说起来函谷关以东的地盘可不只是一点点,而是未来汉家天下的一半。刘邦这回可是下了血本想要翻盘。和项羽真正交过一次手后才知道,“西楚霸王”不光听起来厉害,打起来更厉害!但刘邦也不是等闲之辈,怎会轻易咽下这口气。 

张良提到的九江王黥布本是项羽集团的核心将领,其勇猛无畏居项羽麾下众将之首,项羽的成名之作“巨鹿之战”便得益于黥布。当时黥布奉命率两万人先期进攻秦军,以弱攻强,以少胜多,黥布得手后,项羽才破釜沉舟,全军压上,大败秦军;坑杀二十万秦降卒之前,参与决策的只有黥布及蒲将军两人;后来分封十八诸侯,项羽手下楚将被封的只有河南王申阳和他九江王黥布,由此可见,项羽对黥布的信任与依赖非同一般。

然而项羽出兵伐齐以及之后的彭城大战,黥布都表现得十分消极,特别是彭城大战,竟然袖手旁观。一切迹象都被张良看在眼里,他知道,现在黥布和项羽之间已心生嫌隙,而黥布驻守的位置恰是西楚国的后方,如果说服黥布倒戈,便可在西楚国以南,项羽大本营的后方开辟出新战场。

 

张良的“下邑画策”虽不甚具体,但刘邦听后心领神会,怦然心动。他环顾左右说,你们这些人都是不能商议天下大事的人啊(如彼等者无足计天下事)。众人不敢吱声。这时一位侍从(谒者)站出来对刘邦说,不知道大王您说的“天下事”是什么事?刘邦瞧了他一眼说,谁能替我出使淮南,说服九江王黥布叛楚,把项王困在齐地几个月,我夺取天下的计划就万无一失了。侍从接过话说,那么,大王就让我出使淮南吧。这位侍从不是别人,正是巧舌如簧的说客随何。刘邦批准了随何的毛遂自荐,另派了二十人跟他一道出使淮南。

到了淮南,随何托九江王黥布的太宰(主管膳食)代为活动,等了三日仍不得召见。随何去到太宰府上,直言不讳地说,大王不见我,一定是认为楚强汉弱吧。这恰恰是我这次出使淮南的原因,也是大王最应了解的事情。如果大王觉得我说的话毫无道理,可以把我随何和这二十位随从公开处死,以示对楚国的忠诚之心。

太宰把这番话转达给了黥布,黥布立即召见随何。一见面,随何劈头就问,我一直纳闷大王和楚王是什么亲戚呢(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黥布回答说,我只是被分封在楚国之南,面北称臣,侍奉楚王。随何又说,大王和项王同是诸侯王,向楚王称臣,一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依,能保淮南安定。既然如此,当初楚国伐齐,大王理应调兵遣将,亲自率兵冲锋陷阵为项王解围才对,却只派出区区四千兵马意思了一下。口口声声说称臣奉楚,难道就是这样敷衍了事吗?再说到汉王攻占彭城之时,项王滞留齐地分身乏术,大王您理应出动淮南军队,渡过淮河,替项王征战彭城。然而号称万人之众的淮南军竟无一兵一卒渡淮作战,对楚汉相争全都冷眼旁观。把自己的国家托付给别人就是这样吗?看来大王也只是空喊口号,眼下暂时没有叛楚,无非是因为汉弱楚强罢了。但还请大王仔细想想,楚国虽然强大,毕竟背负着不义之名。项王背弃盟约杀害杀义帝,自恃打了胜仗狂妄自大。如今汉王聚拢诸侯退守成皋、荥阳,恰好可以利用巴蜀、关中的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物资,分兵把守关中要塞。项王如果要率兵深入汉王地界,中间隔着梁国,想打没的打,想攻又力所不及,再加上军粮军备都得从千里之外运来,实在消耗不起。即便楚军能到达荥阳、成皋,汉军只须坚守不动,项羽便进退维谷,难以脱身。所以说嘛,其实楚军也不是那么可怕的。

大王不与占尽优势的汉王联结,却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托付给危亡之楚,我深感疑惑啊。说实话,我并不认为大王凭借淮南之兵的力量就能灭掉项王,不过要把项王困上几个月倒是轻易而举的事。这样的话,汉王便可以趁这段时间顺利夺取天下。当然了,如果大王愿意提剑归汉,汉王已经承诺,事成之后必定分封土地以示答谢。到那个时候,大王您拥有的土地又何止一个淮南国呢!这次汉王派我专程前来斗胆提议,还希望大王您能好好考虑一下我们的建议吧。

黥布听随何噼里啪啦地说了这么一大堆,沉思片刻,毅然说道,这事儿我干了。不过黥布虽然暗自答应叛楚归汉,但仍不敢对外有所泄露(阴许叛楚与汉而未敢泄也),因为此时此刻,楚国的使者也在他这儿,也急着让他出手相助。

随何虽然得到了黥布的口头许诺,但依然坐立不安,他深知政治这玩意儿蹊跷得很,若不是铁板钉钉则变数无穷。他见楚国的使者也不断前来游说,黥布的态度也不打算将归汉之事公诸天下,随何恐生枝节,于是决定想办法让事情“生米煮成熟饭”。这天,正当楚国使者与黥布商谈之时,随何不请自来,直接坐到楚国使者的上座,对他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怎么可能让他出兵相助。黥布被随何的举动惊到了(布愕然),待在一旁无言以对。楚国使者反应倒挺快,站起来想要走。随何提醒黥布说,既然事情已经谈妥(事已构),现在可以把这个家伙杀了,不能让他跑了。黥布回过神来,杀了西楚使者,正式宣布起兵攻楚。

项羽听说黥布叛变,立马派项声、龙且攻打淮南。这一仗一打就是好几个月,最终龙且打败黥布。黥布决定带兵逃往汉地,又担心走大道被项羽截杀,于是和随何一道从小路直奔刘邦而去。

随何成功策反黥布乃是刘邦彭城大战之后最为关键的一步棋。其实黥布和项羽并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他们之间的不和是由于田荣激战项羽和刘邦攻入彭城这两大事件引发的。汉二年,田荣杀死三齐王,吞并整个齐地,项羽兵发齐地,向九江王黥布征兵,“九江王布称病不往”,只派了一位部将带了几千人参加平叛。这使项羽非常不快。刘邦趁项羽陷身齐地,攻陷彭城,黥布“称病”,不主动出击。项羽回师击汉,黥布也没有参加。项羽恼羞成怒,屡次派使者责备黥布,又要召见黥布,黥布害怕,“不敢往”,两人的嫌隙由此产生。虽然两人心生嫌隙,但项羽“北忧齐赵,西患汉”,能够替他分忧的只有九江王黥布,外加项羽其实打心眼里欣赏黥布的才干,一心想让他为己所用,也就一直克制着自己的脾气,没有采取军事行动。

正是这一点点嫌隙,被张良及时捕获,外加随何的巧言攻心,黥布最终抵挡不住分封土地的诱惑,叛楚归汉。事已至此,刘邦心中的万全之策可以顺利实施下去吗?他真的可以在短期内打败项羽,夺得天下吗?

 请看下一章:《韩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