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胶储罐 盐水:大风歌(上)_第六章 命悬一线的一顿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2:22:40

第六章 命悬一线的一顿饭

刘邦凭借张良的坑蒙拐骗之计,利用项伯的糊涂“义”气,暂时缓解了火烧眉毛的军事危机,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第二天清早,刘邦须亲自到鸿门面见项羽。他将怎样面对盛气凌人的诸侯盟主?怎样让心怀怨气的项羽消气呢?

项庄舞剑

第二天一早,刘邦带着一百多名骑兵赶到鸿门拜见项羽。一见面,刘邦就恭恭敬敬地说,我与将军您曾经一起全力攻秦,将军在黄河之北作战,我在黄河之南作战。实在没想到,我有幸先入关灭了秦,又在此地和将军重逢。可惜现在有小人挑拨离间,使将军与我之间产生了隔阂。

刘邦这番话很见功力,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说辞之一,短短几句话却蕴涵了三层深意:

一是模糊敌我。

刘邦明白自己封堵函谷关已经是在和项羽争天下,而项羽未必真正明了两人关系的彻底转变,他须要模糊当前的敌我关系,以便躲过这一劫。于是刘邦巧妙地利用了项羽政治上的“懵懂”,以当年并肩作战的战友情为突破点,将自己在项羽心里的定位拉回到反秦统一战线的阶段,这样便让项羽的认识继续落后于形势的变化。

二是既打又拉。

项羽决定动武的重要原因是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诸侯“老大”的身份受到威胁,所以,安抚项羽受伤的心乃是这次会面的重中之重。言辞间刘邦一再表明,自己先入关灭秦实属无心插柳之举,自己根本没有想到,这灭秦大事就该项羽来担当,自己就应该是“配角”。刘邦不愧是实力派演员,纵然是如此虚情假意之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也成了真心实意,在项羽听起来,刘邦简直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能不高兴吗?!这是让项羽消火釜底抽薪的一招,的确管用。但在积极拍马屁的同时,刘邦也不忘暗示项羽,毕竟是我刘邦先入的关,依照先前“怀王之约”,这关中王理应是我的。

三是化必然为偶然。

刘、项之间的矛盾显然不是人为造成的误会,而是根本利益的冲突,最终只会剩下你死我活的局面。此刻刘邦硬把它说成是被小人离间所致,掩盖其真实的对抗性,这既是政治游戏,也是政治策略,将必然性的矛盾说成是偶然性的冲突,实在是高啊!

刘邦的鸿门说辞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被人关注到,其实刘邦的演出堪称完美,不过,演员卖力是一方面,观众买账才是硬道理。那么,项羽到底被刘邦这番精心炮制的谎言忽悠住了吗?

那是当然!何以见得?来看看项羽的反应就知道了!

项羽听完刘邦这番“真情告白”之后说:那些话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要不然,我怎么可能这样对待您?项羽这不是把自己安插在刘邦身边的卧底曹无伤给卖了吗?项羽线条粗的确不假,不过此刻,他是因为刘邦的话感到无地自容,觉得太对不起兄弟,又不能失了脸面,于是曹无伤就要“受伤”了。想要扔掉头上“不仁不义”的帽子,只能撂出曹无伤为他承担责任,政治从来都是这样冷酷。

由此可见,项羽对刘邦的话已经深信不疑。刘邦的目的达到了,下面就只剩畅叙友情的环节,于是便有了极负盛名的鸿门宴。说起这鸿门宴,很多人都很熟悉,这可是史上千年难遇之酒无好酒、饭无好饭、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一幕好戏。

既然项羽已经彻底被忽悠,怎么还会有惊心动魄的局面?其实接下来的一幕幕精彩画面,均是出自大师范增的手笔,不容错过!

范增乃是项羽军中唯一的智囊,他的眼界与心智远在项羽之上。他对刘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那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看到刘邦如此胆大妄为不说,竟然几句话便能挽回局面,其能量实在太可怕!范增深知,一旦这次留了刘邦小命,势必后患无穷。

范增不愿错失铲除后患的良机。席间,他瞪着项羽使劲递眼色,示意项羽找机会杀掉刘邦(范增数目项王),可项羽毫无反应,也不知道是没看见,还是假装没看见。范增旋即又拿出自己佩戴的玉玦,一会儿一举,一会儿一举,暗示项羽快下决心(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依旧默不做声。范增一看这架势,知道这事儿得自力更生了,于是悄然起身,走出大帐,召见项庄。他对项庄说,将军心太软,不愿意杀刘邦。要不你去敬个酒,敬完后表演舞剑,然后伺机将刘邦解决了。今天不灭了他,回头就得被他灭了!

项庄领命,进入大帐敬酒。敬完酒后,对项羽说,这军营里面也没有丝竹歌舞可以助兴,不如让我为大家舞剑,权当娱乐吧。项羽没有多想,表示同意。见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意在沛公,项伯赶紧起身,亦步亦趋以身相护,令项庄始终无法得逞。

项庄舞剑是刘邦在鸿门宴上遇到的最为凶险的一劫,按说原本很难逃脱,因为在座只有项羽、“亚父”范增、刘邦、张良四人,“季父”项伯旁伺在侧。随刘邦而来的樊哙等四员大将均未得列席。关键时刻,幸亏项伯出手相救,刘邦才幸免于难。话说这个项伯,大战前夜泄露军机糊涂到了家,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竟然机警异常,项庄一舞剑,他便立即明白其用意,范增精心策划的暗杀行动就这样被刘邦的“亲家”给搅黄了。

刘邦此次遇险,是范增一手策划,前前后后的计划安排,在座的除了一位没有眼力劲儿,其他人都不言自明。是谁那么愚笨呢?刘邦是猎物,凭他的悟性和敏锐的直觉,当然知道舞剑是为了刺杀自己;张良那么精明的人,更是洞若观火;范增是主谋,自不在话下;项伯要是看不出来,干吗起来陪舞 唯独项羽竟然毫不知情。试想一下,如果项羽能明白项庄舞剑的举动是“意在沛公”的话,还能欣然同意吗?那怎么可能!早先刘邦的那番说辞已经让他深感愧疚,此时又怎会默许一场谋杀呢!

所以,大名鼎鼎的鸿门宴说穿了就是:五个明白人(刘邦、张良、范增、项庄,项伯)陪着一个糊涂蛋(项羽)吃饭罢了。

樊哙闯帐

张良见情况不妙,立即走出营帐。樊哙见张良出来,连忙问道,里面怎么个情况?张良回答说,非常紧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想要借机刺杀沛公。樊哙说,那太危险了!我得进去,我要和沛公共生死。说完,樊哙提剑拥盾来到帐前。守卫用双戟拦住樊哙不让进。只见樊哙拿着盾牌侧身一撞,守卫扑通一声栽倒在地。樊哙闯入营帐,怒发冲冠,面西而站,怒瞪着项羽,眼球都快迸出来了(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羽正喝着酒,突然看见冲进来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彪形大汉,腾地一下立起身来,手随势按于佩剑之上,这一系列紧急戒备的动作一气呵成,迅猛到位。项羽大声问道,你是谁?张良赶紧代为回答,这是沛公的保镖樊哙。项羽难得提起来的心又落回原地,他打量着樊哙的威武之躯,情不自禁地说,好一位壮士!赐给他酒。侍者给了樊哙一杯酒,樊哙道了谢,一饮而尽。项羽又说,再给他一个猪腿!于是樊哙又得到一条整猪腿。他把盾牌反扣在地,将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佩剑切好,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项羽看他吃猪腿的架势,禁不住赞叹地问,壮士,还能再喝吗(壮士,能复饮乎)?樊哙一听,知道时机已到,便借题发挥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再喝一杯酒吗?秦王狼心狗肺,杀人不眨眼,滥用酷刑,所以天下人才会团结起来反他。当年楚怀王和各位将军有约,第一个进入咸阳灭了秦王的人就功封关中王。如今我们沛公虽然先入了关,也灭了秦,可什么东西都不敢动,下令封了皇宫、仓库,驻军灞上,都是为了等将军您入关。后来派兵把守函谷关,也是为了防盗防贼。沛公那么辛辛苦苦地为您着想,不但没有得到封侯之赏,还差点招来杀身之祸。将军您若是轻信了小人之言,杀了有功之人,这不是在走亡秦的老路吗?当然,我相信大王如此英明仁义,绝不会这样做。

樊哙闯帐是鸿门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刚进来的时候,项羽非常警觉。当得知这位彪形大汉其实是刘邦的保镖时,项羽便立刻放松下来了。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樊哙以他一介武夫的特有形象 粗鲁、豪爽轻易地赢得了项羽的好感,所以项羽才会一口一个“壮士”叫个不停。在粗犷外表的掩护下,樊哙继而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鸿门畅饮,并获得项羽由衷的赞美。人不可貌相,粗中有细的樊哙找准时机配合着刘邦,旁敲侧击,为刘邦说好话,最后还明贬暗捧,“窃为大王不取也”。这番话出自粗野武夫之口,更具独特的攻心效果。本来就心怀内疚的项羽此时更是无言以对,只能尴尬地说,坐,坐(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项羽在政治上的低智商已经表露无遗,这和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邦一看情况缓和稳定下来,借口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刘邦逃席

刘邦出了营帐,问大伙说,看来现在得赶紧走,可是没有机会告辞,怎么办?樊哙立即顶回一句,做大事不顾细节,行大礼不拘小节。我们现在是案板上的鱼肉,逃命都来不及,还告什么辞?刘邦听完,立即决定三十六计走为上。

他让张良善后,张良问道,沛公来的时候有带什么礼物吗?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白璧,是给项羽的;一对玉斗,是给范增的。不过看着气氛不对,没敢拿出来,要不你替我送了吧。张良应下。

刘邦的确很机警,他明白虽然摆平了项羽,但那位范老先生可不好糊弄,还是尽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为妙。当然也不是一走了之,即使是逃席也不能怠慢,特意部署了一下,安排得滴水不漏。

为了不打草惊蛇、惊动范增再生枝节,刘邦毅然舍弃了来时的全部车马以及一百多名随从,只骑一匹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员大将手持佩剑和盾牌紧随其后,步行而出。刘邦驻军灞上,项羽的大营在新丰鸿门,两军相距四十里,但刘邦一行放弃车马后便可抄小路返回,大大缩短了行程。刘邦临别之际,告诫张良说,从小路回到我军驻地,只不过二十里地,你估摸着我差不多已经回到军中,再入帐向他们道别吧。看看,多么心细如发啊!

张良估计刘邦已经赶回大营,方才入帐致歉:沛公酒量有限,不能再喝了,无法进帐道别,特意命我呈一对白璧献给将军,一对玉斗献给范先生。项羽问道,沛公现在在哪儿(沛公安在)?张良回答说,我家主公听说大王要罚他喝酒,刚刚已经离开,此时已经回到军营。刘邦已经回到驻地,项羽还在问“沛公安在”,真是讽刺到家了。

项羽此时还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痛痛快快地接过张良呈上的厚礼,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范增听张良说刘邦已经回营,气得七窍生烟,他拔出佩剑朝着玉斗猛挥下去,一击即中,玉斗应声而碎。范增怒不可遏地冲着项庄喊道,小子!真不值得和你共谋大事啊,将来夺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刘邦收了的!

范增的气极败坏说明他比项羽看得清,他看到了刘邦对项羽集团的巨大威胁。不过,他这样明骂项庄暗讽项羽的行为,也表现出这位“年七十,好奇计”的老人家少了点自控力,此时又何必这么不理智呢?既然刘邦已经成功脱逃,骂人又有什么用?这样不加掩饰地指责,只会加深自己和项羽之间的矛盾,更何况,还当着张良的面。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此时显出集团内部的不团结,特别是暴露了自己与项羽之间的不合,后患无穷。事实上,后来陈平归汉之后使的反间计,便是利用了项羽对范增的不信任。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为鸿门之宴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看看刘邦从鸿门顺利脱险的过程中,都使出了哪些招数呢?

一是鸿门说辞,骗取项羽信任;二是项伯陪舞,躲过项庄之杀;三是逃命要紧,忽略颜面;四是识人本性,利用项羽政治上的不开窍。

灭秦之后,坚持霸业的项羽并不以消灭诸侯王为最终目的,而是选择分封天下,企图成为天下诸侯的总盟主。刘邦作为天下诸侯一员,并且是非常有实力的一员,其存在的权利是不能轻易被剥夺的。项羽不杀刘邦,不灭刘邦集团,固然是没有意识到未来的巨大危机,同时也不排除项羽坚持霸业的长远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刘邦的处理。只要刘邦称帝的野心没有过于暴露,只要刘邦承认他这个天下盟主,项羽就暂时不会把刘邦怎么样。

曾经有人推测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可能达成了某种战略协议:刘邦让出关中之地,项羽放弃对刘邦的军事打击。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呢?绝对不可能!项羽的霸主地位是打出来的,不是交换来的。除了后来杀了韩王成,项羽没有因为对哪个诸侯产生怀疑就立杀无赦,因为他需要大大小小的诸侯来成就他、支持他,否则,他的“霸业”就会变成海市蜃楼,美不胜收却遥不可及。

刘邦凭借众人相助成功从鸿门脱险,但是面对项羽的霸业野心,他“关中王”的理想到底有谱吗?项羽将会怎样安置“兄弟”刘邦呢? 请看下一章:《弯下腰做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