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褪色怎样恢复鲜艳:集权的腐败路径归“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26:54

中新网3月21日电 近年来,一些领域和地区“一把手”带头贪腐的现象引发各界关注。最新一期《学习时报》刊载祝福恩的署名文章称,监督并打击一把手的贪腐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艰巨任务和重点,需要深入研究一把手监督制约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

文章引述中纪委的最新消息称,2010年中国纪检监察部门处分县处以上干部5098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804人。与2009年相比,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同比增长三成。据对这804人进行分析,被惩处的领导干部中一把手占绝大多数。

文章对一把手的贪腐现象做了归纳和概括,具体提炼为几个“一”,以便强化对一把手的监督:

——财务审批上:一支笔。许多贪腐分子都是独揽财务审批大权的一支笔。如北京市交通局原局长毕玉玺是典型的财务审批一支笔,局里财务唯有他签字才好使,甚至把局里的支票和财务公章放在自己的皮包中,不按规章办事,随用随添。财务审批上一支笔的一把手很容易就走上了犯罪之路。

——选人用人上:一人定。这是某些腐败分子买官卖官的典型特征。一些基层干部就是干得很好,口碑很好,不送钱他就不提,而就是不干事甚至是不干好事,钱送到位了他也提。这些人的所做所行严重破坏了党的形象,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民主集中制上:一霸主。有些一把手完全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如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把民主集中制当成一种摆设,当成通过个人意见与想法的程序,他这个一把手把自己当成班子中的霸主。党委会成为通过其个人意见的会议平台,或是通报并通过其个人意见的程序。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如深圳市原市长许宗衡、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等也是这样走上了犯罪之路。

——权力运行上:一把抓。有些贪腐的一把手对权力、特别是对人财物等实权十分眷恋,不讲班子分工,把实权全部抓在手中。有的专家学者曾对走上犯罪之路的一把手做过理性分析,指出这些人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讲究班子的团结与分工,人财物实权一把抓或一把搂,就是不管虚的机关党建、信访和难办的民生工作。

——监督制约上:一空文。许多一把手的岗位成为重灾区或高危岗位,与对其监督失控是分不开的。文章分析称,目前,尽管中央及有关部门对权力监督制约问题十分重视,但由于体制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使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制约可以说是一纸空文,贴在墙上、讲在嘴上就是不管用。结果在现实中出现了: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虚、纪检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新闻监督太弱。在客观上助长了一把手的贪腐。这表明我们的体制、机制对一把手权力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存在许多问题。

——腐败主体上:一家人。近些年由于党中央反腐败的高压政策和打击力度,迫使贪腐分子改变了贪腐策略,他们通吃窝边草,即专门收受身边及走得很亲近人的财物,又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一家人的团伙腐败,使一家人成为腐败的主体。

——公开形象上:一假象。文章指出,有些贪腐分子常常把自己的丑恶面掩盖起来,以廉洁、廉政等假象展示给外界和群众面前。还有一些贪腐分子受贿很多钱,但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穿得很破很旧,装得俭朴。这些人更为狡猾、奸诈,给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新的课题,加大了反腐败的难度。
据统计,2003年至2009年,广东共查处151名地厅级“一把手”,占被查处地厅级干部的79.9%;还有1284名县处级“一把手”被查处,占被查处县处级干部人数的69.3%。

  “一把手”,是在具有中国特色政治生态中的特定称谓,长期以来普遍成为官员履政的追求目标,但在公众的心目中大有贬义化的趋势,前者“爱”之深,后者“痛”之切。当前,“一把手”腐败尤属其中焦点与“枢纽”,牵一发而动全身。

  《淮南子·主术训》有言:“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两千年前的警示,已成现实之定论。“一把手”越是沦陷,该单位或地区离政治清明、法度完善和民生祥和也就愈来愈远。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晖教授说,腐败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一把手”腐败往往会影响一个单位或地方的社会风气,产生“拔出萝卜带出泥”的结果。

  反腐败的确需要从体制上下功夫。杀鸡给猴看的惩贪运动,只能给人以挂一漏万的感觉;杀掉了一批,,又冒出来一批,使人觉得越杀越多。从唯物主义角度看,腐败的根源不在于人的思想品德好不好,而在于体制。好体制可以使坏人不敢做坏事,而坏体制则好人也可能变坏。

  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得以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运行不规范。端正“一把手”作风,必须从根本上规范权力运行。只有将权力运行全过程、全方位地处于“阳光”之下,才是避免权力运行失范、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治本之策。

  “一把手”生活在社会和群众当中,他们的是非功过,群众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发挥好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的力量,是加强对领导班子“一把手”权力制约和监督的重要途径。在权力运行上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坚决态度,让“一把手”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使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是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推动“阳光政府”、“阳光政治”的重要保证,也是从根源上杜绝暗箱操作的有力举措。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枢不正倒下来”,如果“一把手”腐败不堪,其周围的官员能很清廉吗?因此,既要国家既要管好“一把手”,不让他们产生绝对的权力,也要严惩“一把手”腐败,让他们付出惨重的违法成本。我国地方上的“一把手”,何时不再成为高危人群呢?

 监督并打击一把手的贪腐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艰巨任务和重点,对一把手的监督已成为反腐斗争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尽管党中央及有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诸多规定和政策,但仍需要深入研究一把手监督制约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制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