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篮球截图:清风明月可有价??近水远山何处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6:44

清风明月可有价  近水远山何处寻

(2010-06-02 09:12:40)转载 标签:

杂谈

                                                                        

     外地人争着到苏州来旅游——主要是来看苏州园林,苏州人呢,感觉苏州不好玩,一窝蜂地到外地去观光,阔气一点的、有一点“行政级别”或“文化品位”的,则争着到西方去“考察”,去开眼和猎奇。这几者都应该,都过瘾。但我总觉得要想真正领略一点美的享受,读懂一点“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美,即使足不出苏州,也还是能办得到的,苏州园林就是一个林林总总的文化“大观园”。

 

    要看气派,看富有,看五光十色,当然要去国外“放眼世界”。但若要是讲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上的高品位,在美学欣赏和美学趣味上真想有所一点提高,我看还不如仔细地到苏州来体验一番——包括外国人、外地人还有苏州人自己。

 

    无论是从自然美学还是人文美学来看,西方大抵属于“三维美学体系”,强调长、宽、高的醒目,比例上的和谐协调,而中国的美学形态则往往从属于“四维空间”,不仅要看审美对像的实体尺度,还引进了时间感、位移感、多元感。你若是靠一个定点去看苏州园林,无论怎样使劲儿你也很难看清楚,看明白。必须不断进行位移——空间上的、时间季节上的、文化学科上的,大体才能领略一点。

 

    西方的审美体,往往是单体,而苏州园林是以群体形式存在,园中有园,院中有院,径中有径,似无穷尽。《红楼梦》写大观园,都说是借鉴了苏州园林才写的,几十个景点一气呵成。西方文学作品中,在景观描写的数量和质量上可以媲美的,近乎没有。

 

    这几年来赞美苏州园林的文章,可谓连篇累牍,可见其深入人心。我所担心的,倒不是苏州园林本身的地位会有什么动摇,可忧的倒是我们自己有点像旧时大户人家的败落子,乱笃乱掼惯了,拿了宝贝却不知爱惜。

 

    苏州有个沧浪区,苏州日报有个叫“沧浪”的专栏,其实都取自沧浪亭的缘故,一个园林有那么大的影响,在世界别的地方大概也是很少见的。早先这一带很僻静,大片的水面,西有文庙,东有结草庵,北有可园,南有大片城内农田和南禅寺。实在是城里的风光非常秀丽的地方。现在从外面看看,还算不错,但踏进沧浪亭大门,再回头一望,不对了,沧浪亭街上,汽车繁忙,洋房林立,瓷砖铁栅,实在是大刹风景!要游沧浪亭,再好不进园!这算是怎么回事!

 

    再说耦园,耦园的耦,实在是一篇大文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也是人们生生世世的愿望。耦园融入的表示两情相悦爱情的建筑,是很特别的。在耦园,有表现男耕女织的“织帘老屋”、伉俪情深的“枕波双隐”、夫妇形影不离的“双照楼”、至爱铭心的“吾爱亭”、互为知音的“山水间”,还有“魁星阁”和“听橹楼”相依相偎、共枕清流。所以已经有不少专家提出来,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创意和取舍,注入新的文化内容,新婚也好,金婚银婚也好,耦园都可以是一个最有意思的场所,可开发的含金量丰富得不得了。只不过要是在耦园抬头一看,双照楼后面,立着个不尴不尬的大铁塔,那份兴致和情调,不说也罢。

 

    苏州园林都讲究外部借景,这样的杂乱之景随处可见,真正叫人心痛!有人说,这些情况也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整治起来还实在有些难办。其实,园林这件美好的东西本来就是在苏州这块土地上,也都是属于苏州老百姓的,如果在珍惜文化遗产的思想指导下,本着互相合作、互相体谅的精神,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所涉及的单位把各自的优势和能力集中起来,把我们的环境搞的更好一点,给苏州办一件大好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想必大家都会想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