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之挽歌怎么得:清华高材生回应虎妈式严格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47:33

 最近美国耶鲁法学院教授“虎妈”蔡美儿的严苛育儿方法引起各国民众的争论,连德国的各大媒体都纷纷做长篇报导。读着网上的文章,我不禁回忆起我在中国和德国的大学生涯,感触颇多。虽然学校教育和父母教育不尽相同,但也同样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虎妈的严苛教育,练习练习再练习,另外一条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有选择的权利。
十几年前,我于(大陆)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来到德国留学。头两年很风光。我在国内只上过70多节德语课,所以刚到德国是几乎不会说也听不懂。但在一星期强化德语班中我进步神速,以至于老师主动提出我可单独留下来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同时自学德语。而其他学生必须专门上一年德语班,考试通过才可正式上课。在一边上课一边自学的情况下,我一年后以满分通过德语考试,令所有德语老师惊叹。再过一年,我以二分的成绩通过建筑法考试,而很多德国学生都没通过。我不禁得意:我们中国学生都是大考小考“烤”熟了的,你们德国学生还嫩着哪!
开放式教育让人积极参与
但以后的日子逐渐走出了我想像的轨道。随着德语的进步,我也开始选修讨论课(Seminar),看到德国学生积极发言,我却比较沉默,我明白这不是语言的问题,在清华大学,如果老师提问,我们也没人抢着回答啊。而且德国学生言之有物,他们确实思考很多东西,我们哪里有时间啊?中学时所有人课业繁重,大学时清华的课业不仅繁重,而且竞争激烈没有时间,另外我们的课程表上从来就没有过讨论课!
中式严教导致漠然傲世
德国大学建筑系一个学期只做一个设计,而在中国是两个。德国大学生周末可以休息、聚会、郊游、联络感情。而我们在中国时的周末时间是“法定”画图时间,老师在周五下午留作业让我们星期一上午交设计草稿,那不是明摆着让我们周末干活吗?
德国上大学期间我没有听说有人因为学习压力大而跳楼或精神不正常,如果压力大,尽可以少选几门课,调整一下身心。而清华建筑系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学生精神出问题,比我高一年级的是一个身材高大、非常纯朴的山东女生。比我低一年级的一个男孩子也因为精神问题休学一年,最后改大专。我们年级是一个小个子男生,在他休学之前,一次下课时我不经意看到了坐在我后面的他,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个眼神,疲惫而毫无生命的活力,他才20出头。之后不久这个少言寡语的男生休学了,据说因为精神要出问题。一年后他调整过来,回来和低一年级的学生一起上课。也许因为发现的早,没有造成更坏的后果。
毕业前夕,一个同班同学向我讲起,一次他差点就从那十几层的教学楼楼顶跳下去。现在回想起来,我会觉得脊背发凉,但是当时我居然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可能是比较麻木了,我在清华的那几年,几乎每年都有学生跳楼的消息传来,出于种种原因吧,学业压力大、人与人之间冷漠等等。五年后终于毕业时,我们慨叹说:“能从清华这个鬼地方正常出去的人,还怕什么啊?”
热情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在这种严格的、选择自由很少的教育体系下、在高强度密集学习下“制造”出来的“人才”虽然学习起来高效率,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缺乏热情。不是所有的,而是总体印象是这样。
我的一位课业非常出色的清华同窗曾对我说:在她毕业后去美国读博士时,她就不想再做建筑这一行了。而我的一位同室好友毕业后去美国就是为了换读自己的理想专业。我也在以后改行,当我到了德国两年后,建筑这个我学习了七年的专业于我就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一咬牙一跺脚,转身走入一个全新的领域,结果发现路越走越宽。
为什么没有热情了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原本的兴趣所在并没有在上中学的时候被发现。中国中学生课业繁重,没有很多课余时间去了解社会,学校里也没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知道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个职业,应该报哪个专业呢?等到考上大学,在那种没有转系自由的教育体系里,即使知道了自己的梦想专业就在临楼,也只能望楼兴叹。
另外一个原因是,大量机械的训练,把一个人的新奇、激情、好探索的心都慢慢磨没了。即使一个刚开始时充满热情的人,也架不住隔三差五地熬通宵,第二天绿着脸去上课,或者为了高分而常年不看电影、不去舞会。当这些不舒服的记忆越来越多的时候,他的技术也越来越娴熟,而那种只能被美好事物激发的热情也越来越减弱。
而在德国,中学生学习负担比中国孩子少很多,课余时间多,实践课多,大学时有转系的可能,也有自由决定学习时间长短的权力,没有过重的压力,也自然容易保持那一份纯粹的热情。当然我的很多清华校友也一直在做建筑,也热爱本行,但那些真正能够走到大学毕业这一步的德国建筑系学生,绝大部份还都保留着对这个专业的热情,这是中国毕业生无法比的。
很多中国人都说中外教育体系各有利弊,这话当然对。中国教育的优势可以训练出非常熟练的“画图工人”,而西方教育的优势可以产生以纯粹的心态热爱建筑的大师。那你说你希望中国未来的重要建筑怎么造出来?找个外国大师设计,中国建筑师们给他当打工的“画图工人”,然后让它以某某外国大师的杰作伫立在中华大地上?这个利弊关系不是很明显吗?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www.shenzzh.com/a/jiaoyu/zhongwai/2011/0318/10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