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炮任务:心理学家分析“谣盐”何以惊众: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7 20:12:55
心理学家分析“谣盐”何以惊众: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
2011年03月18日 15:12:13  来源: 北京晚报 【字号大小】【收藏】【打印】【关闭】



“别说盐,连榨菜都快没了!”昨天下午,当很多闻风而动的市民冲进北京大小超市、食品店时,发现他们的目标早已被清空,不愿意空手而归的人们多数都拎上了一瓶酱油。
今天上午,超市、批发市场的货架上又陆续摆上了食盐,更多的盐则已经“在路上”。其实,就在昨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已经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食盐供应,并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但即使是这样迅速的动作似乎也没有阻止人们奔走相告、身体力行的举动。谣“盐”为何能惊众?一次次的,我们的理智和信心哪里去了?
心理学家:这是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
核辐射的地区离我们有几千公里的距离,风向和洋流并没有向西转移的趋向,信息也都保持公开通畅,但是,盐、酱油、榨菜、含碘的华素片……一切与碘有关的食物、药物都成了紧俏物资,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的话题全都集中于此。这一切,究竟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呢?
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正在三亚讲学,听说抢盐现象后,第一反应就是叹气):
东京都还没抢盐呢,北京怎么就抢开了?真是自己吓自己啊! 从社会心理学上分析,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惊遁”现象。简单地说,就是看见别人跑自己也跟着跑的非理智的从众行为,踩踏事故多是由此产生。这种情况下,其实并没有任何客观损失,但是以恐惧、不确定感、害怕等情绪为远因,以某个讯息或传言出现对具体行为之触发为近因,产生了这样的行为的反应,理论称之为“惊遁”。
这说明我们的民众心理太脆弱了,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其实无论面对什么灾难、谣言,冷静都是最好的状态。不理性的盲目行为,只会造成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
传媒学者:危急时刻更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
面对缺乏依据、全凭想象的流言,媒体、学者甚至许多有科学常识的普通网民都在不断辟谣,但实际情况却是人们更愿意相信谣言。传播学者匡文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危急时刻,恐慌的心态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负面信息。”因此,耸人听闻的谣言更加符合人们的心理期待。
刘海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这两天经常在网络上同网友和学生观察讨论此次地震谣言的传播情况):
抢盐危机未必是一件坏事:如果抓住机会,处理得当,决策过程透明,信息发布及时,也是一次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增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感。
假新闻和真相只有在事后才能判断,如果要求普通公众不传播“流言”或“假新闻”,等于要求他们不犯错误,那就等于剥夺了他们表达的权利。因为我们目前所谓的“真相”,也不过是权威信源发布的。没有人能保证权威信源不发布错误消息。
由于个人媒体发布和权威信源(新闻媒体和第一手信息)的发布有时间差,出现流言是正常现象。这就要求权威信源提供的信息要有提前量。
搜索更多盐 抢购 的新闻
中盐总公司对部分地区发生食盐抢购做出三点说明
吃盐无助于防辐射 北京警方:造谣者或将追刑责
多部门打击不法行为 哄抬盐价最高罚款200万元
不需储备盐 多储备核安全知识
卫生专家:此碘非彼碘,不必多吃盐
发展改革委:打击造谣惑众哄抬食用盐价格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