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鬼传手机如何联机:丰姓-中文百科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07:01:52



  丰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9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编辑本段 丰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辛氏,出自上古时期帝喾臣子豐侯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帝喾高辛氏,名姬俊,又名高阳氏,号亡斤,公元前2315~前2213年待考,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少昊金天氏的孙子,在位七十年。青铜铭文记载:“黄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岁在大梁。”   高辛氏执政时期,属下有臣子叫豐侯且,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远古时期帝喾之妃陈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陈豐,亦称陈锋,她是远古时期帝喾的妃子,后世的尧帝就是她所生的。   这在史籍《前汉·古今人表》中有记载:“陈豐,帝喾妃,生尧。师古曰:即陈锋也。”   在帝喾的支庶子孙中以及陈豐的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的名字为姓氏者,称陈豐氏、陈锋氏,再后有省文分衍为单姓豐氏、陈氏者;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殷商时期古逢国君主豐伯,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商王朝时期,在胶东半岛有一个姜姓诸侯国,叫逢国。   据史籍《左传》、典籍《国语》的记载,东夷姜姓逢国之君,称豐伯,亦称逢伯,为殷、周之际的姜姓诸侯,世居齐地,故址在今山东省益都县的西北部。   到了周成王姬诵继位之后,其叔父管叔、蔡叔联合了武庚禄父、东夷之国、殷商遗民等发动叛乱,持续了三年之久方被周公旦所剿灭。由于逢国在当时也参与了叛乱,因此国君豐伯被废黜了爵位。   豐伯被废黜,其逢国亦因此被废除而消亡,地归齐国。   逢国灭亡之后,其王族后裔以及国民中有以国君名号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支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第十七个儿子姬子于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篡》、《通志·氏族略》等记载:豐氏、酆氏始祖为周文王姬昌之子子于,起源于西周初年。   豐,本为商王朝末期崇国君主崇侯虎的属地。周文王灭崇国后,改其地名为豐邑。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王朝之后,敕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子于在豐邑,拱卫京畿,爵为侯爵,史称“豐侯”。这在史籍《史记》中记载为:“豐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豐城。”杜预注“豐国在始平户县东。”   但因为豐侯太喜欢酗酒了,常常因此误事,周王室贵族们都觉得由他去治理极其重要的豐邑很不合适,因此意见纷纷。   到了周成王姬诵执政后期,就改变了周武王的旨意,不再让豐侯当豐国的首领了。按史籍《竹书纪年》的记载:“成王十九年,王巡狩侯甸方岳,召康公从,归于宗周,遂正百官,黜豐侯。”也就是在公元前1084年(待考),周成王废黜了爱酗酒误事的豐侯,这个姬姓豐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   在豐侯被废黜后,豐国亦消,其后裔子孙遂散居各地,约以原封邑名为姓氏,称豐氏。   到了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皆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豐”字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诸多史书因之改豐为酆。此后,豐氏一族逐渐形成了豐氏、酆氏两大支系,皆世代相传至今,史称豐氏、酆氏正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由于“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酆氏族人多有自行误简为丰氏者。   有许多丰氏、酆氏族人皆尊奉豐侯姬子于为得姓始祖。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豐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在典籍《诗·大雅》中记载:“豐水东注。”   豐水,是古代对中国北方一条河流的称谓,源出今陕西省咸阳市南部秦岭山脉的鄠南山豐谷,向北流注入渭水,实际上是渭河的一条支流。这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注》中有更详细的记载:“豐水出鄠南山豐谷,北入于渭,通作灃。”   商王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将西伯侯都城迁到灃水西岸的豐邑(今陕西长安西南部),其地后来成为宗周的重要地域组成部分,最后以灃水流域为根据地,孕育并使姬姓周族发展壮大,最终灭了殷商王朝。   在灃水流域之豐邑的周族人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灃氏,后简为豐氏相传;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灭殷商以后,建立了周王朝,封自己的弟弟,即周文王的第十七子于豐地(今陕西户县),建有豐国,侯爵,因称豐侯。 “豐国,侯爵,始封文王子。今陕西西安户县东五里有丰城。”杜预注“酆国在始平户县东。”著名的西周史研究专家杨宽则认为古述不确。始平户县乃周文王姬昌建都之豐,为周之都,周武王姬发执政时期仍在使用,因此周文王之子不可能被封于此或十分靠近的地区。   在典籍《韩非子·难二》中记载:“文王侵盂、克莒,举豐。”这个“豐”,在史籍《路史·国名纪乙·商世侯伯》中认为是后来楚国之豐邑,即史籍《左传·哀公四年》中记载的“司马起豐,析与狄戎”的豐,也就是史籍《续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的南阳郡析县豐乡城,位于今陕西省的山阳县。所以,周文王之子所分封的地方应当是“文王举豐”的豐,而不是“文王迁都于豐”的豐地。 在豐侯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诏令规范汉字,期间在许多地名的原字上增加了“邑”偏旁,以表示其专指地名,而“豐”字旁添加了“邑”偏旁,就成为后世的“酆”字,于是后来逐渐形成了豐氏、酆氏两大支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丰氏正宗。而该系酆氏族人也有误简为丰氏者。     第七个渊源:源于妊姓,出自西周初期妊姓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有一个妊姓豐国,故址在今陕西省的宝鸡、临潼一带。   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临潼县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王盉”,在该盉上的铭文为“王作豐妊单宝盘盉”。从这段铭文中可知,这件盉是周王季为自己的王妃所制作之器,其妃是豐国之女,故称“豐妊”,就是著名的“太任”,所以这个豐国当为妊姓诸侯国。   另外,在宝鸡弓鱼国墓地竹园沟M7伯格墓中还出土了“豐公鼎”一件,铭文为“豐公弓鱼作彝”。该豐公鼎为西周晚期铸造的器物,这个“豐公”显然应为豐国国君。豐国的青铜器在竹园沟弓鱼国墓地中发现,说明弓鱼国和豐国之间有着亲密的政治关系或婚姻系结。   周王季就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姬季历,“豐妊”(太任)就是周文王的母亲。按据史书记载,从周王季起到西周灭亡,周王室始终与妊姓诸侯有着密切联姻关系,因此,妊、姬二姓在西周时期往来亲密,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妊姓豐国随着西周王朝的灭亡而灭亡,时间大致在周幽王姬宫湦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前后的一段时间内,这从其故国之地在整个春秋时期开始即为戎狄族人所占据的历史现实中可以得到证明。   在该豐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八个渊源:源于姞姓,出自西周初期姞姓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还有一个姞姓豐国。   关于这个豐国,著名的虢国墓地发掘主持人姜涛认为,她在历史上确实存在,并以“室叔簋”铭文为证:“室叔作豐姞旅簋”。这件“室叔簋”是室叔为其妻子所铸造的青铜器,其妻为豐国人,该豐国为姞姓,故称“豐姞”。   不过,该姞姓豐国的故址到底在什么地方,本书亦未曾考察清楚,还有待考古的进一步发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周朝墓地中出土了一件簠,即史学界所称的“豐白簠”。其中器与盖形制、纹饰、尽寸相同,腹壁斜直,腹两侧有兽首耳,矩形圈足,四边正中有缺。腹中部饰双首曲体夔龙纹,沿下及圈足饰窃曲纹,盖顶、器底饰连体蟠夔纹,中心兽目突起,通高21.6厘米,口径25.8×31.4厘米,腹深7.4厘米。器、盖对铭,共有三行十四字:   “豐白(伯)盄(叔)父”   “乍(祚)(簠)其子子”   “孙孙永宝用”   “豐”,显然即为国名,“白通(伯)”为排行老大,“盄”通叔、淑,美好之意。豐伯,即为豐国贵族,伯、叔父为其字,或爵位。“乍”是簠在金文中的自称。另外,“簠”在古代又称钴、祜等,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   该“豐白簠”上的铭文字体流畅、秀美,极富有艺术魅力,是一件稀有的上古文化珍品。   “豐白簠”,已经证实为姞姓豐国所铸造。西周时期,奴隶主贵族大多一夫多妻制,在嫁女时还有一种叫“媵”的制度或习俗,即“陪嫁”。不仅有媵女,还有媵臣、媵物。如为媵女,一般是正妻的姊妹或侄女,有时是与其同姓的友好诸侯国送来的陪嫁女子。这在史籍《左传·成公八年》中有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之,异姓则否。”在史籍《公羊传·庄公十九年》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丛。”即一国嫁女,同姓国皆媵嫁。   姞姓豐国的国君在历史上多在周王朝为卿,因此“豐白簠”很可能就是该豐国君主为媵兽国之女孟姞所制作之器。   在该豐国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九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郑穆公姬蘭有个儿子叫公子豐,他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出任郑国上大夫。   到了公子豐的孙子一辈,叫豐施、豐卷,实际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后代皆称豐氏,亦史称丰氏正宗;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有许多丰氏族人皆尊奉郑穆公姬蘭为得姓始祖。
  第十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公子偃,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在史籍《潜夫论》中记载:“有豐将氏。”   汉朝学者王符在《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穆公之子,各以其字为姓,有丰将氏。”据史籍《左传》记载:“郑穆公子偃子游,其后为游氏。”   公子偃,字子游,也是郑穆公姬蘭的一个儿子。在春秋时期,“游”与“将”二字通假,因此公子偃又称子将。   在公子偃的后裔子孙中,有人被分封在豐邑(今江苏沛县),其遂把邑名合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豐将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豐氏、将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豐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说,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大夫叫豐点,其后裔子孙便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豐点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戎狄族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春秋战国的历史上,有豐国国君称作“豐王”,就是姬姓戎狄族人王者的称谓,在出土的西周时期兵器“豐王斧”上的铭文就为“豐王”。   据史籍《史纪·秦本纪》中的记载:“襄公元年,以女弟缪嬴为豐王妻。”详细记述了在西周晚期,戎狄族占据了周人的发源地“岐、豐之地”,故而戎狄之君主将自己在该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豐国”,而戎狄之王即自称“豐王”。因此,此豐国地望应与秦国、晋国临近,即今陕西省的关中地区。   戎狄豐国,在诸夏正史中没有什么详实的记录,但在周幽王姬宫湦五年(秦襄公嬴开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将自己的妹妹缪嬴嫁给戎狄豐国的君主“豐王”为夫人,则是有很明确的历史记载的。按地域分布看,这个“豐王”就是犬狄的首领,后来打着为太子宜臼讨公道的名义,与申伯、缯伯联合出兵杀死了周幽王,灭了西周王朝。   在该豐王的王族子孙以及国民中,多有以先祖王号以及国名为姓氏者,称豐氏;在后来的文字简化过程中,“豐”字被简化为“丰”字,该系豐氏族人多有顺势简改为丰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称巴乐特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七十二姓伯要歹氏部落,以地为氏,世居阿巴噶(今内蒙古锡林郭勒阿巴噶镇)、巴岳特(今山西天镇、阳高边外地区)、西拉木兰(今河北承德围场)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ayot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巴岳特氏多冠汉姓为丰氏、巴氏、白氏、陈氏、联氏、高氏、包氏、罗氏等。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等记载:   ⑴.满族乌扎喇氏,满语为Ujara Hala,亦称兀札喇氏、吴扎拉氏,是满族中的著姓,人口众多,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白石(今黑龙江牡丹江镜泊湖)、萨尔和(撒尔忽卫,今俄罗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龙江牡丹江宁安)、庙噶山(今黑龙江汤原,一说在今俄罗斯黑龙江口庙街)、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蒙古族、锡伯族引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乌扎喇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锡伯族乌扎喇氏世居黑龙江北岸。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多为吴氏、乌氏、武氏、丰氏等。该支丰氏始祖为乌扎喇·丰绅,满洲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驻防,呀初从征大明,之后镇守扬州,以战功出任协领,累官至正白旗副都统,后历任宁夏、黑龙江、绥远城、江宁等地将军,在乌扎喇·丰绅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为吴氏,亦有一支丰氏,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⑵.满族丰佳氏,满语为Fe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逐渐融入鲜卑族,后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玛克丹(今长白山玛克丹),所冠汉姓即为丰氏。     第十五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达斡尔族郭贝尔氏,亦称郭布尔氏、郭博勒氏,满语为Gobeir Hala,以地为氏,世居郭博勒阿彦(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后改汉姓为郭氏、丰氏等。该支丰氏鼻祖为满清光绪年间的满洲正白旗副都统郭贝尔·丰伸阿,在甲午战争时期与日寇对阵中屡战屡败,后来甚至望风而逃,在郭贝尔·丰伸阿的后裔子孙中,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谐音汉字为姓氏者,称丰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十六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瑶族、苗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丰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丰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编辑本段 得姓始祖

  丰侯且、陈丰、公子丰、公子偃、丰点、乌扎喇·丰绅、郭贝尔·丰伸阿。

编辑本段 迁徙分布

  丰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的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九十二位门阀。   丰氏是当今较为少见的姓氏族群,人数不多,但分布非常广泛。   今天津市的武清县,河北省的尚义县、景县、沧州市、大城县、邯郸市,河南省的信阳市、开封市、新乡市延津县、商丘市、郑州市,安徽省的黄山市祁门县、太和县、亳州市、淮北市、六安市、桐城市、合肥市,山东省的平邑县、平度县、龙口市、昌乐市、鱼台市、费县、曹县、曲阜市、聊城市、日照市、烟台市、胶州市、临清市、临沂市,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江西省的婺源县、瑞昌市常丰县、丰城市、井岗山市、上饶市、南昌市,江苏省的丹阳市、南京市、苏州市、镇江市、扬州市,浙江省的金华市、衢州市遂昌县、兰溪县,陕西省的咸阳市礼泉县、户县、西安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田林县,云南省的陇川县、河口市,辽宁省的北票市,上海市,北京市,山西省的朔州市山阴县、应县、临汾市浮山县,湖南省的长沙市、常德市、永兴县、汩罗县,湖北省的黄冈市团风县、武汉市、监利县、汉川市、襄樊市,重庆市的渝中区,四川省的合川县等地,均有丰氏族人分布。  

各支始祖

  丰万一:明敕镇海将军,始祖妣方太君,诰封一品夫人。自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从江太和徒居湖北圻水,至今六百零四年,传二十八世,始居湖北浠水县巴河,后分迁黄冈但店、相继迁徙到鄂、豫、皖三省各地,其后裔子孙聚居在湖北的黄冈(含黄州、浠水、罗田、麻城、英山)黄陂、新洲、武昌、汉阳、大悟、谷城、房县、郧县,河南的固始、商城、罗山,安微的金寨、霍山、六安、南陵,江苏的南京等二十多个县市,家户数千,人丁越万。是为楚黄丰氏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郡望堂号

郡望

  京 兆: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是上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曹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礼为秦公,以京兆郡为秦国,曹魏黄初三年又改名为京兆国。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为秦王,改京兆国为秦国。齐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为京兆郡,今西安,下属五县,除周至、户县外,均在辖区内。西晋时仍置京兆郡于长安,辖区较三国魏时缩小。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前赵、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继建都长安(后秦称常安),均在此设置京兆郡(或尹)。隋、唐两朝均都长安,另建新城。隋朝时期称大兴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长安城,在长安城周围的京畿地区,以雍州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称京兆者,均指京师及其附近地区。隋、唐两朝均设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为郡级建制以统长安、大兴(唐改为万年)等二十余县。唐朝以后,长安城不复为都,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仍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地方性都会。金、元两朝在陕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与建都之地无关,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华阴以西一带地区。北洋政府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府尹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国政府成立时废黜“京兆”之称。   松阳县:东汉建安四年(己卯,公元199年)分章安县地置松阳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析松阳东乡地置括苍县。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置松州。唐武德八年(乙酉,公元625年)废州复县;同年省遂昌县入松阳县。唐景元二年(辛亥,公元711年)遂昌从松阳析出。唐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析南乡地置龙泉县,至此,县域基本稳定。唐朝贞元年间,县治由古市迁今址。五代后梁开平四年(庚午,公元910年)易名长松县;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公元939年)改称白龙县。宋朝咸平二年(己亥,公元999年)复名松阳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8年11月撤松阳县并入遂昌县,1982年1月复置松阳县。

堂号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松阳堂:以望立堂。   尚义堂:宋朝时候,丰有俊先后为扬州府和镇江两处的知府。他勤政爱家,最讲义气。他朋友的女儿被人拐卖到青楼。有俊花重金赎回,给她选了一个最好的读书人为婚,还打发她出了嫁,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这种义气。 正义堂:同尚义堂。   楚黄堂:资料有待补充。   忠烈堂: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丰姓家谱文献

  湖北黄冈楚黄丰氏(酆氏)宗谱,原谱明末被焚毁,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修,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7年)二修,清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三修,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四修,清同冶八年(公元1869年)五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六修,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七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八修,1995年九修铅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黄冈市图书馆。   浙江淳安富石丰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清)丰承声修,江正模纂,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三卷、第八卷;另有一套为手抄本,今仅存卷首和第一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夏川丰氏宗谱四卷,(清)丰正华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编辑本段 丰姓字辈排行

  山西应县、北京丰氏字辈:“年世广日月玉清宝山秀”。   山东曲阜丰氏字辈:“世克绍绪宗培秉茂秀升敦振延广瑞顺发志宜宁”。   山东临清丰氏字辈:“堂召宪(玉)士(先)百之尊家晓”。   贵州丰氏一支字辈:“文云如继人安顺廷庆和春国运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学绳祖德启贤坤”。   贵州丰氏一支字辈:“孺澄国有良伊维国兆高寿文章玉制宪远振朝纲吉昌广世”。   江苏镇江、浙江金华丰氏字辈:“道国有光”。   皖、豫、鲁地区丰氏字辈:“文显明敬永汉从起运臣忠孝家兴振贤良世吉昌继传修正远积德盛名长”。   湖北黄冈楚黄丰氏(酆氏)字辈:“福思志子佐永大世启正维之士际时能显道于国有光传家敦礼义应运庆明良生笃当钟瑞根深定发祥由斯心德厚自是令闻长祖泽贻芳远功勋历着彰承前宏伟业裕后久宁昌”。   丰氏一支字辈:“应万代春光京兆升起顺德泽长义方尊古训文运智起昌”。   资料有待补充。

编辑本段 丰姓楹联典故

  四言通用联:   清平著颂;忠烈衍宗: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鄞县人丰稷,字相之,中进士后官谷城令,清廉开明,人们称颂他“清如水,平如衡”,官至御史中丞。曾向宋徽宗面奏蔡京之奸,因此得罪权贵,蔡京执政后,丰稷被除名。下联典指丰稷之孙丰存芳,字公茂,任太平州副职。宋景炎初年,蒙古兵攻来,知州孟知缙打算投降,丰存芳极力劝阻,孟知缙不听。城破后,孟知缙即降元军,并带蒙古兵杀他全家,十八人遇害。公一孤儿幸免于难,后来子孙繁衍,人们都认为是忠烈的善报。   法书垂世;忠烈流芳:同上联。     七言以上通用联:   荐牍进贤,群称藻鉴;登楼遇故,独脱火坑:上联典指宋朝鄞县人丰稷,任御史中丞时,所推荐的人才都知名于当时。“藻鉴”,即镜,指善于品评和鉴别人才。下联典指南宋丰有俊,字宅之,丰稷四世孙,宋绍熙年间进士,官至扬州知州。他有正义感,年轻时在青楼见一年幼妓女,怀疑是老朋友的女儿,一问果然是,便告诉了京尹王佐。王佐非常赞赏他的义举,把那女孩嫁给了一户好人家。
 

编辑本段 丰姓名人

丰姓历史名人

  丰干:(生卒年待考),著名唐代高僧。居天台山国清寺,昼则舂米供僧,夜则高屋吟咏。或骑虎巡廊唱道。人或借问,止对随时而已,更无他语。     丰稷:(公元1033~1107年),字相之,明州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宋朝大臣、文学家。   宋仁宗嘉伤四年(公元1059年)进士,为毫州蒙城县主簿。   历任真州六合县主簿、襄州毁城县令。以廉明称。   宋哲宗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为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   宋徽宗时召为谏议大夫,迁御史中丞。奏劾章淳、蔡京,转工部尚书,权礼部尚书。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出知苏州,改越州,农历9月责授道州别驾,台州安置。后稍复为朝请郎,提举亳州太清宫。   丰稷历任要职,清苦廉直,他反对权臣擅权。丰稷任御史中丞时,所推荐的人才都知名于当时。人们称他为“藻鉴”。 藻鉴即镜,指善于品评和鉴别人才。   宋高宗建炎中期(公元1107年),丰稷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大宋朝廷赐谥号为“清敏”。   丰稷博学多闻,遍注经传。其所著的《孟子注》,为朱高所引。所上《崇俭爱民疏》、《揭蔡京蔡卞奸邪疏》等奏章,针贬时弊,义正辞严。其文典雅得体,其诗亦寓情言志,为后人所重。   今存有《丰清敏公遗书》为后人所辑。     丰存芳:(公元?~1276年待考),字公茂,丰稷之孙;明州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宋朝官吏、政治家。   曾任太平州副职。   宋朝景炎初年,蒙古兵攻来,知州孟知缙打算投降,丰存芳极力劝阻,孟知缙不听。   城破后,孟知缙即降元军,并带蒙古兵来杀丰存芳,存芳全宁死不屈,全家十八人遇害,只有一个儿子幸免于难,后来依然子孙繁衍,世人都认为那是上天对忠烈世家的善报。     丰有俊:(生卒年待考),字宅之,丰稷四世孙;明州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宋朝大臣。   宋朝绍熙年间进士,先后为扬州府和镇江两处的知府。他勤政爱家,最讲义气。   年轻时在青楼见一年幼雏妓,怀疑是老朋友的女儿,一问果然是。丰有俊便花重金将其赎回,一直把她当自己的女儿看待。 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京都尹王佐。王佐非常赞赏他的义举,便给她选了一个最好的读书人为婿,风风光光地为她出了嫁。     丰寅初:(生卒年待考),明初人。著名明朝大臣、学者、教育家。学问渊博,品行端正,明朝洪武年间被朝廷请去教导王族子孙。     丰庆:(生卒年待考),丰寅初之子。著名明朝官吏。举为进士后当官。丰庆为政清廉节俭,受到好评。     丰熙:(生卒年待考),丰庆之子。著名明朝大臣。举为进士后任吏部主事的要职。丰家历代修文,到了丰坊时已有藏书上万卷。丰坊儒雅好学,文章和书法都同名。     丰坊:(公元1492~1563年待考),一名道生,字存礼,又字人翁,号南禺外史字存礼;明州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明朝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   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进士及第,被委任为南京吏部考功主事。仕至礼部主事。“改南考功主事,因吏议免官”。   丰坊玩世不恭,不拘法理,性情孤僻。博学工文,家有万卷楼,藏书万卷。有《易辨》等著作。   丰坊善于书法理论,“五体并能”,有“书学渊博”之称;亦善于临摹前代书法,几乎可以乱真。书法最擅草书,腕力极健。且工于篆刻,自成一家。其书法代表作有:《逍遥游》为楷中带草,风骨绝俗;《草书七绝》为扇面草书作品;《自书诗》作于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时五十六岁。   丰坊喜爱藏书,丰家为鄞县大户,历代做官的人很多,家境殷实。丰坊自己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工于文,精书法。丰坊家中有藏书楼名万卷楼,藏书有数万卷之多,为当时东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丰坊自己“负郭田千余亩,尽鬻以购法书名贴”。   丰坊后来家道中落,家财散尽,无力支持万卷楼之藏书。其藏书中的宋椠和写本,被门生和晚辈偷走挪移过半。藏书楼后来又失火,致楼中藏书佳本所剩无几。   丰坊之万卷楼与天一阁渊源颇深。丰坊与大藏书家范钦私交甚好。早年范钦曾经到丰坊的万卷楼抄书。丰坊曾经为范钦作《藏书记》一文。据说万卷楼所剩之藏书后来悉数卖给了天一阁。   丰坊还擅长伪造古书,他在藏书之余,又自己伪造了不少所谓的“古本”、“古书”。如《河图》石本,《鲁诗》石本,《大学》石本,朝鲜《尚书》,日本《尚书》等。   丰坊晚年穷困潦倒,寄居于寺庙,最后竟然病逝于僧舍。     丰越人:(生卒年待考),字正元,自号天放野人,丰坊之子;明州鄞县人(今浙江鄞县)。著名明朝诗人。约明神宗万历中(公元1596年)前后在世。工诗,著有诗文集《天放野人集》四卷,《千顷堂书目》因遭骨肉之难,故往往有凄咽之音。     丰绅:(公元1825~1902年),满族,乌扎喇氏,字汉文;满洲正白旗人。著名清末黑龙江将军,满族丰氏、吴氏鼻祖之一。   黑龙江地区的双城人多称乌扎喇·丰绅为前府丰将军、吴将军,还将他的旧宅称作“吴将军府”。在史籍《清史稿》、《双城县志》中都收有他的传记。   清嘉庆年间,乌扎喇·丰绅的父辈奉命从金州迁到双城屯垦,安家新镶白旗头屯。他家有兄弟七人,唯有乌扎喇·丰绅不喜农桑,专爱舞枪弄棍,到了二十七岁还没娶上媳妇,全家人为其犯愁。   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南方爆发起义,乌扎喇·丰绅毅然从军。从此,如鱼得水,仗越打越勇,官越作越大。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乌扎喇·丰绅副都统署宁夏将军,累官黑龙江将军、绥远将军、京城神机营总管、江宁(今南京)将军,官至正一品。传说,慈禧太后对乌扎喇·丰绅特别赏识,认做了干儿子,还赏他可以骑马上朝(紫禁城骑马)。   乌扎喇·丰绅在(公元1874~1879年)担任黑龙江将军,在任期间,他整饬军务、训练民兵、兴办学校、修缮齐齐哈尔旧城。后来在乌扎喇·丰绅的奏请下,黑龙江呼兰地区于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设立了副都统衙门,形成了呼兰城、巴彦城、绥化城为核心的“呼兰三城”,对发展黑龙江地区的经济起到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史书记载,乌扎喇·丰绅一生“大小接仗七百余战”,从没打过一次败仗。在中日甲午战争失利之后的国事危机之机,满清朝廷就曾急调乌扎喇·丰绅率兵镇守京城门户的通州地区,迫使日寇未敢贸然行动。     丰伸阿:(生卒年待考),达斡尔族,郭贝尔氏。著名青末期盛京副都统,达斡尔族丰氏鼻祖之一。  

丰姓近现代名人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崇德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   丰子恺,1898年(清德宗光绪24年)11月9日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出生。   先祖在故乡开了一家染坊,父亲长于诗文,是中国史上最后一年及第的举人,他是长男,排行第7,有6个姊姊,1个妹妹和两个弟弟,但两个弟弟皆早夭。   丰子恺为在读师范时期,有两位恩师。一位是艺术家李叔同,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在预科班二年级时,上李叔同教授画石膏像课,丰子恺沉迷其中,画艺进步很快。在李叔同的指点与鼓励下,丰子恺一方面努力写生,一方面观摩西洋名画,并学习绘画理论。也向李叔同学习音乐,苦练钢琴。夏丏尊当时在第一师范本任舍监一职,后改任为国文老师。夏丏尊以教授新文艺写作闻名,对学生教导甚严,写作文时要求“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   1919年,丰子恺自第一师范毕业,出国深造学习美术是他的理想。于是他卖祖产,并向姐夫借了四百元钱,到东京展开他的留学生涯。丰子恺的日语是向两位曾留日的老师──李叔同、夏丏尊学习的。他在东京做短期进修。4个月后,他拉完了三册提琴练习本和几个轻歌剧曲子。美术方面,丰子恺专攻炭笔画。 但某日,他在旧书摊上看到《梦二画集˙春之卷》。竹久梦二是日本一位自学成功的画家,专攻简笔漫画,在当时可谓自成一家。竹久梦二的画构图技巧来自西方,但画趣却是东洋味。丰子恺认为,这些画作简直就是“无声的诗”。从竹久梦二的作品中,丰子恺找到了日后美术的途径。   丰子恺在日本游学10个月,盘缠用尽后不得已返国。回国后迫于家计他再执起教鞭,授课讲学。平日在教学之余,开始从事英、日文的翻译工作。丰子恺创作漫画的动机,先是因校务会议过于无趣之余,他便观察同事不同的姿态,回宿舍后画成图稿,颇觉有趣,便开始尝试其他内容。朱自清与俞平伯合办一份刊物《我们的七月》,他便向丰子恺要了张画,刊登在1924年的期刊上。那一幅图画题目为“人散后,一勾新月天如水”,引起在上海办《文学周报》的郑振铎的注意。   1925年,《文学周报》开始连续刊载丰子恺的画作,郑振铎给这些画定了“子恺漫画”的标题。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丰子恺回到杭州定居。   1949年到香港举行画展。   后来丰子恺一直住在上海。   1960年,上海市中国画院成立,他担任首任院长。   1961年到1965年,他翻译日本古典名著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幼女丰一吟协助。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他蒙受屈辱;背着莫须有的罪名,遭批斗、迫害,摧折他的身心。   1975年8月癌症病发(9月诊断为右叶尖肺癌);并得知胞姐逝世噩耗令病情恶化,同年9月15日12时8分在上海华山医院急诊观察室逝世,享年77岁。直到1978年6月5日才平反,书面通知送交长子丰华瞻。     丰俊:陕西西安人。著名儿童医学专家。曾任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助教。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科负责主治医师、讲师;现任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科主任,已退休。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学、科研及临床研究工作。对小儿肾炎、肾病综合征、乙肝相关性肾炎、小儿肺炎、小儿肠炎及疑难杂病,采用中西结合治疗取得了显著效果;《中药治疗小儿急性肾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1995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获1997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     丰沛东:著名商业广告作家、影视编导。北京象形影视公司的总经理,在广告界很有名气,是中国广告年鉴奖的评委,中国十大广告策划师之一。     丰俊东:(1978~),女;黑龙江人。博士,南京航空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原医学物理系)副教授。擅长研究抗肿瘤血管新生药物、辐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