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杆式空压机故障代码:明治维新的实质:真正的军国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9:45
凤凰资讯 > 历史 > 专题 > 重读李鸿章:体味战败屈辱掩盖的远见与功劳 > 正文 2009年03月12日 18:19书摘【大 中 小】 【打印】 已有评论2条

对甲午战争大历史而言,日本明治维新最重要的内容,无疑是目的坚定且数十年如一日的“殖产兴业”、“富国强兵”运动。

早在19世纪开国前后,日本幕府和各藩已有缫丝、纺织、酿酒、制铁、制蜡、捕鲸等传统手工业及上百个工场。

1850年,幕府采用西式技术制造火炮。1853年在江户建立“大筒铸立场”,生产小型铜炮。19世纪60年代以来,幕府先后向法国、美国进口了大量机床设备,建立起关口“铸铁所”、“火炮制造场”、长崎制铁所、神户海军造船所、江户船厂。1864~1865年,幕府从美、荷、英、法等国进口数百台机器,兴建起横滨制铁所和横须贺制铁所两个大型船厂。

与此同时,佐贺、萨摩、水户等藩,为抗击从长崎等港口登陆的海外侵略,纷纷从荷兰、法国等国进口机器,设立“精炼所”、“机械所”,建立反射炉、造船厂,1864年研制出西式大炮,并于次年制造出日本第一艘新式轮船。还有枪支弹药、地雷、鱼雷、刀剑、农具等。【1.日本的近代工业起步时间和情形,与清朝大体相同(时间略早),但发展势头明显强劲。这与列强对日本的竞争和扶持,以及幕府时代各藩各自为阵、对内对外自由竞争的局面密切相关。2.李鸿章等却严重抑制了国内竞争。】

明治政府通过戊辰内战掌握政权之后,1870年成立工部省,从中央政治层面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方针,通过一系列举措扶持、促进国内产业——尤其是军工产业的发展壮大——

大力整合、发展国营企业

明治政府对接管的幕府和各藩实业,进行改造、充实和扩大。1868年4月,将关口制造所改为东京炮兵工厂。19世纪70年代初,从英国、法国、比利时引进机器和技术进行充实,增加板桥火药制造所作为其附属工厂。西南战争期间,又增设机械制造部门,后来又增加火炮修理业务。1868年,将横须贺制铁改为横须贺海军工厂。到1871年,该厂发展起炼钢、炼铁、蒸汽缸、铸造、船台、船渠等分厂,拥有机器116种,各种熔炉、铸炉50座,工人近1千人。1880年该厂造出了完全由日本人自己设计的第一艘军舰“磐城”。【晚于马尾船厂十多年!】1870年,将长崎制铁所迁往大阪,改为大阪炮兵工厂。到1879年,该厂发展为拥有炮身、炮弹、炮车、火药和步枪修理五个车间。随后又引进欧洲近代技术,生产钢铜炮。1871 年,将从水户藩接管的“石川岛造船所”发展为海军兵工厂,生产和修理军舰及武器。1878年,又将萨摩藩的“鹿儿岛造船所”合并过去,并引进新式炼钢技术。

在整合、发展军工的同时,明治政府还以这些军工厂为基础,大力拓展民用工业。1869年,横须贺海军工厂为生野矿山研制出几十种采矿机和800多种生产工具,1880年又为爱知纱厂等纺织企业研制了水车动力涡轮机。大阪炮兵工厂为1883年创建的大阪纱厂生产了大量机床、齿轮和其他工具。明治政府利用当地的军工基础,成立了长崎和兵库两个造船局,用以修造船舶和各种机器。当局还以接管的佐贺藩机器为基础,组建了一个专门制造机器的赤羽工作分局。该局拥有各种机器设备139种。

为在纺织、水泥、玻璃、火柴、养马、养蚕、制茶等各工农业部门发展近现代企业、农场,明治政府还树立了四大纺织厂、三田育种场之类的“模范工厂”、“模范牧场”。【余:日本的明治维新与清朝的洋务运动在兴办实业方面做法大相径庭。】%%%国企私有化,扶植大财阀

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明治政府主要采取通过国有企业带动和示范作用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当局在1872年创立了国立银行,1873年推出“劝业政策”,通过“劝业贷款”等帮助华族和大小企业兴办和发展企业。其中,对三菱公司一家就放款180多万,占对特权阶层贷款总量的60%。19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明治政府一方面大量发放“创业基金”、“劝业基金”,一方面鼓励封禄改革后的大名和武士们,将货币俸禄和公债用于投资开办银行。

对国有企业的大量投入,使明治政府的财政压力逐渐增大。为紧缩财政开支,当局改变了国有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于1880年11月颁布条例,廉价处理国营资产。除军事和其他原因必须保留的企业之外,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都以极低的价格转卖给私人:

投资62万元(日元,本节下同)的长崎造船厂,连同4.4万元的库存,以9.1万元卖给了三菱;投资59万元的兵库造船厂,以1成的价格卖给了川崎;投资18.9万元的品川玻璃厂,以25年分期支付8万元的方式卖给了西村……

明治政府不仅通过廉价出售国有企业的方式扶持三井、三菱、川崎等“政商”迅速完成大量资本的原始积累,成为财阀,还通过发放巨额补贴、进口优先、减免企业税和出口关税等办法,对其进行扶持。三菱是一个典型例子:

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是尊王攘夷的功臣——曾在尊王倒幕时期借给尊王派1千块钱。他在1871年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了三菱。1874年日军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拨赠给其13艘轮船。1875年,当局将所有官船卖给三菱,并在15年内给予其巨额“航线补助金”。当年,日本在朝鲜制造江华岛事件的两个月时间里,三菱公司就赚了40万日元。当局还扶持三菱兼并日本中小航运公司、排挤外国航运公司,垄断日本近海和亚洲海上运输。1875年,当局以3.31万元收购了一家破产企业的18艘轮船,转给三菱。后来又贷款11万元让三菱收购了一家美国轮船公司的航线、船只及其在日本的财产。1877年西南战争期间,三菱从政府取得运输军需的垄断权和70万元贷款。三菱用这笔钱进口了十艘轮船。整个西南战争的政府军费开支约4、5千万,其中1500万付给了三菱。三菱还依靠雄厚的财力和政府扶持,开办银行、造船厂、炼铁厂等等,成为一大财阀。

不应忽视的是,不论是发展军工产业还是民用产业、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明治政府都非常重视一个原则:

“日本领导者们恐怕日本在经济上受到外国资本的控制,而没有引进外资。但是他们认为,通过聘请外籍人员的办法来输入外国技术是没有危险的,于是用高薪聘用了外籍人员。

在法律、军事、经济等几乎所有领域都有聘请的外籍人员。这些外籍人员为日本辛勤工作,不仅提供了需要的知识,而且起到了参谋作用。他们完成的任务是巨大的……像外务省聘请的丹尼森(H. W. Denison,美国人)那样的人,他对于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外交,都提供了重要意见。”【大力引进技术、设备而不是资本和商品,或许是日本明治维新与清朝后期洋务运动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扩军备战

日本虽对欧美列强的不平等条约无可奈何,却不曾改变尊王攘夷时期“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的初衷,随着富国强兵逐渐变成现实,明治政府加紧扩张军备,为侵略扩张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准备。

早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当局就先后采用法国和德国的兵制建设陆军,采用英国的军制建设海军,大力发展陆军和海军。1878年西南战争结束后,日本第二年直接出兵吞并了琉球群岛。

但明治君臣并不以此为满足。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在向明治天皇进呈的清军调查报告中称,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并强调“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日本明治政府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并且锲而不舍。清政府则是伤疤未好已忘痛,或者说是挖肉补疮。】

1882年7月的朝鲜壬午兵变失败之后,日本当局重新调整扩军计划。计划到1885年前将陆军扩大到步兵28个联队、骑兵7个大队、野战炮兵7个联队、工兵7个大队、辎重兵7个大队和1个联队的屯田兵。

日本海军也从1883年起计划于8年间修造6艘大舰(其中新建5艘)、12艘中舰(其中新建8艘)、12艘小舰(其中新建7艘)、12艘水雷炮舰(全部新建),共计42艘(其中32艘为新造)。

1884年,朝鲜甲申政变军事失利之后,日军改革了军制,建立起具备紧急应战和快速扩张能力的征兵体制。“分全国为7个军管区(平时为师团)。一个军管区分为2个师团(平时为旅团)。各军管区置镇台,师管区置营所,与府县相对应,维持其管区内的治安,担任守备计划、军队管理、壮丁征募等工作。各军管区军可编成军团。”

1885年,清廷向德国订购的“定远”、“镇远”和“济远”等回国之后,日本修定了海军发展计划,开始实施海军十年扩军计划。日本分别在1889年、1890年自造了 “高雄”和“八重山”。在法国等的大力帮助下,日本针对清军两艘主力舰研制了“松岛”、“严岛”和“桥立”,即所谓的“三景舰”。三舰于1891年下水。随后又建造了3100吨的“秋津洲”。此外,日本尚有“富士”、“八岛”两艘铁甲舰在建造之中。

中法战争之后,1886年11月,日本制定了警备队条例,在对马海峡设置警备队。1890年日本军队改革完成,陆军拥有7个师团,现役兵5.3万人,后备军 25.6万人, 海军拥有军舰 5.1万吨。这时,北洋海军2000吨以上的战舰有7艘,共2.7万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万多吨。

19世纪90年代初,明治政府更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备扩张。一方面加快购造军舰,一方面大力修筑炮台、敷设水雷等沿海防御工事。

但是,日本国内经济和军事的迅猛发展,并未能给整个国家带来社会和平与安宁:西方列强继续享受关税协定等不平等权利,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农业税捐沉重,占国家长年支出的70%以上;农民全部收获的60%~70%被迫上交;大量自耕农破产,沦为佃农或流落城市;工人遭受的剥削也同样惊人。以至于民众不断因生活极端穷困而掀起反抗斗争。为缓和这种矛盾,1889年日本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宪法,并在第二年举行议员选举。

但君主立宪制并没有缓解日本社会的内在矛盾。4200万居民中,有选举权的只有46万。各派相互倾轧,争权夺利,而民众的生活并没有改善。1890年纺纱工人平均工资仍只有1角7分。女工最高工资相当于英国女工最低工资的十分之一,每天工作的时间却长达12小时。更严重的是,由于棉纱生产过剩,引起纱价暴跌,这一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90年到1893年,许多地方发生抢米风潮,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卷入,佃农农会和佃农同盟组织纷纷出现。工人也不断掀起罢工。还出现争取民主权利、言论自由、关税自主、取消西方列强领事裁判权的斗争。

在野党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倒阁活动,政府被迫一再改组,政潮起伏,局势动荡。统治集团为减缓国内阶级矛盾和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也为夺取工业产品市场和开拓廉价的原料基地,加速对外扩张。棉纺织业利益集团就上书政府,要求取消棉纱出口税,以向中国、朝鲜增加输出。

这时,日本政客开始不断公开或暗地鼓动对外军事扩张。1890年,枢密院议长山县有朋在议会上发表所谓主权线和利益线演说,称朝鲜和中国是日本的“利益线”。 光绪十五年(1889年),朝鲜闹饥荒,地方官禁止粜米,第二年解除禁令。日本政府宣称其米商因此亏损14万元,要求朝鲜政府赔偿。朝鲜罢免了地方官,并答应赔6万元,日方仍不满足,多次更换公使进行争辩。直到1893年,才以11万元的赔偿了结。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海军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已建立起一支拥有6.3万常备和23万预备队的陆军,和排水量7.2万吨的海军——超过了清朝北洋海军。外相大木竟公开宣扬日本人要像明末骚扰中国沿海的倭寇一样到中国进行剽劫。

但日本当局觉得海军方面仍没有足够的侵华把握。1893年10月,山县有朋提出进一步扩充海军的计划:“陆军组织已大体就绪,一早有事,数万之兵不难出动,念及今日东洋之形势,经再三审议,扩张陆军固在必行。然而,海军则不如陆军,就现有舰数、兵员而论,以之防卫各重要港口尚感不足,何况处于东洋危急之际而欲保持平衡于天下乎。古今之最大急务,在于整顿海军。”

这个计划得到明治天皇的支持,他甚至决定从1893年起,每年从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当年,日本便建立战时大本营机制,做好了武力吞并朝鲜进而同中国作战的准备。同年,美国一家杂志公开表示,一旦中日交战,美国要暗中支持日本。

1894年初,日本国内的经济社会局势更加严峻。3月,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在给日本驻英国公使青木的信上说:“国内形势日益紧迫,政府若不能完成一个惊人的事业,便不能安定骚动的人心。”

(摘自《盛世之毁》 作者:许华 华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