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天下游戏机套件: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3/29 15:54:45

http://book.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11:01 新浪读书

哲学家们往往把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视为客观地揭示世界本质的科学体系。然而,在尼采看来,一切形而上学都是价值体系,其核心是最高价值的设置。形而上学所确认的终极实在,无非是最高价值的载体;所构造的所谓“真正的世界”,也无非是“自在地有价值的”世界的别名《强力意志》第583节,第397页。。每一种形而上学都或明或暗地包含着一个价值等级秩序,它往往就是一种道德秩序,而借以推演和展现这个价值系统的工具便是逻辑。因此,可以说,形而上学是价值(道德)体系的逻辑演绎。仅仅由于混淆了价值与实在,这个体系才得以冒充为形而上学。“在价值度与实在度之间有一种联系(因而最高价值也就有最高实在性),这是一个形而上学假设,得自这一前提: 我们知道价值的等级秩序,即它似乎是一种道德秩序……”《强力意志》第583节,第397、398页。也就是说,形而上学建立在这个等式基础上: 道德=价值=实在。针对这个等式,尼采在批判形而上学时,着重揭露了“道德=价值”只是道德的偏见,“价值=实在”只是理性的虚构。破了这个等式,形而上学就不能成立了。

自柏拉图以来,一切形而上学家都立足于理性和道德,一方面否定感官、本能以及宇宙的生成变化,把实在虚无化,另一方面迷信概念、上帝,虚构一个静止不变的“真正的世界”,把虚无实在化。尼采认为,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所在。否定实在必定要被实在所否定,信仰虚无必定会使信仰归于虚无,所以,形而上学又必然会从自身隐蔽的虚无主义脱胎出公开的虚无主义。

《强力意志》第12节收有一个题为“宇宙论价值的倾覆”的札记,海德格尔正确地指出,这里的“宇宙”与作为存在者整体的“世界”同义,因此,“宇宙论”就是形而上学,“宇宙论价值”就是最高价值,而“宇宙论价值的倾覆”就是最高价值丧失价值,即虚无主义。参看海德格尔: 《尼采》,第2卷,第59、60页。在这个札记中,尼采分析了形而上学以及相应的虚无主义的三种形式: 对“意义”(“目的”)的寻求及其失落;对“统一”的寻求及其失落;对“真正的世界”的寻求及其失落。下面,依据这个札记的内容,结合尼采的其他论述,对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实质作一剖析。

第一种形式: 对“意义”(“目的”)的寻求及其失落。

尼采写道:“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必将到来,首先是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在一切事件中寻找一个‘意义’,但其中并无这个‘意义’,所以寻找者终于丧失了勇气。”这里所说的“意义”指宇宙论水平上的“意义”,即宇宙生成的终极目的。在以往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充当此种“意义”、“目的”的是世界的道德秩序、人类之爱与和谐、普遍幸福等等。“所有这类观念的共同之处是,要通过过程本身获得某样东西: ——而现在人们明白,凭藉生成一无所得,一无所获……对于生成的一个所谓目的感到失望,是虚无主义的原因。”《强力意志》第12节,第13页。

这一形式的虚无主义包括两重含义。一方面,寻求宇宙生成过程的“意义”、“目的”实际上就是宇宙目的论和人类中心论,它必然会幻灭。另一方面,既然生成本身以及作为生成之一部分的人类生存并无目的可言,那么,为了设置目的,就只好“借助某一超人类的权威”,来为人类提供一个“来自外部的目的”了。《强力意志》第20节,第19页。这样的权威便是上帝,这样的目的便是道德。结果,虚构的生命目的反而凌驾于生命之上,否定了生命本身。生命的欲望遭到敌视,被宣判为不合目的的恶,上帝被设立为恶的对立面,而“这意味着把实在设立为欲望和激情的反面(也就是虚无)”。《强力意志》第576节,第392页。

例如,基督教道德反对自私,鼓吹“意志自由”。但是,自私乃生命本能,而人在现象界并无“意志自由”。结果,我们的自私和必然都被败坏了,——甚至在我们认清不自私和“意志自由”的不可能之后。因为这时我们既做不到不自私,又不能坦然地自私;既做不到自由选择,又不甘心服从必然。“我们看到,我们并未获得我们赋予价值的那个领域;同时,我们生活的这个领域还绝对没有获得价值。相反,我们疲倦了,因为我们失去了基本动力。‘到头来一场空!’”〔3〕《强力意志》第8节,第12页。所以,尼采一再强调:“在一种完全确定的解释中,在基督教道德的解释中,才隐藏着虚无主义。”《强力意志》第1节,第7页。“虚无主义结论(对无价值性的信念)是道德估价立场的结果。”〔3〕“对世界的道德解释不再生效,在它试图逃到彼岸去之后,它的衰落以虚无主义告终。”对世界的这种被赋予了极大权威的解释一旦失效,便使人怀疑一切世界观的真实性,产生“一切皆无意义”的幻灭感。《强力意志》第1节,第7、8页。

第二种形式: 对“统一”的寻求及其失落。

尼采写道:“作为心理状态的虚无主义必然到来,其次是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在一切事件之中和一切事件背后设置了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甚至一个组织……一种统一,某种‘一元论’形式: 凭借这种信念,人产生对一种无限高于他的整体的联系感和依赖感,神性的一种方式……‘普遍的利益要求个体献身’……然而请看,不存在这样的普遍!如果并无一种具有无限价值的整体通过人发生作用,人就彻底丧失了对自身价值的信念: 也就是说,他构造这样一个整体,以求能够相信自己的价值。”《强力意志》第12节,第14页。

在这里,尼采指出,对“统一”的寻求也是一种价值寻求。人之所以要在变动不居的万象世界背后寻找一种终极实在,一个最高统一体,一方面是为了把自己与永恒、绝对,与“一种具有无限价值的整体”联系起来,以确认自身存在的绝对价值,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一种安全感。这后一方面涉及到了尼采所说的“恐惧效应”问题。所谓“恐惧效应”,是指因为恐惧欲望和激情(它们造成痛苦)而迷信道德,因为恐惧非理性和偶然(它们也造成痛苦)而迷信理性、合目的性,因为恐惧变化、暂时性(它们导致死亡)而迷信不变的“存在”。这是“形而上学的心理学”。《强力意志》第576节,第391、392页。形而上学家们出于“对一切流逝、变化、生成之物的蔑视、仇恨”,因而“要求一个不变之物的世界”。《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2页。“他们全都(甚至怀着绝望之心)信仰存在者。可是,他们得不到它,于是探寻它被扣压的缘由。”由此而把感官看作“向我们隐瞒了真正的世界”的骗子。《偶象的黄昏》,第22、23页。哲学家们对感官的猜疑由来已久,早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爱利亚学派和赫拉克利特都已从相反立场出发拒绝感官的证据,前者是因为感官只能感知事物的多和变,不能感知事物的背后不生不灭不动不变不可分的“存在”,后者却是因为感官获得的是事物持存和统一的假象,不能感知像永恒活火一样变化的世界真相。尼采极其崇敬赫拉克利特,但批评他“对感官也不公平”。尼采认为,感官并不说谎,只是在理性对感官的证据进行加工时,才在其中塞进了“统一”、“持存”之类的谎言。参看《偶象的黄昏》,第23、24页。不过,赫拉克利特终究是独树一帜,后来的哲学家基本上继承了爱利亚学派的立场,都因为仇恨生成、渴求统一而不信任感官的证据。

猜疑感官的另一面就是迷信理性。“感官骗人,理性修正错误: 由之而来的结论是,理性是通往不变之物的道路;非感性的理念必定最接近‘真正的世界’。”《强力意志》第585节,第402页。理性(知性)的形式是范畴。范畴原是人为功利目的整理现实世界的手段,现在却被误当作价值尺度,“实在性的标准”,甚至成了对目的即现实世界的审判。参看《强力意志》第584节,第399页。哲学家们把概念看作始因,绝对物,看作“来自彼岸元存在(Vorexistenz)的一份遗产”《强力意志》第471节,第331页。,用它们来构造一个超感性的世界,把这个世界宣布为“真正的世界”,而把唯一的现实世界即我们的感性世界宣判为虚假的世界。因此,尼采说:“对理性范畴的信仰是虚无主义的根源”。《强力意志》第12节,第15页。

第三种形式:“对真正的世界”的寻求及其失落。

现实世界是永恒的生成过程,生成本身既无“目的”,也无“统一”。因此,要寻找“目的”、“统一”,“只剩下了一条退路: 把这整个生成世界判为幻觉,发明一个在其彼岸的世界充当真正的世界。”《强力意志》第12节,第14页。“真正的世界”就是这样被发明出来的。道德家发明一个“完美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哲学家发明一个“理性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统一”。宗教家结合二者,发明一个“神的世界”,以充当现实世界的“目的”兼“统一”。尼采称这三类人为“另一个世界”观念的策源地。《强力意志》第586节,第408页。

三者之中,尼采格外强调道德。他认为,把道德奉为最高价值,这个观念支配着哲学的一切阶段,它是据以虚构“真正的世界”的最重要前提。参看《强力意志》第461、583节,第323、398页。因为虚构“真正的世界”的出发点,终究是对现实世界所作的否定的道德判断: 这个世界没有价值。形而上学家的逻辑是:“这个世界是虚假的,所以有一个真正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有条件的,所以有一个绝对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充满矛盾的,所以有一个无矛盾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生成着的,所以有一个存在着的世界……在这里,形而上学家对现实的怨恨是原动力。”《强力意志》第579节,第393页。

“‘真正的世界’是通过同现实世界相对立而构成的。”〔3〕〔6〕《偶象的黄昏》,第28页。其方法是把现实世界所不具备的一切特征,如善、完美、统一、不变、自由等等,归诸“真正的世界”。这正暴露了“真正的世界”观念的虚无主义实质。因为这些特征既然是现实世界所不具备的,则便是“不存在的特征,虚无的特征”〔3〕,所以,“真正的世界”观念就是“把虚无构造为‘上帝’,为‘真理’,反正是构造为审判此岸存在的法官和裁判”《强力意志》第461节,第321页。,是“制造一个x来批判‘已知的世界’”《强力意志》第586节,第406页。,是“用一种‘彼岸的’、‘更好的’生活向生命复仇”〔6〕。而一旦人们发现“真正的世界”原来是虚无,“这时就会产生虚无主义的最后一种形式,它包含着对于一个形而上世界的不相信,它禁止相信一个真正的世界。基于这一立场,人们承认生成之实在是唯一的实在……但又忍受不了这个他们已经不打算否认的世界了”。《强力意志》第12节,第15页。人们陷入两难困境:“或者废除你们的尊敬,或者废除你们自己。”《尼采全集》,第5卷,第280页。也就是说,或者因为实在论意义上的虚无而放弃“真正的世界”,这意味着放弃从前归之于它的一切理想价值,否定价值;或者因为价值论意义上的虚无而放弃现实世界,这意味着放弃属于这现实世界的我们的生命,否定生命。在尼采看来,这是典型的虚无主义困境。

尼采把“真正的世界”的虚构看作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最基本形式。事实上,它是其他两种形式的综合,兼含“目的”和“统一”的虚构。更重要的是,“目的”和“统一”的寻求原是生命活动的需要,它却把这种寻求引上了否定生命的歧路。因此,尼采把他的形而上学批判的重点放在揭露“真正的世界”与“外观的世界”的划分上,并且强调:“废除真正的世界乃是头等重要的事情。”《强力意志》第583节,第398页。

总之,尼采把形而上学作为价值体系来考察,发现其实质就是把虚无(道德、范畴、“真正的世界”)奉为最高价值,播下了虚无主义的种子;而必然的结果便是最高价值重归于虚无,结出了虚无主义的果实。在这个意义上,尼采宣告:“虚无主义的到来从现在起究竟为何是必然的?因为我们迄今为止的价值本身就是虚无主义(按: 作为种子的虚无主义),它们在其中得出了自己的最后结果;因为虚无主义(按: 作为果实的虚无主义)是我们的重大价值和理想的贯彻到底的逻辑。”《强力意志》前言第4节,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