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盔甲:《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54:34
  

李里《论语讲义》——先进第十一(6)

 

 

http://blog.sina.com.cn/liliguoxue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孔子,怎么侍奉鬼神呢?“事鬼神”,就是侍奉鬼神、祭祀鬼神。孔子怎么回答的呢?“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没有正面回答,他用了一句反问:你还不懂得侍奉人,怎么懂得侍奉鬼神呢?子路又说,我斗胆请问,什么叫死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

 

 

    你尚且不懂得生,怎么懂得死呢?这两句话很精彩,是孔子宇宙观的展现。孔子对宇宙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什么叫“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因为人与鬼,生与死,是一理而二象,是一种状态的两个侧面,人与鬼、生与死,皆一也。怎么讲呢?这要通过阴阳来解释。人活着为人,人死为鬼。生和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件事,而是一体,就像阴与阳是一件事一样。阳,太阳,太阳光照得到的地方。什么是阴呢?阴是不是一种客观的实体存在呢?不是。什么是阴?阳的背面就是阴,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阴。比如说日和月,二者都会发光,但太阳光是本体在发光,月亮光是反射的太阳之光。阴阳是一体,阴是反映阳的,是反映阳的一面镜子,并不是一种实体的存在。很多人讥笑孔子说不出生死、人鬼之理,其实他的认识是很深刻的,理解得透彻,所以说得很简单。分析道理分析得越简单的人,往往说明他自己理解得很透彻。既然生死人鬼是一理,那么深刻地认识、理解了生,自然就懂得死。懂得对待人的根本是诚敬之心,那么侍奉鬼亦然,关键也是一颗诚敬的心。佛家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就是这个道理。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颛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师与商”就是子张和子夏。子贡问,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德?孔子说,子张过,子夏不及。子张这个人,好高骛远,比较张扬,而子夏很拘谨、内敛,很笃信。一个是放,一个是收;一个是狂,一个是狷。孔子说,这两个人啊,一个太过,一个不及。听了这个话,子贡就认为“过”比“不及”好,多总比少好,就问:这么说来子张要更好一点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超过了和没达到一样,皆不中道。就和吃饭一样,吃到肚子胀和没吃饱,哪个好一些啊?其实都不好。孔子认为“过”也不好,过,接近于狂了,孔子是很讨厌狂的。这段话既让我们看到子张和子夏性格的差异,又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中庸的重要性。“过犹不及”也是我们今天的常用词,现代汉语里有许多常用词都出自经典,足见经典对我们民族的重要影响。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一一评说弟子,这里是在评说政事科里的冉有了。季氏的富有居然超过了周公。周公是天子之臣,季氏是诸侯之臣,诸侯之臣比天子之臣还富有,肯定有问题。季氏瓜分鲁国,聚敛财富,当时冉有是季氏家臣,冉有还去帮他搜刮钱财,为他增加财富,孔子对此很气愤。他说:“非吾徒也。”表示和冉有断绝关系:这不是我的徒弟,我没有这样的徒弟。弟子们,对这样的人,你们敲着鼓去攻击他都是可以的。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孔子要表达他对冉有的行为的愤怒,另一方面又不愿冉有如此,还是希望能改变他。孔子说“非吾徒”、“鸣鼓攻之”,都是表示他对冉有的行为的愤怒。但他叫弟子“鸣鼓攻之”,实际也是让弟子们去劝导冉有,不要让冉有进一步堕落下去。所以在严厉的言辞背后是孔子对弟子的深深关爱。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这是孔子在评说四位弟子的偏性。“柴”就是高柴,字子羔,这个人有点愚笨,智慧不足但诚厚有余,做事时只懂得坚持原则性,而缺少灵活性。“参”就是曾参,曾参这个人有点鲁钝,但是传孔子之学的人恰恰是曾子,可证其诚笃和朴实,因为笃厚才能够如实领会圣贤之道。“师”就是颛孙师,子张。子张有点偏激,好高骛远,流于形式。“由”就是仲由,子路。子路有点“喭”(yàn),喭就是莽撞、鲁莽,子路性格刚直。孔子这四句话是因材施教,指出弟子的偏颇,所谓纠偏以知正。实际上愚鲁近于狷,辟喭近于狂,要有所改正,则愚须补以学问,鲁须补以变通,辟须补以忠信,喭须补以礼乐。其实人皆有偏性,要纠偏归正并非易事,那就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超越自我。能超越自我的人才能入圣趋贤,否则就被偏性左右。超越自我的关键是明道与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