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气垫调控霜好用吗:凡事不患寡而患不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25:13

凡事不患寡而患不均

于乎 2011-03-15 07:30:37   虽然日本地震的消息在最后时刻吸引了全球目光,然而作为“十二五”开局元年,中国的本轮两会仍旧被寄予不菲厚望。

随着本次两会13日上午审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规划纲要等的四个决议草案,也宣告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闭幕会。在形势一片大好之下,本轮两会的基调从“幸福感”起点,落脚于“民生”问题,大部分关键词语都于改善民生有关。温家宝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中,甚至把民生与干部政绩的考核相关系:“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提案数目来看,民生问题仍旧占据讨论大头。根据统计,围绕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共提出提案1800余件,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的提案1125件。

热闹的两会结束了,大部分目光都聚焦在民生问题上,我们不得不反思何为“民生”?古语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简单而言民生即为人民的生计,也就是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谓“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涉及方面包括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等等。

理性来看,在当前多元化博弈情况之下,要做到以上民生改善之举,每一项都离不开脱离开制度变革而单独谈论。如果没有改革经济发展模式,难以彻底解决就业问题;如果没有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做不到居民收入增长超过7%;如果没有对于财政预算制度的变革,恐怕也难保证城乡社保制度完善……正如温家宝在回答记者提问中谈的,“当前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成功,已经取得的成果也有失去的危险。”

改革是系统工程,推进需要大智慧,这也与近些年频频提及“顶层设计”息息相关。进一步看,民生改善的制度基础与温家宝总理谈到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一一对应:“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因此,民生问题不能简单置换、代替整体改革推进。唯有深化改革,才能彻底解决民生问题。三十年来,回望中国改革,最初的普惠制的改革可谓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人人受益,只是收益程度有所不同,类似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愿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不同利益集团开始出现,开始有观点认为中国改革进入一种卡尔多改进,即有人受益有人损失,换算下来,只要得益超过损失,改革还是增量改革;到了今天,伴随着人均收入提高,下一阶段如何避免进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业内担忧。

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今年则指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事实上,这一点的实现也体现了诺贝尔经济学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讨论的“基本能力”。

以贫困为例,森认为它不仅体现了收入低下,而且必须被视为一种对基本能力的剥夺。他认为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贫困之外,森的研究指出事实上诸多社会公正问题也源于民众不具备某些“基本能力”的结果。可见,当前社会种种不平等现象背后,本质还是能力的不平等、权利的不平等。人民生活的改善,依赖法治社会、市场经济、良性治理等整体制度环境。还是那句老话,凡事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缺乏公正的制度基础,即使经济水准有所改善,大众的幸福感也无从谈起。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1-3-15/3NMDAwMDIyNjY3NA.html 复制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