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修复原液的功效:第三节 口语交际的生成和能力结构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0:25:09
第三节 口语交际的生成和能力结构#TRS_AUTOADD_1273197749664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7749664 P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7749664 TD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7749664 DIV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TRS_AUTOADD_1273197749664 LI {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JSON--{"":{"margin-top":"0","margin-bottom":"0"},"p":{"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margin-top":"0","margin-bottom":"0"},"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margin-top":"0","margin-bottom":"0"}}--**/

一、口语交际的生成

 

(一)言语动机

 

言语动机是推动人说话的内部动力,它表现为人渴望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想说,爱说。正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所说:“每说一个句子,每作一次谈话之前,总是先产生言语的动机──即我为什么要说……对某种东西的需要和请求、问和答、发表意见和反驳、不懂和解释,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动机和言语之间的关系,都在完全地决定着现实的有声言语的情境。”具体地说,引发说话动机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满足要求,希望从交际对象那儿获取什么,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二是得到宣泄,即在与周围的人、事、物的接触中,或具有不平凡的经历之后,希望陈述自己的想法、观点、感触。有了说话的动机,才会产生说话的意念。

 

(二)言语组织

 

言语组织是指说话者运用说话规则将要表达的思想转换成言语信息的过程。产生了言语动机之后,就需要根据说话的目的和情境的需要,尽快地调动、筛选、组合大脑中存储的各种有关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致确定表达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言语规则组织起来,使之既言之有物,主题明确;又言之有序,条理清楚。言语的组织一般分为内容的确定和形式的选择。前者是解决说什么的问题,后者是解决怎么说的问题,两者应当力求达到完美统一。在口语交际时,要从记忆中提取已有的知识,理解要表达的内容和言语情境,分析比较,判断已联想到的表达方式和词句,做出选择。

 

顺利地进行言语组织有两个条件。首先,要有足够用来准确表情达意的口语词汇储备。这样说话就比较准确、明晰、流利,否则就会出现有思想却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现象。其次,要掌握把词语按正确次序组合的语法规则。只有符合语法规则,说出来的话才能被人听懂,否则说话颠三倒四,语序混乱,会影响信息传递和思想表达,让人不知所云,无法进行沟通。

 

(三)言语表达

 

言语表达是指将头脑中的言语信息变成口头言语的过程。当说话者产生了言语动机,经过内部的言语组织后,最终将自己的内部思想、内部语言,以一系列连续的声音物化出来。这一过程主要是言语运动器官的活动,即将言语信息的抽象语音表征转化成一套运动指令,由其支配各个发音器官运动,形成连续的肌肉活动,从而产生表达言语信息的声音序列。

 

(四)言语反馈

 

言语反馈是指谈话人进行了言语表达活动后,受话人接受并反馈信息的过程。由于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的言语交流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言语信息的输出,也有信息的输入,正是通过这样的循环往复,使交际双方能不断交流、沟通,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二、口语交际的能力结构

 

英国应用语言学专家威多森(Widdowson)认为,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掌握了一大批部分装配好的结构(半)成品、公式性套语和规则,并能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必要的调整的能力。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96页。简单地说,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如,身势、面部表情)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

 

关于口语交际的能力结构一般有以下两种研究角度:一种是分析角度,称为口语交际能力结构的分析模式;另一种是综合角度,称为口语交际能力结构的综合模式。

 

(一)口语交际能力结构的分析模式

 

口语交际能力结构的分析模式是将口语交际能力分为听(言语接受)和说(言语表达)两个环节。

 

1.听的能力结构。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听的能力是保证交际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听的能力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言语的感知与记忆。即听清语音、语调、词汇,识别细节、要点,记忆内容等,从而理解话语所负载的信息。

 

言语的感知能力是听的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听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就必须辨别语音,辨别不同说话内容、不同感情色彩和不同语言风格的语音音波,通过对言语的准确感知和辨别来理解语音符号的含义。现代汉语有400多个音节,有许多近音字和同音字,它们发音相近或相同,而意思则完全不同。如果不注意用心感知细致辨别,就会在生活中造成许多不必要的误会,闹出笑话,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如,把“上午七点出发”听成“晌午一点出发”,就会弄错时间,影响学习和工作。战争期间如果听错了命令,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甚至会贻误战机,影响战争的成败。

 

记忆是储存信息的仓库。说话人发出的声波信息,一闪而过,稍纵即逝,听话人必须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对方发出的每一个语音符号,并且立即将其储存到大脑皮层里,作为理解和品评的基本素材。对言语的记忆,需要借助有意注意的积极参与,特别是听篇幅冗长、语义深邃和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说话内容,如果没有高度注意力支撑下的较强的言语记忆力,那就很可能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2)言语的理解与组织。即对听到的言语信息进行分析、综合、领会的能力,包括对词义、句型的理解,把握顺序排列,能够概括中心,猜测隐语,推断结论等。

 

有声言语是由一连串有意义的语流构成的。听人说话,仅仅能够辨识和记忆语流中单个的、孤立的语音符号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这些单个的、孤立的语音符号有序地联结起来,从中理解说话人所发出的言语信息的整体内涵,才算是听懂了对方的话,才能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由此可见,言语理解力是听说能力的核心,它的强弱是听话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志。有这样一个例子:

 

战国时期,齐国有个丞相叫邹忌。一天,另一位大臣淳于髡想给邹忌提点意见,但他没有直说,却问邹忌:“儿不离母,妻不离夫,这样做对不对?”邹忌说:“对极了。所以我做臣子的不敢离开君王。”淳于髡又问:“车轮是圆的,水往下流,对不对?”邹忌又说:“完全对。方的不能转动,水不能倒流,我必须顺应民心民情。”淳于髡又说:“貂皮破了,不能用狗皮补,对不对?”邹忌说:“没错。我绝不能让小人占据高位。”淳于髡说:“造车得算准尺寸,弹琴必须定好调,对不对?”邹忌说:“对。我一定要严明纪律。”淳于髡站起身,向邹忌行过礼,扬长而去。他的学生问道:“您不是说给丞相提意见吗?怎么一个字也没沾边呢?”淳于髡笑道:“丞相已经完全明白了我的意思,还说什么呢?”

 

从这个故事中能看出邹忌具有极强的理解能力,他对淳于髡隐晦的说法能准确理解,洞悉明了,使得双方的口语交际十分有效,达成了既定的交际目的。

 

(3)言语的反应与品评。即针对对方说话的目的或意图,鉴别其观点是否正确、内容是否真实、论据是否充分的能力。

 

言语的品评力,是听话能力的高层次要求,要求听话人善于分析、综合、评价、判断对方话语的是非曲直、内容真假,听出其谈话的本意及言外之意,从而决定自己应持有的态度和做出的反应,同时还要品评其语言表达技巧的高低。在田中角荣访华期间,曾有这样一段插曲:

 

在宴会上,田中角荣在致答词时说道:“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反省之意。”田中话音未落,席间立即响起一片窃窃私语。

 

次日,在两国政府首脑的会谈中,周总理严肃地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您只说“添麻烦”就了事了?用“添麻烦”一词作为对过去的道歉,中国人民是不能接受的。田中连忙解释,从日文角度讲,“添麻烦”确有谢罪之意。经过双方的几次会谈和磋商,最后在联合声明中是这样表述的:“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恩来总理的言语品评能力深刻而敏锐,表达自己的立场鲜明而坚定。

 

(4)言语的创造。即对所听到的材料进行组合、加工和迁移、应用的能力。

 

听到的材料是零碎的,或是片面的,将这些材料进行组合、分类,使之有序,这需要听者创造性的劳动。如,曾经风靡一时的广告“万家乐,乐万家”就是对上海小锣书“金铃塔,塔金铃”的创造性改编。这样的改编,在保留了原有小锣书韵律的基础上,选择了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加以组合和迁移,赋予其新内涵。

 

2.说的能力结构。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情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口语交际说的能力结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材料与法则的内部储存。即对词汇、习语、语法等语言材料和法则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改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口语交际时,头脑中应当储存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并且临场交际要善于选用准确达意、言简意赅的词语来表达思想。有的人在口语交际时用词丰富,表达富有感染力,具有逻辑性,这往往得益于具有较强的语言材料的内部储存与外部运用能力。

 

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别人会走什么路,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

 

正是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他们发誓要推翻长久以来禁锢着人民的苛政。这一信念最终形成燎原之火,使美利坚合众国诞生。“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简明有力,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可见善于驾驭语言材料对口语交际的效果是多么重要。

 

(2)组织内容。即根据特定的语境或规定的问题,兼顾听话对象的特点,确立话题和观点的能力。我们来看下面的一组谈话:

 

元旦来临,班级的联欢会中,学生免不了要给老师献词,这时学生就要看对象说话了。他们根据不同老师的特点,说着不同的贺辞:

 

“您像一坛陈年的老酒,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最美不过夕阳红。”(致年长的老师)

 

“摩擦起电,燃起了我们浓浓的师生情,愿您像青苹果一样永远年轻。”(致物理老师)

 

“我们对您的爱永远不会起化学反应。”(致化学老师)

 

“您就是美的化身,为我们描绘五彩的未来。”(致美术老师)

 

“您是一位博学的导游,带领我们畅游语言王国。”(致语文老师)

 

以上这段话,学生准确地找到了各门学科老师的个性特点,并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语言,恰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符合特殊场合、对象的需要。

 

(3)选择表达方式。即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情境选择说话方式的能力。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往往需要随机应变,根据对方的谈话内容或已经变化的场景(如,场内气氛、秩序、听众情绪、注意力),机敏地改变思维路线,调整说话的内容与方式。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和赵炎在山东演出。他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表演相声《吹牛》,突然,台上灯泡闪了一下,灭了。台下顿时一片哗然,甚至还有几个人乘机吹起了口哨起哄。只听马季随机应变地向观众说了一句:“我们吹牛的功夫真到家,灯泡都被我们吹灭了。”说罢,台下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气氛又活跃起来。

 

马季的成功在于他巧妙地将相声的名称“吹牛”与演出现场灯泡熄灭的场景结合起来,用幽默的话语引得听众大笑,从而化解了尴尬局面。可见,马季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相声艺术家,也是一位机智应变的高手。

 

优秀服务员李淑贞接待顾客时,见到知识分子,她说:“同志,您要用餐,请这边坐。来个拌鸡丝或溜里脊,清爽利口,好不好?”见到工人进店,她说:“师傅,今儿个上班,想吃过油肉,还是氽丸子?”见到乡下大娘进店,她说:“大娘,您进城来了,趁身子骨还硬朗,隔一段就来转转,改善改善生活,您想尝点啥?”

 

这位优秀服务员,面对不同的顾客,选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应对机智灵敏,恰到好处。

 

(4)语音语速。即语音准确、清晰、响亮,语调高低、语速快慢恰当,节奏感强。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印象80%靠视觉,其余20%中有14%靠听觉。可见听觉在人的感知中的重要性。施旗:《广播电视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交际时应当控制自己的音量,以别人听得见为宜,音速最好是不急不徐,让人觉得精神放松,发音可以厚重些,给人以沉着稳重的感觉。

 

(5)运用体态语。即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采用合理的手势和姿态,能更有效地表情达意。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提出口语获取信息的数学模型: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7%言语+38%声音+55%表情。神经生理学也解释说,适当地反复运动与精神活动或思维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可以缓解神经或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并重新找回活力。由此可见,运用体态语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要求他的弟子每天做若干个甩手动作,以增强演讲的渲染力。许多年以后,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柏拉图──成就和他的老师一样伟大的哲学家。

 

心理学家阿瑟·威斯姆指出,在口语交际中,应当注意身体语言表露出来的信息,尽量使自己显得热情大方,易于接近。他推荐一种称之为“SOFTEN”的方法:S代表微笑(Smile);O代表开放的姿势(Open Posture),如,手臂和双腿张开;F代表身体向前倾(Forward Lean);T代表友好的接触(Touch),如,握手;E代表善意的目光(Eye Contact);N则表示点头(Nod),表明你正在倾听或理解他人的谈话。当你以“SOFTEN”的形象在交际场合出现时,就能让人感到热情友好,易于接近,同时也能得到他人友好的回应。

 

(二)口语交际能力结构的综合模式

 

口语交际能力结构的综合模式是将口语交际看成一个动态的复合系统,将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察和研究。

 

综合模式最早由卡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提出,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四个方面:

 

1.语言能力。指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包括词汇、构词、构句、发音、拼写等语言特征和规则,是准确理解和表达话语字面意义所需要的基本能力。

 

2.社会语言能力。指能够依据各种语境因素恰当地运用与理解适合于不同社会场合和语境的言语。

 

3.语篇能力。指能够合理地将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组织起来,构成不同体裁的前后连贯的口头或书面语境。

 

4.策略能力。指运用各种交际策略应付和解决由于外在条件或其他方面能力欠缺导致的交际困难问题。

 

卡山欧德(Coulthand)在卡纳尔和斯温模式的基础上对口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他认为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因素:

 

1.掌握语法和词汇知识。

 

2.掌握说话的规则。如,懂得如何开始谈话、如何结束谈话,应该谈些什么。

 

3.知道如何产生不同的言语行为。如,请求、道歉、致谢和邀请,并且知道如何对别人的言语行为作出正确的反应。

 

4.能够得体地使用语言。

 

国内的张积家认为儿童的言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它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讲话者的能力、听话者的能力以及交际的知识和策略。这三方面的能力又由许多子能力构成,形成一个倒树状的结构:

 

1.讲话者的能力。即儿童使用语言向听者传达信息的能力,包括言语产生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考虑听者的能力和言语监控能力。

 

2.听话者的能力。包括言语理解能力、言语反馈能力和对讲话者的交流内容密切注意的能力。

 

3.关于交际的知识和策略。包括信息本身的知识、交际过程的知识及交际的社会文化规则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