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牌蜂胶软胶囊: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2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0:54:27
22.不恰当的疼爱
  
  
  
   春节回家,我去看望爷爷的四弟——我的四爷爷。好久不见,自然是特别亲热。过了一会,外出玩耍的小弟弟雪松回来了。他9岁,读二年级,是我最小的弟弟,因两家相距很远,我们并不熟悉。他给我的印象颇为奇怪,一方面他表现出退缩和躲闪,不肯正面和我说话,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莫名的蛮横和霸道,比如,他想喝水,就扯着嗓子命令我:给我倒杯水!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就仔细观察一家人的相处模式。
   四爷爷性格温和,对雪松极其疼爱,总是充当他的保护伞,比如妈妈说孩子考得不好,四爷爷马上表达了他的满足感:考这个分数不错了!四奶奶性格外向热情,但说话唠叨,不断重复。请原谅我这样形容她,我记得小时候在她家玩了一个星期,那时候她和老叔就经常因为唠叨发生争吵。四奶奶对雪松的负面评价相当多,比如这孩子太淘气,一点都不懂事,学习也不好,不知道用功,白疼了,也不听话……。老叔在和四奶奶的争吵中长大,性格比较急躁,动不动就要打孩子,相比之下,孩子的妈妈还更理智一点,对孩子的学习比较关心,要求也更严格。四个家庭成员的性格,清晰地解释了孩子行为中的矛盾因素。
   那天晚上发生了两件小事。一件是他看动画片的时候,妈妈检查出他作业的三个错误,他不想改。妈妈坚持让他改,他到四爷爷房间里来拿铅笔盒,进屋就哭哭唧唧的,他说话很艺术:人家正好好地看电视呢,妈妈非得捣乱!走到门口,他的脚步迟疑了一下,回身扑到四爷爷怀里,抱怨变成了哭泣。
   每当这时候,我都像个闲事主任。我示意四爷爷不用管,我安慰他,沿着他的思路走:我们正忙着看电视,妈妈怎么给我们捣乱呢?他平静了一些,给我复述了一遍经过。这时候,我做打抱不平状:走,我领你和妈妈评理去!估计这小家伙心中窃喜,以为又来了个撑腰的。
   见到他妈妈,我使了个眼色,虚张声势地说:听说雪松忙着看电视,你给他捣乱了?妈妈说:我让他改作业,他不改。我问雪松是这样吗,他回答说:我没说不改!我继续追问: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改?他说看完动画片改。我还是紧追不舍:看完动画片还需要我们提醒吗?他说不用。我又把话题转到发生误会的地方:雪松,你看,妈妈让你改作业,你想着看完电视改,但没说出来,妈妈就以为你不想改。所以妈妈会发脾气,强迫你改,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说清楚,妈妈会同意的。在我的鼓励下,他向妈妈承诺:我看完电视就改作业,不用你提醒了。他果然做到了,我们都夸奖了他。
   之后,一家人看连续剧,雪松将橘子外面的塑料包装拆开,用上面的胶条往一把刷子上粘贴。我饶有兴趣地观察他,问他能贴出多少种花样来,他每贴出一种都给我看一下。我们就这样闲聊,这时候,我感觉他回到了一种放松的状态,享受玩耍的喜悦。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得出,其实雪松是个很好的孩子,只是家人不恰当的疼爱方式,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临走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当然,我只是尽力而已,他们认同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一、 教育的一致性。在这个家庭里,教育的不一致非常明显,这使得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很显然,他的蛮横与爷爷的过度保护有关,而他的退缩和躲闪则与奶奶频繁的批评有关。所以我就建议全家人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如果有分歧,背地里商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争吵、互相批评。
   二、 消除负面评价。其实,四奶奶的唠叨和批评,也隐含着疼爱,只是孩子感觉不到。我建议全家人,特别是四奶奶,那些负面的评价不要随口而出。这是最习以为常又最有害的行为,殊不知这样对孩子影响深远。这些话,最终会演变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许多人终生受这些负性评价的困扰。
   三、 建立规则,不要打骂、恐吓孩子。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多数是因为每位家庭成员的教育边界相差甚远。在爷爷面前的正确行为,到了妈妈那里,就成了错误行为。所以要建立统一的家庭规则,这样孩子很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也就没有必要靠打骂和恐吓来约束孩子。
   四、 陪孩子聊天、玩耍。看上去,每个人都很疼爱孩子,但不恰当的疼爱,往往会演化成伤害。从他玩橘子皮包装纸的事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个孩子其实很孤独,缺少正面的关注。在大人的眼里,往往对小孩子的游戏不屑一顾,唯一的价值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捣乱。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玩耍是他们的正业。我甚至认为,7岁以前,孩子的工作就是玩!如果家长能少一些管制,多一些陪伴,用孩子的方式和他玩耍,很多问题都可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