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糕卡通图片:高举创新大旗 谱写“科技入园”新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9:55:35
高举创新大旗 谱写“科技入园”新篇章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科技厅厅长 王海  发布时间: 2011-03-09    来源: 摘自科技日报  

编者按江西科技系统大力实施“科技入园”工程已近三年,该工程以全面推进科技“五入园”为重要抓手,将“生产力促进中心”前移至各类园区,服务园区产业集群,有效破解了“科技落地难”问题,推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企业发展方式转变,稳定了基层科技队伍,推动了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快速发展,开辟了全省基层科技工作的新领域,在全国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江西品牌”。为此本报在跟踪报道的基础上,摘登王海厅长的有关论述,以飨读者。

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纵观江西“科技入园”的发展历程,“创新”贯穿于“科技入园”的每个阶段并已渗透至“科技入园”的各个层面。如果说“科技入园”是时代发展需求催生的江西科技工作创新之举,不断创新的“科技入园”工作态势则已成为江西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为江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一、创新工作思路,“科技入园”彰显科技工作的品牌魅力

  “科技入园”是一项系统工程,囊括了科技系统面对园区企业的所有工作内容,企业申报科技立项、政策咨询、科技融资、人才引进、寻求科研合作等均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各中心以落实科技机构入园为前提,以推进科技政策入园为先导,以组织科技项目入园为载体,以开展科技服务入园为根本,以吸引科技人才入园为关键,把各项服务工作落在实处,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省各类园区现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产业集聚的高地、人才汇集的高地,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1.“科技入园”服务企业成绩斐然。2010年,全省11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全部实施了“科技入园”工程。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园区企业1.65万家,为园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5.72万次,技术服务1.19万次,信息服务47.10万条,培训服务19.82万人次,为园区企业导入技术910项,引进人才3071人,培育科技型园区企业2966个,为园区企业联系科研机构1884个,联系专家7767名,为园区引进国际合作项目62项,引进外资20.85亿元,为园区企业增加销售收入208.3亿元,创造利税近32.87亿元,解决就业22.98万人,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科技入园”中获得服务收入1.02亿元。生产力中心服务园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611家,并为其增加销售收入90.78亿元,增加利税18.58亿元。

  2.“科技入园”推进成果转化成效卓著。通过实施“科技入园”,极大地提升了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根据全省11个设区市上报的数据显示,2006至2010年,全省生产力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共计6077项。其中,2006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数量为449项,2007年为715项,增长59.24%;2008年为968项,增长35.38%;2009年为1605项,增长65.81%;2010年为2340项,增长45.79%。其中“科技入园”实施较好的南昌、宜春和萍乡位列前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分别为1830项、877项和807项。随着“科技入园”的全面展开,全省生产力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显示出“科技入园”已成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推手,为江西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创新管理机制,对“科技入园”实施动态管理

  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健全统计体系,规范考评体系,对全省生产力中心“科技入园”实施动态管理,总结出5种“科技入园”工作模式,为江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健全统计体系,规范考评体系,实施动态管理。针对江西“科技入园”特色,制订了《江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统计工作管理规程》,实施生产力促进中心与“科技入园”并举的统计制度,采取各生产力中心统计快报、年报与中心“科技入园”统计季报、快报、年报并举的方式,逐步完善全省生产力中心及“科技入园”统计体系建设,实现了对全省生产力中心“科技入园”的动态管理。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加强对全省生产力中心的管理,规范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工作,确保绩效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公正和公开,参照《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细则》,制订了《江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绩效评价细则》,为开展全省生产力中心的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

  2.通过实施动态管理,总结出5种工作模式。全省11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依照自身特点及服务资源优势,演绎出丰富多彩的生产力中心“科技入园”工作模式,服务园区企业创新发展,提升园区产业发展水平,为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中心+企业+平台”模式,以江西省中药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依托江西德上科技药业有限公司,利用江西中药产业集成及企业创新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服务。通过依托企业赢利支持中心和平台的服务,在服务中促进依托企业发展,形成了一个相互推进的良性循环。

  (2)“中心+孵化器+平台”模式,以南昌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通过中心、企业孵化器和服务平台,为园区企业提供了一条龙的服务。

  (3)“中心+行业”模式,以江西省机械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中心利用长期服务机械行业优势资源,为园区企业提供了行业专业性科技服务。

  (4)“中心+产业”模式,以资溪面包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广昌白莲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中心依托当地支柱产业管理部门面包协会和白莲管理局,为园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促进县域支柱产业发展。

  (5)“中心+企业”模式,以萍乡上栗县花炮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代表,中心以烟花鞭炮行业龙头企业萍乡市金坪烟火制造有限公司为依托,利用企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服务园区企业共同发展。

  三、创新服务举措,强力支撑“科技入园”服务产业集群

  2010年,江西科技系统通过创新服务举措,组织召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会、组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组建省科技担保公司、组织申报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学院,增强创新要素活力,提升全省生产力中心服务能力,为“科技入园”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了强力支撑。

1.组织召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会。通过组织召开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会,聚集全省之力,融合全国之力,强势推进产业快速发展,开展产业招商推介,组织项目对接洽谈,加强战略合作,促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科技入园”服务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召开12场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推进会共签约项目400个,投资金额2892.98亿元。合作推进会集聚技术、人才和项目三大创新要素,为园区企业提供创新要素对接服务平台,成为推进“科技入园”的重要举措。

  2.组建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围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新组建了32个具有江西优势特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至此,我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增至73个,为“科技入园”服务园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3.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组建省科技担保公司。2010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科技支出5.5亿元,比上年增加2亿元,增长57%,在继续整合2亿元财政性资金扶持高新技术财政性资金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础上,又决定筹措2亿元财政性资金,设立4支以社会专业投资团队为主导的累计总规模不小于1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由省财政出资5000万、省科技经费支出2000万元,成立了注册资本金7000万元的省科技担保公司。目前,担保公司已为10余个项目提供贷款担保,担保额度超过1亿元。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组建省科技担保公司,有效缓解了园区企业融资难,为“科技入园”服务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4.积极组织申报首批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学院。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入园”,提升生产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的能力水平,省科技厅积极组织申报并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在南昌大学科技园设立“中国生产力学院(南昌)”,成为首批国家级生产力学院之一。中国生产力学院(南昌)落户我省及今后的培训工作,将为加强我国和江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增强生产力中心服务产业集群、服务科技入园入企的能力,提升生产力中心服务区域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基层科技工作模式,强化基层科技

  “科技入园”创新基层科技工作模式,强化基层科技,促进了全省基层科技工作大发展。目前,全省区县级生产力中心已达到85家,占全省中心总数的73%。

  1.拓展基层科技工作领域和手段。以产业发展为纽带,从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找准工作切入点,服务县域特色产业,形成核心服务能力,一批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应运而生。随着我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农业增长迅速,科技需求日益旺盛,基层科技工作开始进入重要发展期和跃升期。通过实施科技入园,推进了区县级生产力中心的迅速发展,拓展了基层科技工作的领域和手段,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发展。

  2.生产力促进中心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加强基层科技工作是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创新体系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通过实施“科技入园”,中心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优化了县域经济结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推进了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实施“科技入园”,园区企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学研”联盟广泛建立,县域科技自主创新和服务“三农”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实施“科技入园”,基层科技发展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科技要素向基层集聚,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3.形成了区县级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网络。我省宜春、抚州、萍乡等地面向园区,面向特色产业,以行业为主,兼顾其它。通过有效整合市、县区两级科技资源,依托科技情报机构、重点企业等实体,组建综合性中心和行业(专业)性中心,把服务延伸到需求量更大、现实需求更迫切的县区,积极鼓励引导县、区科技局建设自己的服务阵地,鼓励引导科研院所、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优势组建生产力中心,为当地一县(区)一业提供了支撑。现已形成了市、县区联动,综合性服务与行业(专业)性服务相互补充的遍布各类园区的服务网络。

  江西有100个县(市、区),其资源秉赋与特色产业各异,通过实施“科技入园”,依靠科技创新做大做强各县特色产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江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服务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拓展了基层科技工作的领域和手段,为生产力中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开辟了新思路,为江西区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好基础。

  五、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科技入园”工程壮大了全省生产力中心队伍,推进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增强了园区企业、农业产业的创新能力,有效推动了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江西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1.“科技入园”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入园”为契机,江西生产力中心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成功入选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建设重点省行动”试点省,并已顺利通过验收。截至2010年10月,全省116家生产力中心全部实施“科技入园”,实施率达100%。通过实施“科技入园”,一方面加速了全省生产力中心队伍建设,推进了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入园”工程在全省范围全面展开,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以生产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服务网络体系。

  2.“科技入园”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生产力中心进入园区,服务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效整合全省各类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落实新产品认证、政府采购、人才政策、金融支持等一批科技政策,有效组合产业链的各环节,形成产学研、产业联盟等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科技入园”促进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00亿元,同比增长49%,占全省工业的45%,完成工业增加值1180亿元,同比增长23.1%,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8.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增加8.8个百分点。光伏产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主营收入位列全国第二;稀土钨产业快速发展,主营收入列全国前茅;半导体照明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航空制造产业快速推进,风电、核能和节能产品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已开始起步,有望取得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中药及中成药生产和销售列全国第二位。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30%以上的增速,总产值达2500亿元。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向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四大优势主导领域快速集聚的特点。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着重通过提高全省生产力中心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指导全省生产力中心根据各自业务形成联盟集团军作战,努力实现全省生产力中心向专业化、规范化的转变。同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大作用,结合江西实际,围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我省生产力中心专业化发展新方向,发展县级特色行业(专业)性中心与发展省级高科技行业(专业)性中心并举,构建以县级特色行业(专业)性中心为基础,以省级高科技行业(专业)性中心为主抓手,结合综合性生产力中心,三位一体,省市县(区)三级,上下联动,综合性与行业(专业)性协同配合的网络体系,共同推进江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支撑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让我们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使命,高举创新大旗,谱写出“科技入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