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莉三角木马漫画:高举生态文明大旗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阶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04:35
高举生态文明大旗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阶段 生成时间:2010-09-06  发布部门:办公室  

  ——徐震厅长在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今天就要结束了。总的来看,这次学习组织严密,过程扎实,张弛有道,效果明显。概括起来有三个特点: 

  一是准备比较充分。事前厅党组对这次会议怎么开、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作了精心研究。从交流讨论情况看,我感觉到大家都做了认真的准备,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充分体现了对会议的重视和投入。二是学习比较深入。大家系统学习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赵书记、吕省长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思想认识都比较深刻,观点也比较鲜明。三是紧密联系实际工作。大家在发言当中,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也反映了各市的工作情况和亮点。特别是厅党组成员在谈自身学习体会的同时,结合分工进行了深入思考,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思路和意见。 

  今年是特殊之年。首先,省委不久前召开了十二届七次全会,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赵书记会后第一站就来省厅调研,并希望环保部门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可以说,生态环保工作站到了新的战略起点上。其次,今年是“十一五”污染减排和“811”新三年环境保护行动的收官之年,到了攻坚决胜的关键阶段。第三,上半年以来,连续发生了奉化部分电镀企业违法排污、温州被环保部区域限批等负面事件,引起了领导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给环保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使环保工作面临着全面加强执法检查的新契机。我们在这种大背景下召开学习会,就是要紧紧围绕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部署,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奋力开创环保工作的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以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为动力,推动我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全新的阶段 

  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对我省生态环保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通过这次全会,全省上下对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项治省方略,认识更加深入,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有力。作为环保部门的同志,必须深刻把握这次全会的精神实质,充分认清生态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把我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全新的阶段。 

  (一)推动环境保护进入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这个命题,在去年的厅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上已经提出来了,现在结合省委全会精神,再作进一步阐述。所谓环保优化发展,就是把环境保护作为一种倒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的目标。这几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不断增强,环保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向纵深推进,使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度进一步增强;国内外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既催生了全球范围的绿色新政潮,也使我国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越发迫切;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的重大战略措施,使环境保护进入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省委召开全会作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更要求我们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寻求环保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上述四个方面就是我们进入以环保优化发展阶段的基本背景。因此,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最现实的课题。也只有实现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和处理好四对关系。 

  1、正确处理环保与发展的关系。这始终是环境保护工作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要经济发展特别是高速的发展,必然会给环境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种影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安全,反过来制约发展、中断发展。但是,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源自于人性,源自于人类的本能,源自于人类社会规律。不发展人类社会就会停滞、倒退,趋于消亡。人类社会发展可以暂时的局部的停滞、倒退,但改变不了总体向前发展的趋势。当发展中出现了问题,人们开始探索思考怎样发展的问题。这种探索思考的原则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通过进一步优化发展来解决。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环保与发展并重同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坚持保护和发展一切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繁荣昌盛。因此,我们每一位同志,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都要时刻想着如何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事事处处都能从大局出发,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力于发挥环保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倒逼机制作用,着力于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着力于推进环境与经济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 

  2、充分认清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的关系。生态文明源于环境保护,又高于环境保护。从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到《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和《只有一个地球》三本醒世之作问世,到可持续发展的确立,到绿色新政潮的兴起,全球走向生态文明的脉络非常清楚,生态文明的起源在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又高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作为当前最高形式的文明形态,在认识上,强调给自然环境以平等态度和人文关怀,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在实践途径上,强调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强调生产生活方式的自觉自律;在具体措施上,强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强调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赵洪祝书记到我厅调研时明确指出,环境保护不能完全代替生态文明,但是生态文明绝离不开环境保护;他还在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把生态省建设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是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强的基础性工作就是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3、妥善处理环境保护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环境保护和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良性互动。一方面,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调整优化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力和手段,积极引导绿色发展。也就是要充分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这方面,我在去年提出要以环境影响评价引导结构调整、以环境污染整治促进结构调整、以环保服务助推结构调整。今年,又提出了“五促进一提高”的工作要求。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领会,认真贯彻落实。重点要掌握好三条:一是要定标准,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标准是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执法监管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切实强化行政手段。建立健全政绩考核体系,推进责任下移,充分调动体制的力量和基层的力量,形成有效的“指挥棒”。三是要积极创新经济手段。包括制订落实一系列环保经济政策,不断提高环境成本、处罚力度、违法代价。另一方面,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环境保护的根本出路。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方式问题,是经济结构问题。解决环境问题,仅仅依靠生产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是不够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必须按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环保事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4、准确把握环保工作力度与节奏的关系。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既要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也要顺应规律,善于掌握节奏。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和特点,从思想、定位、方法、措施上正确把握环保工作的力度和节奏。一是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引领,以构筑可持续的发展体系为目标,努力走出一条以环保优化发展的路子。二是在工作定位上,要把环保工作定位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驱动力、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推动力、维护生态安全和环境权益的重要保障力。三是在工作方法上,要积极参与宏观决策,加强统筹协调,努力以环境保护倒逼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把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作为环保工作的根本出路。四是在工作措施上,要着力强化执法监管,强化制度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下环保标准和环境经济政策。标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是我们运用法律手段、法律杠杆的重要基础。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排放水平、工艺技术、制造水平和产业结构。省级层面要从环境质量标准、污染排放标准、环境准入条件三方面来考虑完善标准体系。一定要根据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根据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地调整提高环保标准。标准一旦制定,就必须强制执行。厅科技与合作处要多花一点精力,组织一些专家,在“十二五”期间真正把标准工作做好,推动环保优化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关于经济政策问题,在我们整个制度建设当中,尚缺乏有效的梳理。厅政策法规处一定要切实加强这项工作,积极推动各个处室、各相关部门共同制订完善环保经济政策。五是在工作重点上,要更加注重生态省建设的龙头带动,更加注重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驱动,更加注重环保产业科技等系统工程的保障支撑。 

  (二)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防治污染和建设生态的新阶段。 

  在两轮“811”行动中,我们一直坚持专项整治、重点攻坚的方针,侧重于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也确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一些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随着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的新趋势新特点,迫切需要拓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 

  1、加快污染防治的重点转向和战略转型。污染防治的核心是保障健康、保护生命。在经过两轮“811”全力攻坚的基础上,今后的污染防治工作,在理念上,要从侧重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削减排污总量向空间约束与总量控制并重、更加注重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在领域上,要从侧重城市环境整治和工业污染防治向城乡统筹推进和工业、农业、生活面源污染防治并重转变;在环境要素上,要从侧重水污染防治向水、大气、土壤等污染综合防治转变;在污染因子上,要从侧重治理COD、SO2向更加注重防治氨氮、总磷、细颗粒物、重金属、挥发性有机物、辐射等污染转变。同时,要立足上述重点转向,进一步推进污染防治战略转型。要继续坚持“治旧控新”的方针,做到多还旧账、不欠新账;要坚持整体推进、联动治理的策略,充分考虑污染治理要素的关联性、措施的协同性、目标的统一性;要坚持全过程控制和结构调整的方法,真正做到标本兼治,提升整体绩效;要坚持依靠科技、强化法治的措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推进污染防治。当然,战略取向上强调系统设计、协调配合、整体推进的同时,战术布置上还应突出重点,污染防治的切入点仍然是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所以,要处理好重点与全面的关系,统筹工作布局和用力方向,以重点的各个击破,带动工作的全面推进,最终实现污染防治的重点转向和战略转型。 

  2、全力促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攫取向建设性保护转变。生态保护的核心是营造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基本要求是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环境破坏性的主要表现是过度开发、掠夺性开发,经济社会发展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而生态环境建设性的标志是保护与发展同步并重,强调环境资源承载力,强调生态及时修复,强调建设生态环境。过去很多时候,由于国家战略、经济基础、思维模式等原因,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缺乏应有的休养生息和足够的人文关怀,没有从整个大生态系统出发进行源头保护和综合建设。现在情况不同了,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811”行动、生态省建设等环境保护基础工程的持续推进,使我们有必要有条件推动生态环境由开发攫取向保护修复转变、由破坏性向建设性转变。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全力遏止破坏性行动,不断抚平生态创伤,恢复自然生机。一要深入开展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流域水体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完善水生态系统,优化水生态功能。这些工作具体是水利部门的,但是我们作为生态环保的牵头部门,作为一个综合职能部门,是必须要考虑的。二要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建设,恢复和增强其生态服务功能;在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作用的区域建立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重点涵养。三要加强海洋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减缓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势头。最近,很多院士、专家来我省开展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他们对海洋生态问题非常关注,认为不能延续发展临港工业的老路,提出要从港口物流业、海洋生态资源开发、新能源基地建设等方面来提高层次。四要围绕建设“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继续大力推进“森林浙江”建设、“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废弃矿山生态治理、“青山白化”治理、土壤生态修复等工作。 

  3、进一步落实载体支撑和措施保障。一要着眼“十二五”,明确污染防治主要任务,选准主攻方向。一方面,抓减排。这依然是“十二五”环境保护的主线。要突出减排抓手,正视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的效力边际,更加注重发挥结构减排的作用;要强化减排刚性,严格考核问责,与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考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抓治理。要整体推进水、气、声、渣和辐射环境治理,整体推进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整体推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污染防治。在此基础上,选准载体,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率先在水源、空气、土壤等一些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二要着眼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夯实基础支撑,提高保护建设能力。总体设想,要通过5年的努力,构建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监测监控保障、环保基础设施工程、生态修复工程、环境执法与应急保障、环境信息保障、环境科技支撑等环境安全保障六大体系。三要着眼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公平发展权,形成保护建设的源头活力。这方面,我省已经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并在主要水系源头地区实行了生态补偿。今后,在生态补偿的制度设计上,要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得益多”的原则,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继续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完善跨界断面水量水质目标考核与生态补偿结合的办法,逐步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补偿,积极探索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城市对乡村、下游对上游、受益方对受损方的生态补偿机制,把利用市场机制与实现权利公平和优化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双赢。 

  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这里再强调一下,这项工作总体还比较顺利,但省级层面节奏有点慢。这是财政部、环保部和浙江省的“两部一省”试点,一定要加快推进。 

  (三)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全面加强环境监管的新阶段。 

  环境执法监管是政府管理环境的基本手段,是法律赋予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的重要性、紧迫性,充分认识环境执法监管在环境保护整体工作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全面加大工作力度,规范环境行为,建立良好环境秩序,形成环境管理长效机制,确保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 

  1、全面加强环境监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这些年,环境监管逐步得到加强,监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环境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法律权威缺失、力量不足、执行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环境违法行为还处于频发期,由此引起的环境事故和群体性事件不断,严重影响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所以,全面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法,坚决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秩序,时不我待。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强环境监管。环境保护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是一种倒逼机制。这个倒逼机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环境标准引导、环境准入把关、环境污染整治、主要污染物减排等措施,而这些措施的落实,必须有强制性、约束性的手段,必须依靠执法监管来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转变发展方式的刚性制约,强制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实现绿色发展。二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环境需求,必须加强环境监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对环境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每年有七、八万件的信访投诉,还有通过各种渠道向媒体、领导反映的环境问题以及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无不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状况、对政府监管力度、对政府环境公共供给的不满意。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是我们全面加强环境监管的根本动力。三是遏制环境违法高发势头,必须加强环境监管。这几年,环保执法监管有所加强,企业守法意识也有所提高。但必须看到,各种环境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一些地区甚至相当普遍,企业的守法意识很差,一些地方保护主义还在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环境违法行为的“保护伞”。这次针对重金属行业、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执法大检查就发现,多数被检查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违法问题。这些足以说明环境违法行为正处于高发频发期,环境执法监管还远没有到位。四是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环境监管。省委全会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重大的治省方略进行部署,这既对加强环境监管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加强环境监管创造了条件。在全会召开前后,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多次调研、会议、批示中都强调,要加强监管,严肃查处环境违法事件,加大执法力度。省委提出要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的示范区,这个示范区首先是环境守法、环境行为规范、环境质量良好的示范区。如果环境管理方式粗放、环境执法倚轻倚重、环境违法屡禁不止,必然保护不好环境,更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说服力和保障力。所以,我们必须把遵守法律作为环保工作的底线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全面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2、切实强化执法监管的基础地位。加强执法监管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是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重要措施和有效保障。我们一定要从法律的要求、党委政府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全面强化执法监管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执法监管的突破口和主基调。一要从履行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出发,促进法律法规的落实。环保部门作为政府专司环境管理的职能部门,必须把落实法律法规作为基本职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和我省都出台了不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尽管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尽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宽松。但即便这样,现有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如果能够执法监管到位,各种违法排污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必能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也将比现在好得多。二要从维护社会公平、公正、文明的角度出发,从严规范环境行为。事实上环境污染以及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纠纷的背后都是利益问题。能不能严格监管、公正公平执法,涉及到社会利益平衡,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放松监管就是在庇护违法者利益、损害公众利益。同时,对不同企业执法的宽严失当,就会导致竞争不公平,严重挑战法律公信力。所以,一方面要坚持露头就打、违者受罚、民生至上的导向,给“转嫁环境成本、牺牲公众利益”行为拉起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火墙”;另一方面,要坚持法律准绳,一视同仁,监管到位,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为群众营造公平正义的生存环境。三要从巩固发展污染防治成果出发,全力加强环境监管。通过两轮“811”环境整治,一些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质量向好的势头不稳定、整治成果不牢固,一些地区和企业污染反弹时有抬头,这不仅给如期完成新“811”行动和“十一五”减排攻坚扫尾任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严重影响污染防治的深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持续有效推进。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严管态势,切实巩固和发展已经取得的污染防治成果。 

  3、多途径、大力度、全方位加强环境监管。我们在强调执法监管的重要性、必要性之后,必须明确怎么样加强执法监管;在强调执法监管的严肃性、公平性的同时,还必须找到实现执法监管到位的途径;在强调技术性措施的同时,也必须强化执法监管的源头保障,真正把职能充分发挥好,把资源充分整合好,把手段充分运用好,把环境监管推向新的起点。一是要以完善法律法规、营造依法监管环境为前提。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规、细化实施办法、健全监管制度,以实现“有法可依”。要按照“急用为先、以民为本、特色为重、质量为上”原则,研究制订和修订完善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法规规章,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的生态环保专项立法,持续推进环境标准、环境规划、环境经济政策的创新等工作,为执法监管的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创造前提。二是要以保障环境安全、维护环境权益为核心。这也是环境执法监管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必须加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摸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执法监管;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开展执法监管,避免出现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和谐。三是要以处罚到位、监管到位为标准。这方面,我已经进行了多次强调。在执法监管中,要多出重拳,善打组合拳,切实加大惩处力度。要进一步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切实落实各项惩处措施,综合运用经济处罚、停产整治、关闭企业、媒体曝光、挂牌督办、区域限批、荣誉摘帽等措施,促使企业遵法守法,促进地方加强监管。省里要加强执法监督,对被省里直接查到违法案件多的、飞行监测达标率低的、处罚力度小的地区,要实行告知、警示、扣减年度工作考核分数等措施,以切实引起地方重视。四是要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为基础。执法人员不足特别是基层力量配备不足是导致环境监管难以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环境保护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一大表现。做任何事情,人都是决定性因素,必须首重人力资源保障、首重基层基础,不断壮大队伍规模和实力。当然,我们还必须十分注重内部挖潜,多方式多途径提高执法人员的基本素质,切实提高执法效率和执法水平。五是要以丰富科技手段、推进执法监管现代化建设为支撑。运用信息技术,实行“数字监管”,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解决执法监管人手不足,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我省已率先构建了相对健全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目前正力推数字环保信息化规划以及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接下来还要开展环保移动执法信息系统试点。对于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系统,监测与信息处、总量处、总队要作进一步研究,加快解决监测数据不准的问题,定期开展重点污染源污染趋势分析,真正使其成为“电子眼”,成为监管的手段和核算的依据。 

  (四)推动环境保护进入共建共享的新阶段。 

  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环保工作从部门走向社会的重要方式。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群众健康和切身利益,理应依靠全体人民建设,建设成果也应由全体人民分享。 

  1、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与传播。文化是理想信念、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根基。人类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实践活动。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具有传承性、累积性和普适性,必须循序渐进,逐步使生态意识大众化,生态道德民间化。生态文化建设最终要体现在对人的行为习惯的引导上,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之所以要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内在原因。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十分丰富,总的要求是要从生态文明的信念支撑(主要是确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道德约束、制度规范等层面来构建新型的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用一句话概况:就是怎么样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一个是正确认识。正确认识解决的是我们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信念问题,使环保意识贯穿于所有精神活动当中。第二个是正确处理。正确处理解决的是生产生活方式问题。当然,生态文化建设的形式可以生动多样,包括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传播教育网络建设、生态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示范基地建设等等。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着力构建包括学校、社区、企业和社会公益教育体系等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网络体系。发挥各类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二要加强生态环境宣传。主要宣传四方面内容:一是生态文明的理念、价值观;二是生态环保知识;三是环保法规政策;四是生态环保具体工作,包括正面和反面的典型。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民间组织等各种资源,通过建立教育示范基地、开设媒体专栏、组织新闻采访、搭建网络平台、举办成果展览、出版知识读本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要谋划好“浙江生态日”的宣传纪念活动,使之真正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符号。三要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着力建立生态消费模式,积极倡导公众选择生态环保的绿色产品,积极培育崇尚自然、追求健康、适度消费的生活理念,积极推进废弃物的分类处置和回收利用。 

  2、大力开展生态示范与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生态示范创建需要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好了成果也由大家共享,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原则。实践证明,各类生态创建活动是环境保护最有效的载体,是党政领导积极性最高、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参与最广泛、成效最明显的活动。下一步,我们要在继续推进巩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县和绿色系列三大系列创建的基础上,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部署,加快生态示范创建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的对接。一是推动现有生态县市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在抓好杭州、安吉和湖州、临安、余姚等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巩固提升现有生态市县的创建水平。二是积极支持配合相关部门的创建活动。包括美丽乡村、绿色城镇、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的创建,都是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力的支撑。三是加强各类生态创建的动态管理。要强化复查、评估、摘牌等手段,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摒弃形式主义,注重实际效果,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生动局面,进一步形成生态创建的长效机制和品牌效应。 

  3、健全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推进机制。共建与共享互为因果,共建是前提,共享是目的。但是,共建共享必须有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在组织体系上,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各类组织参与的生态环保组织领导体系;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机制;区域主导、环保部门统揽、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生态环保管理格局。总的来说,环境管理是地方政府负责制,但是环保部门要发挥综合统揽作用。在制度保证上,既要着力规范相对人的共建行为,又要充分体现成果共享要求。否则,没有共建,拿什么来共享?没有共享,谁肯共建?因此,我们在制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法规、政策、规划和标准过程中,必须十分注重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十分注重环境权益的保障。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生态文明的制度保证体现在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种法规政策里面,对各厅局、上级部门向我们征求意见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等,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把关,把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充分体现进去。在对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责任主体的推动措施上,要突出重点,抓住牛鼻子。针对政府,关键是要健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机制,在“指挥棒”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针对企业,关键是要研究制定一套激励约束的经济政策,从根本上调动企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针对公众,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监督机制,创设载体、拓宽渠道,切实保证人民群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鼓励支持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二、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作用,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省委书记赵洪祝指出,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要充分发挥六方面作用。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环境保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定位,为环保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各级环保部门及广大干部职工一定要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倡导者和践行者。具体要从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着力在参与宏观决策上下功夫。 

  必须主动把环境保护摆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去定位和审视,强化环保宏观调控职能,着力推动形成以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经济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环境保护改善民生为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的宏观决策体系。一是强化重大决策事项的服务、论证和把关。努力在能源资源开发、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前置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改革创新环境准入制度,完善生态环保科学民主决策。要以编制实施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为重点,从空间上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以规划环评为重点,开展对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战略部署的环境影响评价;以项目环评为重点,有效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和产能过剩,从源头上防治污染;以环境情况分析为重点,加强环境形势的研判、预警,为省委省政府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开展立法立规的决策、调研和建议。紧紧围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适时提请人大政府制订修订相关法规规章,积极承担上级交办的立法调研、立法评估和法案起草工作。同时,积极推进资源环境要素配置市场化,深入实施排污权交易,促进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证券、绿色采购等环境经济政策的完善落实;不断把环保工作成熟的思路举措、经验做法以及老百姓约定俗成的良好风俗传统、行为规范上升为制度规章,建立与国家法律法规相配套的地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法规体系。三是抓好环境信息的汇总、分析、评估和公布。把环境的现状、趋势,环境变化的原因说清楚,是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要不断拓宽环境信息的发布范围,不仅要向党委政府领导说清楚,而且要向老百姓说清楚,以服务公众强化社会监督。要依托重点污染源以及水、气、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在线监测装置,实时掌握各类环境信息,定期进行整理、分析、评估,建立健全环保数据库,努力说清污染状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说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第二,着力在加强组织协调上下功夫。 

  充分发挥环保工作社会性、综合性、公益性突出的优势,进一步强化资源整合,调动积极因素,凝聚推进生态环保工作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一是抓牵头牵动。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就必须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同时要积极创设工作载体,面向社会搭建公众参与平台,形成以点带面,牵动整体的工作格局。二是抓协调协作。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和横向协调工作。特别要依托生态办、减排办等协调机构,树立权威,沟通关系,调动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上下左右都来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抓统筹规划。按照“面上统一规划、线上统一部署、点上统一落实”的要求,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理思路、出主意和制定政策、规划、标准上面,并加强监督执行和跟踪反馈,确保上下贯通、政令畅通。四是抓配合参与。必须讲大局、讲配合、讲风格,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多抬轿子,不挖墙脚,和衷共济,合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着力在加强监管监督上下功夫。 

  代表政府履行环保统一监管的职责,督促企业、部门和社会相关方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定义务。首先,加强执法监管。这是我今天反复强调的问题,这里主要对我们环保系统自身提一些要求。一是加强厅机关内部的配合。环境执法监管涉及到各个业务处室,大家一定要积极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形成执法合力。总队作为执法监管的牵头单位,要积极主动加强协调,运用好执法载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履行好执法监管职能。二是要加强省市县三级的配合。市县要着力加强日常执法监管,认真落实省厅的工作部署。省厅要大力支持地方执法,特别是对遇到执法阻力的案件,省厅要直接出面进行查处,减轻地方环保部门压力。三是要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提高我们的执法水平和执法效率,树立环保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其次,加强考核督查。这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权力,是撬动工作的有力杠杆。一是建立健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党政领导政绩考核体系和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转变执政理念和施政行为。二是以污染减排和生态省考核为重点,定期督查、掌握进度,采取约谈、预警、一票否决等措施,全面建立地方政府环境负责制。三是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对于完不成任务,放松监管、污染反弹,失职渎职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提请追究党纪政纪法纪处分。第三,营造监督氛围。综合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及信访监督的作用,增强企业、单位乃至每个公民知法、守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性,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第四,着力在加强服务指导上下功夫。 

  把维护公众权益,保障健康,创造优美人居环境,作为根本宗旨;把服务企业,提高企业污染防治能力,作为根本要求;把服务基层,提高基层监管能力,作为根本责任。一是加强业务指导。通过召开会议、制定政策性文件、组织培训、开展调研、督查考核等手段,加强对全系统的工作指导,帮助基层环保机构规范管理、履责到位、提高效能,帮助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和能力。二是加强技术服务。发挥环保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科创基地的作用,加强环境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示范项目建设等活动,提高基层环保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的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水平。三是履行全方位的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强化环境信息服务;面向企业,强化环境行政审批服务;面向群众,强化权益保障服务;面向政府,强化决策参谋服务。 

  第五,着力在加强自身建设上下功夫。 

  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必须有一支能力素质相匹配的环保干部队伍。要与时俱进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能力建设,使环保干部队伍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干部队伍,成为一支“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干部队伍。一要以队伍建设为基础。重点要抓两支队伍:一是环保行政管理人才队伍,二是专业人才(环保科技)队伍。行政管理人才重点是要充实和加强基层管理执法队伍和一线监管人员。在专业人才队伍方面,全省环保系统的环科院、监测站等单位,是全省环境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态环保的水平。吸引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适应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显得尤为迫切。各级环保部门及所属单位,要从实际出发,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优化人才结构,不断满足科研、技术、管理、文化、教育、经营等多方面要求。此外,我们一定要关心爱护环保干部。现阶段环保职能不断拓展、工作量不断增加,人力配置跟不上,许多同志长期超负荷工作,加上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很大,有些同志的身心健康确实受到影响。对此,一方面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善于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来推进工作,另一方面要从生活上多给予关心,从心理上、情绪上多给予疏导,从精神上多给予鼓励。我们还要注重营造团结健康、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不然,一边工作忙的要命,一边还要提防着会不会有人来捉弄他。二要以建设服务型机关为导向。要牢固确立公共管理服务意识。充分认识到公共管理的本质就是服务、领导就是服务,自觉地把权力的运行当作服务过程,真正实现机关由领导型向服务型转变。要全面践行依法、公开、透明、便利的原则,努力创造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重视和鼓励广泛的社会参与,把社情民意作为工作的第一信号、把利用社会组织力量和社会监督当作工作的重要推手,深化部门和公众的平等互动、交流合作。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既要坚持“定目标、定标准、定时限、定承办部门、定责任人”,也要着力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手续,努力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三要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保障。紧紧围绕履行好指导、监督、协调、执法监管的职责,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信念,不断创新行政理念、完善能力结构、改进工作方式方法。 

  三、全面完成年度工作任务,谋划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环保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以生态省建设为龙头,以污染减排为重点,以“811”行动为抓手,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0.2%,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86.2%,同比提高4.8个百分点;县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比例达89.7%,同比提高了5.6个百分点。据环境保护部初步核定,上半年全省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03%和1.22%。这两个指标虽然没有实现我们自己的预想,二氧化硫指标没有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要求,这也有特殊情况,并且在全国也是领先的。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从工作上看,一是经济回升较快,传统产能释放较多,污染减排的压力很大。二是一些地方放松执法监管的现象有所抬头,环保执法监管任务艰巨。三是4个省级督办重点环境问题和30个开发区环境整治离验收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四是全省地表水市县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等指标离“811”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实现难度较大。 

  下半年,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仍然很艰巨。既要完成各项年度任务,又要确保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和“811”新三年行动目标,还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谋划好“十二五”生态环保工作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来讲,重点抓好4个方面工作。 

  (一) 确保全面完成污染减排硬任务。 

  主要污染物减排有两个目标任务,一个是“十一五”国家下达的总任务,另一个是我省自定的年度目标,两项指标分别削减3%,完不成都要被问责。所以,下半年要把完成减排任务作为重中之重,采取一切可能采取的措施,确保目标实现。 

  一要狠抓减排项目实施进度。对今年计划实施的767个减排项目要逐一落实,定期督查,加快实施进度,争取早日形成减排量。特别是上半年主要污染物总量不减反增、减排幅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几个市,更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基本减量全面落实。 

  二要加强减排监管督查。要在省厅领导带队督查的基础上,继续开展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大检查,持续加大针对污染减排的执法检查力度。特别要加强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全面准确掌握各地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和达标率,及时将情况通报各地政府。要加强对脱硫工程的日常监管和现场核查,严格控制电厂用煤含硫率,着力提高火电厂脱硫工程投运率和脱硫效率。 

  三要落实减排预警措施。要及时监测减排进度,加强对减排形势的跟踪分析。到9月下旬,各地要对减排情况进行预考核,一旦发现有突破减排“底线”的迹象,要立即启动应急调控预案,坚决采取限产、轮产、停产等手段,确保减排目标实现。在限产停产中,要坚持淘汰落后原则,限停那些高排放、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尤其是达不到排放标准、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 

  四要切实加强减排基础工作。要认真做好减排台账,确保省、市、县、企业四级台账的规范性、真实性、合理性和一致性。要加强在线监控设施运行维护,加密在线监控系统数据校核频率,确保在线监控数据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日处理能力2万吨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必须按国家规定完善中控系统。对35吨以上的锅炉,要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做好全口径核查核算的基础工作。要全面梳理“十一五”减排项目,逐一检查项目的落实运行情况,确保已被认定的项目在年底核算“十一五”减排总账的时候,不发生因运行不正常被国家取消认可、甚至倒扣减排量等情况。 

  (二)全面决胜“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 

  “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也已经到了最后的攻坚决战时刻,必须一手抓集中攻坚,一手抓巩固提升,确保全面实现决战决胜。 

  一要全力改善地表水水质。这是8个方面目标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也是完成难度最大的指标之一。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力争全年达到水质目标要求。各地要积极组织力量,对监测断面的超标原因进行科学分析,综合考虑气象、水文、污染源等各种因素,提出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凡是有超标断面的地区,都要在8月底前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和整治方案,报省厅污防处备案。省监测中心要认真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污防处要及时通报交接断面水质评价结果,年底严格按照《考核办法》进行考核,确保首考成功。 

  二要确保重点环境问题“摘帽”。省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整治,是“811”的一项标志性工作。目前,还剩5个没有“摘帽”,其中开发区(工业园区)还剩30个。这5个重点环境问题整治,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薄弱环节。对此,相关地区环保部门一定要尽快查漏补缺,加强薄弱环节,加大既定项目建设力度,确保在11月底之前完成整治任务。省厅相关处室要积极协调各整治“摘帽”牵头单位,加密蹲点督查频次,加大服务和指导力度。与此同时,要着眼治本,加快建立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确保污染不反弹。 

  三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去年,我们制定了农村环境保护的规划,出台了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意见。今年以来,各地区在按照《规划》和《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但是,相对来讲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化肥农药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量大面广,治理难度很大。我们要积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加大工作力度,及时对《规划》和《意见》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督促各地各职能部门抓好全面实施工作。 

  四要加强督查考核。省厅各相关处室要及时掌握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滞后、困难和问题突出的地区,要及时督办、指导和服务,省市县一起形成合力,确保“811”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年底前,要结合生态省建设年度考核,对“811”新三年行动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全面算“总账”,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结果要纳入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与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环保专项资金安排、建设项目环境审批直接挂钩。同时,要把“811”新三年行动任务执行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省直各部门和各市环保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进一步加强环保执法监管。 

  执法监管是环保部门最基本的职责,加大环保执法监管力度是今年工作的主基调。这里我重点强调一下下半年执法监管的主要工作。 

  一要做好查实案件的处罚和整改工作。对已经查实的环境违法问题,一定要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切实抓好整改,避免屡查屡犯。特别是这次三项执法检查中被挂牌督办的25个环境违法案件,一定要一查到底,绝不能放松要求,蒙混过关,以切实起到震慑作用。执法稽查总队要切实加强督查,对每一起案件的解挂,都要赴现场调查核实。此外,被环保部限批和督办的平阳污水处理厂、湖州光正水质净化有限公司,被省厅限批的富阳造纸行业和绍兴县印染行业,一定要加快整改进度,争取尽快解限解挂。 

  二要进一步突出执法重点。下半年的环境执法工作,要紧紧围绕污染减排和“811”新三年行动来展开,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要集中时间、集中力量,严查各污水处理厂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要进一步加强电厂脱硫设施和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的监管,严肃查处故意不正常运转脱硫设施和使用旁路偷排、烟气连续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环境违法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尚未“摘帽”重点环境问题的日常执法监管,及时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措施;要加强重点企业的环境监管,切实提高“飞行监测”达标率,确保重点减排项目落实到位;要加强中小企业和畜禽养殖场的环境执法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三要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高度重视环境信访,把信访投诉作为查处环境违法案件的重要渠道。下半年,一定要把环境信访案件督办和回访制度健全完善起来,省转案件的省级现场督办率要达到5%以上,回访率要达到20%以上,以进一步降低信访发生率,提高群众满意率。要高度重视预防和及时查处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抓苗头、抓日常的矛盾化解、抓及时处置。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上报情况,不得隐瞒,这既是法纪要求,又有利于赢得支持、解决问题。要建立新闻媒体舆情监测体系,主动发现和积极查处各类新闻媒体曝光的违法案件,做到工作在前,预防在先。 

  (四)积极谋划好“十二五”生态环保工作 

  谋划“十二五”生态环保,最重要的是要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总结提炼“十一五”尤其是“811”新三年行动以来的经验,努力走出一条以环保优化发展的新路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双赢。 

  一要编制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前,《规划》的基本思路已经确定,接下去,要进入《规划》的正式编制阶段。《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几点必须把握住:一是一定要把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决定》精神充分融合到《规划》当中;二是要加强与省发改委和环保部的联络沟通,密切掌握我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进展情况,与之做到无缝对接;三是要切实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要编排一批重点项目,确定一批重点工程;四是要同步推进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及时启动污染减排、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环保科技与产业、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各项规划。 

  二要谋划好“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这一轮我们又取名“811”行动,不是为了凑数取同名,而是为了便于获得社会广泛认同,体现生态环保工作的连续性和递进性。第一轮“811”重点在污染整治,第二轮“811”强调环境保护,第三轮“811”是在前两轮的基础上,按照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要求,把生态环保工作推向新的阶段,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工作。目前,《行动方案》的初稿已经形成,接下去要进一步论证完善。完善过程中,要把握好三点:一是要认真开展目标可达性分析。八大目标不能够畸高畸低,一定是要经过努力能够达成的;二是要加强融合吸收。要把现有的各类有关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的行动计划纳入其中;三是要充分征求意见。既要征求各地各部门的意见,也要征求专家、企业家和社会各界的意见,避免在编制过程中出现多次反复。 

  三要高质量完成“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评估。这项工作省里很重视,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小组,陈加元副省长亲自召开会议、分配任务。这次是初步尝试,所以叫环境承载力评估,不叫“十二五”规划环评。一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实用性。在目前情况下,要完全弄清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不可能的,这个课题的定位只能是评估,只是规划环评的第一步。我们最后取得的成果一定要实用,要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实际借鉴意义,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二是要抓紧时间,加快进度,与《“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同步推进。如果等到《规划纲要》的建议稿出来了,我们的成果还没出来,那就会失去实际意义。三是要密切配合,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只要是这个课题需要的资料、需要的帮助,厅机关各处室(单位)、各市县环保部门都要积极提供,各种力量各种资源都要整合利用起来。 

  其他各方面工作,如环境科技与环保产业、制度建设、生态创建、辐射安全、监测与信息化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具体讲了,希望大家按照“811”新三年行动方案的要求和年度工作部署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