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剑的键位:课程美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40:09
课程主题:课程美学 讲师:欧用生教授
一,课程美学跃上舞台
先从二个例子谈起
例一:有位听友强烈质疑国小某版本国语教科书中的一句话「秋天孵育红叶」,认为这种说法完全不合逻辑,甚至大力批评教科书审查的缺失.
这例子在课程研究上有何意义 例一「秋天孵育红叶」的隐喻被视为不合逻辑,正显示现在课程思维仍然是科学的,理性的,线性的,知识是「放在那儿」等著被发现的,而最有用的工具是科学.「孵育」是科学的概念,只能用於母鸡孵小鸡,秋天把枫叶烘红了,这种诗性的,感性的,情意的,想像的,创造的隐喻不仅被视为不科学的,不合逻辑的,而且是不能控制的,到底谁,又怎样才能控制「诗性智慧」
例二:台北第一女中王姓护理老师要求学生拿著镜子画自己的外生殖器,并当成作业.人本教育基金会批评,这种教学不仅让家长和学生既紧张又尴尬,更侵犯了个人隐私权,乃大声疾呼:停止这种课程与教学,否则要抗争到底.
例二表示课程和教学是科学的,要遵循一定步骤,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存在著「底限」,教师心中都藏著一个雷达,侦测自己的行为,以免触犯底限.课程,教学为什麼有这麼多的绑 谁被绑 为什麼要被绑 松谁的绑
(一)课程语言(Huebner, 1966):科学语言,技术语言,政治语言,美学语言,伦理语言
(二)Macdonald(1988):加强冥想的思考
(三)Kesson (1999),Haggerson (2000):诗性智慧[poietic wisdom]
(四)Pinar, et. al.,(1995):课程是美学文本
课程美学是什麼 人言言殊,见解分歧.课程美学见解中,最欣赏的是Pinar等的看法.他们说:「理解课程为美学文本是把每一次看到的颜色都当作第一次,将颜色经验为动词而不是名词,教师的任务也是动词而不是名词,….理解课程为美学文本,质疑日常的,传统的东西,要求我们从多元的观点审视知识,教学和学习,从深陷的知觉中爬出来,像第一次一样看它.」(Pinar, Reynolds, Slattery, Taubman, 1995, p. 605)
(五)Slattery(1995):后现代课程
后现代美学课程强调以不可预测的,较有创发性的观点来诠释文本,突显文本的不合理,暧昧和不均衡,以产生没有预期的结论.这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课程理论,与现在主流的封闭系统的课程论述迥然不同.封闭系统强调课程是由目标,内容,过程,产品等独立的元素组成的,他们形成线性的,因果的关系,课程系统要将各种不同的输入转变为稳定的输出,以维持系统的平衡(homeostasis),也就是使组织体在安定的状态中有维生的能力.
(六)课程美学的功能就在将睡著的唤醒
有关性教育的解秘,课程的开放系统,身体的知识(embodied knowledge),女性的主体.课程美学要揭露答案中隐藏的问题,哲学家V. Schklovsky说:「我们周遭的都睡著了,艺术的功能就在将睡著的唤醒,如何将他们唤醒 你要轻轻地摇动他,一直到他醒来.」(引自McDermott, Daspit, Dodd, 2004)Gough(1999)说:「作一个教师,我并不期待从平衡的系统中获得稳定的输出,但我会因学生觉醒真正的个人意义,获得惊奇而感到愉快.」(p.59)这正是课程美学的写照.
二,创造美学时刻
(一)综合时刻,完全时刻,诗情画意时刻,宁静时刻,放空时刻…
1.知性,身体,精神,宇宙合一
2.时间,地方,意义合一
3.过去,现在,未来融合
4.内在,外在一体
5.天人合一
(二)存有(being)时刻→美学自我
(三)看,听,感觉,感动的新方式→艺术让无情的世界说话,唱歌,甚至跳舞
(四)求知方式→增进思考,扩大理解.
(五)社会,政治意义→艺术家是公共的知识分子
(六)如何创造美学
1.善用所有感官,知觉世界
2.利用各种媒介,创造意义
3.利用再现方式,表达经验
4.加强想像,创造和好奇心
5.充实美学素养或艺术智慧
(七)五感课程
1.视觉:引导看周围任何物件,可以引发感觉联想,桌上的多媒材都可以来创作.
2.味觉:尝酸溜溜柠檬,眼睛都皱成眯眯眼!洋葱的辛辣味,就是要引起刺激!
3.触觉:闭著眼睛仔细触摸自己脸的创作,这是很多人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4.嗅觉:闻一闻线香,它引起什麼感觉呢 闻一闻醋,又有什麼感觉
5.听觉:节奏强烈的音乐,让丽华老师和现场老师,随著音乐带领五觉,引发联想,都很high,随著音乐摆动肢体,开心得不得了!老师们好用心地埋头创作!
(八)教学案例:桃园县文化国小张绣玲教师
当数学遇上美学:三角形学习的可能性
1.学习活动有四个:分组学习,肢体活动,表演艺术,绘画创作
2.美感经验与三角形学习活动:
三角形学习活动是有意义的「做」与「感受」之美感经验.
三角形学习活动都是将经验赋予形式成为公开内容的美感经验.
三角形学习活动是实用的,情感的,和知性结合的美感经验.
每一个三角形学习活动都有独特的目标,经验是持续的,生成的
3.三角形学习活动与Eisner(1994)交相互动(transaction)
个体与环境互动
→ 产生经验
→ 概念形成
→ 外化使用表徵形式
→ 构成环境质的一部分.
4.美感经验的内涵
活化概念 : 三角形的概念至少经过四到六次的不断应用.
精炼感觉 : 学生必须藉由观察,注意,思考,讨论,聆听等方式,锻鍊视听触等感觉能力,也灵活运用他的心智.
形式构思:以三角形概念为前提,思考分析情境中的条件,探求适切的表达内容.
释放想像:将数学经验赋予不同的艺术形式,让想像力翱翔,捕捉理智呈现新内容.
持续决定:不断地作出决定,调整想法,以达成最后的结果.
传达情感:学生赋予三角形概念形式化,或多或少都是传达自己主观的经验.
创造意义 : 将三角形的概念构成有意义的内容,带来内心的满足与成就.
三,丰富美学课程
今天课程的科学典范仍根深蒂固,主窄著课程语言和思维,其它典范,如美学,现象学,自传等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教师要从既定的框架中解放,放弃控制课程思想的现在的方法论,倾听新的世界,使技术的,科学的或政治的课程语言更有内容,而且更要关注一向被忽视的伦理的,美学的课程语言,以丰富课程的生命.
(一)课程是即兴演奏
爵士乐
戏剧是看见自我的艺术,所有人都是演员,也是观众.
惊奇
CURRERE
(二)课程是地下茎
多元性
逃逸路线
AND
IN-BETWEEN
(三)美学空间
「加法」的教育改革
「弹性时间」不见了
改革至上主义
四,教师的挑战——教师即艺术家
爱儿童,爱知识
革新,冒险,实验的精神
教育的鉴赏与批判
「可能性」和「生成性」(becoming)
艺术的境遇,敏感性 …
(一)教师是陌生人
探究式的,惊奇的观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意到从前忽视的细节和类型,更注意到当地的仪式和习俗.看到没有意识的乡亲看不到的,过去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不再那麼理所当然,过去不被质疑的成为可质疑的,隐藏的成为显著的.Greene (1973)
(二)为何要当自己的陌生人
为避免教师对自己的课程与教学因熟悉而仪式化,呆板无生气,因循旧有课程难有创意教学,欧教授从课程美学的观点,鼓励教师以「陌生人」的角度看待自己,提醒教师不要安於传统与现状;不要用熟悉的眼光,看自己的环境;更不要习於舒适的旧仪式,需思考是否含有不可预知的潜在课程;鼓励应勇於习惯於不稳定性,复杂性和变动性;探究式,惊奇的观看自己的生活世界;注意从前忽视的细节和类型;注意学校社区的仪式和习俗;看到他人所看不到的课程契机;将过去的理所当然视为不理所当然;藉由「陌生人」的角色扮演赋予教学与课程的新生命,让教与学充满朝气与活力.
(三)如何当自己的陌生人
提出几项当陌生人的方法,包括:生成,创发,转型,超越,可能性,机会主义,逃避,危险性
1.教师在熟悉和陌生之间游移,随时准备回家
2.在家/离家,翘家后再随时准备回家(home un/home,let go/let in),例如跳脱自己习惯安全(一纲一本)的教学方式,改用自己不熟悉的教学方式(如一纲多本).
3.勇於将最安全的地方视为最危险的地方,后现代学者主张要有勇气面对危险,勇於走异端,勇於发现新艺术,开拓新领域.例如:从一纲一本转为一纲多本即是另类的合理;如果教科书是home那何时un/home
4.后结构主义者提出Skinning和 Un/skinning,Skin是一个疆界,教师可尝试变换不同的疆界,只要能变换疆界就是一种超越.教师应该勇於把学生Un/skinning,当然最后还是要回到原面目.
5.position和dis/position:鼓励教师跳脱二元化的思考,将either or改为and,学校课程既可一纲一本,也可一纲多本,改成无纲无本也无不可.
6.徜徉於游牧民族的乐趣:鼓励老师不要僵化於一定轨道,随时随地逐水草而居,教师要向下找寻地下茎,也同时要能寻找逃逸路线.
7.鼓励教师尝试后结构主义的空间,如第三空间,游移(in-between)的空间,幽灵的空间,美学的空间,游戏的空间,叉路等,跳脱二元化,找出更多元化的空间.
(四)应练习与陌生性共舞
不拘泥扮演传统,尝试多元化角色,包括:
1.教师像画家一样,化熟悉为新奇,每位学生是教师创造出来的艺术品.
2.像现象学家一样,在黑暗中书写,看到白天看不见的现象.
3.像后结构主义者一样,在熟悉与陌生间游移,看见新的希望,可能性与未来性.
4.生存美学:利用一系列的方式将自己塑造成艺术品.儒,释,禅,道,气,瑜珈,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