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做子宫肌瘤痛吗:美学笔记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4:39
  美学笔记共享

第一章绪论

1. 为什么爱美是人的天性?

 (1)早在人类的童年,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2)现代文明人更把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作为一个高尚的目标孜孜以求。

2. -识记:“什么是美学”是近代的事情,1750年鲍姆嘉登著《美学》出版。从根本上说,他把美学看作一种认识论。

3. 识记: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就文艺学而言,艺术则是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

4. 美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开了心理学则将会没有收效。代表人物:英国美学家格兰特艾伦利马歇尔为代表的“快乐说”、以爱德华布洛为代表的“心理距离说”。

5. 识记:伦理学与美学的关系,把美的本质、美感与善这样一种伦理学基本范畴联系起来。

6. 美学学科的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2)美学与人类发生了密切联系。(3)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7. 美学的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多方面的联系

,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文字的产生,为审美意识向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美学之父”鲍姆嘉登之所以能创立美学这一独立的学科,其中既有作为理论家的他个人的不懈努力,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作用。

9.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审美意识。(2)美学思想。(3)美学学科。

10. 识记: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人类的意识巨大发展,为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创造了基本前提。

11. 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12. 美学的两个基本条件。

(1)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2)应当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鲍姆嘉登《美学》的问世标志着美学诞生,维柯的《新科学》也是美学著作。鲍姆嘉登规定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混乱的”感性认识作为研究的范围,美学研究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13. 识记:康德、黑格尔使得美学在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美学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重大转折的步伐。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

法国丹纳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由下而上”的研究方

 

法,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哲学思辨方法。

 

 

 

14. 为什么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还有许多美学家争论不

 

休?

 

 

 

 (1)美学是人文学科,涉及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

 

关系。(2)审美现象常常会产生矛盾。(3)审美对象

 

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4)审美活

 

动中还存在这美丑转化的情况。

 

 

 

15. 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2)美学

 

是艺术哲学,因此研究对象是艺术。(3)美学研究对

 

象是美感经验。(4)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

 

美关系,这种观点最先出现于苏联,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观点从审美实践出发,

 

把审美活动看作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自由创

 

造。合理性在于紧紧抓住了审美活动与人类实践的联系

 

。局限在于把美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这方面是不够的。

 

 

 

16. 美学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

 

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2)研究

 

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理论

 

依据:(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

 

现象,美学必需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2)美学必

 

需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3)美学应

 

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7. 为什么美学应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决定的。(1)艺术

 

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

 

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

 

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

 

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8. 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了总的指导意

 

义,具有方法论的意义。(2)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于客

 

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重。(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

 

的历史性。

 

 

 

19. 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美学研究可从多角度进行。(2)美

 

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3)美学研

 

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层次:(1)有着最基

 

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之别,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方法。

 

(2)即使是具体的方法,对于美学研究的重要也不是

 

等量齐观的。

 

 

 

20. 了解为什么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1)不同时代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2)某一具体研究方法的产生和流行具有历史阶段

 

性。不论采用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几个基本原则: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1. 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美学诞生。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基

 

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

 

涉及有关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等

 

方面的理论问题。

 

 

 

22.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揭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美的规律的理论,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

 

事物。(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揭

 

示了异化劳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

 

制造丑,又创造美。(4)艺术本质的理论。强调艺术

 

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艺术就其本质

 

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主要是通过典型化

 

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的。(5)马

 

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

 

 

 

23.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3

 

)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

 

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渗透着

 

巨大的历史感。

 

 

 

第二章 美论

 

 

 

1. 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是西方美学史

 

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使我们认识到美与美的东西之间

 

的诸多差异:(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

 

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

 

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3)

 

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4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5)现实生活中,美

 

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

 

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美的问题性质

 

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

 

因和根据。

 

 

 

2.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方面。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

 

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5)从人类社会

 

生活本身探究美。(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

 

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3. 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

 

的核心内容。

 

 

 

 

(1)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

 

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优缺点: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

 

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片面性:(1)脱离了人类的社

 

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

 

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

 

物就是美的。(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

 

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

 

物的美。

 

 

 

*毕答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

 

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

 

于形式因的范畴。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事物

 

的整体性或完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

 

晰。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

 

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线最美。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代表人物博克认为美的真正原因在

 

于事物的光滑、变化、较弱、颜色鲜艳等。

 

 

 

*费希纳认为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形式。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就是从抽象的精神

 

存在物中寻找美。

 

 

 

*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理想国》、《会

 

饮篇》。

 

 

 

*普罗提诺认为“世间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

 

理型”。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大大

 

发展了美是一种理念的理论,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

 

显现”,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

 

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

 

外在事物的过程总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

 

和欣赏自己。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核心理论取向是把

 

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代表性学说有美在

 

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是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

 

的一些美学家。

 

 

 

*休谟、博克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

 

和心理上的快感。博克把爱和欲念区别开,把美的观念

 

和效用的观念区别开,美具有使每个人都愉快的普遍性

 

 

 

 

*“快乐派”,美国的马歇尔认为,刺激有大小,当反

 

映力量大于刺激力量时,我们感到愉快。

 

 

 

*弗洛伊德,美属于无意识,它是本能冲动的升华。他

 

认为,美感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性的欲望

 

及其在想象中的满足,才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和源泉

 

。这一理论揭开了无意识领域,深入到人类心理结构的

 

最深处,但片面夸大了无意识,首先,他用性欲和本能

 

冲动来解释美和一切艺术作品,不完全符合事实。其次

 

,弗洛伊德极力抬高无意识的地位,第三,大张旗鼓地

 

宣传性本能的作用,必然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阿德勒用权力欲望代替性本能欲望。

 

 

 

*荣格“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祖先世代遗传下

 

来的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它

 

不是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优点是把

 

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缺点

 

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还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

 

”的情形。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最早谈关系的是毕答哥拉斯学派、贺拉斯。

 

 

 

*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

 

于美的见解的,是狄德罗。三种关系:一是孤立地就每

 

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它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

 

排、对称、关系,即“真实的美”。二是一种事物与其

 

他事物的关系,即“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即“关系到我的美”。狄德罗说“美总是随着关系而

 

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关系是客

 

观的,美也是客观的。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

 

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从自然和社

 

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但狄德罗所说的“

 

关系”比较抽象、笼统,还处于摸索阶段。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爱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

 

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车尔尼雪夫斯基

 

的观点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首先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其次,“美是生活

 

”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在此,把人

 

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是不正确的。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康德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

 

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主观的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

 

态,一般把康德看成是西方近代美学的转折点。

 

 

 

*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

 

重客观的方向。“客观”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所理解的“客观”,与人的劳动实践分不开

 

。这一转移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

 

从劳动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身上。马克思主义的美论

 

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逻辑起点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

 

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

 

 

 

(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美是完满”

 

 

 

*“美在愉快”(1)从古至今都和愉快有着这样或那样

 

的联系。(2)由于愉快是我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种

 

感受和体验,它就可以补救那种单纯从外物的某种属性

 

来探讨美的某些局限性。(3)拿审美欣赏来说,审美

 

的快感可以说无处不在。缺点:(1)美可以是愉快的

 

,愉快的不一定是美的。(2)主张美是愉快的,常常

 

要花很多气力说明美感不等同于快感。(3)把美看成

 

是愉快,还容易把美学的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主

 

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合理性:从古至今都是大量存在

 

的。缺点:(1)过分强调感情。(2)人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化,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等的统

 

一实现的。(3)移情论者只强调主观的移情,离开了

 

审美对象一定性质和结构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

 

象的。(4)感情也是各种各样的。

 

 

 

*“距离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在

 

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4.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几种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 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美的东西

 

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3

 

)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

 

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

 

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美

 

离不开人类社会。他认为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

 

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

 

形态方面说,美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自然的人化是指经由社会实践自然从与人无干的、

 

敌对的或自在的变为与人相关的、有益的、为人的对象

 

”。

 

 

 

5. 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

 

定义?

 

 

 

 (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

 

化。(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

 

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

 

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6. 为什么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是不现实,也是不可

 

能的?

 

 

 

 (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

 

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感情和人生价值的问题。(2)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

 

观需要。

 

 

 

7. 美的形成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

 

 

 

 (1)必需有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2

 

)赞赏和批评对象、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

 

 

 

8.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方面。

 

 

 

 (1)人生的意识。(2)人生的反思与反悔。(3

 

)人生的价值。

 

 

 

9. 人的本质

 

 

 

 (1)人本身就是一种自然。(2)人之所以为人,

 

在于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仅是动物的,还

 

是社会的。(3)人具有历史性和历史感。

 

 

 

10. 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人是“世界的美”。(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3)美是自由的形象。(4)美在创造中。

 

 

 

11. 人是“世界的美”

 

 

 

“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美不是自然现象

 

,而是社会现象。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

 

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1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

 

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

 

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本

 

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中的对象化。(1)作为主体的人要

 

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2)作为客体的对象

 

要具有审美的属性。(3)主体与客体的对象之间要发

 

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

 

 

 

13. 为什么美是自由的形象?

 

 

 

 (1)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自由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

 

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3)从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审

 

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

 

 

 

14. 夏夜星空的美景是怎样创造的?

 

 

 

 (1)要有星球群的存在。(2)要有黑夜的环境。

 

(3)要有文化历史的积累。(4)观赏星空的人,需具

 

备审美的心理素质。

 

 

 

15. 为什么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1)从美的形成来说,是一种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从多层次多侧面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这些层面主要有:(1)自然物质层。(2)知觉表象层。(3)社会历史层。(4)心理意识层。

第三章 美感论

1.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

2. 美感诞生的前提、基础和历程。

 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实践特别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类美感的产生也同样开始于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是同步的。

3. 原始人类的美感特点。

 (1)以模仿动物为美。(2)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3)审美意识有着模糊性和朦胧性特征。

4. 为什么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

 (1)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2)审美的实践活动不需要改变客观对象,不必满足我们的特定的实际需要,而只是欣赏。(3)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人类的美感活动也会不断扩大和发展。

5. 为什么美感是多种因素的因缘汇合?

 (1)美感的存在必需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2)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审美态度是人超越了对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种精神的愉快。)(4)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6. 识记:

*美学——希腊文的原意是“凭感官可以感知的学科”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

*达芬奇把视觉印象看成是心灵感受对象的窗户和前提。

*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内在感官”或“第六感官”。

*康德认为“先天共通感”。

*黑格尔认为,在众多的感觉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才能进行审美,因为它们不直接涉及功利和欲念。

7. 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感觉是由客观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这两方面构成的。特点:(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2)美感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

8. 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1)人的感觉具有社会性。(2)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

9. 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

 (1)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2)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4)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5)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丰富、多样、自由、灵敏。

10. 识记:心理功能分为理智、情感、意志三部分。美感以情感为主,情感是美感的核心。

11. 感受

美感的起点是感受,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在于有新鲜感。

12. 直觉

 直觉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直觉通过灵感对对象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把我们所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形象,这种由直觉活动所创构的形象,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是心灵的情趣表现。

13. 美感的直觉的特点

 (1)感觉的直接性。(2)感觉的突然性。(3)感觉的专注性。(4)感觉的透明性。

14. 直觉的规律。

 (1)直觉的获得,与平日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息息相关。(2)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3)直觉是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

15. 直觉与知觉的区别

 (1)直觉是一些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是一种概括和整体。(2)直觉排斥概念,知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16. 知觉和表象的作用。

 (1)完形作用。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3)选择作用。知觉是主动地选择客观世界。(3)意象作用。

17. 想象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四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18. 联想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审美活动中,旧的知觉与新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联想的范围广阔,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19. 情感

 想象主要受情感影响。(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对象之中。(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3)作为想象的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20. 通感

 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影响和沟通。

21. 为什么我们会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

 (1)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是从人的整体出发。(2)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3)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4)各种感觉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22. 理解

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

23. 理解对于审美的作用。

(1)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2)美感中的理解是理化为情,情又融于理。

24. 识记:从实践观点看,审美欣赏明显包含主客两方面,一是“审”,二是审什么。

25. 为什么探讨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并不容易?

(1)       它是隐而不显的。(2)它轻微飘忽,变化多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3)它的差异性特别大。

26. 审美欣赏活动和品味之间的差别

(1)品味主要是一种官能上的享受,审美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情绪反应。(2)味是物理上的事实,可以总结出一套经验来,审美欣赏没有一成不变的物理规律。(3)审美欣赏和品味,都具有主观的差异性,品味差异是物质性的,审美欣赏的差异是精神性的。

27. 审美欣赏的特点。

(1)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情感色彩的心理活动。(2)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3)它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28. 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

从表现形式这个表层次来看,审美欣赏活动至少具有下列心理特征:(1)形象的直觉性。(2)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集中性的特点:首先,保持注意的高度集中与头脑的高度清醒;其次,审美欣赏是一种忘乎所以的自由享受,因此,它是愉快的,令人心醉神驰的。最后,审美欣赏所追求的是形象的观照。(3)感受的完整性。(4)想象的生动性。

29. 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矛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30. 识记:审美对象本身必需是具体的,对象本身又应具有抽象性的特征。

31. 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1)在审美活动中,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内心所引发的丰富的想象来实现的,创造出了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2)为了强化某种感情,加强抒情性,有时需要某种程度的抽象化。(3)在形式美的表现中,抽象化使得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1. 审美范畴论

审美范畴论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2. 崇高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3. 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评

*正式提出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是罗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崇高风格包括五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崇高的作品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吉诺斯还进一步把崇高的范畴拓展到对人格的评价,成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崇高的先声和萌芽。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博克。认为当庞然大物威临我们,如果我们和这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些对象并不威胁我们的安全,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惊叹和赞赏,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它实际上来自于恐惧和痛苦的消除,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是克服了痛感之后所取得的审美快感。

*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了探讨。美联系于形式,因为它所关涉的是有限的对象;而崇高则涉及到的是有关无限的经验。美建立在对象的合目的性上,崇高则为对象所刺激。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指体积的大,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辨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阶段,认为崇高是表现在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的象征型艺术中的。

4. 崇高的本质及特征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理解不了它,控制不了它,掌握不了它。

5. 崇高范畴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历来的美学家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崇高感中的作用,当人的精神力量发扬后,能够克服巨大的自然给他造成的困难和痛苦。

6. 优美

优美即狭义美,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

7. 优美的本质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间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8. 优美的特征。

 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具有小巧、柔和、精致、轻盈等品格。

9. 优美的表现

 优美在自然、人生和艺术中的表现有所不同。自然境界中的优美,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的明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和群体或社会稳定、平和的局面。艺术中的优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

10. 悲剧性的特点。

 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

11. 悲剧意识发展四阶段。

(1)希腊的深化和悲剧,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是由神所支配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无可逃避的命运。即命运悲剧。(2)文艺复兴后,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人本世界,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悲剧的主要原因。即性格悲剧。(3)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悲剧内涵转向社会。(4)到了叔本华,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人生悲剧。

12. 西方现代悲剧的特点

(1)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的心灵和感情变得十分枯燥。(2)现代人居住在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都市里,彼此隔绝,各人在自己内心的“城堡”里过着极其孤单和无聊的生活。(3)人没有任何感情的追求与幻想,感情的失落,或者灵魂的失落,成了西方现代人悲剧的又一特点。

13. 识记: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范畴所注重的,在于它作为一种艺术,其中所反映的实质的内容,是不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突。

14.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悲剧?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只要这些对象本身感性生命虽遭受摧残与毁灭而在精神上却具有不朽的意义,充分体现着悲壮激越的情调,便同样可以进入审美领域。本质在于通过这些现象所表现的由人物的悲剧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15. 悲剧性效果

 悲剧的效果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的,悲剧要使人由悲剧本身所引起的悲悯与畏惧心情进而产生快感。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的大背景上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提升观赏者的作用。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让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

16. 识记:以笑为标志的喜剧性,与以哭为标志的悲剧性。

*最早谈及喜剧问题的是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黑格尔认为,滑稽虽然也是不平衡的,但那是感性形象压倒了理念,是用一种夸张的形式来表现实在性的内容。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17. 喜剧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喜剧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8. 喜剧产生的原因

(1)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一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的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2)“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协调、不和谐。斯宾塞曾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讹”。(3)生命的机械化。由柏格森提出,生命的最基本的价值,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喜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由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喜剧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他们,使它们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的方式:巧智、想象、幽默。

19. 喜剧的效果——笑的特征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

20. 识记:美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它使人振奋、愉悦、欢快;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

21. 丑的美学意义

 (1)以丑衬美。(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转化为艺术中的美。

22. 丑的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原始时代,美丑混杂。(2)古典时代,美丑分明。(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一方面又回到了原始时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的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成了美,丑成了美。

23. 识记:现代主义时代,19世纪中叶以后,以陀斯托也夫斯基和波德莱尔开其端倪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大唱丑的赞歌,宣传丑的美学,力图使美学变成丑学。

24. 为什么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1)近代自然科学发达,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2)19世纪和20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是人类遭灾遭难的时代。(3)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的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

25. 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2)生活中的丑成了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了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了。(3)生中的丑常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乖弄丑。艺术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使当事人变成旁观者。艺术有强大的教育作用。

26. 艺术丑

 艺术上的丑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艺术丑的三重含义:(1)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2)艺术丑指技巧上的失败。(3)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27. 作家如何才能描写丑?

(1)必须熟悉丑。(2)能够描写丑恶的人是与丑恶作斗争的人。

28. 丑与恶的关系。

(1)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2)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3)长相

 

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4)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

 

的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可能有截然相反

 

的标准。

 

 

 

第五章 艺术论(一)

 

 

 

1. 为什么美学应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

 

、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2)

 

通过研究艺术,我们才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和认识上

 

述各种审美现象。

 

 

 

2. 对几种艺术定义的简要考察

 

 

 

 (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1)游戏说;(2

 

)集体无意识说。(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1

 

)模仿说;(2)表现说;(3)有意味的形式说;(4

 

)符号说。(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1)载道

 

说;(2)娱乐说。

 

 

 

3. 游戏说

 

 

 

 由康德提出,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认

 

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来的。一方面

 

,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

 

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

 

 

 

4. 集体无意识说

 

 

 

 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

 

由遗传保留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

 

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

 

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5. 模仿说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代表

 

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其合理性在于:

 

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

 

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

 

生的源泉。缺点是:(1)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

 

(2)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6. 表现说

 

 

 

 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中最主要的说法,康

 

德最早提出“天才论”,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

 

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突破了模仿

 

说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但是表现说完全

 

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因而是片面的。

 

 

 

7. 有意味的形式说。

 

 

 

 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

 

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就是艺术家创

 

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

 

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8. 符号说

 

 

 

 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人人类情感

 

的符号形式。

 

 

 

9. 载道说

 

 

 

 载道说较早可以追溯到孔子。

 

 

 

10. 娱乐说

 

 

 

 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方面。自娱说的

 

代表人物是清初戏剧家李渔,娱人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

 

腊诗人蓼色奥。

 

 

 

11. 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首先,艺

 

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其次,艺术品

 

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3)艺术品

 

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12. 抽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区别

 

 

 

 (1)抽象思维是对世界的一种理性认识,意象思

 

维是一种想象虚构。(2)抽象思维运用的是概念、判

 

断、推理等理性逻辑工具,以导向纯粹的理性、一般、

 

普遍。意象思维以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意象运思为

 

特征,来呈现、暗示某种一般、普遍、抽象的观念。(

 

3)抽象思维目的在求“真”;意象思维目的在求“美

 

”。(4)抽象思维的成果是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意

 

象思维的成果是它所创造的拧顶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

 

 

 

 

13.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

 

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

 

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

 

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

 

和审美意味。

 

 

 

14.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

 

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

 

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形式符号层,在艺

 

术品的结构中,有时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3)意象

 

世界层。是非现实的,这是艺术品在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

 

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15. 什么是意象?

 

 

 

 意象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复杂的系统。(1)意

 

象的结构。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即意与象两方面构成

 

。(2)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

 

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在意象生成过程中,

 

意象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

 

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3)意象

 

的主要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4)意象的

 

物态化和物化。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

 

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意象的物化是指直接运

 

用物质手段,使一向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16. 什么是仿象?

 

 

 

 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境

 

,特征是逼真。

 

 

 

17. 什么是兴象?

 

 

 

 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

 

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

 

契机,物象是“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

 

 

 

18. 什么是喻象?

 

 

 

 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

 

义,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19. 什么是抽象?

 

 

 

 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

 

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

 

的一种意象。

 

 

 

20. 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1)虚拟性,(2)感性,(3)想象性,(4)情

 

感性。

 

 

 

21. 什么是意境?

 

 

 

 意境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

 

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

 

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是由王昌龄提出的)

 

 

 

22.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1)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

 

审美的深度而言。(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3)在中

 

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

 

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

 

意识相联系。

 

 

 

23.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无我之境

 

”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

 

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

 

于艺术意象中。

 

 

 

24. 什么是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

 

欣赏来实现的。

 

 

 

25. 什么是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

 

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

 

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拓展艺术鉴赏视野。

 

 

 

26. 什么是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

 

 

 

 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

 

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

 

 

 

27. 为什么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品

 

,首要是创造意象,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是它来自实

 

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2)艺术的多元功

 

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第六章 艺术论(二)

 

 

 

1. 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1)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2

 

)我们在无限多样的艺术品中可以提取到所有艺术品共

 

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意象。

 

 

 

2. 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

 

经验中?

 

 

 

 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

 

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

 

验中。

 

 

 

3. 艺术动态流程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 艺

 

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

 

他律性,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同时又为两个主体

 

所决定、制约。第二是开放性,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形

 

式符号。第三是开放性。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

 

存在的三个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

 

 

 

4. 为什么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艺术活动的

 

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

 

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5. 意象的孕育。

 

 

 

 (1)作为艺术创造开端的意象的孕育,必然是以

 

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它是主体与客体感性的、不期而

 

遇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相互感动。(2)孕育意象需

 

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3)意象孕

 

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

 

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

 

 

 

6. 意象的生产

 

 

 

 生产的涵义:(1)事物的从无到有。(2)工艺制

 

作、生产之意。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

 

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

 

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意象的

 

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

 

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第三、意象的从

 

无到有,必然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第四、艺术

 

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7. 艺术的天才与创造力

 

 

 

 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

 

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

 

,他们就好象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

 

为“天才”。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

 

的实践两方面合力的结果。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

 

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8. 艺术敏感

 

 

 

 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

 

的敏锐性和悟性。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

 

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

 

 

 

9. 艺术想象力

 

 

 

 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

 

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不仅仅是唤醒和

 

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

 

 

 

10. 灵感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

 

功能处在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

 

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

 

的境界。柏拉图的《伊安篇》将灵感说成一种磁性的疯

 

狂,一种神灵的凭附,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11.为什么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

 

 

 

 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

 

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

 

 

 

12. 艺术的“技”与“道”

 

 

 

 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道

 

”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

 

至高境界。

 

 

 

13. 艺术的技巧美和形式美

 

 

 

 艺术之“技”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巧

 

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

 

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

 

的动态活动。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涵

 

的技巧的美。

 

 

 

14. 为什么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艺术品

 

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

 

态化。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

 

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

 

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

 

术意象的重建。这种重建,是受艺术家的意象创造所限

 

制的。

 

 

 

15.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1)艺

 

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

 

视界”。(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波兰哲学家罗曼因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图式化”

 

结构框架,其中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读者只有在一面

 

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4)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

 

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16. 什么是“期待视界”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

 

、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

 

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17. 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1)观。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

 

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2)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

 

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

 

的重建得以实现。(3)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第七章 美育

 

 

 

1. 识记:本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在西方文化

 

的影响下,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

 

美育。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是中国现代美

 

育的先驱。

 

 

 

*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

 

“净化”作用,认为“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

 

 

 

*贺拉斯“寓教于乐”。

 

 

 

*朗吉诺斯《论崇高》认为欣赏自然的崇高时,受自然

 

界的震撼,与自然竞争,从而提升了人的心灵。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

 

“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

 

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

 

务。

 

 

 

2. 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内涵不仅限于“

 

审美”。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

 

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时间中创造

 

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

 

 

 

3. 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德育主要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

 

断。(2)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说理。(3)目的是培养人

 

的社会人格。(4)主要依据的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

 

尺度。美育(1)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

 

陶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2)目的在于培养独

 

特的个性。(3)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联系:(1)“寓教于乐”正反映了美育与德育的统一

 

。(2)美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

 

着德育的因素。(3)美育对德育的事实起着积极的促

 

进作用。

 

 

 

4. 美育和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美育是情感

 

教育。(2)智育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美育则

 

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体的生命的发展内在地

 

联系起来。联系:人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子地包含着认

 

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

 

须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人

 

们的求知欲。

 

 

 

5.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既侧重于身体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以身体为基

 

础的综合锻炼。心灵的美化和肉体的健美在体育方面有

 

其一致性。从教育的功能与性质上说,美育与体育也有

 

相通之处,两者都以生命活动本身为目的,不带狭隘的

 

功利性。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促进着全身心的协调发

 

展;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促进全身心的协调发展。体

 

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体育可以促进人体的健美

 

,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6. 美育的特点。

 

 

 

 (1)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

 

,是一种感化。(2)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是心

 

甘情愿、乐而忘返的。(3)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

 

从感情打动人。(4)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

 

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意味

 

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也反

 

映在美育的途径和方式上,具有陶冶性或泄导身心的作

 

用。

 

 

 

7. 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美育,人能够超越各类限制对心灵的压抑,使

 

人的感性要求获得伸张,同时取得理性和精神的自由,

 

最终实现人性的完善。美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

 

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美育的任务就是

 

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

 

信心和希望。作用:着重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

 

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

 

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8. 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

 

 

 

 美育所要做的是通过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转移,

 

来培养出人们独特的风趣和高尚的情操。(1)从生理

 

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

 

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

 

)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

 

玩。

 

 

 

9. 为什么观赏的美不带功利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1)美感的非功利性,应以万

 

物的功利性为基础。(2)人有了基本的生存保证后,

 

才能转移到无所谓的旷达和赏玩中。(3)美是多种多

 

样的,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

 

 

 

10. 美育的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

 

 

 

 自然美:(1)“比德”阶段。(2)象征阶段。(

 

3)魏晋后,人的自我开始觉醒,人的本质力量开始在

 

自然景物上得到延展,发现、追求、欣赏自然美成为对

 

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发挥程度的认识和追求。社会美:直

 

接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社会美一方面有历

 

史继承性,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的群体产物。

 

 

 

11. 社会美对人的影响。

 

 

 

 它一方面编制了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则积极地有意识地要把人们的审美意识引导

 

到一定的方向上来。

 

 

 

12. 艺术教育的作用

 

 

 

 艺术教育虽不是审美教育的方式的全部,但却有只

 

管重要的作用。(1)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这种有

 

意味的生活,蕴涵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了作者的美

 

学要求和人生体验。(2)文学艺术不仅要反映出生活

 

的意味,而且要反映出生活的真实。(3)文学艺术之

 

所以具有美育作用,还因为它是人们感情的宣泄和流露

 

,是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心声”。(4)文学艺术是

 

搭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

 

 

 

美学笔记共享

第一章绪论

 

 

 

1. 为什么爱美是人的天性?

 

 

 

 (1)早在人类的童年,就已萌发了对美的追求。

 

(2)现代文明人更把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作为一

 

个高尚的目标孜孜以求。

 

 

 

2. 识记:“什么是美学”是近代的事情,1750年鲍姆

 

嘉登著《美学》出版。从根本上说,他把美学看作一种

 

认识论。

 

 

 

3. 识记: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

 

就文艺学而言,艺术则是美学最重要的审美对象。

 

 

 

4. 美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而研究美感,离开了心理学则将会没有收效。代表人

 

物:英国美学家格兰特艾伦利马歇尔为代表的“快乐说

 

”、以爱德华布洛为代表的“心理距离说”。

 

 

 

5. 识记:伦理学与美学的关系,把美的本质、美感与

 

善这样一种伦理学基本范畴联系起来。

 

 

 

6. 美学学科的性质。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2)美学与人类发生

 

了密切联系。(3)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

 

 

 

7. 美学的基本性质。

 

 

 

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多方面的联系

 

,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从根

 

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文字的产生,为审美意识向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

 

基本条件。“美学之父”鲍姆嘉登之所以能创立美学这

 

一独立的学科,其中既有作为理论家的他个人的不懈努

 

力,也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作用。

 

 

 

9. 美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审美意识。(2)美学思想。(3)美学学科

 

 

 

 

10. 识记: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

 

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人类的意识

 

巨大发展,为人类审美意识的诞生创造了基本前提。

 

 

 

11. 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

 

 

 

(1)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形式进行传播。(2)美学

 

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

 

 

 

12. 美学的两个基本条件。

 

 

 

 (1)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2)应当有不同于

 

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鲍姆嘉登《美学》

 

的问世标志着美学诞生,维柯的《新科学》也是美学著

 

作。鲍姆嘉登规定了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混乱的

 

”感性认识作为研究的范围,美学研究对象就是“感性

 

认识的完善”。

 

 

 

13. 识记:康德、黑格尔使得美学在研究范围、研究内

 

容、研究方法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开始,

 

西方美学迈出了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重大转折的步伐

 

。德国费希纳的实验美学、立普斯的“移情说”美学,

 

法国丹纳的艺术社会学,都提出“由下而上”的研究方

 

法,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哲学思辨方法。

 

 

 

14. 为什么美学研究对象问题上还有许多美学家争论不

 

休?

 

 

 

 (1)美学是人文学科,涉及的是人与现实的审美

 

关系。(2)审美现象常常会产生矛盾。(3)审美对象

 

受到历史条件、民族和阶级状况的制约。(4)审美活

 

动中还存在这美丑转化的情况。

 

 

 

15. 中国当代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

 

 

 

(1)美学研究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2)美学

 

是艺术哲学,因此研究对象是艺术。(3)美学研究对

 

象是美感经验。(4)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

 

美关系,这种观点最先出现于苏联,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一观点从审美实践出发,

 

把审美活动看作审美主体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的自由创

 

造。合理性在于紧紧抓住了审美活动与人类实践的联系

 

。局限在于把美学研究仅仅局限在这方面是不够的。

 

 

 

16. 美学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

 

 

 

美学研究对象应当定位在:(1)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

 

象,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2)研究

 

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理论

 

依据:(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

 

现象,美学必需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2)美学必

 

需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3)美学应

 

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7. 为什么美学应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这是由艺术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点决定的。(1)艺术

 

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2)对于艺术的欣赏是

 

一种不涉及直接功利性的审美行为。(3)对于审美对

 

象的研究,通过艺术能更好地抓住其基本特征。(4)

 

通过艺术研究审美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8. 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关系。

 

 

 

 (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了总的指导意

 

义,具有方法论的意义。(2)唯物辩证法强调对于客

 

观存在、客观规律的尊重。(3)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

 

的历史性。

 

 

 

19. 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

 

 

 

 (1)多样性,美学研究可从多角度进行。(2)美

 

学研究的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相联系。(3)美学研

 

究的方法还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层次:(1)有着最基

 

本的方法与具体方法之别,唯物辩证法是基本的方法。

 

(2)即使是具体的方法,对于美学研究的重要也不是

 

等量齐观的。

 

 

 

20. 了解为什么美学研究的方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1)不同时代美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并不完全相同

 

。(2)某一具体研究方法的产生和流行具有历史阶段

 

性。不论采用何种具体的研究方法,有几个基本原则:

 

(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21. 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基础

 

 

 

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美学诞生。马克思美学的哲学基

 

础应当是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美学

 

涉及有关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等

 

方面的理论问题。

 

 

 

22.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内容

 

 

 

 (1)美的本质和起源理论,《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揭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美的规律的理论,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

 

事物。(3)异化劳动与审美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论。揭

 

示了异化劳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

 

制造丑,又创造美。(4)艺术本质的理论。强调艺术

 

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艺术就其本质

 

而言,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掌握,主要是通过典型化

 

的方法来表现艺术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的。(5)马

 

克思主义美学还对其他许多美学问题进行了论述。

 

 

 

23.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

 

 

 

 (1)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2)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3

 

)马克思主义美学唯物、辩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和

 

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美学还渗透着

 

巨大的历史感。

 

 

 

第二章 美论

 

 

 

1. 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

 

 

 

 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是西方美学史

 

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使我们认识到美与美的东西之间

 

的诸多差异:(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

 

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2)美的东西都是相

 

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3)

 

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4

 

)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5)现实生活中,美

 

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

 

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美的问题性质

 

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

 

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

 

因和根据。

 

 

 

2. 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方面。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2)从客观的

 

精神世界中探求美。(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5)从人类社会

 

生活本身探究美。(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

 

动中求解美。(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3. 西方美学家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其各自

 

的核心内容。

 

 

 

 

(1)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

 

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优缺点: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

 

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片面性:(1)脱离了人类的社

 

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

 

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

 

物就是美的。(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

 

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

 

物的美。

 

 

 

*毕答哥拉斯学派,美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

 

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

 

 

 

*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美即在恰当的比例,美严格地讲属

 

于形式因的范畴。认为美需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事物

 

的整体性或完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

 

晰。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说“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

 

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线最美。

 

 

 

*英国经验派美学家代表人物博克认为美的真正原因在

 

于事物的光滑、变化、较弱、颜色鲜艳等。

 

 

 

*费希纳认为黄金分割是最美的形式。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就是从抽象的精神

 

存在物中寻找美。

 

 

 

*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理想国》、《会

 

饮篇》。

 

 

 

*普罗提诺认为“世间的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分享了

 

理型”。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大大

 

发展了美是一种理念的理论,定义“美就是理念的感性

 

显现”,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

 

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

 

外在事物的过程总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

 

和欣赏自己。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核心理论取向是把

 

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代表性学说有美在

 

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是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

 

的一些美学家。

 

 

 

*休谟、博克把美看成是愉快,是事物所引起的生理上

 

和心理上的快感。博克把爱和欲念区别开,把美的观念

 

和效用的观念区别开,美具有使每个人都愉快的普遍性

 

 

 

 

*“快乐派”,美国的马歇尔认为,刺激有大小,当反

 

映力量大于刺激力量时,我们感到愉快。

 

 

 

*弗洛伊德,美属于无意识,它是本能冲动的升华。他

 

认为,美感是从性感这一领域中延伸出来的,性的欲望

 

及其在想象中的满足,才是美之所以为美的本质和源泉

 

。这一理论揭开了无意识领域,深入到人类心理结构的

 

最深处,但片面夸大了无意识,首先,他用性欲和本能

 

冲动来解释美和一切艺术作品,不完全符合事实。其次

 

,弗洛伊德极力抬高无意识的地位,第三,大张旗鼓地

 

宣传性本能的作用,必然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

 

 

 

*阿德勒用权力欲望代替性本能欲望。

 

 

 

*荣格“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祖先世代遗传下

 

来的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积淀物,它

 

不是个人的,而是属于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优点是把

 

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缺点

 

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还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

 

”的情形。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最早谈关系的是毕答哥拉斯学派、贺拉斯。

 

 

 

*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理论基础,系统提出自己关

 

于美的见解的,是狄德罗。三种关系:一是孤立地就每

 

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它内在结构上的秩序、安

 

排、对称、关系,即“真实的美”。二是一种事物与其

 

他事物的关系,即“相对的美”。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即“关系到我的美”。狄德罗说“美总是随着关系而

 

产生,而增长,而变化,而衰退,而消失”,关系是客

 

观的,美也是客观的。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

 

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从自然和社

 

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但狄德罗所说的“

 

关系”比较抽象、笼统,还处于摸索阶段。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题

 

。首先是他所愿意过、他所喜爱的那种生活;其次是任

 

何一种生活,因为活着到底比不活好。车尔尼雪夫斯基

 

的观点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首先

 

,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悲也有喜。其次,“美是生活

 

”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在此,把人

 

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是不正确的。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康德从主观唯心主义出发,把美学研究从客观世界转

 

移到主观世界,转移到主观的鉴赏能力和主观的审美心

 

态,一般把康德看成是西方近代美学的转折点。

 

 

 

*马克思把美学研究从康德的重主观的方向重新转移到

 

重客观的方向。“客观”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所理解的“客观”,与人的劳动实践分不开

 

。这一转移是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的,

 

从劳动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美论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

 

,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身上。马克思主义的美论

 

乃至整个美学思想体系逻辑起点是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

 

的审美实践活动,从人的审美关系和审美实践活动出发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

 

 

 

(7)关于美论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美是完满”

 

 

 

*“美在愉快”(1)从古至今都和愉快有着这样或那样

 

的联系。(2)由于愉快是我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种

 

感受和体验,它就可以补救那种单纯从外物的某种属性

 

来探讨美的某些局限性。(3)拿审美欣赏来说,审美

 

的快感可以说无处不在。缺点:(1)美可以是愉快的

 

,愉快的不一定是美的。(2)主张美是愉快的,常常

 

要花很多气力说明美感不等同于快感。(3)把美看成

 

是愉快,还容易把美学的研究引到庸俗化的道路上去。

 

 

 

*“移情说”是西方传统美学中的代表性美论之一,主

 

要特点是感情的外射。合理性:从古至今都是大量存在

 

的。缺点:(1)过分强调感情。(2)人的本质力量的

 

对象化,是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等的统

 

一实现的。(3)移情论者只强调主观的移情,离开了

 

审美对象一定性质和结构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

 

象的。(4)感情也是各种各样的。

 

 

 

*“距离说”,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在

 

现实生活中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4. 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几种观点。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 为代表。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美的东西

 

就是典型的东西,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3

 

)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认为“

 

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

 

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

 

厚为代表。他一方面认为美是客观的,另一方面认为美

 

离不开人类社会。他认为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

 

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

 

形态方面说,美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自然的人化是指经由社会实践自然从与人无干的、

 

敌对的或自在的变为与人相关的、有益的、为人的对象

 

”。

 

 

 

5. 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为什么会反对给美和艺术下

 

定义?

 

 

 

 (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

 

化。(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

 

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

 

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6. 为什么否定给美和艺术下定义是不现实,也是不可

 

能的?

 

 

 

 (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

 

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感情和人生价值的问题。(2)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

 

观需要。

 

 

 

7. 美的形成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

 

 

 

 (1)必需有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2

 

)赞赏和批评对象、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

 

 

 

8. 审美人生观的主要方面。

 

 

 

 (1)人生的意识。(2)人生的反思与反悔。(3

 

)人生的价值。

 

 

 

9. 人的本质

 

 

 

 (1)人本身就是一种自然。(2)人之所以为人,

 

在于人不仅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不仅是动物的,还

 

是社会的。(3)人具有历史性和历史感。

 

 

 

10. 关于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

 

 

 

 (1)人是“世界的美”。(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

 

的对象化。(3)美是自由的形象。(4)美在创造中。

 

 

 

11. 人是“世界的美”

 

 

 

“世界的美”不在于自然,而在于人。美不是自然现象

 

,而是社会现象。只有拥有自由意识的人,才能和现实

 

发生这样的审美关系,因此,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有美。

 

 

 

12.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对象化”是人“化”到对象中去,然后再从对象中表

 

现出来,使对象成为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作品”

 

既有对象的性质和特点,也有人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本

 

质力量在客观对象中的对象化。(1)作为主体的人要

 

具有欣赏和创造美的本质力量。(2)作为客体的对象

 

要具有审美的属性。(3)主体与客体的对象之间要发

 

生相互转化和对象化的关系。

 

 

 

13. 为什么美是自由的形象?

 

 

 

 (1)美的理想是与自由的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自由是有规律的,自由的规律就在于对客观必

 

然的规律的认识和掌握。(3)从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审

 

美欣赏来说,美的形象更是自由的形象。

 

 

 

14. 夏夜星空的美景是怎样创造的?

 

 

 

 (1)要有星球群的存在。(2)要有黑夜的环境。

 

(3)要有文化历史的积累。(4)观赏星空的人,需具

 

备审美的心理素质。

 

 

 

15. 为什么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

 

 

 

基本含义:(1)从美的形成来说,是一种时空复合结

 

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

 

的突然变化。从多层次多侧面来探讨美的形成和创造,

 

这些层面主要有:(1)自然物质层。(2)知觉表象层

 

。(3)社会历史层。(4)心理意识层。

 

 

 

第三章 美感论

 

 

 

1. 什么是美感?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

 

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

 

 

 

愉快感、幸福感、和谐感、自由感。

 

 

 

2. 美感诞生的前提、基础和历程。

 

 

 

 美感的产生是以人类的诞生为前提的,实践特别是

 

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不仅是人类诞生的必要条件,也是

 

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类美感的产生也同样开始于工

 

具的制造和使用。从动物的快感进化到人的美感,经历

 

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与人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

 

程是同步的。

 

 

 

3. 原始人类的美感特点。

 

 

 

 (1)以模仿动物为美。(2)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3)审美意识有着模糊性和朦胧性特征。

 

 

 

4. 为什么美感的历史起源是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

 

联?

 

 

 

 (1)美感是适应人类社会实践的需要,在工具的

 

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产生出来的。(2)审美的实践活动

 

不需要改变客观对象,不必满足我们的特定的实际需要

 

,而只是欣赏。(3)随着人类的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

 

和发展,人类的美感活动也会不断扩大和发展。

 

 

 

5. 为什么美感是多种因素的因缘汇合?

 

 

 

 (1)美感的存在必需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

 

提。(2)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

 

础的。(3)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

 

关。(审美态度是人超越了对对象物质本身的追根究底

 

,超越了直接的物质利益关系,于是从对象上领略到一

 

种精神的愉快。)(4)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

 

境。

 

 

 

6. 识记:

 

 

 

*美学——希腊文的原意是“凭感官可以感知的学科”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说“美就是由视觉和听

 

觉产生的快感”。

 

 

 

*达芬奇把视觉印象看成是心灵感受对象的窗户和前提

 

 

 

 

*夏夫兹别里认为人的视听器官之上还有“内在感官”

 

或“第六感官”。

 

 

 

*康德认为“先天共通感”。

 

 

 

*黑格尔认为,在众多的感觉中,只有视觉和听觉才能

 

进行审美,因为它们不直接涉及功利和欲念。

 

 

 

7. 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

 

 

 

感觉是由客观的刺激和主观的反映这两方面构成的。特

 

点:(1)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

 

这两个方面构成的。(2)美感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形式

 

因素。(3)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象。

 

 

 

8. 人的美感的生理机制与动物性感觉的区别。

 

 

 

 (1)人的感觉具有社会性。(2)动物的感觉是一

 

次性的,缺乏积累性;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

 

,因而能逐步完善。

 

 

 

9. 人的感觉能够产生美感的基本原因。

 

 

 

 (1)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

 

一种自由的关系。(2)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3)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

 

性活动。(4)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5

 

)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丰富、多样、

 

自由、灵敏。

 

 

 

10. 识记:心理功能分为理智、情感、意志三部分。美

 

感以情感为主,情感是美感的核心。

 

 

 

11. 感受

 

 

 

美感的起点是感受,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在于有新鲜感

 

 

 

 

12. 直觉

 

 

 

 直觉是一种单纯的感觉活动,直觉通过灵感对对象

 

进行内部直观的能力,把我们所感受到的外物,经过心

 

灵的综合作用,表现为形象,这种由直觉活动所创构的

 

形象,一方面是物质的感性形式,另一方面是心灵的情

 

趣表现。

 

 

 

13. 美感的直觉的特点

 

 

 

 (1)感觉的直接性。(2)感觉的突然性。(3)

 

感觉的专注性。(4)感觉的透明性。

 

 

 

14. 直觉的规律。

 

 

 

 (1)直觉的获得,与平日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息息

 

相关。(2)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3)直

 

觉是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

 

 

 

15. 直觉与知觉的区别

 

 

 

 (1)直觉是一些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是一

 

种概括和整体。(2)直觉排斥概念,知觉是感性与理

 

性的统一。

 

 

 

16. 知觉和表象的作用。

 

 

 

 (1)完形作用。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

 

物完整的形象。(3)选择作用。知觉是主动地选择客

 

观世界。(3)意象作用。

 

 

 

17. 想象

 

 

 

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四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

 

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18. 联想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在审美活动中,旧的知觉与新

 

的知觉表象,相互重叠组合,在记忆中经由新的、类似

 

或相关的对象的触发,产生联想。联想的范围广阔,包

 

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19. 情感

 

 

 

 想象主要受情感影响。(1)情感通过想象移入对

 

象之中。(2)形象随着情感的变化。(3)作为想象的

 

特殊形式的幻想的作用。幻想有两种,一是设身处地,

 

以假当真。二是情之所至,化无为有。

 

 

 

20. 通感

 

 

 

 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

 

之间还有协作,影响和沟通。

 

 

 

21. 为什么我们会在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

 

 

 

 (1)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是从人的整体出发

 

。(2)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

 

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3

 

)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

 

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4)各种

 

感觉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22. 理解

 

 

 

美感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

 

 

 

23. 理解对于审美的作用。

 

 

 

(1)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

 

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2)美感中的理解是理化为情

 

,情又融于理。

 

 

 

24. 识记:从实践观点看,审美欣赏明显包含主客两方

 

面,一是“审”,二是审什么。

 

 

 

25. 为什么探讨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并不容易?

 

 

 

 (1)它是隐而不显的。(2)它轻微飘忽,变化多

 

端,具有任意性和模糊性。(3)它的差异性特别大。

 

 

 

26. 审美欣赏活动和品味之间的差别

 

 

 

 (1)品味主要是一种官能上的享受,审美是一种

 

精神上心理上的情绪反应。(2)味是物理上的事实,

 

可以总结出一套经验来,审美欣赏没有一成不变的物理

 

规律。(3)审美欣赏和品味,都具有主观的差异性,

 

品味差异是物质性的,审美欣赏的差异是精神性的。

 

 

 

27. 审美欣赏的特点。

 

 

 

 (1)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情感色彩的心理

 

活动。(2)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3)它具有

 

强烈的个性色彩。

 

 

 

28. 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

 

 

 

 从表现形式这个表层次来看,审美欣赏活动至少具

 

有下列心理特征:(1)形象的直觉性。(2)注意的集

 

中性。注意的集中性的特点:首先,保持注意的高度集

 

中与头脑的高度清醒;其次,审美欣赏是一种忘乎所以

 

的自由享受,因此,它是愉快的,令人心醉神驰的。最

 

后,审美欣赏所追求的是形象的观照。(3)感受的完

 

整性。(4)想象的生动性。

 

 

 

29. 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

 

 

 

 (1)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2)个性与社会矛

 

盾的统一。(3)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4)自

 

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5)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矛盾的统一。

 

 

 

30. 识记:审美对象本身必需是具体的,对象本身又应

 

具有抽象性的特征。

 

 

 

31. 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

 

 

 

 (1)在审美活动中,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主

 

要是通过内心所引发的丰富的想象来实现的,创造出了

 

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2)为了强化某种感情,加强

 

抒情性,有时需要某种程度的抽象化。(3)在形式美

 

的表现中,抽象化使得

 

 

 

第四章 审美范畴论

 

 

 

1. 审美范畴论

 

 

 

审美范畴论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

 

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

 

类概念。

 

 

 

2. 崇高

 

 

 

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范畴,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

 

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

 

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

 

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3. 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论述评

 

 

 

*正式提出这一范畴,并加以较为系统的探讨的,是罗

 

马时代的朗吉诺斯的《论崇高》,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崇

 

高风格包括五方面的内涵: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

 

的感情、辞格的藻饰、高雅的措辞和尊严的结构。崇高

 

的作品来自伟大的心灵,“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朗吉诺斯还进一步把崇高的范畴拓展到对人格的评价,

 

成了现代审美意义上的崇高的先声和萌芽。

 

 

 

*明确使用“崇高”一词,并把它与优美并立起来,使

 

两者成为美学上两个基本范畴的,是博克。认为当庞然

 

大物威临我们,如果我们和这些对象保持一定距离,这

 

些对象并不威胁我们的安全,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惊叹

 

和赞赏,这种感觉就是崇高感。它实际上来自于恐惧和

 

痛苦的消除,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是克服了痛感之后

 

所取得的审美快感。

 

 

 

*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从理性的角度对

 

崇高进行了探讨。美联系于形式,因为它所关涉的是有

 

限的对象;而崇高则涉及到的是有关无限的经验。美建

 

立在对象的合目的性上,崇高则为对象所刺激。康德还

 

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学的崇高主要

 

指体积的大,从单纯的直观中把握对象的整体。

 

 

 

*黑格尔从他的绝对理念辨证发展观出发,把崇高看成

 

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进程的阶段,认为崇高是表现在

 

作为“艺术前的艺术”的古代的象征型艺术中的。

 

 

 

4. 崇高的本质及特征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

 

的显现。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

 

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我们理解不了它,控制

 

不了它,掌握不了它。

 

 

 

5. 崇高范畴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历来的美学家都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在崇高感中的作

 

用,当人的精神力量发扬后,能够克服巨大的自然给他

 

造成的困难和痛苦。

 

 

 

6. 优美

 

 

 

 优美即狭义美,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

 

典雅美。

 

 

 

7. 优美的本质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间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

 

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8. 优美的特征。

 

 

 

 优美的基本特征:和谐。(1)优美是建立在人与

 

客体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2)就整体而言

 

,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

 

的相互协调。(3)优美的事物在感性形式方面具有小

 

巧、柔和、精致、轻盈等品格。

 

 

 

9. 优美的表现

 

 

 

 优美在自然、人生和艺术中的表现有所不同。自然

 

境界中的优美,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

 

的明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

 

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

 

美的心理感受。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

 

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

 

致的思想观念和群体或社会稳定、平和的局面。艺术中

 

的优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

 

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

 

统一。

 

 

 

10. 悲剧性的特点。

 

 

 

 悲剧性的根本特点就在于悲,不悲不能成为悲剧。

 

 

 

11. 悲剧意识发展四阶段。

 

 

 

 (1)希腊的深化和悲剧,认为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是由神所支配的,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无可逃避的

 

命运。即命运悲剧。(2)文艺复兴后,人由神本世界

 

回到人本世界,性格的缺点常常成为悲剧的主要原因。

 

即性格悲剧。(3)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个人

 

与社会的矛盾,成为当时的时代主题,悲剧内涵转向社

 

会。(4)到了叔本华,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即人生悲剧。

 

 

 

12. 西方现代悲剧的特点

 

 

 

 (1)高度的物质文明,使人的心灵和感情变得十

 

分枯燥。(2)现代人居住在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大

 

都市里,彼此隔绝,各人在自己内心的“城堡”里过着

 

极其孤单和无聊的生活。(3)人没有任何感情的追求

 

与幻想,感情的失落,或者灵魂的失落,成了西方现代

 

人悲剧的又一特点。

 

 

 

13. 识记:审美意义上的悲剧范畴所注重的,在于它作

 

为一种艺术,其中所反映的实质的内容,是不是具有悲

 

剧性的矛盾冲突。

 

 

 

14.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悲剧?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具有审美价值的悲剧,只要这些

 

对象本身感性生命虽遭受摧残与毁灭而在精神上却具有

 

不朽的意义,充分体现着悲壮激越的情调,便同样可以

 

进入审美领域。本质在于通过这些现象所表现的由人物

 

的悲剧性性格所导致的悲剧冲突。

 

 

 

15. 悲剧性效果

 

 

 

 悲剧的效果主要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的,悲剧要使

 

人由悲剧本身所引起的悲悯与畏惧心情进而产生快感。

 

要把悲剧由痛感向快感的转化放到人生境界的成就的大

 

背景上去理解,从身心贯通的角度去看待净化心灵、提

 

升观赏者的作用。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是让人正视世

 

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是让人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

 

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

 

 

 

16. 识记:以笑为标志的喜剧性,与以哭为标志的悲剧

 

性。

 

 

 

*最早谈及喜剧问题的是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

 

 

 

*黑格尔认为,滑稽虽然也是不平衡的,但那是感性形

 

象压倒了理念,是用一种夸张的形式来表现实在性的内

 

容。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

 

 

 

17. 喜剧的本质

 

 

 

 从本质上说,喜剧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

 

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

 

、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18. 喜剧产生的原因

 

 

 

 (1)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一

 

是发现别人的欠缺,对别人的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

 

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2)“乖讹说”

 

或“预期失望说”。乖讹指不协调、不和谐。斯宾塞曾

 

在此基础上,将乖讹分为“上升的乖讹”和“下降的乖

 

讹”。(3)生命的机械化。由柏格森提出,生命的最

 

基本的价值,在于它的紧张性和活动性。而一般物质,

 

作为生命的反面,则显得僵硬、呆滞,阻碍生命的前进

 

。喜剧产生的原因,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

 

(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由弗洛伊德提出,

 

认为人的本能欲望受到压抑,压抑到无意识之中,喜剧

 

性具有一种释放性的作用,让欣赏者发泄他们,使它们

 

浮动在意识之中,得到满足,满足的方式:巧智、想象

 

、幽默。

 

 

 

19. 喜剧的效果——笑的特征

 

 

 

 (1)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

 

心理现象。(2)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

 

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3)笑要有共鸣。

 

 

 

20. 识记:美是一种肯定性的价值,它使人振奋、愉悦

 

、欢快;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

 

反感。

 

 

 

21. 丑的美学意义

 

 

 

 (1)以丑衬美。(2)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

 

。(3)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

 

(4)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转化

 

为艺术中的美。

 

 

 

22. 丑的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原始时代,美丑混杂。(2)古典时代,美丑

 

分明。(3)西方现代主义时代。一方面又回到了原始

 

时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的发现丑

 

,表现丑,把丑当成了美,丑成了美。

 

 

 

23. 识记:现代主义时代,19世纪中叶以后,以陀斯托

 

也夫斯基和波德莱尔开其端倪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大

 

唱丑的赞歌,宣传丑的美学,力图使美学变成丑学。

 

 

 

24. 为什么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1)近代自然科学发达,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

 

,另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2)19世纪和20

 

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是人类遭灾遭难的

 

时代。(3)20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

 

种的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丰富化、社会化;

 

另一方面,生活却高度个人化、孤独化。

 

 

 

25. 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

 

 

 

 (1)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2)

 

生活中的丑成了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

 

活中的丑经过了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了。(3)生

 

活中的丑常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而是作乖弄丑。艺术

 

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使当事人变成旁观者。艺术有强

 

大的教育作用。

 

 

 

26. 艺术丑

 

 

 

 艺术上的丑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艺术

 

丑的三重含义:(1)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

 

假、腐朽、技巧伪劣。(2)艺术丑指技巧上的失败。

 

(3)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

 

 

 

27. 作家如何才能描写丑?

 

 

 

 (1)必须熟悉丑。(2)能够描写丑恶的人是与丑

 

恶作斗争的人。

 

 

 

28. 丑与恶的关系。

 

 

 

 (1)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2)丑是恶的表

 

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3)长相

 

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4)在阶级的社会中,不同

 

的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可能有截然相反

 

的标准。

 

 

 

第五章 艺术论(一)

 

 

 

1. 为什么美学应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1)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各种审美对象

 

、美感经验和审美范畴的集中体现和典型形态。(2)

 

通过研究艺术,我们才能更准确、深刻地把握和认识上

 

述各种审美现象。

 

 

 

2. 对几种艺术定义的简要考察

 

 

 

 (一)从艺术起源角度定义的:(1)游戏说;(2

 

)集体无意识说。(二)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1

 

)模仿说;(2)表现说;(3)有意味的形式说;(4

 

)符号说。(三)从艺术功能角度定义的:(1)载道

 

说;(2)娱乐说。

 

 

 

3. 游戏说

 

 

 

 由康德提出,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认

 

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来的。一方面

 

,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

 

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

 

 

 

4. 集体无意识说

 

 

 

 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集体无意识”是

 

由遗传保留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

 

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

 

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5. 模仿说

 

 

 

 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代表

 

人物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其合理性在于:

 

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

 

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

 

生的源泉。缺点是:(1)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

 

(2)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

 

 

 

6. 表现说

 

 

 

 西方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中最主要的说法,康

 

德最早提出“天才论”,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

 

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情感为主。表现说突破了模仿

 

说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但是表现说完全

 

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

 

,因而是片面的。

 

 

 

7. 有意味的形式说。

 

 

 

 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

 

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就是艺术家创

 

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

 

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8. 符号说

 

 

 

 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人人类情感

 

的符号形式。

 

 

 

9. 载道说

 

 

 

 载道说较早可以追溯到孔子。

 

 

 

10. 娱乐说

 

 

 

 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方面。自娱说的

 

代表人物是清初戏剧家李渔,娱人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

 

腊诗人蓼色奥。

 

 

 

11. 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区别

 

 

 

 (1)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首先,艺

 

术品不能是自然物,而必须是人工制品。其次,艺术品

 

必须是人工制品,这是“艺术品”最基本的必要条件。

 

(2)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3)艺术品

 

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12. 抽象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区别

 

 

 

 (1)抽象思维是对世界的一种理性认识,意象思

 

维是一种想象虚构。(2)抽象思维运用的是概念、判

 

断、推理等理性逻辑工具,以导向纯粹的理性、一般、

 

普遍。意象思维以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意象运思为

 

特征,来呈现、暗示某种一般、普遍、抽象的观念。(

 

3)抽象思维目的在求“真”;意象思维目的在求“美

 

”。(4)抽象思维的成果是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意

 

象思维的成果是它所创造的拧顶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

 

 

 

 

13.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

 

 

 

 (1)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

 

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2)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

 

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

 

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

 

和审美意味。

 

 

 

14. 艺术品的层次结构

 

 

 

 (1)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

 

物质实体和媒介。(2)形式符号层。各类艺术都有自

 

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形式符号层,在艺

 

术品的结构中,有时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3)意象

 

世界层。是非现实的,这是艺术品在结构中的核心层次

 

。(4)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着的富有

 

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15. 什么是意象?

 

 

 

 意象本身是一个内容丰富、复杂的系统。(1)意

 

象的结构。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即意与象两方面构成

 

。(2)意象的生成。“意”由“象”来负载,“象”

 

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在意象生成过程中,

 

意象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想象则是一种运用表象自

 

由把握世界和创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机制。(3)意象

 

的主要类型。仿象、兴象、喻象、抽象。(4)意象的

 

物态化和物化。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

 

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意象的物化是指直接运

 

用物质手段,使一向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

 

 

 

16. 什么是仿象?

 

 

 

 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境

 

,特征是逼真。

 

 

 

17. 什么是兴象?

 

 

 

 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

 

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

 

契机,物象是“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

 

 

 

18. 什么是喻象?

 

 

 

 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

 

义,带有极明显的人工痕迹。

 

 

 

19. 什么是抽象?

 

 

 

 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

 

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

 

的一种意象。

 

 

 

20. 艺术意象的基本特征。

 

 

 

 (1)虚拟性,(2)感性,(3)想象性,(4)情

 

感性。

 

 

 

21. 什么是意境?

 

 

 

 意境主要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

 

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

 

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意境是由王昌龄提出的)

 

 

 

22. 意境和意象的区别。

 

 

 

 (1)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

 

审美的深度而言。(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3)在中

 

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

 

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

 

意识相联系。

 

 

 

23.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这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无我之境

 

”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

 

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

 

于艺术意象中。

 

 

 

24. 什么是艺术的功能?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

 

欣赏来实现的。

 

 

 

25. 什么是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

 

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

 

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拓展艺术鉴赏视野。

 

 

 

26. 什么是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

 

 

 

 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

 

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

 

 

 

27. 为什么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

 

 

 

 (1)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艺术家创造艺术品

 

,首要是创造意象,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特征是它来自实

 

在的世界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2)艺术的多元功

 

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第六章 艺术论(二)

 

 

 

1. 为什么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1)每一个实在的艺术品都由意象世界构成。(2

 

)我们在无限多样的艺术品中可以提取到所有艺术品共

 

有共通的东西,那就是艺术意象。

 

 

 

2. 为什么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

 

经验中?

 

 

 

 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

 

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

 

验中。

 

 

 

3. 艺术动态流程

 

 

 

 

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 艺

 

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是

 

他律性,艺术品为接受主体而存在,同时又为两个主体

 

所决定、制约。第二是开放性,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形

 

式符号。第三是开放性。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过程是艺术

 

存在的三个环节中第一个也是首要的一环。

 

 

 

4. 为什么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艺术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艺术活动的

 

开端即由意象的产生为标志,处于核心地位的是艺术创

 

造阶段艺术家意象的生成。

 

 

 

5. 意象的孕育。

 

 

 

 (1)作为艺术创造开端的意象的孕育,必然是以

 

主客体的相遇开始的。它是主体与客体感性的、不期而

 

遇的、无法用逻辑解释的相互感动。(2)孕育意象需

 

要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3)意象孕

 

育中所发生的主客体交流是主体意识的自身协调或主客

 

体契合达到共振的一种自由状态。

 

 

 

6. 意象的生产

 

 

 

 生产的涵义:(1)事物的从无到有。(2)工艺制

 

作、生产之意。首先,意象的从无到有就是要将主体在

 

酝酿中的隐藏在深层潜意识的意义明晰化,把散漫的、

 

不可把握的感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其次,意象的

 

从无到有,还在于意象的意义内容在“无”的运动中最

 

终获得外在形式符号,转变为“有”。第三、意象的从

 

无到有,必然有物态化与物化的实在形式。第四、艺术

 

意象的创造和艺术品的完成,实质上也是一种生产。

 

 

 

7. 艺术的天才与创造力

 

 

 

 艺术史上,有许多艺术家具有超于常人的能力,他

 

们创造的作品超绝群伦,旁人难以比拟,甚至难以理解

 

,他们就好象是天助神功一样,这样的艺术家人们称之

 

为“天才”。天才的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与后天

 

的实践两方面合力的结果。天才的艺术创造力主要表现

 

为艺术敏感、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方面。

 

 

 

8. 艺术敏感

 

 

 

 主要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

 

的敏锐性和悟性。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被动感受能力,

 

更是主体对客体的赋予能力。

 

 

 

9. 艺术想象力

 

 

 

 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

 

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不仅仅是唤醒和

 

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

 

 

 

10. 灵感

 

 

 

 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

 

功能处在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

 

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

 

的境界。柏拉图的《伊安篇》将灵感说成一种磁性的疯

 

狂,一种神灵的凭附,一种非理性的迷狂状态。

 

 

 

11.为什么艺术操作是艺术创造的重要环节?

 

 

 

 靠着表达和操作运动,艺术意象才逐渐鲜明、完整

 

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

 

 

 

12. 艺术的“技”与“道”

 

 

 

 艺术操作就是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道

 

”指艺术意象创造与传达过程中自由无碍、充满生气的

 

至高境界。

 

 

 

13. 艺术的技巧美和形式美

 

 

 

 艺术之“技”是通向艺术本体的路。艺术家在技巧

 

的操作中体验美、创造美。艺术技巧的操作在质料上留

 

下的痕迹就是艺术的形式。形式静态地表现了艺术生产

 

的动态活动。欣赏者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体会到其中蕴涵

 

的技巧的美。

 

 

 

14. 为什么艺术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

 

 

 

 艺术接受本质上仍是一个意象生成的过程。艺术品

 

本身并非直接的艺术意象,它是艺术意象的符号化和物

 

态化。接受者在解读形式符号过程中,根据符号的暗示

 

而由自身的主体意识重建意象。因此,意象的重建是艺

 

术接受的核心问题,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实质就是艺

 

术意象的重建。这种重建,是受艺术家的意象创造所限

 

制的。

 

 

 

15. 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者主体的意识活动。(1)艺

 

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被接受过程中的现实生成

 

。(2)艺术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

 

视界”。(3)艺术品形式的结构,是一个特殊的结构

 

,波兰哲学家罗曼因伽登认为,作品是一个“图式化”

 

结构框架,其中许多空白和不确定点,读者只有在一面

 

阅读一面将它具体化。(4)不但文学作品,一切艺术

 

品皆然,其意象潜藏在复杂的结构系统中。

 

 

 

16. 什么是“期待视界”

 

 

 

 西方接受美学认为,人自身的生理素质、文化教育

 

、传统积淀以及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等,造就了接受者

 

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即“期待视界”

 

 

 

 

17. 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1)观。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

 

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2)对艺术品有了直观的了

 

解后,必须将接受活动进一步展开与深化,才能使意象

 

的重建得以实现。(3)悟。悟是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

 

品鉴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第七章 美育

 

 

 

1. 识记:本世纪初到“五四”运动前后,在西方文化

 

的影响下,王国维、蔡元培等人,明确提出并积极倡导

 

美育。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是中国现代美

 

育的先驱。

 

 

 

*真正明确谈到审美教育的是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悲剧的效果时,认为悲剧能有一种

 

“净化”作用,认为“音乐有一种形成性格的力量”。

 

 

 

*贺拉斯“寓教于乐”。

 

 

 

*朗吉诺斯《论崇高》认为欣赏自然的崇高时,受自然

 

界的震撼,与自然竞争,从而提升了人的心灵。

 

 

 

*1795年席勒发表《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明确提出

 

“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

 

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

 

 

 

*马克思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确立美育的基本任

 

务。

 

 

 

2. 美育及其特点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其内涵不仅限于“

 

审美”。美育的内容要广泛得多,它有主体审美感受能

 

力、审美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有主体在时间中创造

 

美的能力的培养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

 

 

 

3. 美育和德育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德育主要侧重于对善的行为的逻辑判

 

断。(2)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说理。(3)目的是培养人

 

的社会人格。(4)主要依据的是现实的原则和社会的

 

尺度。美育(1)侧重于对美的对象的直觉体验,着重

 

陶养个体的特定情感和独创性。(2)目的在于培养独

 

特的个性。(3)依据的是理想的原则和情感的尺度。

 

联系:(1)“寓教于乐”正反映了美育与德育的统一

 

。(2)美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前提,同时也内在地包含

 

着德育的因素。(3)美育对德育的事实起着积极的促

 

进作用。

 

 

 

4. 美育和智育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智育是促进认识的教育,美育是情感

 

教育。(2)智育在本质上是由外而内的输入,美育则

 

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与个体的生命的发展内在地

 

联系起来。联系:人的审美能力一方面内子地包含着认

 

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认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必

 

须的基础和有利条件。对于智育而言,美育可以激发人

 

们的求知欲。

 

 

 

5. 美育与体育的关系

 

 

 

 体育既侧重于身体的教育,同时还包括以身体为基

 

础的综合锻炼。心灵的美化和肉体的健美在体育方面有

 

其一致性。从教育的功能与性质上说,美育与体育也有

 

相通之处,两者都以生命活动本身为目的,不带狭隘的

 

功利性。体育以身体锻炼为主,促进着全身心的协调发

 

展;美育以情感教育为主,促进全身心的协调发展。体

 

育本身也是美育的一种途径,体育可以促进人体的健美

 

,使运动者和观赏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6. 美育的特点。

 

 

 

 (1)它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

 

,是一种感化。(2)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是心

 

甘情愿、乐而忘返的。(3)美感教育是不可抗拒的,

 

从感情打动人。(4)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

 

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意味

 

着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5)美育也反

 

映在美育的途径和方式上,具有陶冶性或泄导身心的作

 

用。

 

 

 

7. 美育的目的和作用。

 

 

 

 通过美育,人能够超越各类限制对心灵的压抑,使

 

人的感性要求获得伸张,同时取得理性和精神的自由,

 

最终实现人性的完善。美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发

 

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美育的任务就是

 

鼓舞人们去爱美、欣赏美、追求美,使其充满对生活的

 

信心和希望。作用:着重使人们审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训

 

练、鉴赏水平得到提高和创造力得到培养,最终使人的

 

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8. 美育转移人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途径

 

 

 

 美育所要做的是通过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的转移,

 

来培养出人们独特的风趣和高尚的情操。(1)从生理

 

的兴奋和快感,转移到心理的恬适和愉悦。(2)从个

 

别性的感受和形象,转移到普遍性的观照和沉思。(3

 

)从功利性的占有和享受,转移到超功利性的旷达和赏

 

玩。

 

 

 

9. 为什么观赏的美不带功利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1)美感的非功利性,应以万

 

物的功利性为基础。(2)人有了基本的生存保证后,

 

才能转移到无所谓的旷达和赏玩中。(3)美是多种多

 

样的,美感也是多种多样的。

 

 

 

10. 美育的方式:自然、社会和艺术

 

 

 

 自然美:(1)“比德”阶段。(2)象征阶段。(

 

3)魏晋后,人的自我开始觉醒,人的本质力量开始在

 

自然景物上得到延展,发现、追求、欣赏自然美成为对

 

人类自身本质力量发挥程度的认识和追求。社会美:直

 

接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审美对象。社会美一方面有历

 

史继承性,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的群体产物。

 

 

 

11. 社会美对人的影响。

 

 

 

 它一方面编制了一个时代精神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

 

,另一方面则积极地有意识地要把人们的审美意识引导

 

到一定的方向上来。

 

 

 

12. 艺术教育的作用

 

 

 

 艺术教育虽不是审美教育的方式的全部,但却有只

 

管重要的作用。(1)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这种有

 

意味的生活,蕴涵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凝聚了作者的美

 

学要求和人生体验。(2)文学艺术不仅要反映出生活

 

的意味,而且要反映出生活的真实。(3)文学艺术之

 

所以具有美育作用,还因为它是人们感情的宣泄和流露

 

,是一个时代人们共同的“心声”。(4)文学艺术是

 

搭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