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走读生下:满清奴化文化为什么死灰复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2:27

 

满清奴化文化为什么死灰复燃?

 

近代中国的大学者基本上都是中西合璧而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很有趣的是他们都受制于时事,思想观点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的特点。时代的特点是救亡图存,在制度的讨论上,也同样以国计为转移,而兼及民生。
  鲁迅和胡适是近代中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之深,钟爱之切无不反映在他们各类著作之中。鲁迅自承受到庄周飘逸和韩非峻急的影响,而近代学者中对他影响较大的应该是章太炎,笔者读鲁迅,作各类学说的比较,鲁迅的这些特点确实非常明显。
  
  与热切的鲁迅比较,胡适当然平和得多,这或者是后来的革命者们眷顾鲁迅而轻于胡适的原因。但是与鲁迅一样,胡适也是反儒的干将。
  
  近代许多中国的大学者反对儒家,反儒而不反法是时代的一个特点。王元化先生对此感到诧异,儒家还有着民本思想和诛独夫的革命思想,可是法家却站在君主本位立场上,实行彻底的专制主义;王元化先生认为,"五四"时期反对旧道德伦理,而作为封建伦理观念集中表现的三纲,不是儒家,而是法家所提出来的。《韩非子》这部书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笔者阅读这一代学者的文章,认为他们背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对儒家的批判是正常的,因为儒学自孔子之后,因应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荀况的学说是封建专制文化的代表性的学说,而韩非的学说在秦、清二代得到实践,前者是一个军国主义的体制,来不及从战争的氛围中解脱出来;后者是蛮族对文明民族的统治,能够接受韩非的学说治国,多少还沾了文化的味道,这就是满清儒奴们说的满清已经被汉文化同化了的事实。
  
  在否定封建文化的时候,对儒学进行剖析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符合儒家"苟日新,日日新"的观点,当然也符合孔子的损益论。更重要的是,儒家平和的观念显然不能满足救亡图存的需要,而法家的热切却更能唤起人们富国强兵的激情。为了国计而牺牲民生,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特点,这一个特点甚至一直影响到现代。要走出这种观念,建立国计与民生良性的互动,需要国力的强大,需要民族自信心的确立。
  
  问题仅仅只是出在这一方面,现实主义的理论家们是把儒学作为满清奴化文化看待的,而理性主义者也把满清奴化文化作为儒学来维护。大家都以为在做一件神圣的事情,罪犯康熙和乾隆却在潇潇洒洒地开怀大笑。
  
  在人类历史上,把一个伟大的文明按照自己的利益来改造;在整个满清时期,一个数亿人的民族蒲伏在几万游牧人的脚下,不能不说其文化上有重大的缺陷。满清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它至少迫使社会承认了奴化文化—或者自己成为奴隶,或者迫使他人成为奴隶。
  
  满清政治的成功如果不是其内在的悖理而导致的社会整体的没落,以至于内乱蜂起,外侮不断,人们大约不会对它的极权专制性提出疑义,至多象龚自珍那样发几句“万马齐喑犹可哀”的牢骚,这一点起码在如同曾国藩、俞樾、章太炎、俞平伯这样一类足以养尊处优的知识分子那里是能够成立的。中国的这一个阶段类似于西方启蒙运动的时期,很不幸的是没有多少人真正表现出向往自由、民主、博爱的意向,救亡图存掩盖了一切。事实,其实满清奴化文化的影响力不可小视。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滿清朝廷只是一个部族政权,从学术上说,这个评价是准确的。而能够下此定论的国学大师应该是一个真正的国学大师。以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的观点看,滿族只能作为一个利用了中原先进文化处于调整的过程,以获得政权的蛮族,对中华文明毫无贡献。而且为了维持以小治大的政权,三百年间屠杀、欺诈、奴化,无所不用极。对于这个落后文化的清算远远不够,以至于现代中国滿奴文化仍然大行其道,封建极权专制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