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四季怎么听不了:为什么要谈植物文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12:45:31

为什么要谈植物文化

来源:中国花卉报    范敏     2011-8-4 10:13:26

两千多年以来,我国梅花栽培大致北以黄河、南以珠江为界。东北的一个园林工作者用了十年的时间成功引种驯化抗寒梅花,成果受到权威专家的肯定,原以为从此塞北的人们也能领略梅花的风姿,不料推广多年,却鲜有人问津,只能无奈地感叹“北人不识梅”。
我国传统的梅文化起源于江南,北人不识梅,“不识”的恐怕不仅是梅花的生理特性、种养技术、成景效果,还有梅花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没有这些作支撑,梅花在他们眼中只是一种树型、花型、观赏性与杏树相似的植物而已,但是引种、种植起来却相对要劳神费力得多,谁都不愿意轻易去尝试。
  与一些花木生产者聊天,偶尔说到某种植物的起源、自然的分布特点、历史上有关的奇闻轶事,很多人都一脸茫然,“这和我们好像没什么关系吧,市场上什么畅销就种什么。”植物文化在很多人眼中是抽象而玄妙的东西,思考这些,远不如多卖几棵树来得实际。
很多时候大家都会忽略一个问题,那就是一种植物长期以来所积淀的文化在其推广应用过程当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到底何为植物文化呢?学术界对此尚未统一定论,被引用较多的是这种解释:“植物文化”是在植物的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引申到精神领域的心灵、人格、情操等多个方面的含义。
  最早,植物被用以采食果腹,生产交易,后来人们在观赏种植上也开始摸索一定的经验,如初春桃花初花、柳树吐芽,人们用桃树和柳树搭配布景,临水的翠柳红桃,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与春日大地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相吻合。一些文人通过察其容颜、绘其姿形、书其心境给植物赋予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并用植物形成的这种景致来表达人们的情感。园林中的经典搭配“桃红柳绿”就这样经世不衰,在现代园林中,堤岸、广场、湖滨、绿化小区等很多开阔的空间也都采用这样的应用手法。桃树、柳树也成为一些苗圃生产者眼中的“常青”品种。
  我们为什么要谈植物文化?因为植物的精神内涵回归到种植本身,往往影响着它的生产和应用。在现实的园林绿化工程中,不同植物类型的应用看似随机,却处处透露出精深的寓意。如果多加留意人们总会发现,校园里往往桃树、李树、槐树、芭蕉居多;紫荆、合欢、栾树常栽植于医院;佛教、道教圣地则多栽菩提、青檀、荷花。而一座城市的市树、市花,出现于街头、绿地、庭院的频率则更高。江浙一带的民居讲究“前樟后楝”,宅前要种樟树,宅后要种楝树。樟树树干笔直、树冠茂密、略带芳香,楝树生长很快,几年就能盖过屋顶,还有杀虫的功效,在近年来的村庄绿化中,樟树、楝树成为首选品种。
  中国的植物文化与老百姓千百年来的“吉祥观”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在住宅区、庭院绿化中表现更甚。松树象征长寿、坚贞;苹果象征平安;桂花、榉树象征仕途通达;枣树暗喻“快”或“早”;芙蓉、牡丹象征荣华富贵、繁荣、美貌;枫树象征鸿运;石榴象征儿孙满堂等,应用广泛使得这些植物成为苗木市场的“宠儿”。近日,有报道称,自从北京紫薇园成功移植原生长在南方的古桩紫薇大树以后,象征着“紫气东来”的古桩紫薇备受京城别墅景观绿化青睐,成为时下追捧的热门。
  “我们在做植物绿化设计时,除了植物的适应性,植物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一位园林设计师向笔者透露了绿化设计的新动向。十多年前,我们在进行大规模城市绿化时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绿”起来,而今绿化则向着更精致、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当处于绿化产业链上游的设计师已认识到这一点,植物的生产者们更不能忽视植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才能触摸到苗市瞬息万变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