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龙动漫第一季:达尔文以前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9:03:20

达尔文以前生物变化思想的发展

 

关于万物互相转化和演变的自然观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国《易经》中的阴阳、八卦说,把自然界还原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基本现象,并试图用“阴阳”、“八卦”来解释物质世界复杂变化的规律。

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生命最初由海中软泥产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经过蜕变,类似昆虫幼虫的蜕皮,而变为陆地生物。

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圣经把世界万物描写成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这就是所谓“特创论”。与特创论相伴随的“目的论”则认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猫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吃老鼠,老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给猫吃,而整个自然界创造出来是为了证明造物主的智慧”。

从15世纪后半叶的文艺复兴到18世纪,是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在科学界占统治地位的观点是“不变论”。当时这种观点被牛顿和林奈表达为科学的规律:地球由于所谓第一推动力而运转起来,以后就永远不变地运动下去,生物种原来是这样,现在和将来也是这样。

到了18世纪后半叶,康德的“天体论”首先在“不变论”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随后“转变论”的自然观在自然科学各领域中逐渐形成。这个时期的一些生物学家,往往在两种思想观点中徬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统》一书中删去了物种不变的词句;法国生物学家布丰虽然把转变论带进了生物学,但他一生都在转变论和不变论之间徘徊。

拉马克在1809年出版的《动物哲学》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的生物转变论观点,并且始终没有动摇。

  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大多数动植物学家都没有认真地研究生物进化,而且偏离了古希腊唯物主义传统,坠入唯心主义。“活力论”虽然承认生物种可以转变,但把进化原因归于非物质的内在力量,认为是生物的“内部的力量”,即活力驱动着生物的进化,使之越来越复杂完善。但“活力论”缺乏实际的证据,是一种唯心的臆测。最有名的“活力论”者就是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19世纪后期出现的“终极目的论”或“直生论”,认为生物进化有一个既定的路线和方向,而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

  后人把拉马克对生物进化的看法称为拉马克学说或拉马克主义,其主要观点是:物种是可变的,物种是由变异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着由简单到复杂的一系列等级,生物本身存在着一种内在的“意志力量”,驱动着生物由低等级向较高等级发展变化;生物对环境有巨大的适应能力;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生物的变化,生物会由此改进其适应,环境的多样化是生物多样化的根本原因;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动物习性的改变,习性的改变会使某些器官经常使用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环境影响下所发生的定向变异,即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如果环境朝一定的方向改变,由于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终于使生物发生了进化。拉马克学说中的“内在意志”带有唯心论色彩;后天获得性则多属于表型变异,现代遗传学已证明它是不能遗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