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白条纹番号:拌面的魅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11:44
                                                           拌面的魅力   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说是一位饿汉子,路遇一家拌面馆,高兴之际狼吞虎咽吃了两大盘子拌面,随后拍拍肚子,抹抹嘴,点上一根莫合烟美滋滋享受之后,扬长而去。可是走了四十里地,却总觉得少了一件什么事,而且越往前走,这种感觉越强烈,腿脚如同灌了铅,几乎寸步难行。猛然间他如梦方醒,叫了一声“你看我这脑袋瓜子”,调转方向原路返回。正当他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回到饭馆,恰好老板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汤迎面而来。“早料到你还会回来的,所以面汤一直在火上热着,喝了这碗面汤,才能原汤化原食啊!”

    传说中的原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家常拌面,已经和维吾尔族人的生活水乳交融,难以割舍。而且新疆这块热土本来就是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作为传统饮食文化之一的家常拌面,也就自然受到其他民族普遍青睐。

    拌面的维吾尔语发音是“兰格曼”,拌面是意译,也就是拌上菜吃。根据其制作方法和形状,还有一种称谓“拉条子”。不管是哪一种叫法,新疆人都知道其中的意思。

    真正意义上的拌面,就像打造一件工艺品,有其不可或缺的工序。先要用上等的面粉来和面,等面饧好后,切成一根根剂子,抹上清油,盘成层状面盘,然后扣上面盆再稍饧片刻。等锅里的水开了,就可以下面了。起先是一圈一圈向上盘,随后是一层一层向下绕。只见一根根剂子,经过一番迅速抻拉抛甩之后,魔术般变成一把长长的银丝,不要说吃了,看着都是一种享受。

    既然是拌着菜吃的一种面食,忽视了炒菜拌面就会相形见绌。维吾尔族人经过长期摸索,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民族菜谱,虽然看似略显简单,然而营养搭配极具合理性,从而达到了 “以少胜多”的效果。

    维吾尔族的菜谱,一般少不了这样几个主打菜:胡萝卜、洋葱、恰玛古。胡萝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药理作用突出,健脾消食,补肝明目,人称“贫民人参”。洋葱,维吾尔族人称“皮芽子”。不仅含有大量蛋白质、粗纤维,而且还有芥子酸、咖啡酸和氨基酸,具有很好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因而冠以“菜中皇后”的美名,深受老百姓喜爱。而恰玛古,则是两千五百多年食疗史验证的长寿果。在新疆只要提及恰玛古这种植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大医典》等多部维、汉医典中都分别对恰玛古的保健和治病功效进行了详细介绍。虽说南疆一些地区自然条件非常艰苦,但不乏百余岁的长寿老人,究其原因和长期食用恰玛古不无关系。另外再如西红柿和辣椒等,除了本身具备的营养成分,调色和调味都不可或缺。有了一盘子筋道的白皮面,再配之以色香味俱佳的特色炒菜,可谓两全其美,缺一不可。

    时值今日,拌面已开始与时俱进,向着多元化和精细化方面发展了。除了维吾尔族的家常拌面、过油肉拌面,一些以地域特色为标志的品牌拌面也相继问世。比较著名的有托克逊拌面、奇台拌面和伊犁碎肉拌面。

    早些年没有通往南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司机跑长途,托克逊就成了重要的一站。久而久之,自然催生当地的餐饮,尤其是既经济又实惠的快餐拌面,成了过往行人的首选。一时间标有数字序号的拌面馆应运而生,生意十分红火。1996年我去南疆的时候,往返都是在这里吃的拌面,味道确实记忆深刻。伊犁碎肉拌面也曾有机会在伊犁河谷品尝,于今想起来依然余香满口,回味不尽。只是近在咫尺的奇台拌面一直不曾品味,想必味道一定不错,因为毕竟名声在外。

    很多年前,拌面还没有走出新疆,新疆人去内地出差,很难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大伤脑筋。一次去四川,恰巧看见有一家清真饭馆,想拌面想得几近发疯的我们,一下子涌进饭馆,说什么也要老板做一顿拌面。可惜老板只听说过拌面,却从来不曾亲自做过,就问我们可不可以用挂面代替。于是就有人提议自己动手,一解嘴馋。几个高手便分工负责,和面的和面,择菜的择菜,一阵子一盘子接一盘子的拌面就端上来了。虽说面不是那么有筋骨,几乎都成了二截子,但毕竟是千里之外的他乡,品尝到朝思暮想的家常饭,就如同见到了亲人一样,幸福极了。

    如今再去内地出差,吃到家乡拌面已不再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情。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新疆餐饮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如果想吃拌面,只要告诉出租车司机,保证将你送到有新疆饭馆的地方。

    新疆拌面的确有其独到的地方,像新疆的民族歌舞,只要唱起来、跳起来,不少人都会为之感染,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欲望。作为一种文化,不受民族和地域限制,被社会广泛认可,说到底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