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招工最新消息兼职:心静如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37:13

心静如水

1.佛法千言万语,总归一句是:看破、放下。
2.佛法的修学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
3.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圆圆满满,心里干干净净,叫放下。
4.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
5.看得破、放得下,才能入佛法之门;只要能看破放下,就能很快地契入佛法。
6.能“看得破、放得下”,你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自在快乐;你没有“看破放下”,怎么能享受到那种自在快乐?
7.看破、放下、布施这六个字,是学佛的根基;只要勤修布施,身心一切都舍掉,就能做到看破、放下。

8.看破是心不颠倒;放下是心不贪恋。
9.“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就是看破、放下;一天到晚批评别人,不知道检点自己,这就是“看不破、放不下”。
10.平常对生死这关一定要看淡,对于世缘要看淡,决定不能留恋;能见所见,都不是真实,只要放下,即能脱离生死。
11.对于世间事得过且过,不要认真,心地就清凉自在;凡事看淡,愈淡薄愈自在。
12.觉悟人生是无常、无我、苦、空,你就会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13.学佛,要从“放下”开始;先放下见思烦恼,再放下尘沙烦恼,最后放下根本无明。
14.见思烦恼是执著;尘沙烦恼是分别;根本无明是妄想。
15.没有放下分别是苦,没有放下执著是难;放下就觉悟、放下就证果、放下就得大自在。
16.在日常生活里面,分别、执着要淡薄,看得淡薄就是看破。
17.真看破了,立刻就放下,为什么?事实真相他彻底明了了,决定不会有分别执着妄想;如果还有分别执着妄想,换句话说,他还是没看破。
18.放下一切,菩提心就现前;放下一切,才能见到事实真相。
19.把世缘、世法、佛法统统放下,才是真信。
20.大乘以“自度度他”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为本;佛法讲“自度度他”,放下是“自度度他”。
21.放下悭贪是布施。
22.放下恶业是持戒。
23.放下懈怠是精进。
24.放下嗔恚是忍辱。
25.放下散乱是禅定。
26.放下愚痴是般若。
27.修行人要“善用其心”,用什么心?用菩提心。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你要用这个心。
28.放下虚伪是真诚。
29.放下污染是清净。
30.放下傲慢是平等。
31.放下愚痴是正觉。
32.放下自私是慈悲。
33.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嗔痴慢、五欲六尘的享受,而不是什么事都放下。
34.放下不是不干,干而心不染,是自在三昧。
35.名利害人,五欲六尘害人,必须要彻底放下。真正的快乐,是放下欲望;样样放得下,心开意解,就能消灾免难。
36.事情做得比别人还要积极、还要好,而心地清净、丝毫不染著,这就是放下,这就是菩萨行。
37.净宗古大德常讲“放下身心世界,提起正念”,正念就是阿弥陀佛。修净土的人,要常常想到“死”字,以提醒自己放下万缘,一心念佛。
38.这个世间一切事物要看破,不要认真;“太认真”是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大的障碍。
39.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假的,所以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如果你真正明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给诸位说,放下是太容易了!
40.真正难是看破难,放下很容易!看不破,实在讲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就是因为看不破。
41.能够在一切法里头看破放下了,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真法界就在现前。一切都看破放下,你马上就成佛作祖。
42.多念念《金刚经》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你就会觉悟。
43.觉悟整个人生是梦,梦里还争什么?梦里还有什么得失?梦里还有什么放不下?梦里还有什么看不破?
44.佛经里常常教我们作“如梦如幻”想。人生如梦,真的是这样子!
45.在梦境里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华严》四无碍法界,不思议解脱的境界,觉了就是这样子。
46.觉悟人生如过客,世间如旅舍,是真正的福报,真正的清凉自在!
47.要看破,要放下,永远做个无事的人!心里没有事,身也没有事,你说多快乐!
48.好事不如无事,无事才快乐,我是把我一生怎样幸福快乐的秘诀,都传授给你们!你们如果要能够照办,一定快乐,一定幸福!

看破:明了世间无常,一切法了不可得。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

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放下不是把工作放下,不是把责任

放下,是把心里的妄念放下,烦恼、忧虑、牵挂放下 

 什么是性命双修?通俗的说,命指的是身体,性指的是心。有人说“性命双修”不是佛家的,佛家没有性命双修。你错了,佛家没有性命双修这个名词,但不等于没有性命双修这个事实,恰恰相反,佛家的性命双修更加伟大,而且不会出偏差。为了不和人们通常观念上的性命双修相混淆,我们就用“身体”和“心地”来代替性和命,用身心双修来代替性命双修。

    身体,身修。身体是气化的产物。在中医学上,“意者,气也”,换句话说,修身就是练气,而练气就是修意。意为气之帅,意能生气。意分为静和动两种状态,动是为了用,静是为了养,因此,所谓的练气、修身、修命、修气脉等等,事实上都是在意上用功,而修意之核心就是一个“静”字。佛家的观呼吸,最重视的就是“静”,不静就无法使呼吸平稳,呼吸平稳后自然就能够气沉丹田,而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守丹田。如果意不静而去刻意死守丹田,反而会导致气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因此,修身一定要在“静”上下功夫,以“静”为根本,千万不要在“气”上用功,这是因为“意为气之帅”,如果意混乱,那么混乱的意会领导着气四处横冲直撞,产生一系列病变,甚至会有生命危险,那是你根本无法控制的。相反,如果一心一意在“意静”上用功,自然会气机充盈,气机会循着自己的运行轨道,

达到休养生息的目的,正所谓大道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以佛家为了“意”静,花费了大量篇幅,让人们看破放下,可惜许多修行人却不知道看破放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座上的功夫,反而不听从佛陀的教诲,不重视静坐,从而连一个基本的身体好都做不到,更谈不上身修,到了老年,一身是病,正念颠倒,意识昏昏,何谈心不颠倒,意不散乱?

   再谈“心”地。这是修行的根本,因为心外皆是幻,身体也不例外,如果只重视身体而不重视心地,到头来必然两手空空,毫无意义。要知道修身的目的是为了修心,是在为修心打基础。上面说修身的根本是在“静”,那么修“心”的根本是在“观”。修心绝对不能守静,因为静是意上的功夫,守静虽然能使你暂时保持一个不起念头(指的是其他杂念,因为“静”其实也是一个念头)的清净美好状态,但是不解决生死,因为意有动静两种状态,它和睡眠一样,到了一定时候就必须醒来,静到了一定时候就一定会动起来,这就是静极生动,使心乱起来,不能常住。修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心常住快乐,不能常住的短暂的快乐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因此,用佛陀所教的各种观法,证悟真心,常住真心,常乐我净,这是修行的根本。

    如果一个人身体很好,各方面都很健康,那就完全可以舍弃修身这个阶段,因为修身的根本在意静,而如果能证悟真心,常住真心,那就能让身体不受干扰,达到休养生息。人为什么会身体不好?那是因为意不清静,使身体无法得到自然恢复,所以才人为地追求静,人为地来恢复身体的健康,这就是修身养命的实质。证悟真心后,从根本上断掉意根,这样身体就更加不受干扰,因而会恢复的更好。有人会说那何必管身体的好坏呢?恰恰相反,一个人身体不好,气机紊乱,根本就不可能使意静下来,因为意和气是一体两面的,是一回事,身体不好,直接导致意的散乱,所以身体是很关键的。一个人如果能够让身体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最好是能达到婴儿的状态,那么他就很容易入静,也就很容易入定,因为入定无非是入静的更高境界而已。入定是开悟的基础,散乱心是根本不可能开悟的。而入定,一定要保持一个好的身体,最好是达到婴儿状态,这也是佛陀极其重视禅定的原因。佛陀告诉我们“非诵即禅、非禅即诵,佛事门中无二事”,可惜今天这个末法时期,所谓的修行者连这个最根本的教导都扔掉了,何谈修行?装装样子而已。在各种禅定方法中,佛陀尤其重视观呼吸,因为观呼吸最能恢复身体,是身修的最好方法,这也是南传佛教把观呼吸称为两个甘露法门之一的原因。

   在修身方面有一些技巧需要掌握:

   不可着相         

首先,不可把注意力过分放在气脉上,要知道第一个修身的修行人其实根本不知道有气脉这些东西,他仅仅只是在入静,正因为意静,从而达到了气生、气养,使身体得到休养生息,身体自然而然恢复到一个高层次的平衡状态,为进一步入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要刻意去找穴位,因为静到一定程度,穴位会自然跳动,你会准确地知道下一个穴位在哪里;不要追求气的运动,因为气的运动是低层次的,真正高层次的是“暖”,你的身体会被一种“酥暖”所包围,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时要知道这种“酥暖”也是“意静”的产物,不可舍本逐末,要在“静”上下功夫;气在运动中,有时会象火山喷发一样激烈,这时仍然不要执着,要一心一意于静,静观其变,不加干涉;以上这些是身体上的境界,因为身体如幻,所以这些身体的境界也不要执着。其次不要执着心上的境界,稍有静的功夫,就会得到天眼、天耳通达,你会看到许多美好的境界,听到许多微小的声音甚至是别人心里说话的声音,这也不要执着,因为真心之外别无一法可得,这些都是意的产物,意是空幻的,所以这些都是空幻的。以上这些身和心两方面的相最终都是要破的,现在之所以追求静,那仅仅只是为了让身体达到一个稳定状态,为以后能够顺利入定、次次入定、瞬间入定甚至经常处于定中打下基础,而入定又是为了进一步开悟打基础,了解这些,方不至于舍本逐末。

 和睡眠结合起来修          

有人说“平时太忙,没时间修行”,其实能和睡眠结合起来修行,时间就完全够用了,更何况专心致志的工作其实也是修定。我们平常人是怎样睡眠的呢?那就是他会为了睡觉而睡觉,夜半醒来,已经清醒了,但看看外面,天还没亮,于是就继续睡。这种睡眠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久卧伤气,经常躺卧在床上的人,必然会消耗气血。即使是住院病人,在身体条件稍微许可的情况下,护士就会让他下床锻炼,因为这样有利于气血的尽快回复;二是长睡伤神。睡眠时间过长,首先会出现手脚心热,身体出汗,困倦乏力,尤其严重的是头昏脑胀,越睡越想睡,处于一种连续的昏沉状态。这一点对修行尤其不利。因此,要用阶段性的短睡代替一次性的长睡。以吉祥卧的姿势躺在床上,然后观呼吸,就这样自然而然的入睡。夜里醒来,如果觉得自己很清醒、很轻松,那就坐起来观呼吸,尽可能的延长时间,因为这时候是练习禅定的最佳时间。刚开始禅定的人,坐了一会儿就又昏沉起来,那就继续躺下观呼吸,任其睡去,只要头脑里不失观呼吸这个正念,那么在早上这段时间你极有可能证到睡眠中观呼吸,睡眠中观呼吸其功效是很大的。初学禅修,会觉得这样容易导致睡眠不足,那就在白天抽时间,坐着打盹,哪怕是十分钟也行,因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禅修者,即使是这十分钟, 其休息的质量也会远远大于睡几个小时。如果你能经常这样,不是为了睡眠而睡眠,一有空儿就修,你将会很快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的禅修者,你将告别昏沉------睡眠,因为真正的大修行人是没有睡眠的,虽然表面看上去他在睡觉。

    总之,佛家的身心双修是更稳妥更有效的性命双修,因为它抓住了根本,那就是“意静”,持续的意静使身体达到一个高层次、高境界,从而为进一步证悟真心打下坚实的基础。佛陀时期为什么那么多证果的人,那是因为他们能够听从佛陀的教导并且严格按照佛陀说的去做,意不散乱,心不动摇,如此这般,不证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