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月山谷廖弟广场舞:伯夷和叔齐,首阳山上的慷慨悲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9:21:13
 伯夷和叔齐,首阳山上的慷慨悲歌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两个人,他们不是孪生兄弟却胜似孪生兄弟。兄弟俩不仅外貌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都是大帅哥,而且思想、言行也很一致,他们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在同一张床上睡觉,出去的时候勾肩搭背,总之他们都是对方的影子。史书上记载,凡是哥哥做过的事情,弟弟都参与了,所以为了方便叙事,后来的史学家和作家在写文章的时候都习惯性地把他们放在一起,当做一个人。这就是商朝末年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伯夷是哥哥,叔齐是弟弟。

  兄弟俩是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他们并不是天生的隐士,只是在商朝灭亡的时候他们才选择隐居这一条道路,隐得很决绝,隐得很极端。兄弟俩用薄弱的身躯挡在了武王浩浩荡荡的大军前,叩马而谏,险些丧了命。武王当然不会听他们的,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把商朝灭掉了。兄弟俩也不听武王的,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

  孤竹国的王子

  关于伯夷叔齐兄弟的身世,史书上没有多少记载,只说他们是孤竹国的王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二也不知道姓啥名啥,估计被司马迁先生抛到脑后了。

  孤竹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这名字听起来似乎挺有诗意的,那里应该是一个到处都是竹子的地方。而事实上,孤竹国并不盛产竹子,它到底在哪里有很多争议,争议比较大的是,有的人说它在今天的辽宁一带,有的人说它在今天的河北卢龙一带。河北卢龙还利用伯夷和叔齐的号召力,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捞得不少外快。

  根据伯夷叔齐兄弟后来步行去周部落投靠周文王的史料推断,孤竹国在现在的河北卢龙一带的可能性更大些。因为当时的周部落就驻扎在陕西,从河北步行去陕西可能性较大,从辽宁步行到陕西,以当时兄弟俩的老弱之躯,也实在忒远了点。不过,或许历史上根本不存在孤竹国,只不过是司马迁先生为安置伯夷和叔齐兄弟俩而虚构出来的国家。孤竹国这个名字别有深意,他隐含了司马迁先生对伯夷和叔齐兄弟俩的热爱和钦佩,司马迁先生把他们比喻成孤竹,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人理解的孤独的却始终坚持自己志向的竹子。真难为了司马迁先生。

  有没有孤竹国,孤竹国在哪里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了伯夷和叔齐这两兄弟,孤竹国就有了灵魂。

  孤竹国山清水秀,很适合养生,所以孤竹君,也就是伯夷叔齐兄弟的老爹活了很长时间,史书上记载当伯夷叔齐兄弟步入老年的时候他才把国君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那时候老的概念大概是五十岁以上。

  幸好孤竹君有伯夷、叔齐这样的儿子,才避免了改朝换代所带来的流血冲突,哥哥伯夷不想做国君,弟弟叔齐也不想做国王。

  问题来了,孤竹君偏偏就喜欢这两个儿子,那个不知姓啥名啥的老二倒是想当国君,可是老爹却看不上。老二跑到老爹那里拍马屁,顺便探一下老爹的意图,孤竹君老了却并不糊涂,他知道老二只是一个饭桶,把国家交到他的手上还不被他坐吃山空?孤竹君啥也没说,只是叫老二去通知老大、老三,到他跟前来,他有要事宣布。

  老二心想:莫不是老爹要当着三兄弟面宣布自己做他老人家的接班人?于是,老二喜滋滋、屁颠屁颠地去通知哥哥和弟弟。

  当三兄弟站在孤竹君面前的时候,老二开始郁闷了,完全不像他想的那么回事嘛!老爹夸奖了伯夷,又夸奖了叔齐,唯独没有夸奖老二,还说了老二一箩筐坏话。老二气得直跺脚,也不管什么父子礼节了,拂袖而去。

  现在就剩下伯夷和叔齐兄弟俩了,老爹直截了当地说:“你们看着办吧,谁来接我的班?”

  伯夷说叔齐好,叔齐说伯夷好,老爹看兄弟俩推来让去,表面上无动于衷,心里却欢喜得很,哈哈,俺孤竹国有救了!

  但没多久孤行君开始为难了,两个都是自己的所爱,选哪一个好呢?   选哪一个都不好,不选又不行。伯夷和叔齐还在推让,孤竹君灵光一闪,一拍桌子一锤定音:“你们推来推去,推到啥时候?俺可等不及了,既然你们都不想当国王,那么就由天来决定吧!”

  由天来决定?伯夷、叔齐吃了一惊。

  是的,他们的老爹想出了一个妙计,他让两个儿子抓阄!

  这或许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可是到了他老人家这里就不可笑了,他把抓阄当做了天意,因为反正谁当国王他都乐意,只要不让老二当上国王就可以了。

  这一抓就让老三叔齐抓到了,老爹恭喜他说:“下一任国君就是你了!”

  但叔齐却高兴不起来,他都活了大半辈子了,从来没有想过当什么国君,他觉得他现在的生活状态挺好的。另外,他认为与他大哥伯夷比起来,在治国方面大哥要远胜于自己,大哥没有当国君,自己却当上了,他心里很愧疚。

  被立为世子之后,叔齐心中就像压了一块石头,眼看孤竹君在人间的日子不长了,他得在老爹死之前把这块石头抛掉才行。于是,他去找大哥伯夷,让伯夷代替自己做孤竹国的国王。伯夷也不想做,他捂住耳朵不听,说:“这是老爹下的旨意,我们怎么能够随便更改呢?”

  终于,孤竹君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叔齐要继位了。

  叔齐急得团团转,这可怎么办才好?无奈之下他又找到大哥伯夷,恳求说:“哥哥啊,你就替我当了这个国君吧。弟弟我没有才能,挑不起这个重担啊。”

  伯夷说:“弟弟啊,不是哥哥不帮你。你也知道,哥哥不是那样的人,和你一样治理不好国家,更何况这是天意要你当国君呢!”

  伯夷不答应,叔齐就天天去骚扰大哥。大哥终于忍无可忍,也为了让弟弟死了这份心,安下心来当好国君,他决定离开孤竹国。

  这天晚上,正当伯夷收拾行李的时候,叔齐又来了。他看见这一幕,惊问道:“哥哥,你要去哪?”

  伯夷先生说:“我要离开孤竹国。”

  叔齐抓住哥哥的手,老泪纵横地说:“哥哥要把弟弟一个人抛弃在这里吗?如果你真的要走,我跟你一起走!我做不了国君,让老二来当吧!”

  伯夷感动地说:“如果弟弟真这么想,那就跟我一起离开吧!我们去远方寻找我们理想的世界!”

  叔齐点了点头,就这样,叔齐又把王位让给了老二,跟着大哥伯夷离开了孤竹国。然而,史书上并无记载:这时候,他们的老婆在哪里;他们的儿子在哪里;他们是抛妻弃子呢,还是携妻带女?

  兄弟俩要出国了,他们有点兴奋。当他们跨出国门的时候,却茫然了,去哪好呢,哪里才是理想中的世界?

  叩马而谏

  他们决定投靠一个圣人,这个人心地非常善良,对老人非常好,在他的部落建立了很多安居处所,去投靠他,在他的地盘安度晚年应该没错。

  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西伯侯姬昌,他集大智慧与大忍耐于一身,成功地“钓”到了姜子牙。在被纣王囚禁的日子里,被迫吃下纣王用他亲生儿子的肉烹制的肉汤,据说他吃下去后,大吐特吐,吐出来的东西变成了小白兔,向他拜了一拜,就蹦蹦跳跳地走了。姬昌后来靠献美女和财宝才得以归国。姬昌出狱后就决定推翻纣王的暴政,虽然他没有亲自报仇雪恨,但他的儿子姬发是好样的,替老爹报了仇。纣王自焚后,姬发向已经烧焦了的尸首连射了三箭,还不解恨,又用剑把尸体砍成数段,砍下脑袋,悬挂到大白旗上让老百姓砸鸡蛋。姬昌死后,被追称为“周文王”。

  姬昌生前,他领导下的周部落驻扎在陕西岐山一带,从孤竹到岐山可谓千里迢迢,古时候又不像现在这样,没有飞机、火车可坐,更何况伯夷和叔齐又老了,骑不了马,只好步行。于是,兄弟俩一边游山玩水,一边走啊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天,终于走到了陕西岐山。    可是,他们脚步刚站稳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姬发要去讨伐纣王。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是这样的结果。当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原本打算返回孤竹国,但是他们最终决定为了自己的志向以身犯险。

  于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场景上演了:当时伯夷叔齐兄弟还在路上,周武王姬发也在路上。伯夷叔齐兄弟是势单力薄的两个老朽,而英姿飒爽的姬发骑着高头大马,身后跟着几十万大军。伯夷叔齐兄弟鼓足了勇气,一个箭步冲上前去,挡在姬发的面前,拉住姬发座骑的缰绳,激动地说:“你刚刚死了老爹,还未安葬,就大动干戈,你这样做算是孝顺的儿子吗?不管怎么说你都是纣王的臣子,可你却以臣子的身份谋害国君,你这样做算是仁吗?你这样不仁不孝的人有什么资格统治老百姓呢?纣王残暴,但你敢打保票你以后不会像纣王那样残暴吗?”

  伯夷叔齐兄弟说出的这一番话,司马迁先生称之为“叩马而谏”。姬发听了兄弟俩的一番话,一愣一愣的,不知道如何作答。而他的侍卫早就看不惯了,你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糟老头子,竟敢如此对大王说话!不容分说,拿着长矛就向兄弟俩刺去。眼看兄弟俩就要一命呜呼,这时候一个人站出来,大喝了一声:“住手!”

  这一声威喝挽救了伯夷和叔齐的老命,发出这一声威喝的人也是一个老头,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不怕打仗却怕老婆的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

  姜子牙对姬发说:“大王,这两个人千万不能杀啊,听说他们是很讲仁义的人,杀了他们你就失去了仁义,失去了仁义也就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就失去了天……”

  姬发大手一挥,不耐烦地说:“够了够了,别啰嗦了,不杀就是了。”

  于是大军继续前进。伯夷和叔齐兄弟太渺小了,在当时的人看来,他们此举简直荒谬至极。武王革命,替老百姓除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举双手双脚赞成都来不及呢!你这两个糟老头子跑上去瞎掺和什么,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离开的时候,姜子牙意味深长地看了伯夷叔齐兄弟一眼,但姜子牙吃力不讨好,他得到的是兄弟俩的白眼。在他们看来,讨伐纣王,如果姬发是主谋的话,你姜子牙就是帮凶。别以为救了我们就脱得了干系!

  于是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问题遗留了下来:伯夷叔齐兄弟叩马而谏是对还是错?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下面这两个问题:姬发为什么要讨伐纣王?伯夷叔齐兄弟为什么要叩马而谏?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吧。姬发可不是吃饱了撑的,把战争当成过家家游戏。姬发讨伐纣王,是因为纣王被一个美丽的女人搞晕了头,分不清东南西北,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老百姓叫苦不迭。这个美丽的女人就是妲己了,传说她是狐狸精变的。这位妲己到底有多美?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

  商朝灭亡了,纣王被烧死了,妲己会被怎么处理呢?据说她想靠美色诱惑老年才俊姜子牙,可惜她选错了对象,如果换做纳兰秋这样的青年才俊很有可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可是姜子牙已经老啦,志不在风花雪月,于是他决定把妲己斩首。

  在刑场上,妲己哭得是梨花带雨,那勾人心魄的媚眼,那风情万种的身段,那肝肠寸断的哭声,使得刽子手全身酥软,连握刀的力气都没有了,换了几个刽子手都是一样。姜子牙只好亲自前往,可是他阁下也被妲己的美貌弄得头晕目眩。最后,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用一块黑布把妲己的花容月貌遮盖起来,眼不见心不乱,然后举起刀,咔嚓一声,玉头落地,一代妖姬,从此魂飞魄散。

  商朝就是这样被一个女人搞垮的,这是当时很多人的观点。但是妲己却叫冤,为什么一巴掌全打到我的脸上啊。明明纣王自己是个色鬼,要怪就怪他好了。不管怎么说吧,基于以上背景,民众的舆论都倒向讨伐纣王这一边,他们关心的不是讨伐不讨伐的问题,而是讨伐速度的问题。老百姓都恨不得把纣王碎尸万段。    我们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伯夷和叔齐为什么要阻止武王伐纣呢?伯夷叔齐兄弟也不是吃饱了撑的,他们既没有疯,也不是神经错乱,更不是老年痴呆症发作了,其实他们的心里比谁都清楚。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

  伯夷叔齐兄弟反对的并不是武王,武王是一位英明的君主这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他们反对的是以暴除暴这种方式。他们已经意识到,权力是一切祸害的根源,尤其是没有任何管束的权力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场流血冲突,为了争夺王位,父子反目,手足残杀,有多少无辜的生命死于非命。

  正是看不惯这种争权争国所带来的灾难,伯夷叔齐兄弟才以实际行动来实践他们的理想,让权让国,所以他们都不当国王。伯夷叔齐兄弟希望社会有序地发展下去,即使非改朝换代不可,也可以用温和的方式进行,不要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一场大毁灭。今天武王讨伐纣王,但谁能保证武王或者武王之后的统治者在权力的驱使下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暴君呢?变成暴君之后,另外的人又用暴力推翻暴君的统治,然后过些时候又被别人推翻,如此恶性循环下去,社会还有什么进步可言?

  然而当时有这种思想的人,除了伯夷叔齐兄弟再无他人,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们的反暴力思想是很有价值的。伯夷叔齐的思想超越了前人,但在当时却没有人理解他们,所以司马迁先生把他们比喻成孤独的竹子。

  好在他们并不是孤军作战,伯夷有弟弟做伴,叔齐有哥哥做伴,在彼此的鼓励下,他们越战越勇,最终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饿死首阳山

  武王伐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当老百姓欢呼雀跃的时候,伯夷和叔齐却在屋子里默默地流泪,他们万万不能接受的现实终于发生了,他们突然觉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不明白的是,到底是这个社会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抛弃了这个社会?

  陕西是呆不下去了,因为新的王朝——周朝的首都就在镐京,那么该去哪呢?他们又一次感到茫然,这一次茫然比上一次来得更猛烈。

  伯夷叔齐兄弟一边茫然着,一边上路了。《史记》上说,他们来到了首阳山,在那里隐居了下来。首阳山在哪里?首阳山在今天的山西永济,一个离镐京很远的地方。为什么要选择首阳山而不选择更远的地方,再或者回到家乡也行啊?也许首阳山那里是商朝遗民聚集的地方,他们发誓不与周朝为伍;也许原本想回家乡的他们在途中听说孤竹国也已经归顺了周朝,于是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此,伯夷叔齐兄弟成为真正的隐士,首阳山也因为兄弟俩而增添了许多悲壮的色彩。

  隐居的当天晚上,哥哥伯夷和弟弟叔齐彻夜长谈,这可以算是一次历史性的谈话。

  哥哥伯夷说:“弟弟啊,为了与周朝彻底划清界限,哥哥我不想吃周朝生产的粮食,你呢?”

  弟弟叔齐说:“如果这能够表达我们的志向的话,我一切听从哥哥的。”

  民以食为天,伯夷和叔齐不吃周朝的粮食,那他们吃什么呢?

  司马迁先生告诉我们,他们挖野菜充饥。这种又苦又涩的野菜叫“薇”。在首阳山薇菜是兄弟俩唯一可以食用的野菜,其他的不是有毒就是难以下咽。

  每天都吃这样的野菜,可想而知,伯夷叔齐兄弟很快就瘦成皮包骨了。伯夷叔齐兄弟把吃饭当做一种痛苦的煎熬,当做一种历练。为了减轻痛苦,他们在吃饭之前都要唱一首歌,唱完歌后他们的心情就会很好,心情好的时候吃嘛嘛香。

  这天,他们正唱着歌呢,外面突然来了一群吵吵闹闹的人。

  伯夷和叔齐非常惊讶,会是什么人呢?自打隐居在这里,他们已经好久没有来客人了。

  难怪这么热闹。原来是他们的兄弟,现在的孤竹国国王派人来看他们了,当老二听说哥哥和弟弟在首阳山靠挖野菜充饥时,唏嘘不已,派人送来一桌子美味佳肴,那个香气啊直往鼻子里钻。可是,他们俩却无动于衷,继续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薇菜。    来人见状忍不住说道:“二位大爷,你们就吃点吧,小的我也好回去交差啊。”

  伯夷叔齐兄弟说好啊,于是,拿起一盘菜倒去一半,说:“看,都吃这么多了,你们可以回去交差了。”

  来人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回去复命去了。老二听了差使的汇报,左想右想也想不通,哥哥和弟弟为啥不吃周朝的粮食呢,难道周朝的粮食没有商朝的粮食好吃吗?这个问题困扰得他睡不好觉,于是他决定给足哥哥和弟弟的面子,亲自去看望他们,如果有可能的话请他们出山,回到孤竹国帮助他治理国家。

  老二不愧是老二,简直就是“二百五”了。国王的位置本来就是伯夷和叔齐兄弟让出来的,他们连一把手都不愿意做,难道还会做二把手不成?再说了,孤竹国已经归顺周朝,而伯夷叔齐兄弟早就发过誓,不与周朝为伍,他们怎么可能再回去呢?果然,老二又碰了钉子,伯夷和叔齐一口回绝了这位风尘仆仆而来的亲生兄弟。

  老二不明白了,大声抱怨说:“你们这是为啥啊?你们这样活着有啥意思啊?”

  伯夷和叔齐说:“我们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我们过得很快乐,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信念。只要这个信念不灭,天冷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暖和,肚子饿的时候我们也会觉得很充实。”

  老二问:“啥信念?”

  伯夷和叔齐向他招招手,“你过来”,老二走过去,竖起耳朵,伯夷和叔齐说,“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告诉你你也不懂,你还是回去吧。”

  无奈,老二只好回去继续当他的国王,很快就把他的哥哥和弟弟忘记了。

  伯夷叔齐兄弟继续隐居在首阳山,继续挖野菜充饥,他们过得很辛苦,也很幸福。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勇敢地走下去,无论有什么样的结果,甚至牺牲生命也无怨无悔。

  这一天,一位上山打柴的农妇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把自己带来的两个烧饼,分了一个给伯夷叔齐兄弟俩。这个烧饼对很久没有吃五谷的他们来说诱惑力实在太大了,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不断地吸引着他们,并热情地向他们发出呼唤:快来吃我啊!我好好吃的喔!

  但是兄弟俩还是忍住了,谁也没有去接农妇递过来的烧饼。

  农妇叹了一口气,没有再坚持,三下五除二把两个烧饼都吃了,打了一个饱嗝,无意间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像一把匕首深深地刺进兄弟俩的胸膛,最终要了他们的性命。

  农妇一边打饱嗝一边说:“真搞不懂你们啊,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却吃周朝的野菜,这算怎么回事嘛。”

  就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伯夷叔齐兄弟却感到如泰山压顶,让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

  他们现在才意识到,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可是这普天之下,有什么不是周朝的呢?

  他们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向周朝妥协或者以死明志。

  他们选择了后者,伯夷忧伤地看着弟弟叔齐,说:“弟弟啊,我打算不再吃野菜了,直到饿死。如果你不愿意追随我去,你可以选择离开这里。”

  叔齐也用同样忧伤的目光看着哥哥:“哥哥啊,我们这一辈子都在一起,难道死的时候就不能在一起吗?”

  于是,兄弟俩啥也不吃了,他们开始绝食。几天后,他们永远地躺在了首阳山上。死之前,他们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合唱了一首悲伤的歌曲:“北风真凉啊登首阳,采摘薇菜啊充饥肠。以恶易恶啊逞凶狂,不知其错啊在何方。唐尧虞舜啊去天堂,兄弟二人啊归哪乡?呜呼哀哉啊命不长,哀哉呜呼啊人将亡。”

  荀子说伯夷和叔齐的名声与日月同辉,一向吝啬赞美的孔老夫子也毫不犹豫地把“古之贤人”这一顶帽子戴在了他们的头上。

  伯夷叔齐兄弟的行为具有诗意的光芒,从叩马而谏到采薇而食再到绝食而亡,伯夷叔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他们这么做并不是为了流芳百世,他们只是在坚持自己的信念、自己的独立人格,坚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坚持是需要勇气的,这也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东西。现代人往往随波逐流,一味地顺应外界,从而丧失自我。虽然我们吃得比伯夷和叔齐好,穿得比伯夷和叔齐暖,可是我们却活得比他们累,因为我们忽略了最根本的一点:我们没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