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区小学排名:阳山上最古老的寺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07:30

清《浒墅关志》载:文殊寺在阳山东文殊岩下,岩又名观音,长云、韦驮二峰在其后,晋支道林创,道林弟子屿云海禅师遗塔在其处,寺后有巨人迹,寺中有香炉石,高数丈。

《浒墅关志》的记述,告诉人们文殊寺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支道林(314——366),名遁,东晋著名高僧,曾与谢安、王羲之交游,好谈玄理,为佛教般若学“即色是空”的积极倡导者。支遁和尚二十五岁出家,卓锡吴中的第一站就是阳山,当时叫秦余杭山。吴中诸山多有其遗踪可寻。

去文殊寺,可从浒墅关开发区内嵩山路西行至环山路,经山神湾右折而西,至山脚处有一地名唤四平场。四平场再往上,路右有土地祠遗址,一奇石卧于路左,形似黑褐之灰,俗称灰堆石,行人至此可坐石小憩。复前行径至山转折处原有古亭,久圮。再右折前行,绕至峰后侧才渐复向左上行,当地乡民称这里谓“大转弯”,大转弯处山路既窄又陡,行人需注目慎步。在大转弯处观文殊寺所在角度最佳,见巨壁似削壁倒立,险要之极。待走尽大转弯,再曲折沿“之”字形山道上行数分钟,即至通向文殊寺之平道。平道向左,道旁原有石观音造像一尊,造像置于一石龛中,上镌明万历十三年弟子徐古怀立。像高二米,与遮掩之石龛都系青石雕凿,精美绝伦。旧时乡民游客、佛门信徒进文殊寺,均需先向观音塑像行叩头之礼,以示虔诚,然后再南行进入文殊寺。

文殊寺依托观音岩而构,殿庑高险,重檐翼然,有悬空寺之誉。观音岩下有龙池一潭,池水清澈见底,池中游鱼怡然悠哉,人称文殊泉。寺前靠观音岩下有古井一口,深不见底,据前辈传说,寺中小和尚为试井之深浅,连搓了三天三夜的草绳,悬以石块,也未荡到底,旧称“不枯井”。

观音岩壁立百仞,横亘百丈,仰首而望,帽掉而目惊,但见悬壁呈阴罩形突出向上,壁上苔痕斑驳,古树藤萝直挂垂落,人立壁下,有恐岩石摇摇欲坠之惧。

寺东侧地势更为险要,两巨大石台耸突于绝壁之上。一台旧有古桂二株,方可四五丈,人坐其上,可极目远眺山东平畴千里,城廓依稀。此台名桂花岩,明释海融《偕陈太史桂花岩待月》诗曰:

桂台通石壁,世味不相侵。

月到花心冷,人狂酒兴深。

鹪鹩高树宿,蟋蟀断岩吟。

漫理无弦曲,跏趺默会心。

另一台“前临深壑,势若千仞,令人莫能下视,昔有人好西方者,于此舍身,故名舍身(台)”。(《阳山志》语)

文殊寺僧房旁列之石壁,郁然苍峭,上有摩崖石刻数处,最赫然入目者,为“长云峰”三字,韩馨题。笔力瘦劲,极有古意。还有顾元庆的题刻,可惜皆因年代久远,模糊不清了。近代先贤李根源题的“文殊泉”仍清晰无比。让人遥思当年印泉老西山访古的旧事而神往不已。

由于地势险峻,风景绝佳,文殊寺在明代时就蜚声四野,明代大文豪吴宽游寺后赠诗一首给当时住山的释定鄂,诗云:

文殊兰若今何在,说在阳山箭缺傍。

入定不知风雨过,白龙应向钵中藏。

明代陈仁锡《观音岩看月介公至》诗云:

风前忽自笑,云外若为期。

忽报山僧至,山深知未知。

文殊寺的颓败毁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1958年大跃进时僧房旧址前两棵大银杏树被人拦腰锯断,至文革期间,当地山下生产队建仓库,又动用劳力把文殊寺的断垣残壁悉数拆除,细石残砖全部肩挑下山,石观音造像被红卫兵砸碎滚落山凹,无处寻觅。一代明寺,灰飞烟灭。

从挖掘旅游资源的角度看,文殊寺旧址蕴藏着巨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