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包子发面的方法:南方周末 - 外资政策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2:50:05
1978年至1991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来自于港澳台地区,以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为主。这一阶段的外资政策主要是198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政策内容以提供“超国民待遇”的优惠政策为主,且优惠水平比较高。在所得税方面,对外资企业实行了“免二减三”政策。
但是,外资出于谨慎的态度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直接投资,因此,这一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形式仍以借款为主。
1992-2001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第二阶段。1989年的政治风波导致了上世纪90年代初,对利用外资的批评出现了所谓外资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一时间,外资又开始在国门之外踌躇不前。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考察,表示“只要政权在我们手里,就不用害怕外资”,对外资的认识再次形成共识,是否赞成利用外资成为各级官员是否讲政治的表现。
至此,中国对外开放从进入过渡到扩大的阶段。外商投资大规模涌入,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以通用汽车、西门子、摩托罗拉、IBM为代表的全球500强大型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公司纷纷来华投资。
好景不长,1993、1994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20%,政府整顿未遂。外资成了引发通胀,冲击民族经济,吞没民族品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罪魁祸首,这掀起了又一次外资大争论。
争论最终以1998年的中共中央“6号文”出台而告一段路。
这一时期,我国利用外资的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规范外商直接投资也就成为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重点。
从1995年底开始,我国逐渐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所享有的 “超国民待遇”。1997年制定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了外商投资的领域,加强了以产业、技术引进和地区为导向的“差别性”优惠政策,将利用外资从单纯引进资金向技术引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的方向倾斜。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在外资政策上开始清理各项法律法规对接WTO。在一些行业取消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限制,给予国民待遇。但超国民待遇依然存在,并在2006年因为凯雷欲收购徐工一事引发了对外资影响中国经济安全的“引狼入室”的争论。
这迫使政府在2006年下发的 《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中,在表示要“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强调要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确保在战略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控制力。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出台了反垄断法和推动内外资两税合一。外资的超国民待遇政策开始逐步全面退出。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44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