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之恋小说:大石寨公社的记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6:34:24
(一)            ---------------  清澈的天空,广阔的视野      大石寨公社(现称大石寨镇)是我的第二故乡,自1969年5月至1979年4月,我在那里生活、劳动、学习、工作了十年。在那里经受了艰苦,也得到了锻炼。40多年过去了,现在还经常回忆起那里的生活,怀念那里清澈的天空,多样的气候,青青的山峰,绿绿的草原以及那平静流淌的河水,遂萌生了把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和经历客观的记载下来,作为对第二故乡的纪念。     大石寨地处大兴安岭山脉西侧边缘,属于浅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度从394米到952米。在那里工业不发达,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清澈透明,天空是蓝蓝的,显得非常高,太阳明晃晃的,辐射很强烈。      在大石寨视野很宽广,爬到半山腰或丘陵上,可以看到几十公里内的山峰。蓝天、白云、青青的山峰构成美妙的图画,让人们有天高地广,心胸开阔的感觉。      刚到生产队劳动的时候,一次在半山腰上,看到南面一座山峰很雄伟,我问一同干活的社员,那座高高的山峰是哪里,有多远,他们说那是大黑山,离我们20里不止,而远处的山都在50-60里开外。夏天在山上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高耸的雷雨云墙,看到向下飘动的雨幕,云和雨幕中的闪电,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降雨的范围和雨量的大小。      到了夜晚,繁星点点,天空广阔深邃,在加上夜天光背景下黑黝黝的山峦,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敬畏,胆小的人会感到恐惧。清澈的大气使北斗星、北极星、峁星团、都清晰可见。随着季节不同银河在天空中变换位置,牛郎星和织女星在银河两侧非常明亮。冬天夜里,猎户星座(当地人称为三星)在没有手表的年代就成了社员们掌握时间的工具。行星最多见的是木星,金星只有早上和傍晚才能看到。      夏日的一天晚上,我们在生产队的空地上聊天,饲养员田大叔说:早上的时候,东边有一颗星星向手电筒一样,发出一道光很亮,我们说应该是彗星吧。又聊了一会儿,该回去睡觉了,起身抬头无意中在北极星附近也看到一颗彗星,淡淡的亮度不很高,(如果在城市里,这样暗淡的天体是很难观测到的)彗尾弯弯的,有弧度,肉眼看上去有一尺多长,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彗星。过了几天生产队派大车给青年组拉柴禾,需要起早出发,天亮前我们也看到了饲养员说的那颗彗星,很亮,彗尾是直的,很像手电筒发出的光柱,比我们看到的那颗彗星亮很多。后来在报纸上看到有“池谷-关”彗星的报道,想必就是这颗彗星了。      上学的时候,我就对自然科学感兴趣,那时候看杂志上登有月球上环形山的照片,总恨不得自己也能看一看,但是那时没有机会和条件。后来到公社参加了规划组,从驻军那里借来一部军用望远镜,尽管倍数不高,只有7倍,用它只能看到月亮表面凹凸不平,在当时也让几个年轻人兴奋了一阵子。      回到城市这么多年了,大石寨那清澈的、蓝蓝的天空,辽阔的视野,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二)      -------------多变的气候         大石寨公社地处大兴安岭西部边缘,纬度高,温差大,地形多样。下乡十年来,见过许多山地小气候现象,有些在城市里是难得一见的。      山口的尘卷风 下乡刚到生产队时,注意到有些山口在无风或微风的天气时会出现璇风,带动尘土和枯树叶旋转飞舞,远处看像烟柱,低的有十多米高,高的有20—30米,看起来蔚为壮观。但持续时间都不长,少的一两分钟,长的也不过十分钟就会散去。一次我和社员去公社办事,路过的山口恰好刮起了尘卷风,近距离观察看到璇风的直径约3-4米,持续了几分钟时间。      我注意到山口旁有一堆小石块,就问是谁堆的,社员回答说不知道。后来我又注意到凡是有尘卷风的山口,都有一个石头堆,大小不等。又问过一些在山上放牧的牛倌、羊倌,他们也不知道是谁堆的。直到有一次去蒙族家庭做客,饭后谈论中又提及此事,家里最年长的老爷子告诉我说,那叫“玛尼堆”,与藏传佛教有关。他还告诉我除了风口外,有些丘陵的顶上也有“玛尼堆”,年代可能很久远了,他小时候就有,他也没见有人堆过。想必是先民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而为之。      眼前拉过的雨幕 气象谚语有一句说“夏雨隔牛背”说的是夏季的降雨范围小,界限明显。但实际生活中,却鲜有所见。我们就遇到一次,那是在1970年的夏天,我们和社员一同在村子的前坡地里铲地(耪地),当时见一块云飘过来,自西向东从前坡的山顶通过,遮住了阳光,顿时感到清爽。大家都在集中精力干活,副队长郝振林突然说,看!下雨了。我们抬头,只见前坡的山上,密集的雨线像一道道珠珠帘子一样,晶莹剃透,缓缓从眼前拉过,并逐渐向前延伸。而雨幕离我们干活的地方仅几十米远,看着眼前拉过的雨幕,听着沙沙的雨声,而我们的身上却没有一滴雨水。大家正手拄着锄杠观看,队长说躲雨吧,于是都回到了村里。又过了一阵我们干活的地方也下起雨来,村子离干活的地方仅一两百米远,前坡的雨很大,村里的雨却不大。原来以为在山区这种现象可以常见,但实际上,在大石寨公社呆了十年,如此近距离的观察雨幕仅见过这一次。      来到彩虹中  小的时候在雷阵雨过后见过彩虹,高高的挂在天上,非常艳丽,也很神秘。上自然课的时候老师讲过,彩虹是雨后阳光折射产生的现象,雷阵雨是产生彩虹的先决条件。我们在生产队干活时看过一次彩虹,而且不是在雨后,因此留下的记忆特别深刻。那是在夏天,起早在前坡干了一阵活,早饭后,队长领大家到前坡后边的山沟里铲谷子地。当翻过前坡山顶时,看到山沟里有一道彩虹。彩虹跨在山谷两边的山坡上,颜色鲜艳,光带微微向上有些弯曲,但是弧度不大。连接彩虹两边山坡上的草和庄稼也被映照的五颜六色。我们几个人一溜小跑到了彩虹边上,颜色依然鲜艳。我们干脆走进去,身上立刻也披上了彩虹。近距离看彩虹,宽度约有70-80厘米,似乎空气中有一层幕布,而彩虹象是在银幕上的投影。待了一会儿队长招呼干活了,我们又回到田间地头干活,一条陇的活干完后,回头再看彩虹已经消散了。收工的路上我还在想,当天早上没有下雷阵雨,连小雨也没有,可为什麽会出现彩虹呢?      龙卷风   下乡之前听说过龙卷风但没见过,下乡后在生产队劳动时有幸见过一次,龙卷风形状比较小,不是电影里描述的超级龙卷风。 那是7月下旬一天的下午,队长安排大家在村西边的地里栽洋白菜。大家用土篮装上秧苗,带上水桶扛着镢头来到地里。看到西北边乌布林大队上空乌云密布,翻滚的很厉害,好像要下雷阵雨。队长招呼快点干,赶在雨前栽完。大家忙起来,有刨埯的、有浇水的、还有栽苗覆土的。我们干一边还抬头看看云离这里还有多远。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看,那块云彩在转。我好奇地抬头看,在雷雨云前方靠南面有一个小云团,灰白色,似乎与整片乌云不是一个整体,这团云确实在缓缓地转动。过一会儿,云团底部出现一个奶头一样的凸起,中心部位比边缘转的要快,逐渐形成了一个漏斗。一个上年纪的社员说“龙卷风”。我看到漏斗云的边缘非常清楚,歪歪扭扭的向下延伸,很快就向地面扎了下去。由于隔着一道丘陵,无法看到龙卷风是否接触到地面。时间不长,也就十来分钟,漏斗又慢慢抬起来,收回到云里去了。而那个云团也停止了转动,与整片雷雨云融合起来,雨幕出现了而且颜色很重,看来雨不小。我们青年组的一个同学当天正好去乌布林大队办事,晚上回来时说:乌布林下午风雨大极了。      后来又谈及此事,村里的姜大叔告诉我,刚解放的时候,曾在不远的归流河上空看见过龙卷风,后来雨下过来竟然夹杂着小鱼。想必也是龙卷风所为了。      晴空霹雳与雷击  过去一说晴天霹雳就好像是作家用于形容的手法,直到有一天真的遇到了,我才相信自然界真的有这种现象。1978年的初秋,我是在归流河岸边的公路上见到的。那天天气很好,蓝蓝的天空上漂着几朵白云,归流河上空也有一小朵白云,云离地面不太高。突然间,一道耀眼的闪电出现在云朵和地面之间,紧接着听到清脆的霹雳声和从周围山头传来的回声,真是晴天霹雳呀!当时我都惊呆了,等回过神儿后我注意到了那块小云朵,它的高度约是宽度的两倍,与普通的云朵也没有什么两样,而且霹雳过后,形状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就缓缓地飘走了。我突然明白,雷电是能量的传递和交换,必须要有载体,可能那一小朵云就是载体吧。过了些日子,我路过前锋十二队,中午吃饭时谈及此事,在山上放蚕的社员说,那天他在山坡上的蚕场坐着,正好面对归流河上的那块云朵,所以看得非常清楚。他告诉我,闪电比一般看到的要粗,很亮,把蚕场的树都照出了影子,雷声很响,好像震得山也在颤动,他说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      雷击的事件听说过,经历却不多。1976年参加工作队到前锋十二队蹲点,有一次回公社开会,下午回到村里的房东家,看到睡觉的炕上有很多烧焦起泡的小铁棍,长短与火柴棍差不多。听房东说,中午遭了雷击。后来听社员们说,中午下雷雨,看到我们房东家院子里冒了一团大火球,响了一个炸雷。村子里离着几百米的老单家的广播线里也冒出一个蓝色火球砸到地上,还响了一个雷,把一个小孩子给震晕了。后来察看房东住房的位置,是村里的高点,而广播线架设的位置是最高的。广播线里冒出火球的老单家是村里的最低点。广播线是8号铅丝,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所以虽经雷击房屋并未受损,损失的只是广播线。听铁匠说,把铁融化了要1000度左右的高温,要让铁线融化起泡需要的温度就更高,可见雷电能量之大。      在大石寨公社十年,听说的气候现象还有很多,但因为没有亲身经历,不能妄录。本文所述都是亲身经历,现在把它客观的记载下来,与大家共享。  (三)                    -------------青青的山峰       大石寨公社的山很多,查1971年《大石寨公社第四个五年规划》中记载,全公社共有山头205个(指相对高差30米以上山头,包含与其它公社交界的山头)总面积共有565平方公里。山头虽然很多,但是在地图上有名字的山和沟却不多。只有前锋大队的大黑山、沙布台大队的尖山、和平大队的大砬子山、永胜大队的四角山在地图上标注了名字。山沟有名字的有永胜大队北部的大海勒森沟、小海勒森沟、永丰大队的二马沟。大石寨公社的山形特点大体上是西面坡度较为平缓,东面较为陡峭。      山之所以称为青山,是因为山上长满了植被。大石寨的山上长有多种树木,都是阔叶林,林业部门称为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柞树、桦树两种。山顶部主要生长白桦树,白桦树下边生长柞树。靠近山沟的地方分布着更多树种,有榆树、杨树、柳树,山丁子树,山里红树,山杏树、黑桦、水曲柳、老鸹眼,山上还分布有灌木,主要有冬青、沙棘、苕条(荆条)、杜鹃、欧李、刺玫果、榛柴等等,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树林各村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白音高佬、白音础鲁、乌兰吐雅、兴隆大队和南部的沙布台大队、永胜、永丰大队。      刚到生产队劳动时感觉很累,到休息时坐在山坡上,看着山上青翠的山林和在草地上悠闲吃草的牲口群,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身上的疲劳顿时减轻了许多。当地的社员都很纯朴,知识也很丰富,从跟他们的交谈中我们了解了很多山林的知识。      他们告诉我榆树有两种,一种是我们常见的榆树,当地称家榆,一种是山榆,树叶形状、开花、结的榆钱与家榆没有什麽太大的不同,区别主要在枝条上。山榆树的枝条是扁的,而且长得比家榆树的枝条长很多,社员通常用来编筐或拧搂柴禾用的耙裢子。桦树也有两种,一种是白桦,树干是白色的,表皮光滑,可以撕下树杆的薄皮,木质较软,弹性好,当地社员用来做锄杠等。一种是黑桦树,树干黑红色,也有曝皮但手撕不动,木质坚硬,当地木匠告诉我,黑桦是硬杂木,可以制作大马车的车辕,而白桦是软杂木可以制作家具。听说苏联西伯利亚有一种铁桦树,子弹都无法击穿,是不是指的黑桦树也未可知。      春天的时候,首先是山杏开花,带来春的气息,山杏不集中生长但分布很广,林中,丘陵,田边,房前屋后空地都有生长,点缀出山村田园风格。种地快结束的时候,山杏就已经长大,采来吃又酸又苦,真是名符其实的苦杏。等到成熟时,社员家的孩子们会成群结伙,说笑着到山上采集野杏,采得快的,一天可以收到一麻袋。不多日子,山上杏树的果实就会被采集一空,然后在院子里堆放几天,等果肉裂开后剥出杏核,晾干后到供销社交售。      随着气温的升高,山林里的山里红、山丁子、冬青、陆续开花,山里红开白花,一簇簇的,秋季果实成熟时,果实累累,果肉比我们常吃的红果薄一些,但味道是一样。山里红树在公社南部的沙布台大队分布较多,听说当年知青曾利用半天休工的时间上山采山里红,每人采摘了一书包。      山上分布最多的是柞树,也叫橡子树,秋天的时候结的果实就是橡子。听村里的老人说: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把农民的粮食强行收购走,然后配给人民混合面,就是用大量的橡子和农作物的秸秆与少量的变质杂粮混合磨成。由于橡子里含很多人不能消化的东西,人们吃了混合面难于消化,排便困难,多有生病者。柞树的用途很多,木材是柞木,木头材质坚硬,花纹很好,是很好的家具材料;柞树在山上枯死后,会生长木耳,甚至把柞树枝条编成院子的篱笆墙,在雨季有时也会生出木耳来;还有的柞树会长出猴头菇,当地社员告诉我们这是很贵重的山珍;柞树经过修整后还可以放养柞蚕,蚕茧是一些生产队的重要经济来源。      有山有树林就会有野兽,山上的野兽大多都躲避人类或夜间出来活动,平时很少见到。主要有野猪、鹿、狍子、野兔、狼、狐狸、桦鼠、田鼠、晏鼠、大黄鼠、禽类有雉(野鸡)、沙鸡、雕、百灵鸟、布谷鸟、蛇类有腹蛇(毒蛇)、虎斑游蛇当地认为是毒蛇,俗称野鸡脖子,身上长有暗红色的花斑,经查资料属游蛇科,无毒。还有翠青蛇等无毒蛇。有一次,永胜三队的天津知青在山上捡到一只与母亲走散的小狍子。听到消息后我们都去看,土黄色,身上有白色的小斑点,很漂亮,也不怕人。但是喂什麽都不吃,可能还没有断奶,放回山上肯定被狼吃掉,结果夭折了。野味大多数有土腥味,野兔的味道远不如家养的好吃。野猪也是如此,记得70年代时肉类紧张,快过年了公社食堂没有肉,公社派出所长带人上山打猎,费了一天多的时间打了一头野猪。过春节的时候我们这些单身职工就天天吃野猪的肉。公社食堂的大师傅告诉我,野猪没有骟过,所以腥臊味要重一些,另外野猪肉的肥膘(脂肪)溶点低,如果屋子热油脂会往下滴,而家猪的肉就没有这种情况。      当地社员很少到比较高的山头上去,主要是因为靠近山顶的陡坡上长着非常密的灌木和草,人经过时灌木的枝条会把衣裤刮破,各种带刺的草籽也会挂满裤子,因为工作需要,我爬到过一些较高山头的顶部,发现一般山顶部边缘陡峭,顶部面积较小,只有几平方米,勉强可以站下5-6个人,山顶的石缝中长着灌木和草。站在山顶上最令人感到心旷神怡的就是视野开阔,周围景色尽收眼底,春天、夏天满目青翠,如果对面山坡有放牧的牲畜,成群的牛、马、羊分散在草丛中,就宛若一幅天然的图画。秋季看这就更美了,树叶绿、黄、紫红夹杂相间,绝对比得了旅游区的好风景。人在山顶上有时会大吼几声,感觉一下周围的空旷,当时的感觉爽极了。      大石寨群山的结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石头山为主,全公社大部分较高的山都是这样的结构。另一种是碎片石与黄粘土的结构,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平、乌布林、乌兰图雅大队一带的丘陵。还有几个小面积的例外,如东方红大队的三队,离归流河不远。村子的蒙文名称叫忙罕,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白沙坨。村子后有个小山包,几十米高,山的结构完全是细砂,是优质的建筑用沙。再有永胜七队,原名石场屯,这个村后有座石山,是完全的花岗石结构,据说当初是由于石匠采石,逐渐定居形成村屯,村里有很多石匠。还有一处在呼和哈达大队,靠归流河两岸的山上由于石头里含铬,山上裸露的岩石都是淡蓝绿色的,呼和哈达的蒙文意思就是蓝色的石头。      大石寨山上的石头是一种资源,每一个大队都有一个采石场,在农闲时开采石块用于农田基本建设或社员建房的地基,院墙。公社也有一个采石场,在公社南部几公里的地方,供各大队作为搞副业开采,采出的石块直接在大石寨火车站装车,运往各地。  (四)             --------广袤的草原            我们下乡前对内蒙了解非常少,听给我们做下乡动员的军宣队领导介绍:我们要去的是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草原得名于呼伦湖与贝尔湖,那时候我们都爱唱《我爱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首歌。等真正到了科右前旗大石寨公社,看到的却是连绵的山峰和丘陵,在当地听到的更多的说法是科尔沁草原,我问当地社员草原在哪里,他们说山峰间的丘陵就属于草原,并且告诉我从我们所在的村子向西北翻过两道山就进入乌兰毛都公社,到那里山峰越来越少,主要是丘陵,再往西走丘陵也少了,进入真正的草原。后来知道乌兰毛都公社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占科右前旗总面积约三分之一,我们下乡的公社是草原的边缘。至于科尔沁名称的来历,问过许多当地社员都不知道。后来出民工时问了一个蒙族的高中生,他告诉我是古代部落的名字。我调到公社工作后,公社的蒙族干部包振生告诉我,科尔沁的意思是“优秀的猎手”。      没有下乡时对草原的认识只停留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词语上,六零年时还想,有那么多的草为什么不多养一些牛羊,缓解肉类供应的困难。到了农村后才知道并不是那么回事,原来牛羊吃的草种类有限,牧包要经常转场,草场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据大石寨公社1971年统计,大小牲畜(牛、马、羊)共有29,773头(只),其中牛马10,984头,羊18,789只,另外养猪8,978口。      原来只知道草地沼泽在南方,到农村之后才知道北方也有草地。原来两座山脉之间也有沼泽地,沼泽地上长满了茅草,形成一个个草墩子,当地社员称之为塔头墩子,底下是很深的泥浆。听社员说,泥浆再往下挖一米多深就是永久冻土层。沼泽地开垦出来的土地很肥沃,庄稼长得好,草也长得好。我在永胜七队蹲点时就见过水稗草等禾本科植物能长到两米多高。后来听农业部门的人说,沼泽地里含有腐殖酸,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春夏相交的时候,草原上百花盛开,十分美丽。记得下乡第一年,生产队派车给青年组拉柴禾,我们几个男生跟车,大车经过猛鸠山屯的时候大家闻到玫瑰的香味,而且越往前走气味越浓,沁人心肺。车走到大甸子边时看到一片野生的玫瑰花(当地社员称之为刺玫果),高度30-40厘米,花瓣单层,花粉红色,深浅不一。我们下了车走到玫瑰花地边,看到花瓣都被虫子啃食得很严重,有的花上还趴着正啃食花瓣的甲虫。车老板告诉说那甲虫叫班蝥,有毒。原本想采点玫瑰花,看到斑蝥也没了兴趣。      草原上常见的花还有山大烟花;花黄色,随微风摇摆十分妩媚动人,成片生长在草原和丘陵的坡上(此花在公园里叫虞美人花,红色。学名应叫罂粟,中药名字叫米壳)。百合花;鲜红色,花瓣细长,开花时花瓣向下反转,零星点缀在草原上。社员告诉我们百合的根可以吃,我们把百合的根挖出来,是球根(严格的说应该是鳞茎),擦干净尝一尝,微微有些甜味。很多农村的女孩子干完活会踩一些百合花带回家去,插在瓶子里养起来。百合花的根也是中药。黄花菜;花黄色,闻起来味道清香。没下乡的时候,家里吃打卤面都要放黄花菜(又称金针),见到野生的我们十分高兴。社员告诉我们,新鲜的黄花菜有毒,加工黄花菜要把花蕾摘下来蒸熟,再晾干才成。芍药花;花大且美丽,有白色的和粉红色的,与公园里见到的无异,零星分布在草原上,也是女孩子们采摘的对象。芍药的根茎是药材称为赤芍和白芍。桔梗花;蓝紫色的花种类不多,桔梗是其中花最大的,他在夏末秋初开花,花有喇叭口型前端有四个角的,也有五个角的,根茎是药材。当地社员告诉我们,把根挖出来洗干净放到酱缸里,腌好了可以当咸菜吃而且朝鲜族人最爱吃。石竹花;与我们天津周围见到的差不多,只是株型矮小、簇生、零星分布在草原上。除此之外,草原上还有很多药材,最常见的是防风,苍术,玉术,地榆,黄芩,远志,益母蒿等。草原上也有让人讨厌的东西,如狼毒花;是一种有毒中药,折断枝叶流出的白汁接触到皮肤就会红肿起水疱。巴枯牛花;虽然也是药材,但开花时有一股难闻的臭味,闻着很不舒服。还有荨麻;遍身布满了小刺,生长在丘陵的水沟旁,没人敢碰它一下。       一天在地里干活休息时,在草丛里看到一棵草,很粗壮,象韭菜。我问当时的队长王运祥这是什么草,他告诉我是山韭菜,我掐下一片叶子捻了一下,有浓烈的韭菜味。我又问他能吃吗?他说能吃,还说种到园子里就是家韭菜。我很高兴,发动同学们挖了一些山韭菜栽到了青年组的菜园子里,山韭菜还真活了,但是却又细又小,失去了山韭菜的粗壮。经请教社员才知道,新栽的韭菜伤了根,要在园子里培植一两年后才能长成正常的韭菜。      还有一次休息时,副队长杜兰桥抽了几下鼻子,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有香蒿,一边说一边往坡边上的草丛里走。我们几个跟着他走着走着渐渐地也闻到一股清香的味道。走了几十米,来到草丛中的一颗蒿子旁,说就是它了。我折了一截放到鼻子下闻了闻,是刺鼻的青蒿味道,并无香味。后来听社员们告诉我,香蒿要离开一段距离才能闻到香味,香蒿在当地主要是秋季晒烟叶时与烟叶混在一起,这样晒出的烟叶抽时才觉得味道好。      春末夏初的时候,草原上空经常会出现百灵鸟,有趣的是它不像其他鸟类往前飞,也不像鹰类在空中盘旋,而是振翅长时间在高空悬停,离地几十米高,叫声清脆悦耳,十分动听,给草原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听社员说,悬停高歌的百灵鸟下方会找到鸟巢,有一次我们还真找到了百灵鸟巢,仔细观察鸟巢,有巴掌大小,是用细小的草茎搭建而成,非常精美象工艺品一样,里边有四颗带班点的鸟蛋,不仔细寻找根本发现不了。我们没有破坏鸟巢,后来想可能百灵鸟的叫声没有那么浪漫,也许是有掠食动物如鼠、蛇接近鸟巢,百灵鸟发出警告或用叫声引开天敌的本能。每年夏天过后,小鸟长大了,就再也见不到百灵鸟悬在空中唱歌了。       秋天的时候有些孩子们会用套子去捉沙鸡,方法很简单,用马尾毛拴成活扣,另一边系在木棍上,带上一把粮食就可以了。天傍黑的时候在庄稼地里或草原上沙鸡出没的地方,把木棍插到地里,撒一些粮食,就回家了,等第二天天刚亮就去遛套子,沙鸡的头进入套子就挣不拖,越套越紧,每次都能捉到几只。当地社员称沙鸡为沙半鸡,每只约半斤重,肉质细嫩,在当时是难得的美味。      因为是半农半牧地区,还有山林。每到冬春季节,当地社员都十分注意防火。我在大石寨公社共十年,经历和听说的草原失火和山林失火共有四起。我经历的火情是1972年春天种地的时候,火是乌兰图雅大队知青用火不慎引起,随即蔓延到勿布林大队,所幸周围社员都赶来救火,被及时扑灭,烧掉草场面积七、八平方公里。同时勿布林大队社员为防火灾,点燃防火道,不慎又引起草原火,又烧掉三、四平方公里。还有白音高佬大队一名知青不听社员劝阻点火玩,引发山林火,火势很猛,把山上的鹰都烧焦掉了下来。另一次是前锋大队蚕场用火不慎引发山林火。所幸都被赶来的社员及时扑灭。后来公社为此发了通知,加强防火管理,以后就没有听说山林草原火灾了。      下乡第一年,夏末秋初的时候,生产队安排我看青,刚开始时,只是防止牲畜吃青苗,所以给配了一匹马,是个三岁口的小青马,脑门上有一颗白头心,长长的鬃毛长得很精神。我有幸成了青年组第一个骑马干活的人。为了不出危险,队长不让给马备鞍子。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兴奋,骑着马出村,嘴里哼着《智取威虎山》里的打虎上山,很惬意,回村后还把感觉讲给同学们听。其实骑马并不太舒服,两条腿要使劲夹住马的身子,马小跑起来颠得很难受,得慢慢适应。骑了三天,我屁股的油皮磨破了,疼得呲牙咧嘴的,可还得要面子,于是只是进出村子骑着马,到了山上就把马拴在石头上,宁可自己跑着去赶走偷吃庄稼的牲口群。四五天过后皮肤才长好,又能骑马了。骑了几天后发现马的瘠梁破了,这次不敢大意了把马放回群里养了一周,才又牵了回来。渐渐的我和马彼此之间都慢慢适应了,其间我从饲养员那里也学习了很多关于马的知识。比如说养马比君子,就是说要爱马,关心马,马才会对你好;马跑累了喝了冰凉的山泉水,一定要再把马骑出汗了,不然马就会得病;跑累的马不能拴在窝风的地方,要防止马受风等等。和马相处的时间长了,也就有感情了,每天上山喂马,给它梳理毛,帮它赶开叮咬的牛虻和马蝇,有时小青马会表现出对人类的亲热,它会把头靠近你,或在你的身上蹭,舔你的手。在山上不用牵着,你在前面走,它就会跟着你走。最神奇的是有一次羊群进了谷子地,我没有骑着马去赶,而是把缰绳绕在他的脖子上,拍拍马屁股,它自己就去把羊群给圈了出去,然后一溜小跑回到我的身边。有时与山上放牧的牛羊倌在一起,分别时大家都骑上马了,它就会低下头打响鼻,并用一个蹄子刨地,催促你也上马。      我们公社是半农半牧地区,每个生产队都有牛群、马群和羊群。于是就有了放牧的牛倌、马倌、羊倌,还有放猪的猪倌。我在生产队里看青,也就认识了这些倌们。有时我们会在一起高谈阔论,有时牲口群也会混在一起,分别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群里的牲畜找出来。我很奇怪,牛、马、猪或许好认,但是这羊群一、两百只,在我看来都一样,而羊倌不但认得自己的羊,而且连羊群中的血缘关系都了如指掌,真是行行出状元啊。      回城几十年了,但每当我看到草原或草原上的马群、牛群、羊群的风景照片时,仍然会让我回忆起那段美好的时光。
作者:铁树   转自《东北知青网》 
大石寨公社的记忆 [原创]公社的狗 张承志:公社的青史 龙山公社蚕种站最后的影像 关于公社“年终分配”的资料 程序员的十层楼 (上) - 职业发展 - 嵌入式公社 程序员的十层楼 (下) - 职业发展 - 嵌入式公社 生产队的故事·公社小社员(一) 胡乔木关于公社食堂问题的调查材料 弗拉明戈的狂热和冷艳 - 人像摄影 - 搜狐数码公社 寻找城市的记忆-电车的记忆 相冲的食物,远离食物相冲带来的危害 - 大公社养生网 在自己的肉上玩酷的女孩 - 数码贴图区 - 搜狐数码公社 谈谈照相记忆和记忆术心像记忆的区别 『健康公社』常见室内植物的功效,知道以后就别乱摆了 我的原创文章进入栖息谷论坛首页 - 日志 - 张剑涛 - 知识工作者公社 - Powere... 我的原创文章被论坛评为“精华贴” - 日志 - 张剑涛 - 知识工作者公社 - Power... 我的KM邮件宣导签名 - 日志 - 张剑涛 - 知识工作者公社 - Powered by ... 羊皮灯下,担心的左岸公社 - 不算不藏不妄似我非我 大曝光 还敢下饭店吗(一位有良知的厨师) - 数码贴图区 - 搜狐数码公社 『女人公社』[女人杂谈]豆浆对女人的影响 致文革遗老遗少诸先生的一封信——并建议建立“60年代公社区” 让你“心脏病发作”的性感餐厅 - 数码贴图区 - 搜狐数码公社 全球最不可思议的疯狂家庭 - 数码贴图区 - 搜狐数码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