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香亚麻籽油:肝脾不和泄泻的文献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07:54
肝脾不和泄泻的文献研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8-10-05 16:26:00 ]    作者:濮正琪 丁舸 徐跃箭    编辑:studa20     -

【摘要】  1、肝与脾克而互用的正常关系。脾的运化健旺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肝需脾土提供的水谷精微之气的供养,才能保持升发条达之性。脾土健旺,气血有源,肝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性柔和条达,方能助脾运化。如果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可导致肝血不足,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2、肝脾不和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病因病机:一是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乘脾土,运化失常而致泄泻。二是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土反侮木,肝失疏泄而致泄泻。而痛泻是本证最重要的特征。3、肝脾不和泄泻的治则及方药。治疗原则是抑肝扶脾。代表方剂为痛泻要方。后世医家根据痛泻要方的组方原则,在临证中又衍生出多种治法及方剂。

【关键词】  肝脾不和 泄泻 辨证 治疗 文献研究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一般以大便稀薄,时作时止,叫“泄”,大便直下,如水倾注,叫“泻”,但临床上多合称为“泄泻”。导致泄泻的原因很多,简而言之,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以风寒湿热内犯肠胃较为多见,内伤则有饮食所伤、肝脾不和、脾胃虚弱以及肾阳虚衰等多种因素。中医对泄泻的辨证分型细致入微,治法因证而异。《医学心悟·泄泻》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寒湿,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而治疗效果的好坏则取决于辨证的正确与否。为此,笔者参阅历代中医文献,对肝脾不和泄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肝与脾克而互用的正常关系

    从五行生克关系而言,肝属木,脾属土,肝与脾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在木克土的生理状态下,肝与脾维持着一种克而互用、相辅相成的协调平衡关系。

    首先,反映在饮食消化、吸收、输布过程中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健旺有赖于肝的疏泄正常,《医经精义·上卷》云:“肝属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饮食化。”这种“土得木而达之”的关系是与脾的生理特性分不开的,《读医随笔·卷一》提到:因为“脾主中央湿土,其体淖泽,……其性镇静,……静则易郁,必借木气以疏之,土为万物所归,四气俱备,而求助于水与木尤亟 ,……故脾之用主于动,是木气也。”即脾为阴土,其性壅滞,滞则易郁,必须借助肝木的疏泄条达之性才不致阴凝壅滞,才能维持纳运升降、化气生血的功能。在脾土得助于肝气疏泄的同时,肝也需脾土提供的水谷精微之气的供养,才能保持升发条达之性。《名医方论·卷一》对此作了精辟的论述:“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以灌溉。若中气虚,则九地不升,而木因之郁;阴血少,则木无水润,而肝遂以枯。养葵曰:人知木克土,不知土升木,知言哉!”

    其次,肝与脾克而互用的关系,还见于在血的生成、贮藏及运行等方面的协同作用。脾土健旺,生血有源,肝血充足,肝有所藏则肝性柔和条达,方能助脾运化。如果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血溢脉外,都可导致肝血不足,影响肝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程杏轩医案》强调:“木虽生于水,……无土之处,则无木生,……培其土,则根本坚固,津液上升,布达周流,木欣欣向荣矣。”

    综上所述,肝脾两脏既相克又相互为用。在生理状态下,两者以《四圣心源·卷二》所谓的“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的相互依存的方式,参与人体的生命活动,缺一不可。 假如肝脾的协调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出现《本草述钩元·卷二十二》中描述的病理变化:“脾以风木为用,肝又以湿土为化源,脾气虚则肝之化源病,而风气不达,木还乘土而郁于地藏矣。”中医称为“肝脾不和”,而泄泻是肝脾不和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肝脾不和泄泻的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

    肝脾不和泄泻是指肝失疏泄,横逆乘脾,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所致的泄泻之证。引发此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乘脾土,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如《类经·卷十三》所云:“木强则侮土,故善泄也。”二是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脾失健运,土反侮木,肝失疏泄而致泄泻。如《王旭高医案·卷之三》所述:“夫肝胆属木而喜升达,寄根于土。今脾胃为生冷忧思伤其阳和之气,布化运转失职,肝胆无湿润升达之机,郁久而肆其横逆,侮其所胜,脾胃受克。”此外也有医家提出,过酸伤肝,木郁克土或春伤于风,伏邪在内,到夏天脾土当令之时,木土相克的发病机理。如《类经》云:“酸入肝,过于酸则肝气溢。酸从木化,木实则克土,故脾气乃绝。”“春伤于风,木气通于肝胆,即病者乃为外感,若不即病而留连于夏,脾土当令,木邪相侮,变为飧泄也。”

    肝脾不和泄泻的辨证要点是:胸胁胀闷,郁怒或情绪紧张时易发作,泻必腹痛,泻后痛减,肠鸣,苔白,脉弦或缓。其中痛泻是本证最重要的特征,《医方考》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关于它的具体表现,《谦斋医学讲稿》是这样描述的:“肝旺脾弱的腹泻,多系腹中先胀,继而作痛,泻下不多,泻后舒畅,反复发作。”痛泻的机理与中医“肝病善作疼”之说有关,《环溪草堂医案》解释道:“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其性刚果,其气条达,故《内经·灵兰秘典》名为将军之官。有时调摄失宜,怫其条达之性,恒至激发其刚果之性而近于横恣,于斯脾胃先当其冲,向之得其助者,至斯反受其损。而其横恣所及,能排挤诸脏腑之气致其失和,故善作疼也。”泻后气机得到舒展,所以腹痛暂得缓解。其次,肠鸣也是肝郁脾虚泄泻的特征之一,对其产生机理《辨证录·卷之十》是这样解释的:“人有肠中自鸣,终日不已,嗳气吞酸,无有休歇,人以为脾气之虚也,谁知是肝气之旺乎?夫肝木不郁,则脾气得舒,肠亦安然输挽,顺流而下,何至动不平之鸣耶?惟肝木克脾,则土气不能伸,而肠乃鸣矣。”  胸胁胀闷,一般医家都从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来理解,而《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则从胜复的角度作了更深刻的阐发,认为:“肝木克脾土,金为土之子,复能克肝木,则反胸胁暴痛,下引小腹。”因每当情绪郁怒紧张时,可加剧肝郁脾虚状态,故泄泻的发作与情绪变化有密切关系。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