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空军指挥所有几个:气血不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28:09
气血不和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与健康长寿
中医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停滞不行则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则痰湿,血停滞不行则成血瘀。《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七窍之灵,四肢之用,以及发得血而能生等,说明血运正常对于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是很重要的。
  如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心、脑、肾、血管病,常常和高凝血症、高血糖、高血脂症有很大关系。现代生物流变学告诉我们,人体血液的流动,血管和心脏的弹性,都与血液的流变性密切相关。高血脂症病人的血液可以状如乳脂,血流缓慢;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气肿、肺心病等,其血黏稠度都比较高,循环阻力大,血流速度缓慢,导致微循环流量下降,所以这些病临床上多表现有淤血证候。
  气血与脏腑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依存,互相滋生。李中梓说:“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尚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血淤气亦滞”。强调了气血生理上互相依赖的关系。唐容川在论述气血互相依附关系时说:“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既是血。”
气血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1)“心主血脉”。血液能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周身,须依赖心气的推动。(2)“肝藏血”。人活动时血运于经脉以营养滋润周身,人静时则血归与肝脏储藏待用。(3)“脾生血”。脾胃摄取水谷之精微为血的源泉,又统摄血液运行脉中防止妄行。(4)“肺布血”。一是肺主气,助心行血,为血行之动力。二是肺朝百脉,施气布津于脉。三是吐故纳新,保持血液清新,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气通于肺”。(5)“肾藏精,精化血”。肾中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肾是形成血液的重要脏器之一,故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之说。而血之精华又可化为肾精,故常精血并提。由此可见,气血之病可及五脏,五脏又可及其气血。
  气血不和的征象
  血气不和的征象有三:
  1、瘀斑:正常人气血旺盛而调达,血液畅流脉中营养周身,脏腑功能协调,皮肤光泽红润。若气血失调,血液淤阻不畅,可见舌质暗紫或瘀斑,甚至唇甲皮肤也出现青紫或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2、 疼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各种疼痛均与气血淤滞不通有关。由于内外各种因素引起气血失调,血脉流通不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平滑肌痉挛,凡是血液循环障碍之处,就会有疼痛不适的感觉。如心绞痛、内脏绞痛等。
  3、肿块:由于外界因素或由内因而发生气血积聚,形成肿物,或因气血失调引起脏腑肿大、增生等,按之有形,中医所谓症瘕积聚之类,也属于血瘀的体征。
  气血与起居保健
  养生保健贵在气血和畅:
1、遇事不怒:中医学明确指出:“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气逆不顺,足以伤身”。《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其意是说,大怒可造成脑卒中而死亡。现代医学认为,愤怒时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血糖分解加速,肾上腺素反射性地加速分泌,引起心动过速、气促和焦虑不安。易怒可致高血压、溃疡病、风疹、心悸、失眠、脑血管意外、心源性猝死和各种精神病。凡是易怒者,要注意思想修养,不让愤怒折磨自己,要善于自我控制,使愤怒情绪得以缓解。我国有关专家调查了近百位长寿老人,发现其中80%以上的老人性格开朗,乐观,心情舒畅,遇事冷静,不发怒,豁达心宽,乐于助人,热爱生活。而9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一个愁容满面或爱发脾气的。《灵枢·本神》告诫人们:“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因此,若欲养生延年,切忌戒怒。
  2、节饮食:《养生论》说:“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历代医家均认为饮食宜少不宜多,食少则脾胃易化,中气转运,气血周流;食过多则脾胃损伤,气血阻滞,对人体有害无益。所以“节食”对于保护肠胃很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还告诉我们:“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思是说,五脏阴精产生自饮食五味,但藏精的五脏却又可因饮食五味的太过而受损害。比如,酸味入肝,过食酸味的东西,则肝气过盛,造成肝气实。咸味入肾,肾主骨,咸能软坚,又能胜血,所以过食咸味东西,则全身骨气就要受损,肾火胜则凌心火,因而心气抑郁不畅。甘味入脾,甘性滞腻,过食甘味,则脾气有余,心气不畅,喘促而满闷。苦味入心,过食苦味,苦能化燥,致脾土不濡润,不能为胃转输津液,则胃之燥气变盛,因而消化不良,胃部壅滞。辛味入肺,过食辛味肺气盛,肺金胜则克肝木,辛主发散,过食则精神耗伤。
  3、谨防堕坠损伤:《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血气凝结……”,《灵枢·邪气脏腑病》说:“有所堕坠,恶血流内”。老人腿脚不够灵活,稍有不慎,容易发生闪挫扑跌,再加上骨质松脆,堕坠撞伤后易致脉络破损,出血致淤,故老年人活动时更应小心谨慎,防止堕落撞伤。
  4、莫大量饮酒:《本草纲目》谓:“少量饮酒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现代医学研究,经常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脂肪增多,尤其对心脏不利。
5、避寒暑:《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寒邪内犯,损伤阳气,血失气温,凝而留止,经络不通,血流无路,横溢脉外而出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上卷《积块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王氏认为结块亦可因热而成,盖前人在用药时也注意有寒热之异,遂将证因区分寒热。上了年纪的人,代谢低,循环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很敏感,应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服,以利气血正常流通。
重视运动锻炼
汉代名医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身体常欲小劳,则百达气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现代医学研究,经常运动和劳动者长寿者亦多。“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爱运动,爱劳动的人运动形体,流畅气血,还能使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增强,并能阻抑体内的胆固醇的合成,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当前,国家体育总局普及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都是很好的健身法。这些锻炼都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物质代谢,降低血脂和补气化瘀良好作用。老年人多有气虚,气虚可致血瘀,血瘀使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疾病发生。专家说:“血瘀是百病之始”。坚持经常性锻炼,能改变身体血瘀情况,增强健康体质。     竹之民   2009-12-09 22:32:46 氣血在生理上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在病理上,氣血失常能導致疾病的發生。氣血失常是概括氣和血的不足及各自的代謝或運動和生理功能的異常﹐以及氣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的病理變化。

﹙一﹚氣的失常包括﹕
氣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過--氣虛。
氣的某些功能減退或運動失常--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氣機失調﹚。

1 氣虛﹕
1﹚概念﹕這是氣不足﹐導致臟腑組織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常影響血和津液。
2﹚形成﹕a.來源不足﹐如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調﹙肺、脾、腎的功能失調而致氣的生成不足﹚。 b.消耗過度﹐如衰老體弱﹑勞倦內傷﹑外感、久病等。
3﹚臨床表現﹕衛外不固則汗出易感冒﹔肌肉失養則疲乏無力﹔清陽不升則精神萎靡﹐頭昏耳鳴﹔不率血則脈細、心悸﹔不化水則痰飲﹑水腫﹔各臟腑功能減退等。

2 氣機失調﹕
概念﹕氣的升降出入運行失常而引起的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等病理變化。生命活動﹐依賴於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來維持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的相對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發肅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濁(最重要、常見);心腎的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心火下降﹑腎水上升﹚肝氣主升﹑肺氣主降;肺主呼吸,腎主納氣–– 氣的升降出入(皮膚排汗,膀胱排尿)。
分類﹕
1﹚氣滯﹕
概念﹕氣機鬱滯不暢﹐影響氣的運行,形成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礙﹙氣的流動障礙﹚。或稱“鬱”。氣滯是氣運行不暢而停滯,氣鬱為氣鬱結而不發散,統稱氣機鬱滯。
產生原因﹕情志抑郁﹐或痰﹑濕﹑食積﹑瘀血、外邪等阻滯﹐影響氣的流通﹐形成局部或全身氣機不暢或阻滯﹐從而導致某些臟腑﹑經絡的功能障礙;臟腑功能障礙或氣虛也可引起。
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調整全身氣機中有重要作用﹐故氣滯常見於肺氣壅滯, 肝郁氣滯﹑脾胃氣滯﹐而且上述臟腑功能障礙也能形成氣滯。
臨床表現﹕氣滯於某局部﹐出現脹滿﹑疼痛﹐甚至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飲等病理產物。引起血行障礙,則腫脹疼痛﹐脈遲澀。引起津液代謝障礙,則痰飲、水腫。引起臟腑功能障礙,則肺氣壅滯﹑肝氣鬱滯﹑脾胃氣滯等。
共同臨床特點:悶、脹、痛

(2﹚氣逆﹕
概念﹕氣機升降失常﹑臟腑之氣上逆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肺﹑胃﹑肝。
產生原因﹕多因情志所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因氣虛;外邪
臨床表現﹕
肺氣上逆﹕咳逆、氣喘﹔
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噯氣﹑呃逆﹔
肝氣上逆﹕頭脹痛﹑面紅目赤﹑易怒。甚至血隨氣逆﹐出現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竅而昏厥。

肝腎之氣或水寒之氣上逆則奔豚(自覺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氣逆於上﹐以實為主﹐但也有因虛而致氣逆﹐如﹕肺虛而失肅降或腎不納氣––肺氣上逆﹔胃虛失於和降––胃氣上逆。

(3)氣陷﹕
概念﹕以氣的無力升舉﹙升清功能不足﹚為主要特徵的病理狀態。主要是脾氣。
形成﹕多由氣虛發展而來。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可致脾氣虛而不升。機體內臟位置的相對恆定和頭目清竅的榮養,有賴於氣的升舉。由於氣生化於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又主升﹐故脾胃氣虛﹐更易導致氣陷﹐故氣陷常稱中氣下陷,也包括上氣不足。
臨床表現﹕氣虛症狀如短氣乏力﹑語聲低微﹑脈弱無力、面色不華等;若上氣不足﹐無力使清陽之氣上輸頭目﹐出現頭暈、眼花﹐耳鳴、疲倦等;若中氣下陷﹐無力維系內臟,則內臟下垂(胃、腎、子宮、直腸)﹐腰腹﹑少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

(4) 氣閉﹕
概念﹕氣的出入障礙。氣郁太過﹐上壅心胸,閉塞清竅﹐以致氣的出入受阻﹐出現突然閉厥﹙昏厥﹚的病理狀態﹔或濁邪阻塞氣道﹐使肺氣鬱閉﹐呼吸困難。
形成﹕外感穢濁之氣的熱盛閉厥(閉厥)﹔情志抑鬱﹐突然精神創傷(氣厥)﹔ 痰濁阻滯(痰厥);疼痛(痛厥)。
臨床表現﹕閉塞心竅則突然昏厥﹔陽氣內鬱則兼四肢欠溫或拘攣﹔外感而致肺氣鬱閉或痰濁內阻,則呼吸困難﹐鼻煽﹑面青脣紫。
(5)氣脫﹕
概念﹕氣不內守﹐大量向外脫逸,以致全身嚴重氣虛﹐功能突然衰竭。這是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它是各種虛脫病變的主要病機。
形成﹕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疾病長期消耗﹐正氣持續衰弱––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大出血﹑大汗、頻繁吐下––氣隨血脫﹑氣隨津泄。
臨床表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厥﹐全身軟癱,二便失禁﹐脈微欲絕等。

氣閉是氣的外出受阻﹐氣脫是氣不內守而外脫。它們都以氣的出入異常為主的病理狀態﹐屬厥﹑脫等重證。

﹙二﹚血的失常
概念:
血少:生化不足或耗傷太過;
血的循環運行失常,如血行遲緩、血行加速、血行逆亂、血液妄行。

1.血虛﹕
概念﹕血液不足﹐而致濡養功能減退,以致臟腑、形體失養的病理狀態。
肝藏血,心主血,故血虛表現主要與心﹑肝有關。
產生原因﹕失血過多﹐新血不能及時生成補充;脾胃虛弱化生不足﹑飲食營養不足﹐其他臟腑功能減退和氣虛,使血的生成減少,久病不愈﹐慢性消耗以致營血暗耗。
臨床表現﹕出現局部或全身營養不足﹑功能減退等虛弱表現。如肌膚失養則面色不華,萎黃或色白﹑皮膚乾燥、毛髮枯槁、脣舌爪甲色淡﹑爪甲脆薄易裂;形體瘦怯; 頭目失養則眩暈﹑兩目乾澀﹑視物昏花等。血不養心則心悸怔忡﹑神疲﹑失眠﹑健忘、多夢、精神不集中、甚則精神恍惚、驚悸不安、癡呆、脈數而無力;血不養筋則肢麻﹐關節曲伸不利,運動無力。氣虛(血虛則氣虛):氣短乏力,易汗出,動則心悸氣短。

2.血瘀﹕
概念﹕血行遲緩或流行不暢﹐甚則停滯成積的病理狀態。
產生原因﹕氣滯而致血行受阻;氣虛而血行遲緩;痰濁阻於脈絡;寒邪入血﹐血寒而凝;邪熱入血﹐煎熬血液;外傷﹑產後等;甚則血液瘀結也成瘀血。瘀血是血瘀的病理產物﹐又是引起血瘀的原因。
臨床表現﹕瘀於局部:氣滯 疼痛 腫塊(癥積)﹐瘀於脈內:面目黧黑﹐紫斑﹑血縷﹑眼瞼﹑脣舌紫暗。肌膚失養則肌膚甲錯。阻滯氣機則肢麻﹑腫脹。

3.血熱﹕
概念﹕血分有熱﹐使血行加快或妄行的病理狀態。
產生原因﹕外感溫邪或寒邪﹐邪熱入血所致﹐也可由情志鬱結﹐五志化火引起。
臨床表現﹕既有熱象﹐又有耗血﹑動血和傷陰的症狀。熱盛則身熱﹐夜間尤甚;熱甚傷陰則口乾﹐脈細數;熱擾心神則心煩﹑躁狂、譫語、昏迷;血行加速則面紅目赤﹐舌絳;血熱妄行則出血(動血),如月經提前過多等。

﹙三﹚氣血關係失調
氣對於血:推動﹑溫煦﹑化生﹑統攝作用。
血對於氣:濡養﹑運載作用

1.氣滯血瘀﹕
肝主疏泄而藏血﹐在調暢氣機中屬於關鍵。
心主血、行血﹐功能失調時先血瘀後氣滯。
1﹚概念﹕氣的運行鬱滯不暢﹐引起血運障礙﹐導致血瘀。
2﹚形成﹕多因情志內傷﹐外傷也可引起。
3﹚臨床表現﹕氣滯––胸脅脹滿。
血瘀––疼痛﹑瘀斑﹑積聚。

2.氣虛血瘀
1)概念:氣虛行血無力而致血瘀。
2)臨床表現:心氣虛則全身青紫;高年人氣暴虛則肢體失養,半身癱瘓。

3.氣不攝血﹕
1﹚概念﹕氣虛不能固攝血液﹐血液逸出脈外﹐出現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
2﹚形成﹕多由久病傷脾﹐脾氣虛損﹐中氣不足。也可因肝氣虛,不能藏血所致。如因中氣不足﹐則血多從下逸﹐出現尿血﹑便血等。
3﹚臨床表現﹕
出血或皮下出血;
面色不華、疲乏、脈無力、舌淡胖等氣虛表現。

4.氣隨血脫﹕
1﹚概念﹕在大量出血同時﹐氣隨血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並脫的病理狀態
2﹚產生原因﹕常由外傷失血﹑內出血、崩漏﹑產後大出血等引起。
3﹚臨床表現﹕冷汗﹑肢冷﹑昏厥﹑脈芤或沉細微。


5.氣血兩虛﹕
1﹚概念﹕氣虛與血虛並存,組織器官失養,生理機能衰退的病理狀態。
2﹚產生原因﹕多由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有氣虛﹐使血生化無源而日漸減少。
3﹚臨床表現﹕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瘦、心悸失眠、肌膚乾燥、肢體麻木等。     foodop   2009-12-09 22:33:29 气血不和 百病乃生
钟其谐
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不离气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说:“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素问·调经论篇》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与健康长寿
中医重视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气停滞不行则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则痰湿,血停滞不行则成血瘀。《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七窍之灵,四肢之用,以及发得血而能生等,说明血运正常对于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是很重要的。
  如今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心、脑、肾、血管病,常常和高凝血症、高血糖、高血脂症有很大关系。现代生物流变学告诉我们,人体血液的流动,血管和心脏的弹性,都与血液的流变性密切相关。高血脂症病人的血液可以状如乳脂,血流缓慢;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气肿、肺心病等,其血黏稠度都比较高,循环阻力大,血流速度缓慢,导致微循环流量下降,所以这些病临床上多表现有淤血证候。
  气血与脏腑关系
中医学认为,气和血一阴一阳,互相依存,互相滋生。李中梓说:“人身之水火即阴阳也,即气血也,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尚有“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血淤气亦滞”。强调了气血生理上互相依赖的关系。唐容川在论述气血互相依附关系时说:“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既是血。”
气血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1)“心主血脉”。血液能运行于脉道之中,循环周身,须依赖心气的推动。(2)“肝藏血”。人活动时血运于经脉以营养滋润周身,人静时则血归与肝脏储藏待用。(3)“脾生血”。脾胃摄取水谷之精微为血的源泉,又统摄血液运行脉中防止妄行。(4)“肺布血”。一是肺主气,助心行血,为血行之动力。二是肺朝百脉,施气布津于脉。三是吐故纳新,保持血液清新,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天气通于肺”。(5)“肾藏精,精化血”。肾中命门为原气之所系,十二经之根,生化之源,也是温熙、促进血液生化的原动力之所在。肾是形成血液的重要脏器之一,故有“生血根本在于肾”之说。而血之精华又可化为肾精,故常精血并提。由此可见,气血之病可及五脏,五脏又可及其气血。
  气血不和的征象
  血气不和的征象有三:
  1、瘀斑:正常人气血旺盛而调达,血液畅流脉中营养周身,脏腑功能协调,皮肤光泽红润。若气血失调,血液淤阻不畅,可见舌质暗紫或瘀斑,甚至唇甲皮肤也出现青紫或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
  2、 疼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各种疼痛均与气血淤滞不通有关。由于内外各种因素引起气血失调,血脉流通不畅,即现代医学所说的平滑肌痉挛,凡是血液循环障碍之处,就会有疼痛不适的感觉。如心绞痛、内脏绞痛等。
  3、肿块:由于外界因素或由内因而发生气血积聚,形成肿物,或因气血失调引起脏腑肿大、增生等,按之有形,中医所谓症瘕积聚之类,也属于血瘀的体征。
  气血与起居保健
  养生保健贵在气血和畅:
1、遇事不怒:中医学明确指出:“怒伤肝”,“多怒则百脉不定”。“气逆不顺,足以伤身”。《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大怒则行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其意是说,大怒可造成脑卒中而死亡。现代医学认为,愤怒时机体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使血压升高,血糖分解加速,肾上腺素反射性地加速分泌,引起心动过速、气促和焦虑不安。易怒可致高血压、溃疡病、风疹、心悸、失眠、脑血管意外、心源性猝死和各种精神病。凡是易怒者,要注意思想修养,不让愤怒折磨自己,要善于自我控制,使愤怒情绪得以缓解。我国有关专家调查了近百位长寿老人,发现其中80%以上的老人性格开朗,乐观,心情舒畅,遇事冷静,不发怒,豁达心宽,乐于助人,热爱生活。而90岁以上的老人没有一个愁容满面或爱发脾气的。《灵枢·本神》告诫人们:“盛怒者,迷惑而不治”。因此,若欲养生延年,切忌戒怒。
  2、节饮食:《养生论》说:“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历代医家均认为饮食宜少不宜多,食少则脾胃易化,中气转运,气血周流;食过多则脾胃损伤,气血阻滞,对人体有害无益。所以“节食”对于保护肠胃很重要。《素问·生气通天论》还告诉我们:“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思是说,五脏阴精产生自饮食五味,但藏精的五脏却又可因饮食五味的太过而受损害。比如,酸味入肝,过食酸味的东西,则肝气过盛,造成肝气实。咸味入肾,肾主骨,咸能软坚,又能胜血,所以过食咸味东西,则全身骨气就要受损,肾火胜则凌心火,因而心气抑郁不畅。甘味入脾,甘性滞腻,过食甘味,则脾气有余,心气不畅,喘促而满闷。苦味入心,过食苦味,苦能化燥,致脾土不濡润,不能为胃转输津液,则胃之燥气变盛,因而消化不良,胃部壅滞。辛味入肺,过食辛味肺气盛,肺金胜则克肝木,辛主发散,过食则精神耗伤。
  3、谨防堕坠损伤:《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血气凝结……”,《灵枢·邪气脏腑病》说:“有所堕坠,恶血流内”。老人腿脚不够灵活,稍有不慎,容易发生闪挫扑跌,再加上骨质松脆,堕坠撞伤后易致脉络破损,出血致淤,故老年人活动时更应小心谨慎,防止堕落撞伤。
  4、莫大量饮酒:《本草纲目》谓:“少量饮酒则和血行气,……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现代医学研究,经常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脂肪增多,尤其对心脏不利。
5、避寒暑:《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寒邪内犯,损伤阳气,血失气温,凝而留止,经络不通,血流无路,横溢脉外而出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上卷《积块论》:“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王氏认为结块亦可因热而成,盖前人在用药时也注意有寒热之异,遂将证因区分寒热。上了年纪的人,代谢低,循环差,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很敏感,应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服,以利气血正常流通。
重视运动锻炼
汉代名医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身体常欲小劳,则百达气畅,气血长养,精神内生,经络运动,外邪难袭。”现代医学研究,经常运动和劳动者长寿者亦多。“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爱运动,爱劳动的人运动形体,流畅气血,还能使肌肉的弹性和张力增强,并能阻抑体内的胆固醇的合成,可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当前,国家体育总局普及的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六字诀都是很好的健身法。这些锻炼都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改善机体物质代谢,降低血脂和补气化瘀良好作用。老年人多有气虚,气虚可致血瘀,血瘀使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疾病发生。专家说:“血瘀是百病之始”。坚持经常性锻炼,能改变身体血瘀情况,增强健康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