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6初中毕业:美国华裔眼中的留学生:父辈拼命留在美国,孩子坚决要回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38:53
媒体报道  加入时间:2011-6-23 14:18:16     点击:35
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四川留学生身上都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与变迁呢?今年本报全球追访的翻译也就是美中国际的特派专员katie,是个成都妹子,三岁就随父亲移民到美国。今天,求学版特意请她聊聊她眼中的留学生。
80年代留学生:我爸公费到美国
父亲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名留学生,国内硕士毕业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博士后。我第一次到美国只有三岁,就是随妈妈到美国去看望正在华盛顿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爸爸。爸爸说,当初到美国身上只有200美元,学费是奖学金,唯一的收入便是在学校做助研和助教。当时无论是学业还是生活压力都非常大,经常晚上熬通宵,累了就席地睡在实验室的地板上,家里冰箱里的一棵白菜可以维持近一个星期。爸爸的第一辆车是又老又破的福特,花150美金从一位同学那里买来。这辆车陪伴爸爸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度过7个春秋。
转眼,爸爸已经在美国27年了。因为是外国人面孔,常常需要比别人更加努力。我问过他,毕业后为什么没有回中国去? 他说,当时中国没有办法提供在美国同等的创业机会。记得父亲在2000年左右想回国打探一番,但最终没有选择回国发展。他说,出来的时间长了,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做事方式,都很难适应了。而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回国后一时间也很难被国人接受。
那么,最终会回中国去吗?爸爸说:“会的!中国毕竟是家啊!”和父亲一样的80年代留学生,经过几十年的打拼, 如今大部分都还漂泊在海外。我想,这批海归的洄游期便是他们落叶归根时。
90年代留学生:大多都有一段辛酸史
上世纪90年代的一大批留学生都是到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或一些科研项目的交换学者。在当时的中国舆论中,如果一个留学生能够在美国定居,是一件让整个家族光彩的事情。所以90年代的留学生,为了给自己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给父母一个更好的养老环境,为了在美国留下来,大多都有一段辛酸血泪史。
余叔叔,中国某高校教授,1992年赴美交换访问两年后,爱上了美国的生活和学术环境。在90年代,自费到美国留学还是非常少的,所以为了给自己在中国的儿子一个到美国读书的机会, 他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留在美国。但由于在美国没有合法的身份,只能靠打黑工为生。余叔叔在美10年,在赌场里发过牌,在餐厅里送过外卖,在装修公司里铺过瓷砖地板。看着一个曾经受人尊重的大学教授,被美国的生活打磨得那么憔悴,我心里产生了不小的震动。而他不惜代价的目的,仅仅是“为我儿子”。拿到美国护照的第二天,余叔叔就买了回国的机票。
90年代的留学生,如今大多成为了中国海归群体的中流砥柱。他们吃过苦,受过累,也比很多的新兴留学生更懂得珍惜。但大部分的人还是选择了把家安在海外,主要是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这毕竟是当初他们出国所抱有的最重要信念之一。
21世纪留学生:出来前就定了要回去
详细分析一下21世纪后的中国留学生不难看出,大部分都是中国的70后和80后。这批留学生基本都是自费留学,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为其承担了大部分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这批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生活,很少会有80年、90年代留学生为生活所迫的辛酸经历。
然而不幸的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全国失业率高达10%以上。2000年,留学生选择洄游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无法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下,决定回国找寻更好的就业机会。
近年赴美留学的学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低龄化和目标明确化,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开始占据美国高中,甚至还有家长送小孩到美国读小学。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可以如愿以偿拿到一份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在出国前就已经既定了一定会回国发展。这是一个让家长们很困惑的问题,因为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像他们那一辈,留在国外生活。
成都商报记者 凌鑫晨
成都商报报道链接:http://e.chengdu.cn/html/2011-06/22/content_243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