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易奇新浪博客:声乐艺术论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优教》(摘录) - 吉林阳光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09:33:51
阳光老师声乐艺术论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优教》(摘录) [原创 2009-11-22 21:54:26]    字号:大 中 小 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情优教
——《桑塔露琪亚》歌唱教学有感
 
 
    摘  要:歌唱是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今后的工作能力。歌唱本身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它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激发人的情感、表达人的情感。因此,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从情感入手,以情优教,运用“音画时尚、触景生情、审美焦点、调动热情”的方法,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经历审美过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触景生情;审关焦点;创设情境

    一、音画时尚、触景生情

    人的情感来自爱,没有亲近就没有爱。而教材中所选用的曲目,在时间、地域跨度及表现内容方面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着明显的区别。如舞剧《白毛女》中“大红枣儿甜又香”,表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民反抗地主阶级压迫,迎接新四军到来所表现出的喜悦心情和军民鱼水般的浓厚感情;《黄水谣》也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的是遭受日本鬼子侵略的黄河两岸人民的苦难心声,这些距今时间跨度大的歌曲,需要向学生作充分的历史内容的铺垫与情感的唤醒;《长江之歌》描绘了长江波澜壮阔的气势及词曲作者由此产生的情感的升华,而学生对长江也只有浅显的地理知识的记忆,没有一个完整的感性的认识;而《桑塔露琪亚》(以下简称《桑》)这首意大利那波里民歌表现的情境无论是时间、空间与学生皆有不小的距离,这就是经典的优秀作品学生不一定会喜欢的主要原因了。《桑》的结构旋律中的音乐要素并不复杂,但在引导学生学唱这首船歌时,若使学生能充分表现歌曲中星月交织和微风拂面这种柔和的意境及歌唱者触景后热情奔放的高声呼唤,只建立在单纯的歌词分析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就歌曲的整体风格(欧洲船歌)而言,距离学生的生活及听觉习惯是有差距的,也就是学生对该首歌曲所描绘的地域风情了解甚少,所以在新歌学唱前从调动学生感官入手,激发兴趣为先导,让学生观赏风光片《威尼斯》,使其了解船歌所产生的地理环境,影片中小桥、河道、狭长尖头的小船、河边高大的欧式古典建筑,立刻将学生带进异国地域,加之画面背景音乐《我的太阳》的衬托及如诗般的解说,更使学生的身心饱享着威尼斯水城别致的美,歌曲中“海面”、“小船”等意境立即生动地印入到学生的脑海中,学生有了这种感性体验也就有了进一步了解“船歌”的愿望。在此基础上将感官刺激的目标转移到听觉上,继续欣赏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以把握船歌的音乐特点,船歌6/8拍子的晃动感,旋律的流畅、恬美使学生更加紧密地将前面的画面与后者的音响联系在一起了,这就为学生的歌唱打开了“了解——理解——表现”的第一道大门。

    二、审美焦点、调动热情

    早在古代《毛诗序》中就有如此记录,“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歌唱者在自然心理状态下应对所唱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或处于兴奋状态,有强烈的表现愿望,这也是最佳的歌唱状态,要使学生真正的从内心而歌,则必须带领她们走进歌里,融人到歌的情境里,这是歌唱表现力得以提高的关键。在《桑》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歌词朗诵赏析入手,且在安排学生朗诵歌词的同时教师以弹奏歌曲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让其感受情境美,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与歌唱内容情绪变化一致的和谐美,以调动其情绪及语调的变化(前半段旋律处于中声区,较平衡,描绘的是星空、海面、微风等意境,用弱力度,柔和平静的语感,后半段旋律处于高声区,表现歌唱者的热情奔放),从而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形象美,理解音乐的诸多要素(节拍、力度、旋律)是为表现歌曲的内容服务的。这样按学生的认知心理先后引导学生感受歌词诗意的美,音乐起伏变化的美及二者的和谐美,找准这样一个审美切人点,浏览歌曲的整体美,将学生的情感推到了歌曲的意境中,完成了一个心智合一的审美过程,又为进一步表现歌曲,作了心灵及情感上的“煽动”及沟通。

    三、创设情境、表现激情

    学生有了歌唱的愿望,但能否唱好往往还会受到发声技能及心理等因素的限制,所以,对于具体的歌曲细节仍需不断给学生以形象的提示,以民主平等的方式真诚的与学生作唱、评、讲的交流,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歌唱状态,如在唱前半段四个乐句时,用教师的听觉感受反馈给学生“我没有感觉到海面的平静,月色的温柔或大家的声音真的使我感受到微风的吹拂”等,目的是使学生始终处于歌唱的意境中,带着情感与理解,去调整气息力度,努力用声音去描绘歌词的意境,传达出美的信息,这样远远比用专业术语要求学生来得直接、生动、有效。再如后半段表现歌唱者在怡人的夜景下,情不自禁的热情呼唤的乐句,旋律进入高声区,学生容易因技术上的难度而发出直白的声音。为此教师从调动学生的心理人手,抓住“热情呼唤”这种情绪特点。为克服学生唱高音不自信的弱点,一方面教师张开笑脸、伸出双臂、声情并茂的示范演唱,带动学生,从声乐的生理状态及音色上给学生以形象的提示,另一方面教师始终不偏离“疫情戴胜”的轨道。学生每开口唱之前,老师都会安排给学生在情感及技术上酝酿的时间,如:“准备一下,以饱满的、有爆发力的声音,热情呼唤你的朋友吧!”对学生的声音教师还引导学生相互之间根据他们的感受,对歌唱着的声音作出相应的评价;为增强歌曲的起伏感及加强力度变化的练习,设计后半段中《桑》唱词的演唱是弱力度,但学生会随着前面爆发力的歌唱惯性,去演唱对女神的呼唤,此处为使学生准确进行歌唱力度的变化表现对女神崇敬达到音色上柔和亲切的要求,必须将学生拉回到对歌曲的进一步细致的理解与表现中,提问大家:“根据对歌词的分析桑塔露琪亚是什么意思”,学生立即意识到歌唱语气的变化及一字两音,小连线的婉转的要求。这样一首有起伏有变化,能充分表现歌曲意境和情感的声音便会从学生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桑》的教学实践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学生在教师触景生情、调动热情、表现激情的三部曲的引导下,体验了歌曲演唱的乐趣,实现了“有表现力演唱”的目标,作为日后从师的学生能够自主的完成第一步,事先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其次要加强歌曲欣赏能力的培养,从他人的歌唱中学会评价,从歌词音乐要素、演唱等不同的角度学会审美;再次热情鼓励学生的表现及进步,这些都无疑使学生的歌唱兴趣、歌唱技巧得以发展的有效途径。
标签: 艺术   声乐   教学有感   . 所属版块: 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