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三榕现为何职务:大变局——对中国经济现状和对策的思考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27:20
[原创]大变局——对中国经济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文章提交者:phoenixheart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大  变  局
                      ——对中国经济现状和对策的思考

      针对大家普遍提出的字体太小的问题,如果我来重新编辑的话,很费时间,因为格式都是一段一段随时调整的(可能是浏览器的原因,我当初发帖的时候自己预览字体非常合适),有一个方法让大家稍微费一点点时间,很方便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在你的浏览器的查看——字体大小——选择最大即可解决,另外,windows的IE浏览器、GREENBROWSER浏览器,都可用通过ctrl+鼠标滑轮向下、向上来放大和缩小字体。
    对需要稿件的朋友, 我设立了一个邮箱,需要稿件的朋友请自行下载,谢谢!等我来发可能时间会很久。
    邮箱地址: dabianju_word@163.com   登陆密码:dabianjuxiazai(大变局下载)


写在前面的话:
    1 本文从08年底开始构思,春节以后正式动笔,期间环境和政策的不断变化也使我不得不静下来认真思考文章逻辑和结论的正确性,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写完,只写完了两个比较大的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写一些基本问题和局部问题。第二个部分重点研究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前景。最重要的第三部分,打算主要写一些方法论的东西,谈谈个人对我国目前策略的看法和最合适策略的思考。
    2 各位版主、编辑好,本文没有在文中采用许多避讳,主要是我认为能够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也对当前网络的开明有一定的信心,更不畏惧什么,说真话、说实话、仅此而已。希望各位版主和编辑能够体谅。当然如果您认为我的言论有不妥的地方,请给我信息,我愿意配合修改,请一定手下留情。
    3 本文探讨了经济领域和非经济领域的许多问题,它们形成了一个系统,但是限于时间和文字的问题,有些地方没有用太多的文字说明,可能就体现得有一些凌乱和繁冗,各位朋友阅读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问题还请多包涵。
    4 中国的经济现状非常复杂,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更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文化的因素、利益的纠缠、阻力的来源等等。发展经济、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是一个大系统,本文的题目取做“大变局”,就是取了个形象的类比。
    5 已经发出来的帖子,不以为然的不少,认同的也不少,还有破口大骂的。其实发在网上,就是为了让大家多一个选择和参考,您不认同没有关系,咱们可以讨论。网络环境,我们力求公正客观,最怕的是什么理由都没有,上来就开骂的。真心的希望那些骂人的朋友,如果本文不能得到您的认同,您能够说明理由,也好有个解释和讨论的基础。
    6 最后是一个请求,因为我也有工作和个人事务,所以第三章开始会写得比较慢,短则一周、长则两周可出一篇。如果时间长了没写帖子会沉下去,下次上来就不好找了,所以如果各位读贴的朋友感到有那么几句可取之处,就请帮忙顶下帖子,让更多的朋友能够看到。谢了。


    发帖3个月以来,有不少朋友对本帖进行了阅读、进行了讨论、发出了疑问、提出了建议,对此我非常高兴,因为帖子基本上收尾了,剩下的工作主要是对以往发帖的编辑工作(随着原稿的调整)。
      有的网友朋友建议我写一个提要,说实在的也确实应该写一个,主贴的字数已经超过6万,不写个提要,大家读起来确实不大不方便,也导致了有些朋友在读贴的过程中有些没有看完而发生的误解。
      本贴在撰写的时候,虽然有提纲,但由于总是隔三差五的写一点,加上态度又不太认真,所以写的难免有些随意,加上本人想说的东西又太多,所以内容上常常显得庞杂而凌乱,没办法,已经这样了,大家就当读随笔了吧。在提要里,我将把本文对问题的判断和方法的思考作为重点阐述,文章中那些比较零碎的内容就省去了。为了能够更准确和全面的理解我的思路,还是希望大家尽量能读完我的帖子,毕竟提要省略的东西太多了。





文 章 提 要

      本文以广为传播的“金融危机”这个概念开始正式的话题,对于我国经济最重要和主要问题的判断是:

      第一,如果以是否对生产力产生破坏性影响为评价标准(老百姓潜意识的标准,而非学术的严谨标准),我们面临的绝非所谓“金融危机”,而是影响力更为深远的“经济危机”,它是必然发生的,不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做出此种判断的依据是因为长久以来流入到国家基部的资源蓄水池的管道太少、太细,以及突如其来的基部资源蓄水池的资源大量蒸发,我国的经济资源循环已经确定了破坏性的结构性失衡,崩溃是早晚的事,越是拼命的粉饰,恐怕崩溃得越是悲惨。用更通俗的语言解释就是我国的消费者缺乏消费能力,缺乏收入能力,这是内需不足也好、产能过剩也好的真实含义

      第二,在现行的执政思想下,我们的国家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国民经济很快就要到悬崖边上了,而令人担忧的是更为深远的国家发展的危机。
      本文认为,我们长久以来奉行的“凯恩斯主义”对解决上述国家经济问题、甚至任何现行的经济问题都是极为有害的,因为我们拥有“体制”这个几乎可以认为无法克服的大毒瘤,这个毒瘤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有能力把所有立足点好的政策变成不好的或是打折的,把不太好的政策变得更糟糕。
      更为重要的是,凯恩斯主义的方法论本不是长久之计,它脱离了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更脱离了我们现在的基本问题。以此为指导思想,我无法想象我们现在的经济问题(本质问题)能够得到解决。
      遗憾的是与计划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的,能够表面上(短期也是实际上的)保持政府控制力的凯恩斯主义非常容易为政府和各级的政府官僚们接受,也是现阶段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这根源于我们的政府希望对一切保持控制力、对一切负责(这个负责不是承担责任,而是掌握地位和权力)的思想根源和偏好。
      除了无助于我国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以外,这样的政策思路的最大问题在于,政府必须很有钱,肯定很有权。结合我国的贪渎和为官文化,老百姓和企业则一定承担了过于大量的负担,而官员则拥有了广泛的腐败的资本。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包括政府官员和他们主持的项目对资源的利用效率都是非常低下的,对生产力的贡献极低,更不能发挥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对生产力进步的贡献。最重要的是,资源通过政府的上收下发必然产生巨额的损耗,也必然更多地流动到权贵而非老百姓的手里,因此与我们的基本经济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坚持这种私利,其实很无聊、很危险,这将使我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事实上,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保养民力,休养生息,政府越消停越好。

    第三,从资源的角度看,我很悲观的发现我们很难达到让百姓富裕起来的目标,原因在于我们的人口过于庞大,而我们的资源存量和资源的开发水平则相对缺口过大。跳出金融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基本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资源占有程度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的稳定健康解决,必须保证我们每年科学进步带来的资源增量能够跟得上老百姓的资源缺口,包括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缺口、因老百姓这个群体资源出大于进而导致的缺口等一切理由导致的缺口。
    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关键的,遗憾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太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投入方面的,包括国家的注意力、包括文化、包括体制。更遗憾的是,我发现自己看不到这个问题在现阶段现有条件下可以解决的可能。
    因此,我们在未来(不知道什么时间),如果现在的资源循环模式不能得到改变,使老百姓一端的资源蓄水池充实起来,那么不仅经济危机是必然的,甚至更深远的危机也是会发生的。

    除了上述重大问题,我们还有因为历史的原因,以及人口众多、国土庞大、环境复杂的原因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现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纠缠在一起,就好像一个烂摊子,东墙破了西墙接着破,政府疲于应对。疲于应对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对本质的问题下手,总在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事实上,那些最让我们头疼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系统关联的。解决问题,也必须有大系统的观念。当然,这是有极大难度的,但我们难道还有别的选择么?
    我们太重虚的东西,我们的政府太喜欢脸面和说法。这导致了很多问题的解决办法的出发点就是非常不健康的,而这样将导致政府的期望在长期甚至中期就会灰飞烟灭。力保股市是饮鸩止渴,而且必将保而不保;保八更是自欺欺人,毫无意义。
    为了使我们的国家能够发展壮大、我国的经济能持续健康发展,我提出的方法论的主要方向在于:
★一、把国计民生真正作为国策的基本立足点。
★二、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作为国家富强和发展的第一利器及国策的第一重点。
★三、加强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四、把制造业的崛起当作实现经济腾飞的基础。
★五、加大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六、巩固国防能力。
★七、给媒体更多的自由,让媒体拥有更多的独立权。
★八、放弃一切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经济对策,正面迎接和应对危机。包括放弃:
    ☆一、放弃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
    ☆二、放弃保股市、保八的念头。
    ☆三、放弃拿资源换资本的鼓励、承认和许可。
    ☆四、放弃经济、政治领域的对外妥协和让步,放弃一切在实际上让我们做冤大头的表面荣誉和小利,放弃名实不符的大国幻想和宣扬。
    ☆五、放弃依靠金融手段解决金融问题的取向。

    具体的方法论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的核心思路是休养生息、还富于民。它包含的主要方法论包括放弃凯恩斯主义、减少政府的收入和开支、减免企业和百姓的赋税和负担、增加百姓的假期尤其是公休日、加大民意在官员考评中的比重并改变考评的方式和体系,等。
    第二个方面的核心思路是力保发展的基础能力,大力加强教育和科研。它包含的主要方法论包括:加强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投资,放开教育和科研的体制束缚,保护国内资源,合理利用资源,振兴传统文化等。

    本文力图回避体制问题,而最终发现还是回避不了。希望回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体制问题即使谈了也没有实践的意义——体制改革太困难;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体制问题本身不是绝对的根源问题,我们或许可以绕过它,我们也一定能找到更深层的原因。回避不了,是因为它事实上的确是根源层面的问题,在某些问题上还真绕不过去。所以在文章第三章的最后一个部分,还是谈了。最关键的观点是体制问题我们无法期望由体制的主体来解决,所以谈体制改革太无聊。

    本文谈到了很多基本问题,我认为关于为什么要发展经济这个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简单的说,如果发展经济导致了老百姓资源占有水平的下降,那么这个发展是成功的么?它还有意义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会使我们对一些政策的看法进行反思,比如个税的政策。




目录:
第一章   从“金融危机”说起
  1.1 基本问题一:本文的写作特点和研究方法
  1.2 基本问题二:本文所指的老百姓的定义和范畴
    1.2.1 第一类:老百姓
    1.2.2 第二类:权贵阶层
    1.2.3 第三类:中产阶级
    1.2.4 资源角度三个阶层在国内的关系和现状分析
  1.3 基本问题三:为什么经济要发展
    1.3.1 第一、为什么会认为应该/不该提高个税起征点(到某个位置)?
    1.3.2 第二、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干嘛?
    1.3.3 第三、无论如何,通过调整税收使可支配的资源哪怕多一点地流入人民群众手里,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从任何角度),为什么要反对呢?
  1.4 基本问题四:等级社会的资源分配机制
  1.5 基本问题五:策论
    一 效率与公平
    二 作用与副作用
    三 集权与民主
    四 “只要…就”与大群体博弈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 我们的经济怎么了
    2.1 不是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
    2.2 危机的必然
第三章 危机下的国策
  3.1 国策的背景
    3.1.1 我们的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政府经济
    3.1.2 我们拥有14亿的人口
    3.1.3 我们有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
    3.1.4 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的文化
    3.1.5 一个快要烂了的大摊子
    3.1.6 一个总是忙着拆墙补墙的老大哥
    3.1.7 一群不帮忙的权贵
    3.1.8 一把误国误民的专家名流
    3.1.9 一片浑浑噩噩的大众
    3.1.10 一堆现在还只能口诛笔伐的志士
    3.1.11 一撮困中求变的当权人
  3.2 国策的方向
    3.2.1 应该追求的方向
      ★一、把国计民生真正作为国策的基本立足点。
      ★二、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作为国家富强和发展的第一利器及国策的第一重点。
      ★三、加强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四、把制造业的崛起当作实现经济腾飞的基础
      ★五、加大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六、巩固国防能力
      ★七、给媒体更多的自由,让媒体拥有更多的独立权。
      ★八、放弃一切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经济对策,正面迎接和应对危机。
    3.2.2 应该放弃的方向
      ☆一、放弃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
      ☆二、放弃保股市、保八的念头
      ☆三、放弃拿资源换资本的鼓励、承认和许可。
      ☆四、放弃经济、政治领域的对外妥协和让步,放弃一切在实际上让我们做冤大头的表面荣誉和小利,放弃名实不符的大国幻想和宣扬。
      ☆五、放弃依靠金融手段解决金融问题的取向
  3.3 系统的国策和具体的办法
    3.3.1 修生养息、还富于民
      ★1 放弃凯恩斯主义,除增加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科研、国防、社会保障等基础投资和支出以外,政府尽可能压缩不必要、效益不大的投资和花费
      ★2 减少政府的征税和收入
      ★3 增加法定假的天数,减少每周工作日的天数,逐渐在数年内过渡到每周工作4天(8小时)的水平。
      ★4 保障普通大众的社保、教育,9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更多的延伸,大学应该让更多人能上得起。
      ★5 减少个体商户和企业的壁垒和不便。
      ★6 在政府官员的考评中,民意调查应该占到至少50%的份额。
      ★7 上述政策的可行性:
    3.3.2 力保发展根基的茁壮成长
      ★1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减少高等教育的负担,建立教育发展的空间和机制;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3 提高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效率,控制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
      ★4 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资源
      ★5 发展文化产业、振兴传统文化



第一章   从“金融危机”说起
    进入08年下半年以来,伴随着雪灾、地震、奥运、人民币升值、次贷等的陆续发生,中国与世界一起,在多事的08年正式走入了经济的严冬,史称“金融危机”。
    进入09年以后,关于这次“金融危机”,国内国外各界牛人大腕都有不少观点和论调,老百姓们也正式把目光聚集在这个以前其实不太重视的领域,并由衷地悲观或乐观起来。这次“危机”是长期还是短期?它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程度的破坏和影响,会恶化到何种程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怎样度过危机、如何振兴经济?……是大家都会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试图从根源和本质的层面阐述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并找出对解决问题或有帮助的可行方法。
在此之前,有一些基本问题需要提前阐述:

1.1 基本问题一:本文的写作特点和研究方法
   此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少挨点“拍”,提前做点解释,没什么意思,不爱看的朋友可以跳过。

    在文章开篇中提到过:“本文将试图从根源和本质的层面阐述这些问题的个人见解”,这句话就代表了本文的写作特点和研究方法。具体来说:

一、所谓根源和本质,就是最基本的原因和逻辑
    基本的原因和逻辑可能跨越或跳出了目前的学科和理论分类。
    世间上很多问题是相互关联、环环相套的,面对经济问题这样成系统的复杂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抽丝剥茧地找到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体系、找到其中的主线、发掘解决的系统,在系统的指导下和系统机制的作用下,少量的主动与大量的自动发挥解决问题的强大力量。当然,所谓根源和本质,也是相对的,相对到能够说明问题和解释清楚所提出的方法论,就足够了。因此,对基本问题的研究,在接下来的正文各章节中会经常出现,因为我始终认为:看到了“规”、找到了“理”、掌握了“道”,才能做到“知”、进而达到“能”。


二、所谓个人,指的是以我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经验心得为主分析问题和探索方法。
    虽然我很喜欢“用数字说话”,也很喜欢严谨的研究方法,本文却不会有很多数字——因为很多需要说明问题的数字我没有条件得到、更无法确信它们的有效和真实,也没有办法用模型和实验等严谨的研究方法——局限于本人的水平和条件。所以逻辑分析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二,本文会有一些理论和方法论的借鉴,但没有理论依据的内容可能更多。我以为,包括经济学在内,许多理论系统即使排除错误的可能,也是有局限的:不少理论的适用环境在现实中难以得到满足,也常常很难符合现实预测的需求。这导致了即便掌握了理论,也会发生错误的情形成为比较正常的现象。我不如经济学家和各种专家专业,所以有绝对的自信无法以这些牛人的模式做出不丢人的思考。与其勉强从各种学术理论出发像做八股文一样的研究,不如换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角度。另外,古人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相信世界的事物是有真理和规律的,是可以从性质为主、程度为辅的角度找到“道”的。因此,本文虽然会有引用一些理论和结论的情形,但更多的是作为论证和探讨问题的手段,同样作为这种手段的也有常识、哲理。这些决定了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是基本没有的。


三、本文主要对过去、目前和将来的国内经济进行研究,但不局限于此。
    经济问题不是唯一的问题,也未必是最重要的问题(但一定是之一),所以本文会在多个场合将经济领域的探讨上升到内政、发展等更高更广的角度;另外,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问题可以说是一切其他问题的根源,所以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探索和提出方法,是本文的主要关注点。

四、本人从主观上相信自己的研究,但这不代表我能确认其在客观上的正确和合理,是否采信我的观点和逻辑,其中的权利和责任都由观众自行负担。
    翻译一下:
    1 我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自信满满。
    2 历史、现实、经验、理论都告诉我们,对不对你自己说了不算,别人说了也不算,只有时间和客观规律说了算。对此我深信不疑。
    3 这些不是废话,因为针对本文将要提到的许多问题的研究,我无法承担错误的责任。说到底,就是想让大家看看这样一种观点和逻辑,多点选择。
    4 结论是,希望大家在看我的观点时,能够带着质疑的态度、站在圈外结合自己的思想感受其逻辑和合理性。如果您认为我说得能够接受,那我真得高兴的说一句:“咱们是小熊所见略同啊,大可交个朋友啊,怎么着,改天一起坐坐……”;要是您觉得我就是胡扯,那也没关系,咱们大可讨论讨论呢,说不定通过您就让我幡然醒悟了呢。

1.2 基本问题二:本文所指的老百姓的定义和范畴
    我认为,说起老百姓,是可以包括全国各族人民的。但是,为了方便在本文说明问题和同步社会上大家的默认概念,此处的老百姓需要重新下个定义。这个定义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谈,因为本文主要谈的也是经济问题。
    简单的说,老百姓认为:所谓老百姓,就是在中国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收入未达到在生活上“不愁钱花”的群体。他们在工作、生活、娱乐等方面,主要使用其他人能够使用的渠道(比如高档会所、别墅就不是)。

    为了在后文的部分,更好的说明问题,按照对资源的支配权力【包括以金钱为代表的物质支配权、以狭义的权力为代表的优先可能和机会(正常人希望获取的优先可能和机会,比如教育、荣誉、发言、指使等,自杀之类的不算)、社会地位(决定名望、关注、影响力等)】,在这里也一并干脆把咱们中国人民在最近(过去和未来)一些年形成和保持的类别都给分分:


1.2.1 第一类:老百姓
    前面简单的说了下,这里重新细致的说一遍:
    资源的支配权力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局限于主体周围非常狭窄的领域,其程度能够或不能满足主体的生存需要,不能完全满足主体的一般期望生活需要(比如当前来讲房子、医疗、私家车等算是一般的,游艇、古董、豪华家具等奢侈品就不算是一般的;再比如有些人知足是福,只要过得去或者比过去好就满足的也不算是一般的)。
    这个定义比较烂,但是对后文从经济角度、内需和消费等问题谈起来的时候是比较容易结合的,所以先放着。没关系,为了让它不要那么烂,下面给一个划线的标准:
    1 在现有的体制下和环境下,所能支配的资源是否能够满足主体或家庭一般教育的需要(你要是家长这个教育说的就包括到子女了,到大学为止、国内的就行,不考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
    2 是否能够满足主体或家庭医疗的需要(正常社会伦理中应该负担的家庭直系亲属成员住得起院、看得起病);
    3 是否能够满足主体主要生活地区或子女主要生活地区住房的需要(因为以前是分房子的,而且商品房还是奢侈品);
    4 在正常购物(任何原因,专门去买奢侈品的不算)的时候是否能够不用或几乎不必顾忌商品的价格;或在日常的生活开销中(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这些方面,同样,奢侈性的消费不算——比如去高档会所或餐饮、酒店等),是否能够不必或几乎不必计较各种用度的数额。
以上的是否,仅是从所支配的资源的数量与上述需求所需付出的数量的相对大小的角度而言的,也就是说:“花不花得起”,与主体的意愿、也就是“愿不愿意”无关,你生性勤俭节约,那是美德,在此咱们不考虑。

    如果四个是否方面,您没有“否”存在的话,那么恭喜您,您可以光荣从老百姓的行列中毕业,进入更有支配力的群体中。如果您有“否”存在的话,那么也恭喜您,在本文光荣地做一把老百姓吧。
按照上面的标准,典型的老百姓的代表可以包括绝大部分的农民、产业工人、基层官僚(公务员)、小工商业者、待业群体等等,什么所谓“工薪阶层”、“民工”、“白领”、“蓝领”、“小业主”、“商户(个体商户)”、部分公务员、部分政府官员等等。按照这个标准,恐怕全中国有90%左右的公民,都得算入老百姓之列。老百姓处在整个社会金字塔的基部。

    老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最后最有力量的后盾。这个结论我不在此论证了,相信大家能理解。不过即便大家能理解,说在这里也不是废话,因为有不少该理解的人不理解、不愿意理解或者是忘记、忽视了。

    缺乏资源的老百姓,大多无知(不掌握信息和知识)和单纯(坏也坏的单纯),在对人对物上,先天的欲望和情感作为主要动力驱动了大家的行为和思考模式。他们弱小,所以在一定限度内显得懦弱和无力,却常常坚强。他们和权贵一样有人的自私面,但很少伤天害理。他们大多比较小器(不是小气),却常常愿意同情和帮助他人。他们常常显得不懂事、不理解、没有远见和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这是因为他们的无知和无力,然而他们通常很讲道理,很少对能理解的事物无动于衷;他们常常容易迷信权威、相信他人、说话不负责任,容易上当受骗、尤其是容易上那些披着伪善外衣的权威的骗;他们容易随波逐流、失去自我,在群体或权威的无形压力或盲目信服中盲从;他们常常相信道德、相信善良,相信伦理;他们常常胆小和懦弱、渴望理解与支持,但有时又非常坚强;他们大多善良,虽然善良的一部分来自于懦弱;他们好面子、爱虚荣,但有时也很不要脸;他们渴望公平,也常常愿意讲公平,却往往只看到眼前那并不确实的公平;他们常常不能理解复杂的事物,也常常不能有全局的观念,他们总是显得很简单,常常从表象做出不属实的判断,缺乏对复杂事物的解决能力和有效办法,却常常喜欢瞎咋呼;他们之中不乏精英,不乏能人异士,不乏忠义宽厚,也不乏无耻无德无能,却少有大善大恶……他们的确常常显得很可气,却永远是人类中最可爱的人。


1.2.2 第二类:权贵阶层
    首先,再多说一句:此处之“权贵”,不同于封建的“权贵”。因其从资源的支配力角度与封建的“权贵”相通,为便于大家理解采用这个词汇,在本文中并无褒贬之分,仅为了形象的描述其对资源的支配力。
回到正题:
    所能够支配的资源的数量和种类极为丰富和富裕,所支配资源能够跨越主体、主体的家庭和所在地域限制,能够决定一定量以上的非家庭成员和生活物品及服务交易对象(如商店、电信局、理发店)所能获取的主要生活或非生活所需资源,生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与事业相关的部分不算在内,如公关的吃喝)所耗资源在所支配资源中占有的比例极少。
    同样,为了让上面这个描述不要那么烂,也给一个大致的划线标准:
    1 是否能够(与意愿无关)享受奢侈的生活(比如七、八万一瓶的名酒、几百上千一包的香烟、几十万的衣服和名表、别墅、高档会所等);
    或
    日常生活所消耗资源(无论是否奢侈)是否仅在个人所能支配的资源中占取小到主体几乎不介意的比例——也就是说,根本不为会生活所需资源操心和担忧。
    2 决定或左右(重要的影响力)他人(不包括家庭成员和生活资源的交易对象)获取资源的机会和数量(比如工资、项目、生意等)的情形是否是日常或经常的,并且这种日常和经常是几乎不会因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比如死亡、坐牢、剥夺政治权利等是要排除的考虑因素)。
    3 是否有跨越地域(至少要跨越主要生活地区所在省份——不必寸土不漏)的影响力或资源支配力——即在在复数的地区(比如同时在高雄和克拉玛依),拥有与主体主要生活或活动地区相比差别不大(差别不跨越级别——就是你能想到的级别,简单的说,就是你到这个地方没感到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降低了一个档次)的资源支配能力。

    以上三点,依次都能给予“是”的答案时,可入权贵之列。
    典型的权贵阶层可包括一部分的企业家(我们可以简单的把所拥有资产可以达到或接近“亿元”的企业主、商人与这个部分的企业家划等号),一部分政府官员,绝大部分身家过亿的公民。

    权贵阶层是国家的头领和主要开拓者,是国民经济的领头羊,是整个社会的榜样。
    对于权贵阶层,这里想多说几句,因为在很多方面,本阶层的大哥大姐们是比较让人厌恶和嫉妒的,也确实不太地道。这造成了很多朋友对“权贵”这个概念认识的落脚点有些问题,问题在哪呢?就在于对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上。
    既然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研究问题,那就要从实际的作用角度出发思索事物,包括公平性、道德等等因素,价值不大,此处不多讨论:

    1 权贵阶层最基本和重要的作用是集中资源,包括信息、认识上的先知先觉和正确全面(相对),也包括权利、物质财富、机会、能力提升、影响力等的集中和优先。
    很多事,是必须极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和相当程度的才能(能力)集中才能做成的。比如:各个领域的科研和生产(理论研究、新药研发、设备生产等)、成规模的投资和建设(盖大楼、修公路等)、细化社会分工等等,这些综合起来,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源泉(在投资、建设、生产、研发领域,不同主体的投资形成竞争,在利益驱动下,改进技术、改进流程、各种革新的发生顺理成章的发生)。
    这些事,老百姓做不了,中产阶级也就停留在琢磨阶段,没有资源的集中,一个国家就只能有小作坊。
等等
     除此之外,权贵阶层集中了最多数量和比例的精英,是最有才能的群体;高才能的指引和支配,才能使大规模的资源带来正面效果(绝大多数人,在面临大规模的资源时,是无法有效调配和使用的。就是说给你100亿,你会不会用是要打个问号的——比如2年后以折现回来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

    2 权贵阶层是老百姓和中产阶级羡慕、关注和学习的对象。在太平年代,他们引导着社会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
    关于这一点,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权贵阶层,因为占据了最多的资源和人才,因此是国家最尖锐的武器(当然,烂了也是最臭的狗屎),与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的作用相比较,他们具备与其相当的一切功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权贵阶层作为对国家发展和国家决策实际上最有影响力和决定权的群体,也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我一直认为,无等级的社会仅存在于空想、绝对无关、绝对统一(也可以理解为双等级社会,简单的只有2个等级,下层等级绝对服从于上层等级且上层等级有且只有一个个体——比如人的思想和身体肌肉之间的关系)、绝对理解或社会成员绝对无差别的情形。所以我认为,在能够想象的漫长岁月里,人类社会一定会不同程度上存在等级。有了等级,就一定会出现类似本文分类的权贵阶层,只是程度不同。
所以,小老百姓们没有必要对权贵“深恶痛绝”,也不必“妒忌艳羡”,也不必“嗤之以鼻”,也不必“追星捧月”,也不要发那种“天下大同”的美梦(其实很可能是噩梦)……大家都是活在欲望(广义的欲望,包括名利、理想等都在此内)之中的人类,仅此而已。让自己成为一个权贵吧,或者让集体来发挥比权贵阶层逐利动力更强大的力量,来约束和制衡他们的逐利或自利行为向对全体成员帕累托最优(全体更满意、更有益)的方向靠近。历史书中,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发言权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工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现在的网络信息平台所发挥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又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综上所述,这里先说一个相当于废话的方法论,这个废话在后面所谈的具体问题中,将发挥作用:
要从长远求稳定的增长和发展,首先要教育、要调整、要解决的是权贵阶层。他们能够自然地发挥榜样和关键枢纽的作用,将一种改变逐层甚至跨越的传递下去。当然,权贵阶层,不是那么容易听话的。实际上,从宏观来看,让任何群体听话,方法都一样的:在利益上引导和利用——所谓政策的引导和调控;在行为上约束和监督——所谓监管;在结果上评价——所谓考评和制裁;以上三者,应该而且必须都具备,一种系统的改变才有可能顺利进行。


    资源丰富的权贵,大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更全面和实际,常常能够以后天的理性制御先天的欲望(此处的欲望部分好坏,天下大同也是欲望),驱动行为和思考模式想更有利于实现欲望的途径靠拢。他们大多显得强大,但因为更了解现实的强大,常常又会显得软弱;他们大多比较理性,能够看到全局和长远,能够看破真实和虚伪;他们很容易理解客观事物和他人,但常常为了目的更愿意放弃理解、对能够理解的事物无动于衷;他们不容易相信他人、相信道德、相信公正和善良,而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权力、相信地位;他们常常显得很坚强,甚至常常显得冷酷无情;他们也不乏善良,只是他们的善良更适合用“仁爱”形容;他们很能够讲道理,却更能够不讲道理;他们也爱面子和虚荣,但那常常是为实际利益服务的;他们常常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却常常保持沉默或言不由衷;他们都是演戏的高手,通过表面判断他们十有八九是不那么准的;他们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当然也不乏无能之辈;他们可以成为造福一方的大好人,也可以成为为祸一方的大毒瘤……最重要的,他们也是人。


1.2.3 第三类:中产阶级
    既不属于老百姓、又不属于权贵阶层的,在本文统统划入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在资源占有上的特点是:
    资源的支配权力所能支配的各种资源在满足主体的生存和一般生活需要之外,并有充分的富裕和结余。不需要为主体或家庭成员的生活资源需求担心和操劳。可以享受一定的奢侈品和奢侈生活。
简单的说,即使混吃等死,他们也可以舒服和比较体面地过完一生。

    中产阶级是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既了解上、又了解下、更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之中不乏精英,也不缺资源,他们更是国家消费的优质力量(因为有富余,且并不奢侈),他们大多受过或为家庭创造了良好的教育资源、通常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都较高。他们最有条件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


1.2.4 资源角度三个阶层在国内的关系和现状分析
    三个阶层的关系:
    第一,三个阶层都是国家的支柱——尤其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
    在我们现在的系统中,这三个阶层所发挥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必须在一个范围内保持均衡,才能保证系统长久健康的运行。关于这种机制在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道理,在相关的部分会有说明,此处不细谈。
    第二,资源从下往上集中,从上往下再分配。
    所谓上,指的是资源占有较多的阶层,所谓下,是资源占有较少的阶层。
    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构成资源在当前人类社会中循环的基本模式。详细的部分,在基本问题四中阐述,此处带过。
    第三,文化是从上而下传递的。
    在此处,文化包括了价值观、方法论、道德等影响行为的思想意识。文化单向的向下传递的主要原因是:
    1 上层阶层往往是下层阶层的榜样和学习对象;
    2 上层阶层往往对下层阶层有领导或管理或分配利益的关系——简言之就是主动关系。

    三个阶层在国内的现状:
    第一,老百姓和权贵阶层在相对数量上过多、在比例上过高,中产阶级的数量过少、在比例上过低。这是一个存在失衡倾向的现状,而在经济领域,这种失衡已经表现出来了,并产生了很大的问题。
    第二,老百姓所占资源过少,平均可支配资源过少,获取资源的方式过少(限制或者门槛较多);与此相对,权贵阶层则完全相反,他们在实际上资源占有的过多,平均可支配资源过多,限制和门槛(包括监管)过少、程度过低。

1.3 基本问题三:为什么经济要发展
    就在不久前,一个偶然看到的新闻使我引发了这样的思考。新闻的内容是:针对风传的个税起征点调整一事,某些专家名流认为中国60%以上的家庭在个税起征点为2000元的时候就不必负担工薪个税了,所以没有必要调整到更高的水平(比如3000元),即使提高了,也不能让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受惠。

    针对这样的观念,我只想毫不客气、毫不地道的说一句:“放屁!”

    为什么要骂这么一句,等会说,先说说类似这样的观念:
    两会就要召开了,关于个税调整的方案,众多不一而足的观点和建议也陆续走出台面。包括经济学家、企业家、政府人士、社会名流,有赞成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就媒体的报道程度从2500-5000不等,网友中也有说应该提到上万的;同样的人群里,也有反对的。
    无论赞成的、还是反对的,都从经济发展、政策实施的角度(最多和最有力的理由主要是从拉动内需和促进消费的角度,还有包括什么科学性啦、调整的严肃性和频繁改动啦、执行的难度等等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理由,而令我遗憾的是,居然到现在没有看到有人站出来反思这个事的基本立足点。
好,现在开始解释为什么刚才说粗口:


1.3.1 第一、为什么会认为应该/不该提高个税起征点(到某个位置)?
    正方的标准答案估计是:因为这样对拉动内需和促进消费是有××程度的帮助的,而这样做对促进中国经济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是有帮助的。
    反方的主要答案:
    提高个税起征点到某种程度,对拉动内需和促进消费的作用有限和值得质疑,比如大多数国人的工薪不超过2000元/月;又比如,节约下来的财富往往更多用于储蓄而造成流动性欠佳(富人花不了,穷人不敢花),;
    此举公平性欠佳、有负面影响,比如富人阶层从中得到的更受益多于中低收入阶层;
    其余的理由就先略去不提了(一会儿解释为什么略)。


1.3.2 第二、为什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干嘛?
   鉴于大家都没说,这个答案由我来揭晓,我有绝对的自信我的答案与“标准”答案相去不远:为了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了国家的富强。再往深说一点,是为了在资源有限的现状下尽可能多的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无限的需求。
    国家的富强与人民群众的富裕是分不开的。前苏联、过去的中国和诸多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的蒙古、女真、契丹、大辽等都有过老百姓不富裕而国家强大的历史,但那在很大程度上是没办法的事。和自己比,老百姓富裕的时代国家一定更有条件发展得更健康、强大和兴盛。不用我再多说什么,伟大的邓爷爷、横行霸道的老美都用铁一般的事实、伟大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用他们的实践和事实证明了这一点,现在这就是定论了。歪理邪说就不要再蛊惑人心了,起码在此贴处闭嘴吧!



1.3.3 第三、无论如何,通过调整税收使可支配的资源哪怕多一点地流入人民群众手里,难道不是一件好事么(从任何角度),为什么要反对呢?
    我认为,可以接受理由只有一个:当国家遭遇战争或战争的威胁,或遭遇与此破坏力相当的非经济领域的难题时,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做以民间力量无法做到的大事。比如建国初期,如果没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针,可能我们的核弹、重工业、国防都不会成功的那么顺利,我们可能会在内政外交和国家安全上陷入非常被动和不利的状态,而这些则可能反过来影响中国的崛起、人民的安康(朝鲜战争怎么打?冷战和封锁怎么破除?如何对付强大的邻居和像印度、越南、朝鲜这样的瘪三朋友?)。但是现在不同,现在政府钱多得到处打水漂,无论民间还是政府都有很好的资源规模和基础。
    说什么“拉动内需有限、促进消费有限、不能让大多数人受益……”,这个思想就有问题。提高个税起征点,即便不是一个让绝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到的福利,也不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说破天,把个税起征点调整到5000、10000元人民币,受惠的也包括到了广大的白领、金领和中产阶级。
    说什么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就能让60%以上的家庭免予工薪个税,那是咱们老百姓的平均收入太低造成的。这本来就不是个正确和健康的事,还要以此为由把这种不合理进行到底,脑子有问题?想让更多的人受惠就应该提出能够让他们能够受惠的建议和方案来,光说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又不说可以怎么样的,要是在企业,但凡是个的过得去的领导就得吵你鱿鱼——沽名钓誉,价值何在?比如,可以说与其通过税收把资源再分配的重点受益群体放在白领和中产阶级,不如将之转化为补贴或其他利民政策放在收入低于2000/1500/1000的人群,这是让可以让人接受和尊敬的说法。
    至于认为将个税起征点继续调高到超过60%或70%的社会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会有公平性欠佳、负面影响较大(比如富人节约了更多的财富、且这些大量的节约下来的财富往往更多用于储蓄而造成流动性欠佳,而中低收入群体因为现实需要也会将减税的来的实惠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储蓄造成流动性欠佳)的理由,简直就是笑话!在此重申:你以为是什么造成中低收入者要把因减税而得的财富放在银行的?就是因为收入低!为了看病、养老、结婚、买房、生活,他不存钱行么?他像你们一样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么?即便如此,那些增加了的资金也远远不够。说什么流动性不足,说这句话之前先说说怎么让广大的中低收入者脱贫吧!别给我说什么系统性(大局、整体)、也别说什么长远(健康发展),一会让我来告诉你们,什么叫系统观念、什么叫长远!
    还有,你们的经济学都学在哪了?钱存在银行就没有流动性?不知道什么叫货币政策、不知道什么叫财政政策、不知道什么叫逐利、贪欲和市场期望么?只要大家有了期望和信心,流动性的问题根本不用你担心。大家都知道老百姓现在是不敢花钱,你要让不敢花钱的老百姓把钱花出来,最健康和自然的方式就是让他有富裕的钱。什么促进消费,本来就没钱你要促进,你非要想方设法的让他们花钱,不是和骗子差不多么?先把老百姓口袋的钱骗出来——骗到资本市场、消费市场,然后养活企业,然后呢?你以为企业会把多少资源再分配回老百姓手里?然后老百姓需要用钱了怎么办?然后就是更后悔和害怕,然后就是更没有信心、然后就是你再说什么他也不敢花钱了。然后好好的一个循环就断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这种观念对老百姓、对国家都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在经济学的逻辑上看能站住脚。所以我现在看到那些顶着“经济学”的帽子大放厥词的人就来气,恨屋及乌,对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心怀敬畏。
可笑的是,在反方的言论中,我发现了很多理论和写作水平都比较高的典型:洋洋洒洒数千字,配合了大量的模型、数字和图表,引用了著名的所谓税收经济学理论,比较严谨、清晰、有条理和有说服力的论证了作者的理论,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这个网址:http://www.cs.com.cn/pl/03/200812/t20081204_1673853.htm
    这篇文章是反对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我并不熟悉这位“砖家”,但能够看得出他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学得非常不错、理论水平很高、眼光独到、严谨认真。只可惜水平再高、论证再严谨,仍然是胡说八道。前提假设就错了,使用理论的条件就没有搞清楚,理论都学在嘴上了。
    这种典型的披着正确外衣的错误,是真正厉害的歪理邪说,你要是跟着他的思路走,还真挑不出毛病。恐怕许多人都是在无意中,因为迷信理论依据而犯过这种高水平的错误。所以我才说,对从理论出发研究问题,是要心存警惕的。所以才在基本问题一中表明,自己在研究本文涉及问题的时候,放弃了许多理论成果和所谓经验,而对自己从实际问题出发的分析更加放心。
    可叹的是,迷信的人太多了,糊弄人的文章太多了。搞得大家都被洗脑了:“经济学牛啊”,于是许多歪理邪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在理论的华丽外衣下堂而皇之的被媒体、百姓甚至政府所接受。实际呢?别说什么经济学硕士、博士,就是经济学的黄金圣斗士,又有几人真的掌握了经济的“道”呢(格林斯潘、那些著名的经济分析师不是也错了么)?这样的歪理邪说已经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困扰,而那些冥斗士们也将继续在爱国的刺青下四处留声。

    (说到这里,多说两句:从大学开始,学习西方那些学术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我们被教导如何做研究——理论、假设、数据、模型……实际上我很佩服老外的这套模式,也真心的认同这种模式与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模式相比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和先进性。比如假设在先、推理在后的方式,这本身就是跳出前人理论束缚的合法渠道。但是凡事总是有条件可言,总有适用的场合和使用的条件。无论咱们的老祖宗还是老外,都不提倡生搬硬套、都不提倡迷信权威。然而我们现在发现了么?凡事称希腊,这算什么?借鉴之前,首先是理解和怀疑,首先是相信的话就不免教条了。)


    回到话题,实际上即便从内需、消费、流动性的角度谈,提高个税起征点也是可行和能够发挥作用的。关于这一点的论证和讨论,比较复杂,放在后文的部分。
而至于不好执行啦、政策的严肃性问题之类的理由,我实在懒得批判了,拜托决定我等命运的精英们,眼睛里看看重点好不好、看看最重要的需要好不好、看看咱们现在的主要矛盾好不好?!做什么事没有困难、没有后遗症?我想SY和YY可能是不太容易找到难度的,可是解决得了问题么?


1.4 基本问题四:等级社会的资源分配机制
    在基本问题二中,我们提过:资源是从下往上集中,从上往下再分配的。这里说的再严谨一点:等级社会中,构成国家经济的资源循环是从下(多数人)往上(少数人)集中,从上往下再分配的。
稍稍说明一下:
    在目前的人类社会中,资源从多数人阶层向少数人阶层逐层或者跨越层级的集中,再通过少数人阶层向多数人阶层进行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集中的资源中的一部分用于提高生产力、一部分用于物质和服务的供应,一部分用于消耗等,使集中的资源得到更新和数量变化(包括生产、交换等,体现在绝对数上可能是多了,也可能是少了),并将更新的资源的一部分在最终向多数人阶层(或者说向整体社会)再分配。
    现实中各行各业、各个领域都包含了许许多多个这样的基本循环,使得资源在商业社会经过特定的循环模式,通过向上集中、向下分配不断重复,在总体上构成一种趋向于螺旋上升的循环(主要是生产力得到提高的贡献)。全社会、全阶段、全领域、全行业等的全部相互关联的循环相互作用和影响,构成了我们经济系统的运作体系。

    举几个简单的经济领域的资源循环例子:

   例一:简单的无政府生产—消费物质资源循环【ps:1-1.4.4】
    用人单位/者支付报酬—>劳动者付出劳动—>用人单位产出产品/服务—>产品/服务卖给劳动者来消费—>用人单位得到收入—>支付报酬—>……
    注意:
    1 这个简单的循环里,用人单位是广义的,劳动者也是广义的,农民、工人都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有许多还扮演了用人单位的角色;我们印象中的企业家、生产者即在此循环中即扮演了用人单位/者,又扮演了劳动者,同时他们也都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产品和服务是广义的,不单指某种产品。
    2 这里的资源循环,主要说的是物质资源的循环,把它简单的等同于货币循环也没有问题;收入包含了利润和回收的成本(包括工资、精力、物质投入等),也可以把他们简单的等同于货币价值(即把精力、物质投入等都换算成货币)。
    3 现实的经济,是许许多多类似的环相互联系和作用而构成的大循环。
    4 这个循环没有考虑到政府和贸易的影响。
    5 这个循环忽视了许多细节问题和环节,但它能够真实的表现和反映现实经济系统的运作方式

    应用例一同样的名词解释和注意事项,我们加入政府的因素再看一个简单的循环:
    例二:简单的用人单位、劳动者、政府物质资源循环——凯恩斯主义循环【ps:2-1.4.4】
    缴税(=政府收税)—>政府的消耗和投资—>用人单位得到项目或得到出售产品/服务的机会—>用人单位获得收入和利润—>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报酬—>缴税
    注意:
    1 政府也是用人单位,但此处的用人单位主要说的是企业,政府在用人过程中发生的资源转移,在此处放入政府的消耗中。
    2 缴税者包括用人单位和劳动者;
    3 如果政府的消耗和投资在整个社会资源再分配(由上而下的分配)中占有一定程度以上的比例,那么实际上这就是卡恩斯主义所提倡的在危机中挽救经济的方法论的表现。所以此处我们给它冠名为凯恩斯主义循环。
    4 例一的注意事项,在此例中全部适用。


    经济系统是复杂的,我没有办法在此把它详细的解释清楚,通过举例子、说道理,在本基本问题里,只想说以下几个结论:
    1 循环中任意一个该循环级别内的点不能发挥作用时,这个循环就要崩毁;某个循环的崩溃可能导致其他与之关联的循环(尤其是紧密关联且有重要依靠关系的)循环崩溃;一个大循环内部如果再一个连接层面上有一定量的小循环崩溃,则该大循环就会出现问题、危机、甚至产生崩溃的倾向;所谓经济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仅此而已。崩溃的结果,是可怕的。
    2 某个循环是否能够健康运行,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健康运行,关键在于:
不同节点所得的资源(也就是不同节点对其他节点转移的资源),是否能够保证其发挥该节点使该循环健康运行所被规定和要求保证的作用。这话挺拗口,翻译一下:
    1)节点之间资源转移的渠道是否通畅;
    2)节点之间,互相转移的资源是否适当(不过多过少)
    3)大前提:符合客观环境的需要
    这样看完还不理解的话,也没关系,在后面的具体问题中,我们会专门结合事例来谈。其实很简单,比如在基本问题二中,我们说过:老百姓没钱自然不敢消费,老百姓不敢消费企业就不敢生产和投资,然后不生产不投资不消费,企业就不挣钱,自然老百姓也不挣钱,然后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节点之间,资源的转移和持有出现失衡。
1.5 基本问题五:策论
一 效率与公平
    什么是效率?
    简单的说,就是单位的投入在单位的时间产出的效果/效益。单位的投入产生的效果越好、效益越高,或者消耗的时间越少,那么可以认为效率越高,或者说越好。
投入的如果是资源的话,那么效率的问题主要就是经济问题了。本文所说的效率,就是这种效率。

    什么是公平?
    这个大家都很清楚,而且也不太好下定义,就不说了。只说一点,公平不是经济问题,可以说它是社会问题,本文认为它更应该算一个道德问题,不是个人的道德,而是社会的道德;在短期是道德问题,在长期也和经济问题不分家,因为主体都是人。

    效率与公平往往是无法兼顾的,如果具体到资源配置这个层面,几乎可以说是一定无法兼顾的。解释原因太麻烦了,相信各位读者朋友都能理解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说了。
    虽然无法兼顾,可是人们还是无法割舍其中一个,我们既要追求效率也希望能够公平。其实政治书中早就说过了,公平是相对的。在国家政策制定的层面上,不讲效率是不行的,不讲公平老百姓是不答应的,但是二者往往不可得兼,何如?很简单啦,在该讲效率的时候讲效率,该讲公平的时候讲公平。说着简单,做着难。


    我们有许多政策,常常不是被人批评效率问题,就是被批评公平问题。这里不谈具体的,只谈在经济发展层面的这样两个事实:
    1 长久的追求效率,必须拥有相应的公平,否则对效率的追求无法持续。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权贵说的,你老让别人让位与你,长了人家不干了,生意还做得下去么?把草吃光了,牛羊也活不长。
    2 没有绝对的公平,也不可能存在长久的平均(现阶段)。只有通过效率的提高,才能使每个人得到更多的公平。以前我们不是没平均过,又怎么样呢?不顾事实和发展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可耻的。

    老百姓喜欢公平,厌恶与人相比之下的差距。国家治理,要为老百姓着想,却不可能只根据民意制定决策,当然,也不能忽略民意。这就好像我们家长管孩子,为了孩子好是一定要的,但是一定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在很多问题上,老百姓的高度与执政者的高度的差距与上面这个比喻很类似。
    最近,面对政府威信的减弱,我们看到政府做出了很多顺应民意的决策,这里我想说的是:
    1 政府的信用为什么有减弱的现象呢?很简单,因为代表政府的很多官员不对百姓负责任,非要到纸包住火的时候,他才能不得不收起那些虚伪的套路,他才有突然显得非常真诚,早干嘛去了,老百姓水平低也经不起反复的忽悠!
    2 正确的事为什么要因为一时的尴尬而妥协呢?执行下去,老百姓会通过历史和时间认识到它的正确。事关亿万百姓的国家大事,怎能以讨价还价的态度处理?当然,前提是这个政策它的确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它是能够收到帕累托更优的效果的。
    之前有过一个关于复兴房地产的讨论,好家伙,几位专家刚出来放风试探,就被一片口水骂回去了,于是在十大振兴产业中,房地产的名字给划掉了。然后政府只好灰溜溜的“暗度陈仓”,表示房地产虽然没有放入十大振兴产业中,但依然是国家的基础产业,等等。我买不起房,但是举双手支持健康的振兴地产业。道理很简单,把地产商人都弄死了,谁来盖房子?盖房子的人少了,供应就跟不上了,然后房价地价都会因为供需的矛盾大幅上扬,咱然后就是疯狂的反弹和炒作,地价会更加不健康的狂飙。还有地产行业对国家经济的带动力非常强大,盖楼,包括钢铁、混凝土、各种建材、服务……他牵连了太多的行业,把这个行业弄臭了、弄死了,会连带着使很多行业都受重大影响。很多人所在的企业,可能不得不因为生意的短缺而裁员甚至倒闭。在经济循环的世界里,谁都不能把谁弄死了,谁都不能太过分,否则大家都好不了(这个结论,会在后文配合具体问题阐明)。
    政府很明白这个问题,所以在表面上顺应民意的同时,做了暗度陈仓的工作。其实老百姓很讲理,为什么不尝试着和百姓们沟通一下呢?难道这个家的家庭成员,就都这么不堪?我们很多人都很爱国呀,都愿意理解和支持国家的正确决策呀,为什么要摆出一副人模官样的嘴脸呢?为什么不能真诚点,为什么总要对老百姓说些他们根本不知所谓的官话呢?您累我们也累呀。这个道理解释起来很复杂么?连我那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阿姨都能明白,怎么就不能解释一下?

    所以,在效率和公平这两个因素的考虑中,我们有很多时候都在本末倒置。经济危机的时候搞什么“三氯氰氨”,把三鹿给废了。有必要么?我们喝了含“三氯氰氨”的奶粉几十年了,这件事完全可以静默的处理,完全可以在不曝光的情形下,让大家以后都不用喝问题奶粉的呀。这样,像三鹿这样的民族企业不必倒闭,很多员工不必担惊受怕,市场不会更加恐慌,当时的许多食品制造企业不会那么难过,问题奶粉的问题也解决了。咱们老百姓还是很拥护政府的,用不着这样找个注意力来收人心,起码不应该在危机的时候,让市场更没有信心,让企业更不好过。


二 作用与副作用

    一个牵扯面很广的决策,通常都会对某个问题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埋伏了副作用。
    尽管以前的三大改革现在为人诟病很多,但是它就没有正面作用么?当然有,而且还很大,只是现在它的弊端表现出来了,看我们怎么应对。同样,现在的、包括过去和将来的许多政策,有许多都是双刃剑。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会制造新的问题。比如政府主导完善基本社会保障,是好事啊,但是政府需要很大的投入,政府的财政会变得很紧张,这是制造的问题。
    我们做事,看到问题,决不能被问题吓住了,那样永远做不成任何事。但是不对即将发生的问题做好觉悟和准备,则走入了另一个错误。某个时期的某种客观条件下,很多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但是又有很多问题是未来必须回避的,这给决策带来很大的难处。能够在当期及时的解决问题,并在未来及时的处理或者做好准备避免新问题的发生,很重要,很困难。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够准确及时的掌握纷繁复杂的众多问题背后的系统和脉络,层层梳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绝对走不长远的。


三 集权与民主
    民主是个好东西,我们都举双手赞成和坚决拥护民主的路线。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民主也存在副作用。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民主国家,当遇到重大问题时,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总统要求国会赋予在某某事上更多的权力”,这个时候,这位总统想要的是在一个范围内的集权。有时国会可以通过这样的提案,有时不能,都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根据什么作分析,我们不讨论,只讨论一下在一贯关乎大群体的决策的制定上,我个人对于民主和集权的看法。
    我认为,最理想的方式,是最有才能(已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在最高尚的动机下,能够绝对理性的广集建议(即能够谦虚、冷静和客观正确的对他人的建议判断和筛选),集中决策,专制执行。
这里有几个问题,如何保证最有才能的人能够具备最高尚的动机。另外,如和保证在绝对的权力下,此人能够保证永远的谦虚、冷静和客观。
    正是因为在这两个问题上常常发生问题,所以在近代社会以前的专制政权都走不长远,甚至常常会有无比荒唐的决策。所以,从长期看,我们在专制上打了个大大的叉。
    我们前面部分对老百姓的特性有所描述了。世界上有才能的人是少数,动机高尚的人也是少数、个人修养极好的人更是少数。既有才能、又有高尚动机、又有接近完美的个人修养的人,更是少数中的少数。所以民主其实不是大家在做主,而是大家在制衡。说得绝对和本质一点,就是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制衡。因为利益集团之间的实力通常差别不大(弱小的利益集团一定会在长期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一定能制衡。这样,在一些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能够保证不出错;在一些利益冲突的问题上,能够保证有限的出错(就整体的帕累托更优的效果看)。
    有一种特殊的场合,就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场合,是需要特殊说明的,实际上,民主真正的问题就往往出现在这里。我在前文说了,大多数的老百姓是缺乏信息和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往往无法看懂一个决策在长期的具体影响。对老百姓而言很简单:“实惠,尤其是眼前的实惠是很重要的”。太复杂的东西,他们可能看不明白,只能看到近期影响,或者误解。但是在民主环境下,民众的意愿对这种类型的决策影响很大,也就是说,可能实际上对帕累托更优负面效果更大的意愿会让决策发生错误。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上文举过的那个振兴房地产的讨论就是一个例子。
    那么为什么古今中外还都会有知错就错的情形呢?
    我认为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1 当老百姓说话老是没人听的时候、或者对现状不满的时候,老百姓怒了,政府要安抚和让步;
    2 人多了,黑锅大家一起背,出问题了谁也别说谁。
    3 实在没法协调各方了,事情做不下去了,得了,少数服从多数,很有威信和说服力。
    4 其他不为人知的目的。

    记得以前的政治书上说过,说西方的民主损失了效率,相对而言,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在体制上是有优势的。这一点我完全认同。我认为,老百姓想要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基本的人权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生活越来越好。只要是为老百姓着想的,我们完全可以集权,为了获取支持和理解,我们完全可以沟通,不能再拉开官僚、政府和普通百姓的距离了。




四 “只要…就”与大群体博弈的一般规律
    关于博弈论的一些基本知识我就不在这里说了。不明白的朋友网上搜搜就会看到很多清晰明了的解释。其中的几点结论对我们在此文中阐述很多问题很重要,有必要谈一谈。
    有一个重要结论是,在社会上那些具有非合作关系的问题上,人们的策略往往基于的是非合作博弈的模型,结果是纳什均衡,也就是非合作均衡。意思是大家往往都从自己的利益角度出发,追求风险最小,结果形成了整体利益不高的局面。
    我可以用我的语言,来简单的解释这个问题:在囚徒困境的模型中,就是2个囚徒的那个模型(百度上搜吧,1分钟就看明白),在没有串供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双方没有约定和信任的前提下,他们无法形成帕累托最优,即都少量判刑,而形成了纳什均衡,即都形成了中长期的判刑。反过来说,如果拥有信任关系,都选择了抵赖,那么可以形成帕累托最优。
    如果模型扩大到一个犯罪集团呢?有全员不招供的集团么?好像没有。假设我们把囚徒模型的规模扩大到1万、1亿人,现实中这些人不可能都有信任关系,不可能全员做出了约定,所以一定会有叛徒,也就是一定会有从自己利益出发,考虑增加私利或者减小个人风险的人。而且大家都能遇见到这一点,于是会有大量的人选择从私利出发。
    回到现实。我们常常很喜欢说,“只要人人都……就会……”,比如,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不可能,因为一定会有人从私利出发,他们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从私利出发对自己是最好的,要么增加私利,要么减少风险。最后,在社会中就形成了纳什均衡,而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
    在人类社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们还看不到私欲消亡的那一天,也看不到社会资源极大丰富的那一天。然而帕累托最优或者说更优是值得追求的。在影响大群体的策略制定上,我们无法依靠高尚,无法形成信任和约定,但是我们了解私欲,通过对群体私欲规律的掌握,并对其流动加以引导,是政策获取预期效果的最有利保证,因为它完全是自发自动的。

第二章 我们的经济怎么了

    说来惭愧,其实这部分的内容是彻头彻尾的“事后臭皮匠”,本不太想写的。可是有些东西不说清楚后面的部分也没法写,没办法、那就厚着脸皮写吧。
    先说2个重要的结论作为本章的话题的开始:
    1 不是“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
    2 无论有没有外界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影响——包括“次贷”、“自然灾害”、等,我国都已经陷入经济危机的泥潭,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2.1 话题——危机的现实
2.1.1 不是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先说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什么不同。
    我就不从理论的角度说的那么严谨了,就站在大多数不专业的老百姓的角度,谈谈在认识上的区别。
因为不专业,所以中国的大多百姓实际上分不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区别,还有很多人也只是一种模糊的概念和感觉。说“金融危机”,相当大量的国人对它的认识还停留在98年金融风暴上,不少人会有“肯定能过去”、“会过去的”“好像也没什么”这样的想法;而说起“经济危机”来,恐怕大家(包括我)的认识还都是从以前的教科书和万恶的资本主义是多么脆弱的宣传中来的,只知道很麻烦、很可怕,虽然具体的滋味也不太清楚。
    但是,因为担忧的程度不同,对行为会有影响的。具体来讲,就是银行里那点钱和接下来挣的钱,要怎么处理。比如要不要拿出来消费或者投资(追求享受或者增值)掉,还是赶紧买点首饰、大米、保险什么的以备不测什么(追求保值)。
    就算不太有能力让手里的财富增值,也不要让财富莫名其妙的贬值,这对每个人来讲都很重要。而决定未来行为取向的当然是咱们的认识,所以,在本文,得对概念较较真。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认识不清楚那还是自家的事,要是社会整体的认识都不清楚,那可麻烦了。因为咱们未来的政策正是依据于社会的反应制定的,政策的立足点要是错了,大家都麻烦。
    “金融危机”是什么样呢?顾名思义——老百姓们通常都是顾名思义的,它应该是产生于金融领域,主要作用于金融领域(包括货币、风险、债务、信用等等)并以在主要金融领域的变化为突破点解决问题……我很想这么说的说,但是——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心脏,是给所有其他领域供血的领域,血重要吧,对,钱就是企业的血,国民经济的血。供血的领域出问题了,其他的领域不出问题才怪。所以,我不能这么说,但是有很多人说的理论就是我上面说的那些东西。
    因为金融领域发生的问题能够到称之为危机的程度,所以必然扩散到其他领域。这就和“经济危机”的区别仅在于程度上一样了。其实我倒是认为,概念很重要,但是我们现在没事老喜欢制作和炒作概念,真是闲得。谁要是在一个领域里被问到什么概念都能说出来一二三四五,就能干专家(“砖家”)啦。还不如就说“金融领域引起的轻度经济危机”这么说来的好理解。
    说回来,从程度的区别,区分两种危机,我认为我们是在潜意识或者显意识中以是否对生产力产生破坏性影响为标准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上面那个说法也说得过去。
    只要不破坏生产力,那么大家都还有盼头,就比如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而言似乎也就是一阵寒风吹过,也就那么回事。但要是对生产力产生了破坏性影响,那什么“十年衰退”啦、“萧条”啦、“动荡”啦……都不在话下。即所谓“经济危机”了。
    当然,即便是我们真的走到了“经济危机”发生的那一天,也不会像历史书上描绘的那么惨,毕竟现实的生产力摆在那里,和以前的危机相比基准就不一样,不会整天冻着、饿着、隔三差五地拿血液去换面包。

    好了,简单说完危机的区别,现在把是什么危机放在一边,先看看我国经济中最让人头疼问题是什么。
    官方的观点,在总结提炼以后,认为是内需不足。不少的学者、名流、经济学家、咱们的权贵和不少百姓朋友在内,可能真实的看法与官方相同。总之,这可以说是主流的“定论”了,过去我们“三驾马车”的提法和现在“促进消费”的叫喊都是很好的诠释。
    我认为,从流程上看,这个说法是不错的。
    先看看为什么内需不足是当前危机的主要问题。还记得在第一章基本问题四中,我们提到过的生产—>消费循环么?(ps:1-1.4.4),一脉相承:
    消费的需求不足,用人单位的产品就滞销,于是当期的效益就会降低,这样在当期用人单位就会以各种方式缩减开支——包括减少采购、压缩成本(最直接和方便的就是人力成本)等,于是消费者的收入降低,于是消费的需求更加不足,于是更多的用人单位产品滞销,于是利润进一步降低,不少用人单位破产、关门,剩下的用人单位更加不敢放开了生产,于是社会整体的新增投资开始成规模减少,于是出现更多的失业,于是需求和消费在整体上进一步降低……在这一过程中,这样的恶性循环不断地从它的发源领域向其他领域扩散,最初可能是某几个有关联的行业(一定是在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然后扩散到与之相关程度较低的其他行业,再后来扩散到整体上的全行业、全领域,从某个行业的用人单位和消费者感到困难开始,直到大多数的老百姓(包括农民、官僚、用人单位……)都感受到困难。到一定程度,大面积的恐慌出现,于是那些有消费能力的人也不敢消费,有投资能力的人不敢投资,货币和商品的流动性都大幅降低,全部经济系统普遍的陷入消费降低—>效益降低—>生产和投资降低—>劳动者收入降低—>消费降低的恶性循环,直到这个螺旋向下的循环达到另外一个均衡。
    对上述循环,有几点要注意:
    1 消费的需求不足是相对于市场上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供应而言的,反过来说,可以理解为供应过剩,也可以理解为产能相对过剩。以前我们总说“产能过剩”,那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地大物博人也多,过剩什么?产能再提高几倍也不够用,消费不掉是因为产品是有偿的,那个价格咱们国内还消费不起。所以得说“相对过剩”,绝对的是我们的消费能力,就是老百姓收入低,用不起。说“相对过剩”,不过是瞒天过海的巧妙辞令罢了,反正发达的老外榜样也这么说,不说白不说,而且,说收入低多没面子。
    2 产品的在此处是广义的,包括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服务,如各种充值卡、粮油、饭菜、理发等;与此相对,此处生产和用人单位的概念也是广义的:广义的用人单位,包括工厂、商业、服务业用人单位等一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广义的生产,既包括有形商品的生产,也包括无形商品和服务的提供。
    3 用人单位的概念在此处是广义的,它包括了所有雇佣员工或独自直接为他人提供有偿的产品或服务的所有组织或个人(单纯的打工者不算),包括拥有土地的农民、个体商户、狭义的用人单位等。
    4 投资在此处,既体现生产的过程中,也体现在消费的过程中。

    反过来讲,如果老百姓敢消费、多消费,那么用人单位的产品就不会滞销,用人单位就敢扩大规模、增加投资,社会的用人需求就会更加旺盛;由于整体上用人单位的产品能够充分销售,用人单位有钱挣,员工(消费者)也就能多挣钱,于是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得到提高,于是消费更加旺盛,用人单位进一步扩张并且充分销售产品,于是就业更充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
    根据利益驱动行为的假设,有条件成为一个循环其他环节发生异变的原因的因素只有消费。譬如在我国目前的现状下,用人单位不会无缘无故的减少生产、裁员和降低开支,也很难想象一个足以影响全部经济循环走向恶化的生产绝对过剩(就是你就是白送也送不出去,不是你产出来有人嫌贵,嫌贵了也可以说是消费能力不足)。无论生产、投资、销售还是就业和百姓收入,其原因都可以追溯到消费上,并且在根本上都可以以消费作为促成原因。而其他的因素,是没有这样的特点的。

    所以以此来看,似乎可以说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问题的核心问题。
    其实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很自然的要再问一句:造成了我们的消费不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地球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是老百姓大多没钱,剩下的则不敢花钱,中产阶级和权贵的消费则是基本不变的(危不危机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接着我们再问一句,怎么就没钱了呢?
在上述那个循环里,这个问题是不太好解释的。
    怎么没钱的呢?有人说炒股赔了钱,有人说买了房子或为了买房子不敢花钱,也有人说孩子上学要花钱,也有人说看不起病啊……这些确实是原因,但是,打个比方,这些不过是“鱼”,非“渔”也,真正厉害和根本的是那个“渔”。
    什么玩意呢?就是老百姓获取资源的渠道。在第一章的基本问题四中我们谈到过:“等级社会中,构成国家经济的资源循环是从下(多数人)往上(少数人)集中,从上往下再分配的。”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在我们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在经济循环从下往上集中的过程中,也就是从老百姓往权贵阶层和政府集中的过程中,大多(次数和时间)转移的数量很充分和彻底,而资源在从上往下再分配的过程中,大多(次数和时间)转移的数量很不充分(对此部分有疑义的朋友,请阅读第一章的基本问题二和基本问题四)。于是在资源在经济循环中越来越多的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直到最近几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策双刃剑【即作用与副作用,请参见第一章基本问题五】的负面影响体现的越来越突出,加上最近2年股市、房市、医疗、教育震荡和逐利化,很多老百姓已经不能满足最主要的生活需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基本保障),甚至有往进一步恶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现在,咱们国家正在试图扭转这样的趋势)。

为了说得再明白一点,我们有必要从改革开放开始谈起。
    改革开放之初,因为我国处在一个财富分配相当平均的状态,民间是几乎没有资源的集中—再分配循环的,资源的集中和再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进行生产力提高的努力都是由政府以计划经济为工具主导完成的。也就是说,除了政府有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力量以外,民间的力量没有办法集中,也就难以发挥民间的力量提高生产力(民间力量对提高生产力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它们大多以逐利为基础,所以往往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都远高于政府的力量)。
    随着改革开发开始,国家逐步放开了许多限制,为资源在民间构建集中—再分配循环创造了许多渠道(其实就是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创造了许多渠道),包括经济特区、包括国有企业改制(mbo等)、包括银行以巨额亏损(其实是国家和人民的直接和简介亏损)换来的民间资本壮大……于是很多有才能、有胆识或者有背景的人脱颖而出,逐渐积累起庞大的资源,形成新中国以来第一代的民间权贵和所谓的红顶商人。
    在此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才能,虽然有不道德、不干净、不公平存在,也有努力、勤奋、才能、坚强等在闪耀着光辉。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为自己奋斗的过程中推动了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
    我们在第一章的基本问题二中说过,权贵占有极为富裕的资源,这个资源包含了权力。简单的说,权贵阶层是自然享有特权的,古今中外、绝无例外。中国历来重关系,并且具有使特权比较容易滋生和发挥作用的文化(因为中国有太多的太聪明的人,另外,不要单纯的以为这全是毒瘤)。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在少数人先富起来以后开始加强对市场的规范,也试图在实际上在发展大于一切的方针指导下使社会更加公平。然而,已经发展起来的门槛和已经形成的权贵阶层的特权在此时使这种期望在运作时产生了很大的扭曲,在表面上政策更有公平性之后,是在同等的限制下老百姓获取资源的渠道相对变少、相对变难了,而权贵阶层则在实际上独占了越来越多的容易获取资源的渠道。加上我们长期在实际上奉行凯恩斯主义,更加剧了资源向少数人集中的趋势【主要是因为少数的权贵阶层享有特权,而且他们很高的资源积累使得其更容易跨越壁垒和门槛,当然,他们在获取资源的渠道上本来就更加便利和多样】。
    到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不少朋友都出来解密了: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我们我发展的势头较好等),具体地说,就是我们今天的惨状。这方面我不多谈,只谈谈对本文有用的部分:医改、房改、教育改革、放开下岗,这些既是政府甩包袱的不得已办法(帮着国有企业和财政支出甩包袱的办法),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办法。包袱甩不到外国去,自然就是落到了老百姓头上,把这些刚性的需求都市场化也绝对不愁买主,消费绝对大旺盛。
    于是教育部门(包括企业)、医疗部门(包括企业)、房地产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与此相关的产业和行业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吸引了大量的民间甚至海外资本。这些刚性需求的市场化必然带来涨价,一是因为以前政府包办的时候提供的产品多是大众化的——没有太高的质量,二是因为人是逐利的——尤其是企业家。于是,正如所料,消费旺盛了起来,把所有因金融风暴发生的不良影响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在政府(尤其地方政府)推动下的行业疯狂。体现得尤为突出的,恐怕是地产了,有朋友说:“房地产夺走了许多百姓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积蓄”,此言非虚。现在大家也都知道,在医院打个吊瓶动不动好几百很常见,教育和下岗都不用再说了。
    通过这些改革和改变,老百姓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手里攒下来的“鱼”又一次突然被悄然拿走了。拿去救那帮无能的权贵,银行给过他们钱(而且还不断在给),老百姓给他们钱,国家还给他们政策、优惠和补贴,真不知道那些权贵之中的部分无能之辈都是干什么吃的,就这样还不挣钱、还要让国家和百姓救,一会儿这个说不涨价我活不下去了,一会儿那个说这个要是降价我干不了啊,一会儿又说下面那些小企业不地道、不给我些门槛就要被打死了……活不下去就去死!干不了的滚蛋!国民的血汗让你富裕和舒适,你嘴里的企业家精神都是糊弄人的么?你知道有多少老百姓还穿着自制牌的内衣裤么?知道有多少老百姓因为住不起院、看不起病要眼睁睁的看着亲人去死的么?动不动把非私有的几千万、几亿、几百亿拿去打水漂,还说活不下去,还说干不了,酒囊饭袋、无耻之徒,我呸!
   对不起,稍微激动了一下,回到话题:
   从经济发展的循环来看,前面提到的这些事都使得我们的国家增加了资源循环的数量,所以在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看上去发展得很不错。但是由于老百姓本来可“渔”的地方就不多,然后“鱼”又总是被拿走(比如以前我们农民的负担,后来的几大改革)。就是说,本来可以获取资源的方法和渠道就不多,然后积累的资源还总有被某种新增的规则或者循环消费掉,这样子老百姓总有一天会不敢消费的。注意,我说的是总有一天,不是说的现在。现在这样的问题突然暴露出来,是因为正好赶上了“次贷危机”所引爆的一系列危机。使得大量本来可“渔”的渠道就不多的老百姓家里的存“鱼”也一下子蒸发掉了。
     “渔”不多,是因为我们的大多数资源循环(构成经济循环,在本文没有特别说明的时候如感觉概念混乱,大家觉可以把资源循环等同于经济循环),总是资源大量的集中上去,然后大量的沉淀在上层,然后分配不下来,这又造成了老百姓的“鱼”就不会多。这样的资源循环是不稳定的,底下的资源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问题就要出来了。所以从基本面看,我们的经济体系很脆弱(虽然已经很庞大),所以我们的股市可以没有正当理由的暴涨,又能没有正当理由的暴跌。

    我们都知道,老百姓现在没钱不一定会减少消费,比如发展信贷就可以促进消费,但是如果老百姓预期到将来收入的情况不够乐观,那么他就是现在有钱也不敢放开了消费。这个道理简单吧。
    很不巧,我们的状态正好是:相当大量的消费者现在赶上没钱的时候了,而且将来可以低风险有效挣钱的渠道也不多(认为老百姓为了生活应该理所当然的乐于或坦然承受风险的魔鬼去死)。
    当然,许多问题(尤其是具体问题)国家看到了,于是试图努力把老百姓身上的包袱拿回去一些,比如社保(医保),我们终于下定决心普及了。但是,根本的问题还没有准备解决的征兆。不解决根本的问题,问题迟早会发生,更何况根本的问题还不是想解决就解决的呢。本章主要谈的就是这个根本的问题。

    为了解释根本的问题,我们得跳出话题谈话题:
    首先,有一个基本问题希望大家明白:
    老百姓在经济循环中可以获取资源的方式,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少于资源更多的阶层的,以本文的分类而言,就是说老百姓获取资源的渠道在便利性和数量上不足于中产阶级,更不足于权贵阶层,这些都是正常的,是历史的必然和规律,是现实必然、合理和不可或缺的存在。所以,追求天下大同的朋友们,如果仅仅因为自己不平衡而希望有类似“救世主”这样的存在帮你把财富平均一下的话,我是比较鄙视的:这不仅很天真、而且很无耻:别人挣钱就容易?给你多少钱,你愿意承受他们(可能是某位眼里的那些“为富不仁”者)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付出的辛劳和承受的苦难?能够理解或者试图理解立场以外的人并且能够为实现帕累托最优努力而不仅是自我最优而付出行动的人,才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不仅很牛,而且很高尚。这样的人,如果能看本文看到这里的朋友(已经2万字了),能像我一样崇拜他们并向他们学习的话,那真的就是同道中人啦。
    在上面这个基本问题的逻辑下,如果节点间不同方向资源的流通均等,那么资源的分配结构就是不变的。当然,实际上,文明社会以来这种情况还没出现过。如此说来,不同群体的资源占有是总在变化的,具体到老百姓和权贵这两头,也是在变化的。而且往往在趋势上讲,是资源更充足的群体——也就是权贵阶层更容易使资源增长(不用解释了吧),老百姓这一头则相对有被拉开差距的趋势(我说的是历史中多见的,比如封建时代的土地兼并、资本主义时代的资本积累)。如果已经掌握总资源是定量,那么一头总有枯竭的一天,循环无法继续下去。幸而在过去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总不是完全的,而现在生产力又总在进步。在老百姓这一端的资源蓄水池,总是有生产力进步或者新资源开发带来的资源流入。打个比方来说的话,每一个资源流转节点的群体,都有两种管道,一种是进水管,一种是出水管。权贵的出水管最重要的作用是对生产力进步提供资源支持和把资源回流一部分到给它供水的节点,而生产力进步产生的所掌握的总资源增量(比如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更丰富、可利用的资源更多……),最大的部分流到了老百姓这个基层节点。
    各个节点只有在相对满足自我需要和保持容忍的时候,资源的循环也就是经济循环才会稳定健康的运行,才能不出大问题。简单的讲,不能有任何一个群体有能力长期损人利己,以其他节点的不断弱小化加速自己的壮大。流出去的多于收进来的,自然是迟早要枯竭的。事实上,根本不需要到枯竭的地步,一个经济系统的循环就会爆发大问题:因为节点的主体是人,而人是有脑子的,期望、预期、信心,人们未雨绸缪的主观能动性会在他的资源枯竭之前就想办法解决——比如,少花钱。这个时候,虽然经济系统资源循环本身还有能力继续运作,却提前使运作的困难爆发出来,这可以认为是一种资源循环内节点间资源流动和保持的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常常表现为某一头过大或过小,这其实无关紧要。关键的是它们将来是否会比现在更小、是否会在很大程度上(注意,是很大程度上)相对更小。尤其是在老百姓这一头,因为他们的资源再少了就会感到(注意,是感到):“没法过了!”
   实际上,可能会对一个经济的资源循环产生破坏性影响的因素,不仅仅在于某一个节点。具体地说,资源循环出现问题不一定就是老百姓这个节点的资源过少、资源获取渠道过少,循环中的所有节点和连线(管道、渠道、线路、通路,随你喜欢)都有影响循环的能力,性质不同而已(程度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严谨的说,造成一个经济循环发生破坏性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循环的节点或连线出现问题,这个问题足以影响循环的健康(或说长期,未必是增长的)持续运作。在这个说法里,持续运作是重点。
   具体在我们现在,包括过去的世界范围内的著名经济危机中,我们可以给一个更具体的说法:破坏性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经济循环中的资源流动、资源沉淀(节点自留而不流动的资源)出现失衡(绝对量或相对量),不足以支撑经济循环总体上往壮大的方向发展。持续的失衡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也就离崩溃不远了。崩溃以后再重组,然后新的循环取代旧的(值得一提的是,新的循环与旧的循环很可能不是一种全新的模式,甚至可能仅仅是一轮洗牌。过去的几大经济危机,有不少没有在经济循环的模式上发生很大变化)。在循环崩溃的过程中,无数人要倒霉,绝大部分人要不好过,这就是危机。
说得简单一点,是我们的资源循环体系的出现了失衡的问题。
    再说的简单一点,就是我们的资源分配(在这里,资源的滞留和流动都算作分配的一种形式)体系的问题。这是在经济角度,我们危机的起源(根本原因)。
    要是说的形象一点,也可以说是经济的资源循环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无论怎么说,意思都一样:这种经济中资源循环出现结构性失衡造成的崩溃,不可能是金融危机那么简单就了事,最少也是经济危机,必不可避免的要对生产力产生破坏性影响。

    补充几点:
    第一、我们现在的危机,还不能说是因为这种失衡达到临界点造成的,一些大事的发生(比如次贷危机等),使得危机提前暴露了一部分出来,实际上,有没有那些大事的影响(地震啦、次贷啦),危机都已经埋下了伏笔。所以暂时来讲,真正的经济危机与我们还有一些距离,也没有到不可解决的地步,本文所说的经济危机,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分析和预测。
    第二、在实际上,我们过去的许多经济问题都是因为本节谈到的根本原因造成的,尤其是从08年开始的经济问题,比如通货膨胀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认为实际上这次危机尽管可能会在一个时期里得到控制,但绝对还是存在的,真正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很可能就会和这次所谓的“金融危机”一脉相承。所以,说它是“经济危机”。
    第三,我估计(因为对很多国家一无所知),全世界,在进入工业时代以后,资源的循环体系都是明显的集中—散发(就是资源往少数人手里集中、然后再分配下来)模式,顺便说一句:文明以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来),起码在我国应该主要是资源的集中(其实也是集中—散发模式,不过往下流动的很少,尤其是流动到老百姓手里的很少)模式,所以一旦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了,下面的人实在没有资源保证生存、生活了,就要造反。最近我甚至开始相信,这种模式恐怕是我们有生之间即使在想象中都无法突破的模式了,因为个人很弱小,必须有集中的资源保证我们的生存环境和发展需要。所以对于这种模式不必非议。
    第四,如果第三点成立,那么可能有朋友会想,那么全世界应该都暗暗埋下了危机的种子才对。我不知道其他国家到底什么样。但是可以肯定,尽管资源循环的大模式相同,中小的细节却有很大差别,就是资源集中和资源下分的程度、渠道、数量,这个模式的不同。这种不同能够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资源循环的运营状况。本文说我们在此发生了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就是在现有的生产力进步和生产力水平上,老百姓持有的资源和更新的资源无法满足现有资源循环模式的健康持续运营。在其他的国家,问题未必是一样的。落后者如一些非洲国家、再比如朝鲜,他们的生产力的进步空间很大,未开发资源很多、生产力在单位时间能够给每一个人创造的价值很大;先进者如欧美,他们的生产力比较先进、生产力进步速度也不慢,而资源下行的管道较多、或者量较充足……这些,都与我们有所不同。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会沿着上面的问题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2.1.2 危机的必然

    在上文的部分,我的结论说了,我国经济问题根源于经济的资源循环体系上。具体的说,就是我们的生产力进步所带来的资源增量,与从上流动下来的资源加在一起,也已经不能满足基层(老百姓)的资源需求,而这导致了基层对上流动资源的频率和流量都受到限制,从而使经济在整体上进入下行的恶性循环。
    这里直接体现出来三个重要的要素:
    第一,资源的数量——所谓“鱼”;
    第二,资源的流动渠道和流通体系——所谓“渔”、方式与方法;
    第三,生产力。
    在上述三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没有直接体现出来,即:
    第四,市场(人)的意愿、期望、信心

    针对资源流动收紧引发萧条的经济危机,应该说上面前三个因素可以作为根源因素,尤其是第二点那个“渔”。第四点的信心因素,其实是前三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不是根源因素。如果不是咱们老“信心、信心”的提,本文也不想在这里说,虽然它确实在反作用于循环的运行。
    就从第四点说起,实际上凯恩斯主义,即以政府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正是主要试图从上面的第四点和第二点出发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既然在经济预期不太好的状况下,大家都不愿意、不敢消费和投资,那么就由政府来拉动投资和消费。政府投放几百几千个亿的项目下来,那就是馅饼,为了吃这些馅饼,民间资本就得提供政府定制的东西,为了提供这些东西,他们就得去采购、用人……于是在某个范围内,资源流动的通路有了,资源流动的数量也有了,于是很多产业就都被拉动起来了。在形式上市场容量和机会出现以后,民间的信心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恢复。
    在我国,一直以来的政策都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投资”,即政府的投资及其带动的国民投资(其实投资就是消费,只不过它是着眼于增值的消费),三驾马车之一呢,简直可以说,凯恩斯主义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了。在这次危机的应对方案中,我看到凯恩斯主义仍然是主流的方法论。
    凯恩斯主义能够解决问题么?

    在上一部分,我们说了,我国面临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经济危机。也说了,有没有次贷等问题的影响,我们都已经陷入的危机的泥潭——虽然未必马上就爆发出来。说的就是一个必然性。推断这种必然性的出现,主要从我国的资源分配体系和资源流动模式的角度分析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依据就是我们奉行的凯恩斯主义。
    简单的说说。
    凯恩斯主义包含了一系列的方法论,需要强调的主要的有这么几个:
    1 增加政府开支。要增加政府开支,首先要保证政府有钱。钱从哪里来?一个是收入方面的,即从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角度,包括:国有企业及其他单位的运营收入;债务——对内对外发行国债;政府税务和行政收费收入;印钞票,等等。还有一个是支出方面的,即从减少政府的必须支出的角度,包括:减少政府负担(以前的下岗分流、教育和医疗改革、等)
    2 政府的大规模投资或者消费(采购)拉动相关行业的货币流动和资源转移。政府首先把馅饼仍给权贵,再通过权贵实现阶层内和跨阶层的资源转移。总之,是让相关领域动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
    3 主要目的是制造信心。政府的投资虽然绝对数很大,但是相对整个经济,其实所占的比重很少。让大家动起来,别都冬眠去,让资本仍然感到会有利润可图(让消费有热情),这是政府通过投资挽救危机或者说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所能发挥的作用,通常这也就是主要目的所在。
    政府保证投资的力度,就要保证政府的收入,这些收入通常是取之于民的。无论是税费、国债还是开印钞机,最终都是老百姓在承担最主要的负担。这里的主要,一部分的含义是负担的资源在主体整体资源的比例,还有一部分的含义是老百姓这个群体贡献了了最大部分的投资所需资源。
    取之于民,按说下一句应该是“用之于民”了。主观上我不认为咱们的政府是不想用之于民的,实际上恰恰可能很想用之于民。但是在个人角度,权贵的自然特权和逐利性使得特权阶层能够在凯恩斯主义落实的过程中分享最大的收益,取之于民的资源仅能在间接上一部分的用之于民。这没什么说的,政府主导的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拉动经济、稳定大局,其中的不公平只能让位于效率。
    但是,我国的还有些不太一样的现状。我们市场经济毕竟只发展了30年,我们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从封建社会几乎是跨越式的走入了社会主义,然后又突然进入了市场经济。而且尽管被欺负过,我们却一直是主权国家。到现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交流过程,几乎都是革命式的(大规模的彻底破坏和重建)的。符合人性的贪渎文化、特权文化在经过暴力压制之后在市场经济、无奈的放任和极端的聪明中迎来了爆发性的反弹。权钱交易,连一辈子都无缘见识的最无知的老百姓都略懂其中三味了,而且居然会把它看的无比正常。“你有什么关系”,这在许多年前以来,就已经是一个对每个人而言都非常重要的问题了。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权贵只需要承担很少的责任(主要是社会责任,包括科技进步、提供就业等再分配资源方式)就能获取收益(所以我一直说是馅饼)。而由于我们的门槛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更限制了资源较少的群体(比如中产阶级和正在崛起的老百姓)从中发展壮大的机会。这使得在我国政府主导投资的过程中,许多资源在还没有发挥其应发挥的作用时就直接在权贵阶层内流动掉了,流动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消化在国内,还有一部分消化在外企或者国外了。这样的结果是,生产力进步产生的资源增量不够充分,而且老百姓在其中能够分享的资源太少。
    直到今年的危机发生以来,很容易发现,政府在着力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1 试图解决老百姓的资源负担的力度非常大,试图重塑市场信心的力度非常大,而且发展经济的根本指导思想已经开始向着更务实的方向开动。
    然而:
    2 所谓的解决主要还是在“鱼”上的功夫。根本的老百姓的资源获取的渠道问题和资源分配模式问题的处理还没有真正开始。
    3 凯恩斯主义仍然是试图解决当前问题的主流方法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甚至得到了加强。国家主导的投资项目,其主要受益群体还是权贵,不仅在中国如此,在其他国家也如此。问题是我们能指望我们的权贵能为国家贡献多少生产力,能拿出多少资源来再分配到老百姓。就算是现在的补贴和社保,也还是先从百姓手里收上去、然后再发下来的模式。一收一发,这其中就要有损耗了,而且损耗很大,因为权贵的入手和出手,都不是几千几万的数字啊。
    既没有解决致使危机成形的基本问题,也没有改变政策的基本模式,延缓危机的发生是可能的,在经济系统的循环畸形到无法可施之前再造一些时日的繁荣是可能的,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难以想象的。危机的必然性的推断,就是这样做出的。
    通过上述几点说明,我认为很多朋友说“凯恩斯主义是强心针、止疼剂”真是很有道理。

    说到这里,得说说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引爆的全球经济问题了,因为不说说他们的危机与咱们有什么不同,就有点对不住“必然性”这个结论了。虽然我的分析也只是道听途说而来,但想必做个参考,还是有点用处的。
    说我们的危机是必然的,那么老美的危机怎么解释呢?人家是不是经济危机呢?
    这得从“次贷”说起了,关于“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大家可以参照《货币战争》一书和次贷以后相关材料的相关描述,在接下来的分析里,可以说我很认可《货币战争》中的说法,许多分析也是建立在这种认可的基础上的。没办法,我又不可能去美国考察,只能从众说纷纭中挑一个自己信得过的(数据来源)。

    我认为,老美面临的环境与我们相比有这样几点很大的区别:
    1 老美的经济是建立在债务基础上的,老百姓不存钱,先消费、再还钱,而且还消费着全世界进贡的廉价债务(因为他们老让美元贬值)。这种信贷几乎渗透到了他们国家的每一个细节。因此,他们的资源总量、每个人所能支配的平均资源和绝对资源都是相比我们而言高很多,这造成了他们比我们更能够满足更高程度的生活需要,也可以说,他们承担生活品质下降的空间比较高(当然,此处先不考虑主观意愿)。
   “次贷危机”发源于债务和风险的转移领域,所以可以说它在老美那里是金融领域的问题。由于金融领域是其他部门的供血单位,这个领域的问题当然也影响到了其他领域。
    2 老美的老百姓相对而言肯定是比我们富裕的,他们掌握的资源(购买力)比我们的老百姓强得多。另外,老美的贫富分化没有我们那么大。还有,在某些方面,按照购买力评价的标准看,在某种程度上,老美的百姓的购买力是比较高的。种种迹象表明,可以肯定他们的保障比我们多、老百姓的收入比较高。但是我想,应该说他们的老百姓在资源的获取渠道上,他们的资源分配体系应该在本质上与我们差不多,只是老百姓的资源进入管道和资源付出管道的数量和质量不同。而这点不同,就能够影响经济系统能健康运行多久了(关键要看的是未来的资源总量和增量)。这样的特点,在目前的主要发达国家中,应该说都是差不多的。浅浅的研究了“次贷”后我发现:“次贷”导致的最严重影响应该是包括他们的老百姓、中产、权贵在内,不少“鱼”被拿走了,而绝大多数人的“渔”,也就是他们的资源循环模式和资源分配体系的基础并没有受到破坏性影响
    3 人口与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不同,人均可能支配的资源不同。
    4 以老美为代表主要发达国家,作为基础的制造业有很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他们的金融产业也拥有很好的基础。制造业以外的产业,几乎都是围绕着制造业发挥作用的,虽然宏观看可能产业产值上制造业并不占大头。另外,只有制造业对生产力进步进行最直接的贡献。所以可以认为他们还没有伤到筋骨。我们的不同是,制造业的基础还不太牢固的情况下,金融等投机性的本来应该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行业发展过于迅速,比如地产。这造成了我们的这些行业基础很不扎实,就像金融业投机的动力并不是主要来自于制造业的金融需要,投机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投机和机遇前景很好的赌博,没有泡沫就见鬼了。这也即是说,泡沫的深度、广度不同,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大家应该能感受到,大型的居住区附近,就在半年前开始,地产中介少了不少吧。这其中有多少从业人员突然变成了无业游民呢?当然,最近好像市场信心又恢复了一些,但我的看法是还不好说呢。
    5 转嫁危机的可能性和能力不同。这一点我也不多说,因为很多朋友说以老美为代表的不少老牌发达国家,这在上面是很有能力、办法和先天条件的。而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好像老是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去给人家擦屁股。以至于有的朋友还说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样的论断,想必即便是说得太极端,也并非子虚乌有。更重要的是,就拿我们现在还要说买不买老美的国债这事儿说,我就觉得挺靠谱的。还真是“欠钱的是爷爷”啊!有钱买什么不行,非去买要掉价和打水漂的废纸。你买他的废纸,他说你是“大国”啊,有“责任”啊;你不买,他说“失望”啊,“世界少了支柱啊”……去他妈的!他怎么从来不去当“大国”、“英雄”、不去考虑“责任”、“支柱”?因为他知道那就是说说,就是个高帽。可见国家的主体毕竟是人呐,无赖和不要脸起来,与我们的市井小混混、商场中混混和政坛大混混并无二致,自己想占便宜从来都说好处让给你了,偷着乐吧。
    6 文化差异。老百姓对经济、金融、投资、理财、税收、权利等的认识和影响力和老美他们比,差的太多。我们的老百姓因为不专业和善良,忍受能力是比较强的,这对我们国家的经济来说,倒不能说是坏事;对我们的统治阶层的来说,更不是坏事。但是正因如此,才能把矛盾积累的长久,才会更容易发生大的爆发。反过来讲,老美的老百姓在很多我们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上容易闹、容易爆发,看上去似乎很麻烦,其实就像一家人过日子,常吵架的反而没事。因为那些矛盾在小的时候就爆发出来和解决掉了,不容易憋出大问题。咱们的老百姓傻、无知、能忍,但绝不是石头、可任人愚弄和摆布的。一时或许可以,能多久呢?就好像08年下半年到09年上半年,以前政府相关部门一句话就能够让股市大涨的情形似乎也一去不复返了。老百姓不信了。认为咱傻没关系,可不能认为咱们傻一辈子,那是你们  傻。

    综上所述,我以为美国(可能也包括其他发达国家)此次的危机主要是根源于金融领域的,只是影响力非常大,再加上因此影响导致的中国这个世界经济的火车头的引擎故障,突然地大出血导致了市场的恐慌。当然,次贷危机也导致了美国很多人突然丧失了购买力,但是在根源上似乎还没有到破坏他们的经济循环模式的健康运行的程度,新政也好、旧政也罢,似乎也没有加剧其老百姓资源获取渠道减少的特别因素。事实上,美国人7000亿美金的经济刺激方案,据说其中有很大的部分是用于直接减少百姓和企业负担的。最近从法国回来的朋友说,法国应对危机最主要的措施也是减税。这与为他们创造收入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有些区别。我认为他们是在休养生息和恢复信心同时进行。这样做,有助于在老百姓这个基础的资源蓄水池中,储备足够的用于经济系统持续健康运行的资源。另外,大家腰包都鼓起来了,自然就有信心了

回到必然性的话题。我在前面说了:我国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是因为我们的资源循环结构性的失衡,我国经济的资源循环,将会因为基层蓄水池存量太少而导致经济循环中的各个节点无法持续健康运行。那么如果让基层蓄水池充实起来呢?比如我们致力于给老百姓减负、增收,致力于为经济的资源循环创造更多的通路呢?
    最近我一直在思索这些问题,发现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况且就减负、增收这两个词,就够难做到的了。
    中国有差不多14亿人了,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富强,实际上不然。把整个国家作为一个个体看,很强大,很富裕,但是一平均,就到倒数去了。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了(单个国家),据说在不久的将来很有可能会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成就是让人兴奋的,但并不足以骄傲。因为我们的老百姓,还有绝对数大到超过许多国家人口的穷人,他们可以温饱,但也仅仅只能温饱。还有更多的人,不能保障基本的生活需要——住房、看病、发展(教育)的需要。
    我们说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可是资源就这么多,即使真的绝对平均下来,就我们目前阶段的资源水平,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能住得起房子(虽然20年前还可以),不能让每个家庭都能看得起大病(虽然这是每个家庭都必然会面对的),不能让每个家庭都能有轿车开……况且绝对平均是不可能也不可行的。
在某个时间范围,就在现在开始数年、数十年这个时间范围,可开发的资源就这么多,社会的产能就这么大,我们怎么改革也已经不可能像老美那样富裕,看着他们的老百姓滋润,那是人家支配和消费了全球多少资源支持的(据说美国人消费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资源,抱歉,数字的出处找不到了,而且这是多年前的数据,恐怕难以作为参考,如有相关数据提供,不胜感激。放在作为说明美国人的资源支配量的数字还是有意义的),而且人家才3亿人,无论是人均资源的支配和可能支配量,还是总量,都不是我们可以望其项背。顺便说一句,最近美国人说中国正在超越美国成为第一消费国,这话我看有一半儿又是高帽迷汤,喝不得。当然,中国成为消费大国绝对是事实。但是想到14亿人这个数字,就要想想,到底需要多少资源,才能让我们全国真正奔小康?什么叫小康,我不去管官方和那些专家、权威、名流的说法,老百姓说了:不怕冻着、饿着、不怕没钱看病、不怕没有房子、有点小钱能不时的娱乐休闲一下,我觉得这就是小康,对生活能够无忧无虑了,这就是小康。可能么?在现有的资源下?不可能。
人性是贪婪的,在贪婪中财富会不断的自动集中,集中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失衡,可支配资源的总量越有限、人口越多,这种失衡出现得就会越快。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在表面上给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再往后,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认为就不会是经济的危机,而可能是发展的危机、社会的危机、甚至更严重的危机。虽然现在还看不到明显的迹象,但是已经拥有了很多导致危机的条件,一旦遇上什么大的环境变化,恐怕就会爆发,因为恶性的循环已经形成了。
    我想起来,有一本书上说:“当土地已经无法承载人口增长的压力时,劫难就要到来,上天收了许多的人去,土地在无数尸体的滋养中缓过劲来,就迎来了下一个繁荣的黎明。”(非原文)人类,也不过是物质与生态大循环中的一个节点而已。这句话虽然是针对我国封建王朝兴衰的根本规律而言,却能够推广反思。随着科技的极大进步,起码在日常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资源危机及其有可能导致的更严重的危机,这是因为生产力飞速进步产生的资源增量抵消了人口增长的资源压力。原来所无法利用的、利用效率低下的自然资源,现在都在为全世界六、七十亿的人服务。既便如此、新能源开发、节能环保也已经早就成为全世界的重要关注点,因为大家都知道,大部分的资源不是无穷的,只要能保证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那么就不会有足以引发王朝(社会、国家)兴亡的危机。这个话题太大、暂且在此打住,问题在于,就我国而言,生产力进步产生的资源增量跟不上老百姓的资源需求和因资源过多流出所导致的资源缺口。从改革开放开始到现在,我们一直在牺牲多数人、成全少数人,就是一直在牺牲老百姓。本来相对于有权有势、有特权、有资源优势、有信息优势、有能力有知识的权贵而言就无知、无能的老百姓,在面对国家长期的政策压制(或者说是政策不作为、而且很隐蔽)时,终于在三大体制改革之后挺不住了。长此以往、高层的权贵仍然可以利用垄断聚敛财富、就要苦了那些没有垄断优势的权贵和普通中产阶级了——老百姓没钱了,你还挣谁的钱去?你去挣权贵的钱么?嘿嘿,你挣他一块、回头恐怕还得还他一块五哩。
    现在,包括现在的政策,都远远不足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危机是迟早的事。怀着无奈与恐慌的心情等待吧,说什么我国经济已经复苏,官方都说了:信用卡坏账首季度同比增加133%,去年财政收入达6万亿的政府没钱了(烟草等的涨税),……和之前我们的期待与专家的乐观还是有不少差距吧(股市倒是涨了,可不能作为参考,因为我国的此时的上涨,还不能作为未来的风向标,它更像是一种反弹,我们着眼中长期,此处暂不讨论),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于解决根本的问题有何益处?再等几年看看吧,相信越往后、等到所谓4万亿的强心针效果过去以后,问题会暴露的越来越多、现行政策会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它的无力。

    也许有的朋友会说,你废话了这么半天,你倒是说个办法出来呀。会说的,就在下一章会详细的说。这里只说一个方向,也算是对危机必然性的阐述。
    就在上文我们说了,生产力进步会产生资源的增量,这个增量会流入到资源循环的各个节点,通常来讲最大量的部分流入了资源循环的底部——也就是老百姓那里。
    所以我们应该庆幸现在科技能够神速的进步,高速的科技进步源源不断的带来了真实的资源增量和与实际资源增量效果非常接近的资源效果增量(比如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等离子电视,可以认为不是实际上的资源增多了,因为所满足的需求虽然质量提高了,但是本质没有变,所以这是资源效果的增量;但是从1亿台电视到10亿台,这是资源的增量)。同时,也带来了最根本和基础的真实资源(如粮食、蔬菜、水果、矿藏、土地等的产量)量的增加和减少(一些资源,比如石油、煤炭等能源是逐渐减少了)。因为总体上来看大家都感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还是感到了可支配资源的增加。
    面对经济危机我们反思,虽然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但是现在住不起房子、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了,而且越来越不敢花钱了。为什么?是因为实际上,我们发现了可支配资源在增加的表象下,好像实际上在很多人那里减少了。因为过去我们的拜金主义、杀鸡取卵,因为过去我们爱慕虚荣、饮鸩止渴,因为我们不懂、不怕、不认真负责,在极度的贫穷后极度的释放物质的欲望和心灵的虚荣。改革开放的资源投入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但是以中华民族的聪明绝顶,本来可以更大,可惜太多的都成为了敛财聚富的工具、内耗掉了。到今天问题开始浮现并产生影响的时候,当前生产力进步所产生的资源增量已经不足以弥补当前资源循环体系的底层蓄水池。
    我想起来以前政治书上写过的一句话,那是我国十三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阐述: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精辟呀,太精辟了!没错,我们改革开放取得了成果,巨大的成果。在许多方面,我们有世界上最先进和丰富的东西。但这可是十几亿人的贡献呀,做不到这种程度、还说什么呢?所以不值得骄傲。更重要的是,这是多少人的牺牲换来的。我们经济发展的万里长征,也就刚走完了前几步,它的最重要的作用是使我国拥有了独立自主的基础、掌握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同等级别的科技水平和战争国力。但是,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甚至是基本的生活需要,都还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根本没有解决甚至不能认为它好转了。
    当年党与政府提出这个矛盾的认识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指出了办法和方向:要么让广大人民群众不要有那么多的需要(别那么多物欲),要么让生产力进步得更快一些。前者是个玩笑,后者才是真正的办法和方向。
    我所提出的办法的方向与我党和政府的上述观点类似:
    1 大力投入使生产力进步能够产生更多的资源增量以满足未来中短期的全民资源需求、尤其是老百姓的基本生活资源需求,以保障当前资源循环系统的健康运行。
    2 调整与改变本国经济资源循环的模式,尤其是要增加老百姓的资源流入渠道和数量,减少老百姓的资源流出的数量(节流),建立强大的底层资源蓄水池,缩小贫富差距,健康资源的流动模式。
    3 为了做到上述两点,需要大系统的观念、方法和认真、平和、务实、不要脸的态度。
具体的系统办法咱们第三章再谈。

第三章 危机下的国策


3.1 国策的背景


   大部分的背景在前面的部分都说了,这里主要做一下补充和总结:

3.1.1 我们的经济模式是市场经济+政府经济
    不能完全说是市场经济,我们的宏观调控、政府干预在经济中的比重太大,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太大,干预能力太大。
    我们有太多企业,不依靠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就活不下去,甚至根本无法存在;还有太多的企业不依靠政府的直接采购和消费,也没有存在的可能。
    注意,我说的是太多,靠政府吃饭的企业每个国家都有,咱们比较多。

    这样的状态,有这样几点,是不太有效率,也太能创造好的效果的:

   1 政府必须很有钱——大家都要有过量的负担,尤其是老百姓。
    所以必须有许多资源集中在政府手里,经济主体的所有参与者都要负担相当的费用。中央政府有中央政府的渠道,地方政府有地方政府的渠道,大家各自利用自己的渠道做文章,税、费、考评、证件资格、行政指示、劝告、强买强卖等等。因为政府认为自己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承担很主要的直接拉动作用,所以需要足够的资源来支持政府拉动经济的支出。
    所以,大家就会有很多负担。负担多到一定程度,就会舍弃很多东西,或者不得不舍弃很多东西。老百姓如此,企业也如此。由于我们现在在实际上、在具体问题上,常常更重视企业(政府希望能首先扶持企业,由企业带动全民奔小康——这个想法本无可厚非,只是在现状下显得有些过了),所以老百姓是负担的最终最重承担者。

2 大量的资源要经手于政府——产生了大量的资源效率和效果的损失。
    先说两个概念,本文认为:
    1)当资源没有用于提高生产力和满足社会最迫切的需要时,是无效率的。
    2)当资源在使用后不能为社会资源大循环健康运行贡献正的边际效益的时候,是无效果的;如此说来,当资源在使用后不能为社会资源大循环健康运行贡献当时可能贡献的最大效益的时候,是效果有损的。

    前面的文章有提过,资源在一收一发的过程中,经过政府这一手,各小团体可能拿出一部分用来消费(盖楼、买车、购置现金设备、公关、吃饭等),其中一部分一定是合理的,也有一些部分,一定是不合理的。这是直接的小损耗。
    资源收到政府手里,政府通过将大量的资源让渡给老百姓和政府之间的权贵、企业,实现收上资源的下发。前面说过,企业和权贵能够再下发到老百姓的资源,比较有限。很多的资源,用在钱权、钱物的交易上,企业没有投入对生产力产生进步的方面,这是效率的损失;过多的资源,仅在权贵内部流动掉了,也没有产生相应的对资源大循环有正面作用的效率和效果;老百姓的实际可支配资源没有进步,基层资源蓄水池补充不足,也是效果的损失。
    最近,针对烟草税,我们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很多人说这反映政府开始缺钱了。能不缺钱么,几万亿刺激经济,又是救灾又是社保,还有亏损……
   缺钱了怎么办?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呵呵。


3 政府很有权
    政府掌握大量企业和中间阶层不可或缺的资源,是这个很有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一个很有权的原因是,我们的流程在很多方面很复杂,在很多方面把权力直接或者间接的收回到了政府,民间的监管、监督、认证、考评几乎都是没有的。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有一个讨论,放在这里解释这个问题很有些用处:
    我说:我们政府的绩效考评有问题,民不选官、官不为民,要改变政府官员的很多陋习,应该考虑从 绩效考评入手,完善官员的绩效体系。
    他说:你说的没错,但是哪一个官僚愿意放弃自己对下级的考评权呢?没有考评的权利,谁还鸟他?
    我说:没错,恐怕很少,而且估计也很少有人会愿意让老百姓和下级来考评自己。
    他说:这就是权力的魅力,中国是一个讲同一种等级讲了几千年的国家,等级观念都成精了,几人不想当大爷?没点权利,自己怎么发达?我在企业里当经理,就我那点芝麻大的考评权,你给我剥夺了试试,况且下面的人考评的时候未必比我公正。
    我说:歪理邪说。不过某种程度上你说的确是事实。但是放在国家的角度不一样,能不能考评好是一个问题,你可以设置机制,设置权重,让不让拥有考评权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态度和方向的问题。
    他说:让官僚自己给自己再加个束缚?呵呵,我看难。你看不见现在各个部门都想方设法的增加自己的权,还出让呢,我看能简化简化流程就不错了!

……

    政府的活动主体是官僚,政府很有权,也就是说官僚很有权。官僚有权,就有了腐败的资本,就有了臭牛逼的资本,就有了当大爷的资本,就有了发言权(甭管是对的错,老子说的就是对的)。这些,都对资源的有效率用和降低经济主体的生产、消费、和研发成本不利。
    另外一个重要的不利影响是,企业都盯着政府看,看的不是政府正面的宣传和号召,而是侧后方的漏洞和空子。这些地方往往可以走捷径,来钱快、来钱容易,很容易导致企业做起来了,生产力没进步的局面;更有甚者,产生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就好像近两年国家大力扶持的led节能灯(一种半导体光源,其重要特征是省电、寿命长,但制造成本很高,在很多方面的技术也不很成熟),就北京,有多少地方的工程是走走样子,工程一年以后,光衰的、坏掉的能够占去三分之一,严重甚至超过一半。然后呢?好多企业干脆连维修都不做了。领导就施工完来视察一圈走人,然后这辈子可能都不再问起这事。工程是政府掏钱的,盯紧政府就行。这不能说是普遍现象,但至少不是个别。拿到钱的很多企业,根本不去搞研发,能组装就行,芯片进口、主要零件采购,自己组装就行,就开几个模具,花不了几个钱,然后可以美其名曰“高新技术企业”……然后政府扶持几年,其中一部分还能兼顾研发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新贵,另外还有许多挣到钱的企业,去找新的挣钱项目……于是政府这么多年数千亿(北京2009年就至少150亿用于公园、乡村等路面的led改造)的投入,贡献了仅仅数个和照明巨头相比弱得不堪一击的国内明星。
    还有很多行业,也有这样的情形吧。


4 经济环境中的主体,要同时面对两种经济的不同特点。
    面对市场经济,基本的考虑是供需关系和竞争关系。所以在这种场合下,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使企业的基本任务。研发是一定的,而且是急迫的。
面对政府经济,政府关系是在短期和长期都让你说死就死,说发达就发达的,这是基本的考虑。在此之上,才说别的。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需要对政府关系特别重视,但是很少由企业敢说他不用重视。看看招聘网,那些高管的要求,“多年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经验”、“丰富的政府资源”……便可初探其中三味。这个大家都明白,不多说。
    企业的精力和资源都有限,所以常常不得不做些取舍,通常对政府的公关和要求是不能取舍的,所以只能在其他地方取舍;通常市场和渠道也是不愿取舍的,那就只有在研发、在管理、在员工身上舍得了。这些都不利于企业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但是有通常性,就产生足够大的影响了。

3.1.2 我们拥有14亿的人口
    其中绝大多数是老百姓。
    14亿,至少有这样几个含义:
    第一:14亿的大市场
    1 大企业、垄断性的企业,挣钱很容易。
    2 稍有活力的企业都能够从这个市场中获取生存的资本。
    3 这个大蛋糕,会让全世界的恶狼和商人垂涎三尺。
    第二:14亿个有生活发展需要的人
    1 14张嘴——大量的必须满足的需求
    2 14亿个应该具有的工作机会
    3 10亿以上生活不富裕的群众和数以亿计的贫民
    这里贫民,可不是按照国家贫困线的标准划的,那个标准不靠谱。
    第三:庞大的先进生产力基础。
    不考虑体制问题,也暂且不追究基础问题(相对人口,都是短期可变的),仅从人本身这个角度看,我们最有可能诞生科学家、学者和社会精英。
    第四:庞杂的社会
14亿人口的大社会,因为人数的众多,存在着纷繁和复杂,问题多,事情多。比如民族问题、灾害问题、各种事件年年都有。
    第五:14亿份可以调动的力量
    只要条件具备,可以为任何个人或群体调动,当然,政府具有调动此种力量的先天条件,当然,不是必然条件。

    因为庞大,所以有力量;因为庞大,也会混乱和复杂。综上所述,14亿人口是强大的基础,也可能是问题的基础。至于在未来究竟做出何种演变,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3.1.3 我们有广大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
    总量上很大,平均下来很少。这个不用多说了。其意义是:
    1 我们拥有独立自主的国力
    我们的国土和资源,足够使中国在整体上富强和崛起,足够构建在未来获取更多国土和资源的能力。
    2 我们拥有依靠本土资源富强的资本。
    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人。日本的人均资源情形与我们很接近,他们甚至还不如我们。可是他们是世界第二的经济强国,他们可以轻易构建世界上最先进的军队。日本和中国除了文化不同以外,没有什么不可借鉴的优势,他们造就富强的资本,我们都可能拥有,甚至更多。
    多说几句:很多朋友讨厌日本,仇恨日本人,这没什么说的,我们绝对有理由痛恨他们。只是提醒一句:盲目的痛恨于解决问题没有丝毫的用处,不要做一个只有愤怒和仇恨,却没有能力甚至言行不一的人。了解敌人比了解朋友更重要,不了解对方只知道咒骂连小学生都做得到。所以,我说学习日本人,只是站在为了我国的发展的立场上的客观词句,如果这样也要招来咒骂,我只想说:“竖子不足与谋!”
    恃强凌弱,在古今中外都无例外。日本人过去能够侵华,只是因为他们很强大,很有野心,又比较禽兽;如果希望惩治这种让我们受苦受难的罪恶,那么就连美国人、俄国人、八国联军一起憎恨好了,然后努力让自己强大起来,可以选择还以颜色,也可以选择以德报怨。
    呵呵,没有永远的仇敌,只有永远的利益。为利益奔波者都会拥有罪恶,在看穿一切以后再做出选择吧,那时才会理解到什么叫实利,什么叫公平、什么叫对错

3.1.4 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的文化
     我非常喜欢当前明月所著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其中有一句话总结的非常可观和深刻,用我的话转述,就是: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无数劣根性的民族,但同时也是有无数优点和优秀传统的民族。
    我觉得还应该加上一句:在许多方面,我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在另外一些方面,我们的聪明则显得愚蠢得不可思议。
     这里,我们只捡主要的说,多说不好的方面。

   0 重虚的文化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绝大多数的社会的文化都在本能上上注重实利的同时,又在理性上追求实利以外的事物,比如礼仪、尊严、理想、主义、道德等。
    中国5000年文明流传和发扬至今,源于本能的重实利与其他文化并无大的区别,但在实利以外的重虚方面,则覆盖了广泛得多的内容、领域和事物,并拥有更深的程度和影响。可以说,我们拥有这个世界上最复杂、广博和深远的重虚文化。包括重面子、好虚荣、讲关系、讲感情等等,都是重虚的表现。
    重虚可以说是我们文化的基本特征,所以我在序号上标记了一个 “0”,以示与其他文化向对的区别。这说不上好坏,但是在与相对更加务实的文化想碰撞的时候,重虚的文化常常会遭遇实利的损失,在很多方面也显得不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1 自尊、自信、自强与虚荣
    曾经强大和辉煌过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曾经主要靠自己从奴役和欺压中解放的中国人民,有很强的自尊、自强的心理,这是我们在许多年来走出落后,迈向大国和崛起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并非合适的场合,我们也表现得从上到下都容易虚荣:喜欢充大爷、喜欢谈诚就、喜欢吹牛比,喜欢混,死要面子、盲目自大、自恋,讳疾忌医、不爱承认错误、不懂装懂、回避问题……商界还好,官僚尤其如此。这对于解决实际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2 勤劳
    我所知的国外的情况不多,仅对欧美、日本和东亚的一些国家略有了解。在我所知的范围内,中国人的勤劳,恐怕只有日本和韩国这样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可以比拟,有趣的是,他们都是实际上汉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由于过去也有很多国内外人士对中国人的勤劳都做出过评价,我想,这个词当成定论还是不过分的。
    勤劳的民族,更能够创造财富。

    3 容忍和坚韧
    许多历史和社会题材的书籍上说,中国的百姓有比较强的忍耐力,从世界范围内看,他们能够忍耐较高的压力和不满情绪。这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平稳发展;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长久的忍耐容易积蓄起来,往往又容易成为大的爆发的促成因素。
    坚韧一部分来自于容忍,另一部分则在漫长的历史环境中形成。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经历过最多战火、灾害和苦难的民族,坚忍与坚韧早已成为这个民族血液的一部分被继承了下来。


    4 等级观念
    此处的等级观念,不完全同于封建之等级观念。它的表现为:
    1)在问题中的发言权和可信度往往随着身份和资格的高深而更高
    2)组织中越高的地位影响的领域越能够超越职权本身的领域、影响力越高
    3)以财富和权力现状的成功度为标准,越被认为有钱和有权的人,越具有相对于不够有钱和有权的人心理上的优越感和主动权;这种优越感和主动权可以存在于绝大部分人们活动存在的领域,甚至于思想上,甚至到那些双方根本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
    4)正确与否,通常让位于等级高低。

以上几点我们可以通俗的解释,就是:
    那些没钱的、没权的、没名气的、没有其他社会普遍能够理解和认可的成功特征的人,在遇到这些方面更有成功特征的人的时候;或者那些有钱的、有权的、有名气的、有其他成功特征的人,在遇到更有钱的商人、更大的领导、更有名的名人、更有学历或其他成功特征的人的时候,哪怕他们就是第一次见面、哪怕他们一辈子就见这一次面、哪怕就是一起吃个饭、哪怕就是一次偶遇、哪怕他们根本没有利害关系和相互的影响能力,也会对更成功的一方更加尊重、服从、让步、迁就、追捧……无论更成功的一方的言论是否正确合理、无论其的行为是否公平高尚、无论自己是否打心底尊重和认可,起码在表面上,都倾向于让更成功者获得欢心。
    而更成功的一方,对此了然于心,但无比喜爱。他们不能容忍被相对于自己不太成功的人顶撞、否定、怀疑……当他们自己处在不成功的一方时,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讨好,虽然他们可能在心里也不以为然。

    所以企业里,常常有sb的领导和sb的决策,没人公开说他们sb;在政府,也一样;在民间,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有网络上,大家不认识,才显得开明。
    等级观念,容易保持组织和社会的秩序、有序和效率,而过于强大的等级观念,则不利于正确决策的出现和执行,更不利于创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寄希望于高地位的人的英明而已。这在群狼环伺的环境下,很危险;在问题多如牛毛的社会中,很无用。

    5 拜金主义
    近乎全民的拜金主义,应该说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各时代都有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然而几乎全民拜金的的大潮,可能却仅仅存在于我们和以后的时代。这是一个大胆而不严谨的结论,但我深信不疑。
    且不管它的严谨性,拜金主义肯定在当代中国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了。它的影响主要有:
    1) 个人利益成为大家考虑问题和选择行为的重要考虑因素,在很多人那里恐怕还是主要因素。这容易导致利己行为的就社会而言的过量,对全国、某组织和社会的帕累托更优是弊大于利的。当然,利己动力同样也是帕累托更优的最重要动力,只是在适度的前提下。
    2)金钱成为标准。
    金钱和财富能够成为什么标准呢?客观的说,它只能是金钱和财富的标准。它能够作为成功的标准么?能够作为幸福的标准么?其实不能,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推断的因素。而非常遗憾,现在它不仅作为成功的标准,不仅作为幸福的标准,更作为其他很多方面的标准为广大的人所接受。因为它很容易衡量,很容易比较,容易到我们会数数的小孩子,都能使用
    本来别人喜欢用什么标准来判断人、来给自己定标杆无可厚非,但是社会都这样,群体的行为会对社会期望的帕累托最优的目标产生影响。最主要的结果就是商业气息入侵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整个社会都在为金钱忙碌,金钱、尤其是眼前的金钱几乎代表了一切,这就有些偏颇了。
    A 没钱的忙着挣钱,有钱的也忙着挣钱,大家都忙着挣钱。于是很多可以在其他领域或者本领域有更多更有实际价值的、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和工作都无人问津了。
    B 为了钱所做的工作,很多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和原则,变成了为钱服务的工具,使得工作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可言,为了这样的工作投入的资源都成为浪费。
    C 为了挣眼前的钱,社会失去了很多在未来富裕的机会,就像那些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行为;国家也在很多领域做了因小失大的事。
    D 道德的缺失和沦丧
    E 为了钱,社会和人们都失去了很多东西。为什么挣钱,这个问题自古就有,而答案也早就人所共知。但是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却早将那答案抛之脑后。中国人创造了惊人的财富,却失去了太多的幸福。
    F 我们这个时代,将诞生很多百年以后都能为人称道的企业家,但是百年以后,不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否还能有人被后世承认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社会不是只需要钱,只有钱的社会将会是只有贫乏和不幸福的社会。

    6 斗争
    具体说,有2种:
    1)争权夺利——斗争是为了权利
    这里的权利,包括狭义的权力、物质利益、优越感、便利、空闲、优先、机会、政治目的等作为人所希望拥有的事物和期望达成的目标。
    2)乐趣斗争——斗争不是为了权利
可能仅仅为了斗争而斗争,也可能是一种获得满足的需要,也可能是一种乐趣,也可能仅仅出于个人的好恶。

    斗争是严重的内耗,而那些不是从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基本立场的斗争,都是没有一点效率和公平的。适度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竞争力和社会哲学、思想文化、民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过度的斗争则会导致严重的内耗。斗争导致的内耗更甚于外敌。遗憾的是,我们的内部斗争水平、能力和广度和深度,都可能世界第一的,严重过量。


    7 自大、好为人师、喜做判断
    人都有尊重自己、认同自己的习性,这无可厚非。但是当今的中国出现了亘古未有的奇怪现象:近乎全民的好为人师。体现在那些平时受惯了尊重和追捧的官僚和类官僚(比如企业的管理层)身上,尤为明显。
    他们先天、先入为主的、不论三七二十一的认为,那些年纪比他们小的、物质成果或权力、或名气不如他们大的、职位不如他们高的、资历不如他们深、学识不如他们多(甚至只是学历不如他们高)的人,统统都是不如自己的,尤其是在自己常接触的领域。他们认为自己具有当老师的资格,这可以是对别人的爱护,也可是隐藏自己个人目的的工具,也可以是维护自我权威的手段……其实往往只是自私、狭隘和无知的表现。
    这带来这样主要的2点问题,在数不清的事物上造成效率的缺失和失误、失败:
    1)对人不对事、压制正确和创新;
    2)缺乏沟通和合作;

    8 礼外的文化
    我们自古以来,政府以礼仪之邦、天朝上国自居;民间讲究“待客之道”,都是一种对外讲究礼仪的表现。
    在国家的角度来看礼外这个特点,有许多问题是值得商榷的。因为理论上讲,国家利益应该高于一切,这个利益首先应该是实际利益,然后才是名誉利益。
    与我们打交道的很多国家,都是高级流氓恶霸,和他们讲礼仪可以,但是只能讲讲,千万不能相信,遇到实利的时候该怎么办怎么办才是符合国家利益的。
    我们的“礼外”文化,使得大家都喜欢讲“大义名分”,而且很多人都相信“大义名分”,这就有问题了。问题在哪我也不多说,看看过去、现在我们帮助过、真诚对待过的朝鲜、韩国、东南亚、苏俄,就知道问题在哪了。生意场上有一句劝解后辈的话,是“不要让人家挣走了钱还在背后说你sb”,须知人类的语言是丰富的,中国话更是多彩的,得到好处是真的,只要有实力,擦屁股的事总是有人做的。美国人这许多年的局部战争,都是正义的么?荒唐可笑,但是你看他可以说自己反恐,连我们也不说人家是侵略。
    对付流氓恶霸,讲道义是无聊的,讲实力、讲利益才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我们干什么要那么喜欢外国人?干什么非要和别人修好为善?我们不是和尚善人,是国家。把“礼义、大义、名分”都抛在脑后吧,做真正像样的外交。
    最近的“力拓”事件,非要说什么希望澳大利亚政府把此当作个案,说什么“我们会尽快”、说什么“走完司法程序”……谁问你了?你就那么胆小怕事?你就那么好欺负!?你看人家俄罗斯,看人家扣了你的货的态度!
    外国人在我国的新经济掠夺,能指望谁来抵抗?我们在国外的正常利益,能期望谁来保护?
    9  “混”的文化
    无论在企业界,还是在政界,还是其他领域,在中国存在组织的地方,大家都多少懂点“混”的哲学。所以我不多废话来解释,只说说这个“混”有什么影响。
    1)一团和气
    2)效率低下
    3)得过且过
    ……
    我记得当前明月在明朝那些事曾经说过,“混并不妨碍人类进步”,他也说了,“混是为了干”“只混不干的叫混混”。
    这话我有6分是赞成的,如果放在当前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角度,则我并不认同。因为我们的问题已经很迫切很棘手了,官僚们要是再混下去就真的回天无力了。当然,接着混是肯定的,不光咱们只能干着急,恐怕咱们的一些大权贵也只能气的干瞪眼。

3.1.5 一个快要烂了的大摊子
    先说说什么叫烂摊子:就是你总是发现面临的问题多于、深于自己的精力和能力所能解决的问题,到处都是窟窿,堵住了这个露出了那个。明末崇祯皇帝面临的局面,就都是烂摊子,他们再怎么鞠躬尽瘁,再怎么有雄心壮志和圣明,都没用。
    我说我们的经济局面,是一个大局,也就是一个大摊子。它现在还没烂,但是已经有太多的问题,还有一些更大的问题正在潜伏,有正式发生的趋势,简单说说:
    1 老百姓收入和保障
    2 老百姓的负担
    3 难以调动的内需
    4 外贸困境
    5 投资的压力和副作用
    6 农民问题
    7 就业危机
    8 地产危机(看着吧,别看现在涨的欢,再涨下去恐怕彻底完蛋)
    9 制造业的元气、空间和动力
    10 金融漏洞
    11 入不敷出的中央财政
    12 蠢蠢欲动(而动)的地方财政
    13 银行坏账(现实和潜在)
    14 通胀压力
    15股市的不安
    16 国有资产流失
    17 外资的新经济侵略
    18 永远的腐败和内耗
    19 外部的威胁和竞争
    20 资源危机
    21 不为人知的国防(放在问题里,是本人纳闷:和日本人争钓鱼岛无果也就罢了,怎么东南亚几个小瘪三欺负到头上了也不反应,没实力??)
    22 地域不平衡和贫富差距
    23 文化败战。【相对于老外对我们的文化攻势,我们的对外文化战略战术简直没有任何胜笔。上海的几个大学生就能自发的帮助日本动漫家维权(中国9段棋手曹志林低劣的抄袭了漫画《棋魂》著述事件),呵呵,恐怖呀!还有中国一帮小白痴哈那个一点都瞧不起自己的韩……哎……】
    24 自然灾害(潜在的,反正没几年就来一次大的)
    25 环境和资源危机(郑义所著的《中国之毁灭》哪怕仅有丝毫属实,就能让人冷汗直流了,发在附件中,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可看看)
    26 敌对政治势力(东突、藏独、**功等)
    27 政府威信减低
    ……
    就写这么多了,太多了……越写越生气,到这也可以了,够多了。

3.1.6 一个总是忙着拆墙补墙的老大哥
    我们这届政府的主政者可谓生不逢时,难于见到什么能够流传后世的伟大功勋,却面临了建国以来少见的复杂局势——主要指的是经济局势。许多历史造成的问题在当前爆发或将要爆发,怎能不让政府揪心?因为老百姓不管是多少年前的伏笔,只关心当前怎么办,反正都是政府,您也别推卸责任。
所以有问题就要办,甭管现在办合适不合适,还有哪些准备没做,先办,要不老百姓是不答应的。
当然了,要说政府是不得以做砌墙匠的,还真有些说不过去。因为实际上并非如此。
    上一节我们说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众多,一方面,很多问题是不能不理的,而政府的能力又是有限的,所以常常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除此以外,因为政府在很多基本问题上的短视、无奈和回避,也只能做拆东墙补西墙的事,再者,短期的容易在短期所以在第二章我们说了,危机是必然的。拆来补去不能解决实质和根源的问题系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加剧的它们的发展。
     补墙匠呀补墙匠,可怜可叹您那么的辛苦,却可能难免无能无用的评价,成为历史的罪人。

3.1.7 一群不帮忙的权贵
    不是所有的权贵都具有让国人痛恨和愤怒的特征,但是很多权贵具有这样的特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国家的多事之秋,这群不帮忙的人各忙各的,其中一些行为客观上有利于我们现实问题的解决,还有更大的部分不利于现实问题的更快、更好解决。他们不帮政府和国家的忙,在干什么呢?
    1 挖墙脚,“挣共产党的钱”——这可不是我说的,是权贵们自己说得。
    2 埋头挣钱:合法合规合情合理的钱,以及除此以外的钱;
    3 为长远及身后事计,制造后路;
    4 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5 怡然自得,逍遥快活

3.1.8 一把误国误民的专家名流
    这里只说一点,这些被大家评为误国误民的的所谓“专家名流”,一部分是有心为之,还有一部分确实是好心办坏事——其实很无能,当然,很可能还有一部分是确实正确的,相对的证明了我等的错误。
    遗憾的是,他们掌握了最大范围和程度的发言权和公信力,几乎独占了外部力量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力。在并不专业的老百姓和其实常常屁都不懂的官员那里,他们头上的光环实实在在让原本的小鸡成为凤凰,确确实实的影响了中国许多年,并将继续发挥影响。在实践几次三番的证明他们的浅薄和粗鄙之前,许多错误还将出现和继续。

3.1.9 一片浑浑噩噩的大众
    此处详见第一章基本问题二关于老百姓的论述。其对未来国策的背景性影响,同上一节。

3.1.10 一堆现在还只能口诛笔伐的志士
    组织大了,就一定有层次,就要有规矩。更重要的是,还有了历史(这促进了资历的扎根),在中国,更使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了官场文化深深产生影响。则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容易导致“无门”的状态,没办法,组织大了都这样。无论你多么正确,没有积累,就没有发言权。
    但是,任何事总有先驱者,这些志士在社会上勇于开启明智,发出呐喊,绝非没有价值,他们将为未来的变化打下基础。

3.1.11 一撮困中求变的当权人
    既有权、又能有大局观念、又有能、又能为国家着想的人在我国还是有的。我曾经无意中见过一个驻日外交官准备付梓的书稿(谈对日关系的),也见到了他对胡锦涛主席的一个上书,其眼光和品行均令人钦佩,故而有此判断。但是他们能够在这个充满问题的时代,在种种阻力和困境下,突出重围么?


3.2 国策的大方向
3.2.1 应该追求的方向
    本节的内容,忽略了实行的可能和难度的问题,可以认为是近似理想化的方法论。在具体的办法中,再结合现状,对每一方法的可行性和可能效果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把国计民生真正作为国策的基本立足点。

    除非遭遇战争威胁、或与战争威胁同等破坏力的困境,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致力于长期的国计民生水准的提高。结合现阶段的现状,我们的经济需要“修生养息”,我们的国家需要“还富于民”。

    1 提高老百姓的资源流入渠道的数量和质量,把国民的资源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经济资源循环的基层蓄水池得到保护和修养,为持久的国内消费能力打下基础。无论是以资源净流出(我们的外贸,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是出大于进的,我们进口了更多的以科技为载体的附加值,而出口了更多的实物资源)为代价的外贸、还是以容易招致泡沫为代价的资产投资,都无法替代普通的国民消费在经济中的作用。

    2 减少老百姓经济活动的负担和约束,减少企业经济活动的法外制约因素和无关效率与公平的负担;
很多行政命令和所谓“建议”,对企业而言常常是极大的负担,让他们不能把有限的资源拿来做正确的事。
很多的条例法规限制了老百姓的经济活动,体现在现在尤为严重的就是各种证照、资格和审查。他们本来的用意是好的,但是执行下来却常常不是那么回事,成为政府收入的来源。这些都本来可以更多的发挥正面作用,只要各级政府真正以服务社会和大众的态度在做事(当然目前看这很难,但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向广州学习就好),而不是创收、创造门槛、创造权力和腐败的空间。
    以上仅是例举,用以说明问题,其他的说明略,详见第一章基本问题二、基本问题三及第二章2.2。

    3 减少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资源掌控程度,弱化官僚和类官僚(如银行、运输、能源等垄断的资源掌控部门)对企业和其他经济中活动主体的干预能力,放弃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在短期或长期增长的思路。
这样有利于减少资源在收发过程中的损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企业和其他经济活动主体的负担(支出)。
    说明略,详见第三章——3.1国策的背景——3.1.1,以及第二章——2.2危机的必然。


    4 放弃对经济上的数字游戏的重视,将对政府官员的考评体系的重心转移到国计民生上来。
08年听说广东率先进行了政府及官员政绩考核指标的改革,——“不再唯gdp”是瞻,这个进步的决策不知道落实的如何了。同年也听说国务院对节能不利的官员,一律“一票否决”,也不知落实的如何。
    我们的政府官员的考评,在我看来还是常常有偏激的倾向,总是强调某个或者某几个方面,而造成了一些漏洞和负面影响。简单的考评方法当然是容易执行的,但如果效果上的负面影响太大,恐怕也常常得不偿失。
    说我们对国际民生的考核不重视是不对的,国计民生事实上在现行的政府官员考评办法中占有不少的比重。只是我认为比重还不够大,考评的方式也仍然值得商榷。
在系统的国策和具体的办法中,会对我所了解的现行的政策及其问题进行讨论。此处点到为止。

★二、把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作为国家富强和发展的第一利器及国策的第一重点。
    我们现在整天虽然说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大教育投资”,而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科研上的投入还远远称不上足够多。比较的材料有很多,我就不列举了。我认为至少在教育和科研的重视上,我们应该向日本人学习,他们也曾经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更在一个弹丸之地、资源贫乏的地方再度崛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问题是当长久的、不能确定的教育与科研的大量花销与眼前的好处相比时,能否经得起诱惑,能否有足够的坚持。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取舍的问题,财政收入就这么多,加大那里,这里就顾不上了。

    1 主持大力加强对教育(包括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和基础科研的投入。
这一点只需要说说这个“大力”,我们目前的投入水平绝对算不上大力,我们什么时候对教育和基础科研的投入在相对量(百分比)上能够领先于世界的时候,我们的人均相对量也能够排在前列的时候,我认为可以称得上是大力了。
    接受教育和获取能力,是下层社会的群体提高地位、改善生活的最主要途径——甚至可以认为是几乎唯一的途径,充分的支持全民的受教育行为,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也有利于经济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活力的提高。

    2 大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对有效科研的真实投入。
    说明略,具体的思路后文谈。


★三、加强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这里包含了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方面是减少、限制、控制或不鼓励那些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投入过高(资源的浪费)、资源投入对生产力贡献过低、资源投入的边际社会效益明显为负的产业和领域,鼓励并将政府掌握的资源更多的投入到对生产力进步贡献大、资源投入的编辑社会效益较高的产业和领域。
    第二个方面的意思是:如果说国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国家长久之计的话,那么可以说在很多方面我们正在为了中短期的利益牺牲长远。应该切实的保护国内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在下文中,我会详细讨论相关问题。


★四、把制造业的崛起当作实现经济腾飞的基础
    在之前的部分提到过,没有相应的制造业的基础,原本应该为制造业服务的其他产业就失去了正常发展的方向,就好像我们的金融市场,在很多方面、很大程度上不是为制造业(其实这里说实业可能更合适)服务的,反而成为制造泡沫的发动机——当然,我国的情况复杂,这种现象的产生也与体制和操作分不开关系。
    更重要的是,我们绝大多数的生产力进步,是制造业创造和实施的。而这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资源利用水平和资源总量。


★五、加大保护、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
    中小企业的作用都不用我废话了,各种统计数据多得是。只说两点:
    1 保护和扶持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不能保护中小企业;而保护中小企业的同时,自然的可以保护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这里说的是宏观的政策角度,而不是微观的指令角度。
    2 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将能得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 这要求我们在政策上放开对中小企业的壁垒的限制,给他们更多的准入领域和自由,给他们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机会。这一条,有几点政府现在也提出来了。



★六、巩固国防能力
    提出这一点的动机是,在我将提出的方法论中,国家需要大幅改变资源的配置结构和循环模式,将会在短期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惟有国防能力,是任何时候都不可松懈的。
    具体略。

★七、给媒体更多的自由,让媒体拥有更多的独立权。
    废话不多说:
    1 政策上,可以逐步开展这个过程;
    2 国有的媒体应该有私有的媒体与其竞争,以加强大家的服务意识、竞争力,这在最终将促使媒体更多的为大众说话,说真话;政府背景的媒体应该有非政府的媒体与其竞争,意义同上。
    3 坚决抵制外资背景的媒体在中国出现。
本人虽然也相信人的善良,但也相信阴谋论,那帮非我族类的孙子,有不少打着各种漂亮旗帜的居心不良者,用那些表面上毫无破绽的歪理邪说给人洗脑,这是我们不能允许的。
    4 这样做,在短期看对政府的威信是有威胁的,但是从长期看,是否这样做与政府的威信是否能保持或提高是意义不大的。日久见人心,老百姓不会傻一辈子。敢于被监督、被质疑的政府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八、放弃一切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经济对策,正面迎接和应对危机。
    我是这样看待我们现在的经济对策的:应该说,我们当前策略的重心是控制经济的主要指标在当期不下滑,稳定经济局势、制造市场信心,辅以对基本重要难题的解决(如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和日常微观层的措施和工作,以期在延缓危机的过程中逐渐解决本文提到的一些深层问题(或者还没有当成问题、抑或对问题的认识不同)。
    这样做的很重要的背景是政府对其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自信。
然而在我看来,政府的很多策略正在为加速危机的发生发挥作用,很多政策都埋下了严重的隐患甚至是种子(不是隐蔽的患)、伏笔。
    比如我们现在说得很多的“通胀压力”,其主要和基础的来源就是投放到市场的货币量过大,流动性在很低的幅度就可能带来货币供应量过剩的问题,而现在的问题是国家刺激经济的策略一定会带来流动性的恢复。在流动性不足的时候,我们曾经陆续在市场上投放了很多的货币——他们远大于我们总产出的实际价值和我们的货币需求,流动性一旦上升,通胀必定成型;以前我们靠股市和楼市(主要还是靠楼市)把大量的资金稳定下来,后来股市崩了,楼市几乎也崩了,而为了挽救市场而释放天量信贷和投资的政府在今天又要面对流动性恢复后怎么办的问题;于是楼市又上来了,IPO也启动了,大量的资金在还没有形成通胀之前两个应对洪水的蓄水池又准备好了,然后辅以发行央行票据把流通的货币买回来、慢慢减少流动性,一边等待经济的飞速增长,消化那些过度投放的货币……
    我不知道政府是否此感到高兴,而我只能感到失望和担忧:远离真实需求的楼市能够撑多久?股市能涨多久?它们有可能稳定么?因为拆东墙补西墙、头疼医头而导致的很多问题如全民投机的问题、及其埋下的金融风险都是不定时的炸弹;08年末开始的市场的恐慌一直都没有消失,它发展为市场的紧张一直存在着,这导致了更深程度和范围恐慌的伏笔,当现行政策达到强弩之末时,将迎来更可怕的转折;更重要的是,内需仍然无法启动,百姓仍然无法(有效增长)消费……很多细节的问题,前面的部分都谈过了,这里不谈了。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本点的标题。我们面对的经济问题,绝对不是单纯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绝对不是一些单独无关的问题,它们是大系统,它们互相影响和作用,每一个点上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而且针对每一点的改变,一定会产生作用同时也产生副作用。我们的问题是如此的众多、复杂和纠缠,我们很难投机取巧,更何况现在的策略连投机取巧都谈不上。怎么看都是我为了当前的脸面、说法或者其他的什么,放弃了长久的稳定和安全。

3.2.2 应该放弃的方向
    在上一部分的第6点已经说过应该放弃的原则了,这里谈几点具体的。

☆一、放弃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
    比起作为中心,政府应该首先做好一个旁观者以冷静客观的了解全局、监督者以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潜在问题、服务者以提供支持和帮助,还有协调者、引导者、等角色。政府没有必要非要手握重权,没有必要非要掌握大量的资源然后再发下去,直接让它们在基层流动就好了。
    放弃以政府为中心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 放弃凯恩斯主义,放弃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策略。
    原因在第二章2.2的部分和第三章3.1.1的部分都有说明。这个放弃对应的是:政府别折腾,少折腾,在一定时期尽量让位于自由自发的经济活动。更重要的是,不这样做就无法减少政府对民间尤其是对老百姓的税费。

    2 放弃政府对一切负责、对一切拥有权利的态度。
    这里的负责,说的主要不是承担责任的问题,政府应该承担最终的责任。然而通常负责还有“有权”的含义,在很多事上政府可以也应该把权力出让出来。笼统的说,就是把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的事务的处理权让位于市场,比如企业的投资、销售或其他问题(地方上国资、政府背景的企业常常会受到政府或类政府组织的干涉,不能说不是个问题)。权力既是腐败的先天土壤和根源,在中国,特权也是聚敛财富的捷径,更是损失效率的催化剂。政府想负责的时候,官员就掌握了特权,这在我国不是现阶段显得突出的问题,却是实际上非常严重的问题。
    很多事,可以而且应该让位于民间的团体和组织,甚至可以让位于社会本身。政府、准确的说是官员的权力太多、太大,相对而言民间的自由和机会太少。就说干个个体,开个商店,那各项税费和检查,不能说到让人受不了的程度,但合法合规的经营,是不太容易让小资本经营挣钱的。再说各种审查和资格,现在几乎成了敛财的工具,它们本应该是为社会服务的。这些,都可以改变模式,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让位于民间的组织和团体。


☆二、放弃保股市、保八的念头
    1 力保股市是饮鸩止渴
    我们的股市是大赌场,股票不分红或者分红很少,参与的老百姓都只是在赌买了以后它会涨而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上市公司的投资,也很少享有作为股东应有的权力。在信息不对称、特权盛行、缺乏信托责任的我国,不应该抱有让全国人民去托市的想法,即使这样做能够在一时拯救经济,也是对全国人民而言不公平、不负责任的。不要再忽悠股市一片大好了,更不要忽悠老百姓去买股票。先做好政府该做的工作,把这个大赌场、大圈钱的地方拾掇拾掇,等它什么时候干净了、明亮了、具备了股市所应该具备的社会功能以后,大家自然会把它托起来。从去年开始,股市的大好就开始让那些实业的和非实业的企业生意都不做了去炒股、拿着政府刺激经济的贷款炒,还不能让政府警醒么?我国不是反对赌博的么,那就让这个大赌场先来一次洗礼如何?
    再者,即使保股市,也是只能保一时,我们的股市本来就不实,有了泡沫一定会破。再加上全国人民的紧张心理,恐怕有一定的风吹草动,就会迎来更大的恐慌。
    把国民经济的基础打好,才是挽救股市、挽救经济、挽救数字的根本和长久,恐怕也是唯一的方法,过去的错误无需以更大的错误来解决或掩饰,未来才是重要的,而如果未来总没有起色或者希望的话,恐怕全国人民是不答应的。

    2 保八是自欺欺人
    依靠巨额的政府投资和天量的信贷堆起来的经济数字,没有意义。它身后的问题都几乎快成公开的秘密了。现在国家不得不承认,4万亿的热乎劲快到头了,所以三部委才联合出来表什么态、说什么宏观政策不变也不能变,说什么要启动民间投资,澄清子虚乌有的“误会”……越是这样,正越表明了他们的担忧。现在他们也似乎意识到了所谓4万亿投资的失策之处,提出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思路。看上去在往正确的路上靠近,而我却总感到政府好像是自觉被逼无奈似的,还是那根筋,骨子里一点没变。说什么来之不易的回升局面,这是回升么?我总感觉我们走的越来越靠近悬崖边了……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基本的问题没有解决,甚至在这些方面走的越来越远(关于基本问题,见第二章),我真不希望见到大家的经济粉身碎骨到来的时刻。
    再者,跳出经济问题来谈,关于保八我只有一句话:我们要实在的,不要虚的。整天唱什么gdp多少多少的增长率,唱什么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连老百姓脱贫都还没有解决,就想要光环?呵呵,老百姓傻么?他们是不专业,是没有见识,但这点事时间长了大家都懂。政府是不是有心为老百姓做实事,媒体说不管用,权威说不好使,老外说那是高帽,政府说更是自卖自夸,只有百姓说才是真的
    GDP的统计和考评,太过片面,最重要的是即使国计民生发展不快,仍然可以有高速的gdp增长,要它干嘛?忽悠人?求求政府,别再唠叨什么gdp了!


☆三、放弃拿资源换资本的鼓励、承认和许可。
    这里说的资源,主要指的是那些不可再生或再生周期很长的原材料资源,其中尤其包括木材、矿石等。有一些资源,我们国内用得多,基本上是纯进口了,比如石油,还有一些资源,则很多出口到国外。有些资源比如森林资源,其实我们很匮乏,但还是大量的出口创汇了。这里的深远影响都不用再说了,只说一点:政府允许2的情况下(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被允许的主体肯定是有利可图的),实际操作起来常常大于2,在我国则大的幅度恐怕让人难以思议。具体权威的数字我也没有,大家可以参考郑义所著的《中国之毁灭》一书,对其中森林资源的情况有一些数字(自己说很权威的数字,实际咱们也没见过,不过从政府过往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我们以为只要控制在2的范围内就没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有问题了——就是政府基本上没有能力控制在2以内。欺上瞒下、钻空子等“大智慧”在官场、商场都是必修课。我们有这样的传统。
    所以,那些关键的、需要控制的资源,不能放开,一刀切恐怕是最好的办法。

☆四、放弃经济、政治领域的对外妥协和让步,放弃一切在实际上让我们做冤大头的表面荣誉和小利,放弃名实不符的大国幻想和宣扬。
    对比力拓和俄罗斯的市场事件,再想想钓鱼岛事件和紧随其后的越南人对西沙群岛的态度,真是让人汗颜。力拓的时间刚出来,我们就急于向澳大利亚政府表态了,可是俄罗斯事件出来人家根本不理咱,咱也就只能“交涉”;日本人强行占领的钓鱼岛,我们除了“交涉”还是“交涉”;就连越南这种小瘪三武装在“西沙群岛”游览了一圈,还是“交涉”……想想东南亚危机的时候我们做的牺牲和贡献吧!我们难道是sb么?
    难道我们没有军队么?难道核威慑是吃干饭的么?或许有很多我们并不能知道的难言之隐、苦衷或不可告人的事物,但我以为原则是不可动摇的,领土的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说什么礼仪之邦,追求和平?呵呵,没有让人畏惧的力量和伤害他人的可能,礼仪、和平解决不过是懦弱的表现和粉饰。
    这样的行为在经济领域上更多,那些损失我们很多都看不见,我们做冤大头的次数和时间,很多朋友比我更清楚,也说了很多,这里不多谈了。我想说的是:是大国就拿出大国的气概,不是大国就不要自欺欺人,做实事。我们打败过美国、印度的入侵,我们有条件成为真正的大国,我们可以不欺负人,但是决不能让人欺负,不能做冤大头。


☆五、放弃依靠金融手段解决金融问题的取向
还是那句话,金融市场的基础太差,先打好基础——实业的活力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金融秩序。否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投入越多,越往后,损失越大。

3.3 系统的国策和具体的办法

3.3.1 修生养息、还富于民

★1 放弃凯恩斯主义,除增加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科研、国防、社会保障等基础投资和支出以外,政府尽可能压缩不必要、效益不大的投资和花费;
    尤其是庆典,比如近百个电视台的春晚——一定要限制,又比如各种各级政府搞得庆典——粉饰繁华、没有必要,你做得好不需要粉饰,粉饰了也没用。

     政府应该穷几年,不要老是那么有钱(老这样老百姓可不干了),必须减少政府主持的大规模的超前投资和几乎等于浪费资源的投资——有很多地方连脱贫的问题都没解决呢!
    广为诟病的庞大的公务员队伍,倒不必现在就裁,甚至可以提高公务员的待遇(应该体现公务员的优越性),但是一定要减少和限制公务员的各种假公济私的支出项目,包括众所周知的接待、招待、建设、考察等。全中国的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和相等程度的饭店(饭店/酒楼,就是不带住宿的,评钻不评星,如五钻级,大体上可以和五星级酒店的消费群体划等号)、尤其是高档的饭店、酒楼,其60%以上的营业额都是政府或类政府机构的大小领导贡献的。这一项资金是天文数字。(我知道某些单位的的某些高层领导每人每年可以有500万以上的招待费用,这还是4年前)

    政府不减少征税,那就没办法让它不折腾,更没办法谈什么修生养息、还富于民。
    说明不说了,前面说的太多了。就看政府愿不愿意这么干了,这么干下面的官员要叫苦、要骂娘,要铤而走险通过合法及非法的手段接着敛财……这会在小团体内激化矛盾,“攘外必先安内”嘛,当兵的不听话了,司令员指挥谁去?再者,断别人财路的事,不好干呀。而且执行者反对执行,这事还干得下去么?
   当然干得下去,看怎么干,愿不愿意干。


★2 减少政府的征税和收入
    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
    1) 减少对老百姓的征税和收费,由此而导致的政府税收锐减,可以通过提高对权贵和中产阶级(尤其是权贵)的征税补足。虽然有风险,这一点却是有实施的基础的,理由如下:
    据说,我国最富有的0.4%的家庭占有全国70%的财富;把中国9亿农民不要了(官方说的),仅城市来看,基尼系数已经接近达到0.4——国际警戒线,呵呵,还是不要了收入最低的9亿农民的——发改委公布的数字。加上呢?
    不从70%的财富身上想办法,老是捡老百姓开刀,是何道理?又有何效益?

    2) 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根据城市的物价水平不同,应该有所差别,最发达地区和物价水平最高的区域,我认为至少应该提高到4000,北京8月份租房的均价都已经到2500了,这个指标并不过分,不要不敢想,不敢想的事早就有人做了。这一部分政府的税收减少,从最富有的那部分人那里去拿吧,提高最高收入群体的税收,包括遗产继承税、高所得(至少年收入应该大于百万)的个税缴税比例;保护中间阶层。
    对可能的高收入群体的避税方法,要进行研究和防范。

★3 增加法定假的天数,减少每周工作日的天数,逐渐在数年内过渡到每周工作4天(8小时)的水平。
这是一个大胆的提议,如此提议的根据是:
    好处:
    1)增加休闲、改善国人的生活质量,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2)增加消费的机会和时间;
    3)一周3天的休息,可能为很多人带来很多创造价值的机会,如兼职、研究、做买卖等;
    4)服务业可面临更好的发展环境,有此可带动相关的制造业及其他产业;
    5)可能会缓解我国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状态。
    6) 时间,是相对而言最不好被剥夺的资源。随着4天工作制的逐渐实施(只要政策坚决,一定会最终得到实施,因为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会不希望因待遇条件的落后而丧失人才或在吸引人才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反过来说,一定会有企业带头执行,甚至在国企、政府机关和类政府机构的强制执行时,企业每周工作5天的意义都不没有那么大了),它最终一定能落实,就好像我们从6天到5天,受法律保护的时间,是不容易被剥夺的,因为没有中间环节。
    这里插一句,起码在我国,中间环节越多,越容易使一项政策或决定背离它原来的目的,最容易落实的政策往往是那些中间环节特别少的政策,或者是得到了强力推广的政策——只是需要投入的精力太大。  
    7) 不要别人没做过就觉得不合适、没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你才没出息。要切实的论证,调查,最重要的是决断。我敢断言,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一定能迎来每周3天甚至更多的公休。
    8) 据我所知,在包括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法定假都多于中国。落实老百姓的福利,这才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危险:
    1) 企业的用工成本增加,是否可能造成中国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是否可能造成本地的企业投资国外寻求降低成本?
    这里我用了问号,意思是不好说。首先据说在我国的GDP当中,资本收益约占40%多,大大高过劳动工资收入。另外据说与美国和日本比,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大约仅相当于它们的4%。起码欧美发达国家的劳动工资收入是高于资本收入的。这两个数字不一定准确,但是实际的数字恐怕更极端,这在政府工作的朋友那里得到了确认。从这个角度说,增加用工成本,可能并不是企业不能承受的。我国的许多地区,配套的产业和基础设施与我们的人力资源成本结合,几乎形成了肯定的竞争优势,即使用工成本提高20%,未必竞争力就会下降多少。再者,更多的企业投资国外,未必是坏事,本地的服务业和消费的发展创造的市场空间,可能能够弥补这些缺失,甚至超越。
    然而,法国已经因为用工成本较高,企业界提出呼吁了(每周5天7小时),这也可能说明了问题,但我想我们与他们的情况是不同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这个政策应该落实。
    当然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增加企业对员工的工资支出呢?呵呵,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严重的相对过剩,企业没有这样的动力和压力,也难以对此进行硬性的控制。相对的,受法律保护的时间,是经过一定的过程以后,难以剥夺的。

    2) 由此带来的变化会是翻天覆地的,其中未知和不能掌握的可能很多。
关于落实:
    1) 反对的声音
    这个政策如果放出风来,那么肯定会被一片的反对之声淹没。因为老百姓虽然乐意,却缺少话语权。企业肯定是不愿意的,权贵们恐怕也是不怎么愿意的,他们的话语权强得多,也更能得到关注。
道理么,怎么讲都可以,都说得通,都看上去可能是对的,但实际上,最佳的只有一个。而这一个最佳,恐怕常常被冠以了各种不好的声望而无法发挥作用。我能料想,就算本思路在国内引起影响力,起码在数年内,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2) 关于试点和论证     
    我的看法是,不用费力去搞论证了,这种突破性特别强的思路(成功了是开天辟地的,不成功了是异想天开和荒唐)一定会被避险的观念规避掉,需要论证的只是如何实施。也不用费力去搞什么小范围的试点,因为一旦试点,试点内的企业和资本转移到试点外是非常方便的,而且还能享有国内甚至试点内的市场(这就不同于从一国转到一国了)。要高试点就一下子搞一大片,或者是针对那些经济特别独立的地区,这显然也是很难的。我认为可以有一个过程,但不应该是区域的过程,而是时间的过程,比如从每周增加半天休息开始。


★4 保障普通大众的社保、教育,9年制义务教育应该更多的延伸,大学应该让更多人能上得起。
这个不多说了,一些国家已经在做,还有那么多专家研究呢。

★5 减少个体商户和企业的壁垒和不便。
    证照可以要求办,但费用要大幅的降下来,流程要简化。建议各地的政府都和深圳、广州这些地方学学,看看人家是怎么做好政府的服务职能的。不要把政府官员通权谋、混日子、深谙为官之道当成正常和合理,他们根本没有一点合理之处,是我们糟粕中的糟粕

★6 在政府官员的考评中,民意调查应该占到至少50%的份额。
    调查的内容必须包括:
    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生活保障、教育机会、城市发展、社会公平、社会治安……其中,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应该占大头。
    问卷去找调查公司设计吧,只要想,肯定能有办法收集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责任的主体既要有集体的,也要有个人的(我说的是地方的执政官员),所有的硬指标都应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

★7 上述政策的可行性:
   坦白的说,我觉得我提出的每一条,都是再现阶段而言,具备一定可行性的;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说是不可行的。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不认为当前的政府执政群体能够认为我所提出的办法是合理的、有效的、可行的,恐怕他们过的会觉得“荒唐、天方夜谭”,更重要的是,我不认为他们有相应的魄力、手腕和影响力(执行力),也没有那样的时间(任期)。但是执行的客观条件,并非是不能具备的。

3.3.2 力保发展根基的茁壮成长
★1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减少高等教育的负担,建立教育发展的空间和机制;

      这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增加教育资源,按目前的水平看,我们的学校再多3倍也不为过;这里牵扯了一个问题,如何增加?
      当然是靠市场和人性的规律了,思想的引导是需要的,实际的利益也是需要的。对人民教师中那些符合一定标准的,国家应该负担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应该把人民教师这一职业进化为各种职业中的中高收入职业,这个中高收入不应该来主要自于学生的家庭,而是国家。也就是说,在政府消停了以后,本不多的财政收入要向教育倾斜。除了资金的倾斜以外,还有精力的倾斜,投入了资金要有人管着、要有指导、控制和考评,等等。
      再穷不可穷教育。

      2 教育要发展,一是需要利用人性的特点,使社会能够“趋之若鹜”。这不是说要靠市场化来解决,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主要的责任仍由政府承担——这个责任指的是投资的责任。国家在所有权上不放弃对学校的控制和承担,但应该放开经营上的具体权力和干涉。如果能够做到除了政策对办学的控制以外,取消对学校的行政限制和行政编制,把学校从僵化的行政体系中解脱出来,我相信许多学校的经营都会越发充满活力,教学质量也会更高。对教育的控制,集中在考试(考评)和选拔、课程的大方向上,我以为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非要控制给学生们洗那些莫名其妙的脑的位置和角色,美国人的爱国情怀一点不比我们低,还有许多不太发达的国家的国民也很爱国,况且,学生们毕业没几年就会被现实洗回来(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我们现在异常庞大的愤青一族),何必呢,自己非要去扮演那个没人喜欢也没人需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还需要开放与教育相关的在学校之外的很多领域的市场,引入一定程度的竞争,包括开放教师资格的认证、开放教材的选用(现在是垄断的)——只在原则和考试上控制方向即可,可以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办学(在税费上的优惠、补贴等)。通过这些外界环境的改变,让教育界多一些活力。
      许多国家的事业单位,为了寻求发展、促进发展、适应环境,纷纷寻求突破体制的方法,包括组建三产公司、分子公司等,充分说明了在我国现在的行政体制下、组织创新和高效运营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毕竟大家脑子里想的东西多了,顾忌的多了,就没有办法把经营的效率放在前位来思考了。
      事实上,为了使在在第一条中提到的增加对教育的资源投入尽量高效的得到利用,不要变成各级各层中饱私囊的蛋糕,本条的内容还应该走在前面才更为妥当


★2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大力的含义有三个,一是资金的支持,一是政策的支持,一是环境的支持。科学技术是有就有、没有就没有的可以以简单标准评判的事物,并且是可以与政治无关的事物。相对而然,它可以更容易的从体制中解脱出来,也应该从中解脱出来(不是所有的科研机构都有体制的弊端,但很多是有的)。
      国家投入的资金的支持应该主要在基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规律的研究上,应用技术的研究则市场就会贡献很大的力量。我们目前对科技的投入不能算弱,但也算不上强。尤其是地方政府几乎不对科研承担主动的责任。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下大家忙着投资于那些短平快的商业项目,基础科研的投入相对而言太少,与理想化的水平相比也太少。资金是硬道理,不投钱什么都无从谈起
      发展科学技术的意义在于促进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以达到使国民能够占有更多可利用资源和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提高这力也好、那力也罢,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们体制内的许多科研成果,可谓是“狗屁不通”,要么是为了完成任务、要么是为了“职称”等各种各样的“小利”而完成的应付之作,要么属于纯粹糊弄人。这些作品有的是找人代劳的,有的是剽窃的,还有的是不知所谓的,呵呵,这些都是体制和文化下的产物,这些产物的特点是考评的标准要么是人为的,要么是应付的,要么是尺度的伸缩性非常大的。
      类似这样的垃圾,我以为统统给他一刀切掉不要了就好了,可以省下不少精力和资源,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振那种投机取巧的风气,因为这种风气的形成,正是因为规则的缺陷而造成的,而改革体制的工作太难进行,就不建议政府考虑了
      投资于科研并进行考评,主要还是针对那些板上钉钉的东西。在这些领域,应该放开限制创新的因素,包括资历、级别、等一切不利于创新、不利于打破规则的因素,应该大胆启用那些敢想敢干的人,减少老头子对年轻人的压制。中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资历、重经验的国家,这样的文化特点是,经验者(往往是那些年纪较大的)往往更多看重什么不可以做,而忽视了可能的突破;异想天开者不是被当成轻浮,就是被看作神经病被排斥;这是不利于创新的,因为创新的来源往往是异想天开。搞科研,做事为主,在中国的“为人”文化下,创新会步履维艰,所以需要创造环境


★3 提高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效率,控制政府投资、引导民间投资。
      提高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效率这个话题很大,是我不能完全把握的。这个话题提在这里,一方面是因为它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而言很重要,不能不提,另一方面,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在其中,拿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谈一谈关于影响资源使用和利用效率的因素:
      1 提高资源的使用和利用效率,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密不可分,从长远看科学技术可能是对资源使用和利用效率最为重要的因素。
      2 除了科学技术以外,人是第二重要的因素,这里的人,指的是人们对资源的安排和观念,它影响了在决策和流程的环节,资源被如何使用。
      3 对我们而言,科学技术的问题在上一小节已经谈到过,接下来主要谈人的问题。
      在人的问题方面,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体现在投资的环节,这也是我想要谈一谈个人见解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上,重复建设一直是体现得比较突出的问题,当然,针对这样的问题我国也一直在加强审批、试图有所控制,只是还不够。哪里不够我不多说了,很多人说过了,我只谈谈我认为应该采取的措施:
      1) 针对全行业,国家应该主持实时的、定期的统计和调研,并将那些数据在非常容易获得渠道上公布,应该有对数据的分析、说明和建议,指出当期各个行业(要非常细)的投资水平和竞争状况。尤其是农副产品,我们国家的许多中小投资者有盲目追风的习惯,看什么挣钱干什么,但是等他干起来了市场早就饱和了,(因为事实上市场相对没有那么大)尤其是一些农产品体现得特别严重,今年种什么,直接影响了今年的收入。
      注意,这里的主持未必都说的是自己做,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比如外包),都需要把这样基础的工作做好,这是一本万利的事。

      2) 限制广告行业的发展和膨胀。
      这一点要多说几句,即便如此可能也是会引发争议的吧,希望大家看完本部分的内容并思考了再做评论,因为这个观念,作为一个学营销、做营销的人我想了快1年了,不敢保证它是正确的,但绝非异想天开:
        A  广告行业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行业,这毋庸置疑。他最大的作用是传播信息和引发消费欲望。
        B  从实物价值的角度而言,广告行业是一个不产生任何有效价值的行业;从精神价值的角度而言,广告行业也是一个产生有效价值非常少的行业。
        C  广告行业是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竞争的激烈化而产生发展空间的行业,对企业而言它既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成本。
        D  广告行业吸纳了劳动力,满足了大量就业,促进了企业的竞争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E 广告的费用是可高可低的,但通常而言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那些能够真正为企业效益发挥作用的广告费用。事实上现在而言我们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瓶颈是越来越多了(当然,似乎有政策在给中小企业支持,但同时也有瓶颈的加强,包括自然的加强和政策的推使)。
        F 从一国的真实实力而言,商业领域的科技(研发)水平、制造(生产)水平、物流水平、人力素质等,都是创造实物价值的,相对而言广告(包括会展等)
        G 广告的社会成本非常高,具体来说包括:
          a、除了广告行业的企业和使用广告的企业的实际投资和支出,包括人工费用、广告费用、投资的办公场所、采购的相关用品的费用等等
          b、广告行业的企业和使用广告的企业的经济/机会成本,包括制作方案和沟通方案的时间等
          c、广告费用对产品价格(成本)的提高
          d、看广告的占用的人的时间的成本,就是说,我们看广告,是要花时间的,是占用了时间的,这段时间其实可以选择不看广告(这种成本我们叫经济成本,也叫机会成本)。
          e、喜欢看广告的人是不多的,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f、虚假广告
          g、与上述环节相关的体系成本。
      等等。

      我的观念是,虚的是需要的、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但同时最重要的它是为实在的服务的。我们的广告行业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过于发达了。之前国家出台过一个限制电视购物广告的办法,计划从明年开始实行(具体的政策新闻上有,不知道的朋友请自行查阅),我觉得非常好。对于广告行业的调整, 我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限制广告,不是限制通过广告获取收入这个事实,而是限制广告的方式、种类和数量,以此自然达到降低广告的社会成本和在电视广告的方面,可能要限制的数量是单个广告的时间和每日广告的总时间;
      在平面媒体广告上,需要限制的数量可能是篇幅;
      在种类上,那些与介绍产品、服务和企业信息无关的广告(在营销上却是重要的手段),我以为在最有影响的主要媒体上(电视)是应该限制的,不过是企业希望对受众洗脑的伎俩而已。
      2) 上述策略如能得到实施,则广告行业的从业企业和组织必然迎来一次洗礼,很多组织可能会立刻变得难以生存,没有关系,为了大局,牺牲他们好了。
      3) 限制除互联网及以外的传媒组织的新建(主要是政府方面的,民间的反而可以放开,因为他们自己会非常谨慎地考虑市场和收益的问题)和以国内扩张为目的投资。
比如:我们电视台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类似这样的现象,通过收视率等指标,可以放开由市场决定其生死,也可以干脆一刀切。
      4) 相对而言,我国的教育是不太发达的,在信息的传播上,我们可以把一些简单的、基础的教育放在各种信息的传播渠道上,比如普法的知识、比如国家政策的宣贯、比如各种常识等等。这些任务可以以政策下方到广告公司、也可以以行政干预下放到传媒的组织。


★4 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资源
      虽然开发新能源是非常靠谱的一件事,但造物主的恩赐总是不可或缺的。我国自然资源的消耗全世界有目共睹,国人也非常清醒,就不多说了,只说一点个人的方法论:
      1) 能循环使用的,坚决禁止一次性使用;比如一次性筷子。
有的朋友可能说了,饭店的筷子不卫生,呵呵,一次性的筷子您要是见过它是怎么生产的,恐怕也不会觉得卫生到哪里去(部分)。实际上,我们现在有手段做好餐具的清洗,过去一些先行者通过开放式的或透明的厨房来展示其烹饪的过程的安全和卫生,洗碗间也可以学习的么,他不愿意学,可以逼他,逼他不管用还可以给他关掉。或者,集中清洗,这样的行业还是有的。可以限制在固定的场所清洗餐具,并对这些清洗餐具的企业进行管控。
      这么说的只是举例的方法,只是想说只要想做,很多事没有那么难。在资源的利用上我们确实得学学日本人的精神。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问题上要考虑不同的具体问题,包括我们的体制和文化的问题,毕竟他们总是把好事变成坏事。

      2) 限制用资源换美元的领域和行业;
      此项略。


★5 发展文化产业、振兴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文化的繁荣程度,看的是这个国家是不是一个让人说话的国家。历史上我国文化最为璀璨的时期无过于“百家争鸣”的时期,我们现在的文化客观的说相对从前数百年而言应该说都是繁荣的。但是还不够,因为不能光和自己比。
      通过电影、动画片、流行风尚等等产业,我们实际上这些年来处在一个国内文化不敌外来文化的局面。同样的道理,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老外是怎么说的,却不知道几百上千年前我们的祖宗的同样的话。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过去我们落后,在向外国人学习的时候,自然是人家的什么都是好的,言必称希腊。即使在今天,你不懂点外文,好意思当教授么?
     另一个我们的文化败战的因素是优胜劣汰的结果,我们过去的文化中有糟粕,这没什么说的,但不完全是糟粕,而且无论糟粕还是精华,都早已在革命的火焰中接受过洗礼了。所谓优胜劣汰,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政府不喜欢说真话,喜欢打马克思主义和民主官腔,这就太脱离群众了。毫无意义,就是让学子们讨厌书本、讨厌理论、讨厌我们的那些本来很好的东西。
      近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复兴,这是好的现象,但方式上仍然不够丰富、内涵上不够深刻、表现上不够吸引人。这很麻烦,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可以说是看着日本人的动画和漫画、看着韩国人的电视剧、看着美国人的大片长大的,我们的下一代呢?为什么我们会哈日、哈韩,我们的好东西多的是,我们的思想和文化瑰宝多得是,放开限制、加强投资、鼓励发展,不要老是思想政治、思想政治的唠叨,唠叨的结果是谁都烦——讲的人也烦、听的人更烦,且我等的思想道德休养和以前的思想政治课一点关系都没有,都是父母的教导和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体验到的,和那些对受众而言狗屎不如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点关系都没有。
      日本有一个叫《大奥》的片子,讲的是日本人在幕府时代的一个宫廷斗争的故事,在日剧中,它是被吹嘘和追捧的(日本人),其实在我们看来那也叫斗争么,简直幼稚可笑!类似的还有韩国人拍摄的《商道》、《海神》,日本人的《笃姬》、《天地人》等收视率都是非常高的,其实都是什么东西,太幼稚!他们也就拍拍生活、爱情、案件、恐怖、热血、运动等类的片子还可以,说到政治、官场、人生、战争都是小儿科,没有那样的历史。我们有非常好的条件和素材,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并影响世界对我们的观念。

      解开禁锢、认真对待、追求真实、利用传统,我以为,这就是我们振兴国家文化的要点了。


      ★6 从初中开始,将法律作为必须课,不同的年龄段学习不同深度和层次的法律知识。
      普法教育,应该从娃娃开始。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和理解能力的不同,编制不同适用程度的教材。

      懂法,不仅是国家希望的,其实也是百姓希望的(未必是爱玩的学生希望的),普法对大家而言既是一种权力,又是一种福利,是国家应该承担的责任。

3.3.3 无法回避的问题,体制(政治)改革
      说实话,我实在不想写这一点,因为体制改革我认为作为一种方案的建议在此提出毫无意义——体制的问题大家都知道,而政府在可预见的时期还做不到。
      但是写到最后,还是不能不提。我在本章提出的方法论,修生养息的部分也就算了,那里设计的方法论一旦实施,体制能够玩出的花样不太多;但是力保根基的大部分方法论,则必须保证体制的转变才能保证执行的效果。不知道是否现实是否能够为我们的体制转变留出足够的时间。

      关于体制问题,有几个基本问题,既然谈到体制,也就一并在此进行研讨:

★1 体制问题是何种层面的问题
      很多朋友认为,体制问题(政治问题)才是我国许多重大问题的根源所在,我以为这不能说错,但我并不认为十分精准。
      笼统的说,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离不开规则的问题和环境的问题,体制就是规则层面的。在规则、体制下,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在长久看也影响了思想文化,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结果——因为规则决定了过程(可能不是规则宣扬或追求的过程,而是客观必然形成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我国的很多问题,包括经济领域的、社会领域的,可以说都能追溯到体制的问题,这没什么说的。
      为何我认为说体制(政治)问题是根源问题并不十分精准呢?因为一方面,前文说了,环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它独立于体制的。比如,我们现在的体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我们的体制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特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比如贪渎的问题、不作为的问题、轻视民众(民生)的问题、以及他们导致的一系列的问题。
      这里说到的环境,我以为要考虑到所考虑的问题主体和系统当时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政治外交环境和自然环境。
      如果说根源的意义在于为什么的起点和怎么办的终点的话,我国的体制问题明显不能作为根源问题的最佳着眼点。在体制问题之上我们明显可以找到更为深层和根源的原因。比如思想文化的因素,历史的因素,国人的意识的因素,现实客观条件包括生产力的条件、自然环境的条件、资源的条件等等。这对我们现在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如果认为只要解决了体制问题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现在开始相信那是不太可能的。
      关于怎么办的终点的问题,在下一个转项讨论进行。


★2 关于体制问题的解决
      此小节内的体制,指的不是体制这个名词在字典中的含义,而是结合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对那些阻碍实际问题解决的体制的特指。
      不少人都有过类似这样的观念,包括一些大牌的经济学家、政治家、学者或当权人:
         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需要从体制改革/转变的角度入手……
         只要政治体制改革得到实行/获得成功……问题就会……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也是这样看的,但是现在不同了,因为一个问题摆在眼前:
     谁来改革,谁来对体制进行转变?你?我?呵呵,对了,正是现在的体制。我们一直在期望的是由现在的体制的主体(人的方面)对体制的逻辑进行改革。说简单点,就是让体制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修理,这是个过于现实的玩笑,这是个很悲惨的结论。
      我们的国家是集体执政的国家,当权者不是某某主席、书记,而是一个大集体,换言之,就是体制。这个集体,没有办法形成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改革意愿。
      我记得在本贴的某一回帖处说过,不能期望通过体制来解决体制问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还不太明白的话,我来做点解释,还可以做一些补充的论证说明:

1) 所谓体制,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涵:
      A 一个系列的规则。包括利益分配的规则,地位关系的规则,流程关系的规则等等;它们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宪法和法律、可以是规章制度、可以是不成文的惯例、也可以是一切包括潜规则在内的文化;它们的载体可以是文字文件,也可以是任何可以承担信息的其他载体。规则所在之处,即形成了事实上的行为模式。
      B 群体。利益集团、阶层等任何可以用名词划分、分类或不分类的对人的身份、地位、信仰、利益关系等进行确定人的集合。
      C 体制内有特定的利益集团和利益关系,它们紧密地、有机地、系统地结合着,形成了动态的完美均衡。
      D 体制是一个大系统,在任何层面、任何角度都是均衡的,也都是各种力量之间相互制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E 体制通常是在均衡中非常稳定和顽固的,它们抵制任何对打破均衡发挥作用的力量。这种抵制的来源,通常来自于共同的利益和观念。
      等等。

      我们从提出“体制改革”开始,经过了许多年却发现其实成效甚微。为什么?很多原因大家都能想到,比如利益集团从利益角度出发的制衡和抵制。
      我以为,希望体制的主体去解决体制的逻辑问题,说简单点也就是期望体制去解决体制的问题,我们实在是不具备条件。

      我在一篇关于企业文化的文章里提到:企业内任何改革的阻力,通常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力量:一个是利益、一个是习惯。
      这样的判断,放在国家的角度,我以为也是适用的,只是要加一条,即改革的阻力基本上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力量:一个是利益、一个是习惯、一个是追求。
      所谓利益,包括实物的利益,如物质财富,也包括权力、地位、优越感、名声、闲暇等人们喜欢得到的一切能带来满足感的事物,他们对应了对忙碌、劳累、受气、埋没等的排斥。
      所谓习惯,就是我们理解的习惯。比如,你过去习惯于穿西装,现在规定要你穿中山装,有些朋友就会不太乐意了,其中的一部分会公开的反对或抵制。很多时候习惯不是小事,它们中不乏能够影响生产力、效率、公平的分子。
      所谓追求,可以包括政治信仰、政治目标,可以包括“说法”等许多方面的内涵(抱歉,一时想不起怎么描述更好了,以后想起了再改)。
      这三种力量可以有三千、三万种表现形式和载体(具体的事物),它们在各种利益集团、分子政治团体和其他群体及体制内的规则群所组成的巨大而庞杂的系统内,结合衍生数不清、理不清的困难。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在一个国家,针对体制的改革如此艰难的原因。体制,确实具有自我保护和维护的自动机制,这种机制,是体制内系统自然产生的。

      我也学过一些历史,发现古今中外,体制许多改革的成功往往都伴随了巨大的代价,包括战争、冲突、社会动荡等等——我说的不是革命。而更多的时候,内部的改革往往是不成功的,那些浅尝辄止的(改不动了不改了)在历史上逐渐鲜为人知;那些坚决执行到底的,除了成功的,就是失败的。那些王朝更替,都是体制最终改不动又不断制造危机的结果,仅我国就有多少次王朝更替?呵呵。需要说明的是,对封建体制进行完善的改革也是体制改革,我们在此讨论的是体制改革,不管他的颜色。
      关于代价的问题,除了改革开放(不光是我国的,类似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开放都是一个类型的,而且背景也极为相似)以外,我还真想不起近代有哪些成功的体制改革是代价极小的。然而改革开放的代价是在改革之前就形成了的,改革开放是在绝大多数国人,包括当时的当权人之间都有广泛的支持基础的——除了那些顽固不化的死脑筋以外。除此之外,伟大的邓小平在当时也有相当强大的威信、号召力、权力、专制能力和手段。

      回到条件的问题,我以为如果改革的发起和执行者能够拥有如下的条件,改革是可能成功的:
      1)极高的威信和号召力,或极大的权力和专制能力。
      2)足够的时间。没有足够的时间,改革是会被反改革的力量反扑的,;我国的民主进程也是几经反复,才算打下了一个基本民主的底子。
      我们的现状是,目前仅凭借最高领导人(集体)的位置,还不具备那样的威信、号召力、权力或专制能力,因此无法足够强硬的摆平各种问题;此外,每一届政府的任期也就10年……
      我在前面的部分也说过,断人财路的事,是不好做的。尤其是,要断当权人财路的事,在某种程度上讲比断老百姓生路的事可能更具有风险——尤其是对个人。
      说到这,为什么体制改革这么难,也就差不多该说的都说了。

第四章 补充的内容

第一节  对一些疑问的猜测和推断:

一、为什么当局在饮鸩止渴?
      我不相信,当局统统都是蠢材,也不相信他们不懂经济(不可否认有蠢材,也有不懂的高官,但他们由助理、有参谋,这些都是精英)。
      体制的原因存在么?应该说是存在的,但不能作为一个充分必要的原因。
      魄力的原因存在么?应该说可能是存在的,但也不能作为充分必要的原因。
      利益的原因存在么?如果把利益当成是广义的,那么可能是一定存在的。
      他们综合起来,能够成为一个充分必要的原因么?我觉得差不多了。

     上面的都是废话,现在说一点实在的,这个实在的是个猜测,没有证据,我也在试图去否定它,也强烈的希望能够否定它:

      毛泽东、邓小平几届政府一路走来,都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其中那些不辉煌的、昙花一现的,恐怕不会被后来者作为榜样,更不能留下对他们而言的比较意义。即便是到了江泽民书记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经济的飞速发展、港澳的回归也会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赞誉。
现在到了胡主席的时代了,不仅赶上了灾难,遇上了事端,还碰上了危机。“我不求超越那些伟人,可也不能让经济甚至政治的剧烈动荡发生在我的时代,我不能接受将来历史说起我的时候,留下在我的任期内经济下滑甚至增长率明显下滑的字眼,也不能允许发生任何因变革会造成的动荡和不安。所以稳定就好了,稳定就好!……”这样的想法,当局者会有么?最好不会。他们是这样想的么?我不知道,我希望不是。如果是的话,我们会很悲哀,更会很悲惨。历史是躲不过去的,历史的评价总会回归客观的,连着一点都看不到的领导会让我们悲哀,他们的做法会在未来让我们悲惨——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