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鼎作品集txt下载:19篇文言文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9:27:41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          》,该书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名       是我国___________时期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译文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时常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危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

6.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了!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理解背诵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3、表现做人要有宽广胸怀的句子是”

4、做人要严于律已的句子A        B

5、表现要经得起艰苦磨炼的句子

6、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的句子是

7、孔子认为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8、论述个人修养的句子是

9、孔子曾说:“吾尝终是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文中与此句相似的句子是

10、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善不人,善人之资”(资:借鉴)文中类似的话是

11、曾子认为要一生实现“仁”的句子是

12、孔子在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要温习旧的知识达到新知的目的,这个句子是

13、表明对“我师”应持态度的句子是

14、现实生活中,表明自己周围随时都有值得学习的人时,用孔子的话说是

15、文中表现谦虚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

 

三、简答

1、归纳文中谈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语句。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思想道德修养:

2、文中出现的成语有:

 

3、解释成语:不亦乐乎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4.找出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句话,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体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你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观点。

 

6.请再写出几则孔子语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8、你对曾子“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怎样看?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9、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答案

二、理解背诵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A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B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6、同5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9、学而不思则罔  10、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

1、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思想道德修养: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⑤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成语:温故知新、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不亦乐乎:到达极点的意思。死而后已 :一直到死才停止做事。现指竭尽毕生精力。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现指态度谦虚,善于向别人学习。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道路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4、略  5略。 无论同意与否,都要言之次理,持之有据

6、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朽木不可雕”“后生可畏”等句子和成语皆可。

7、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要有自我修养。

8、示例:无论做人还是学习每天都需要反思,长久下去,    必大有进步。

9、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

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晋。此人一一为
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向路,处处之。及郡下,太守,说如此。太

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

也,闻之,欣然
往,未病终。后遂无问津
一、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捕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发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起来。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田野里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以外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村里的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向村人一一详细地说出了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他们听后)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开。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没能实现。不久,就病逝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3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4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8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6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18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19后遂无问津者。

 

三、按要求写句子

1写桃林的美景的句子:

2写桃花源位置的句子:

3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

4写桃花源人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句子:

5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神态描写句子)

 描写桃花源人外貌的句子:

6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的总体感受句:

7桃花源人来此的原因:

8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四理解分析:

1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此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理想?

3举例分析本文层层设疑的写法?

4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进行了描写?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到桃花源人有哪些特点?

5课文第二段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6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桃花源的美好?

7本文演绎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的常用意是什么?

8第一段写景的作用?

9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

10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11桃花源人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文章最后两段的作用?

13本文流传成语:

14本文以    为线索,按照发现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15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段文字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没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这段文字的语句具体分析。

 

 

 

 

 

 

 

 

 

 

 

 

 

 

 

 

 

 

 

 

 

 

 

 

 

 

 

 

 

 

 

 

 

 

 

 

 

 

 

答案

三、

1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         林尽水源

4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6豁然开朗

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8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四、

1表达了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和睦相处、和平安定、自给自足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2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和睦相处、和平安定、自给自足。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①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未确切指出年代和地名;②主人公是个渔人,但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③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但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④桃林的通道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竟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⑤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⑥最后说刘子骥“欣然规往”,却又“未果”而“病终”。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使桃花源显得似真似幻,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选其中两三点分析即可]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安定、人们自给自足,、和睦相处、。

5活动、穿戴、精神状态

6美丽富足,和平定宁,自由快乐,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7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境界。

8内容上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气氛,交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原因;结构上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9这里的人与外面的世界隔绝久远,对外面的事一无所知;长久以来,没有外人进入过桃花源,他们以为桃花源很隐秘了。

10为桃花源以外战乱的频繁,人民生活的苦难而感叹惋惜。

11他们怕桃花源以外的人发现后打扰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12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形态事实上根本不存在,最后两段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神秘气氛,暗示人们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

13世外桃源(略)、无人问津(没有人过问,受到冷落)、落英缤纷(鲜花飘落,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色)、豁然开朗(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到明朗)鸡犬相闻、不知有汉、怡然自得(形容心情愉快自得其乐)

14 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进入桃花源。复寻桃花源(未果)

15有。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这段文字中所说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