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市人才网网址:《针灸甲乙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08:39
    "洞明医术,遂成其妙"《针灸甲乙经》是中国针灸学专著,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该书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与《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中之有关针灸学内容等分类合编而成。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之理论和针灸之方法技术,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皇甫谧本是一位史学家,年近50岁时,因患关节炎,加之耳聋,开始钻研针灸医术,学习上述三书,并将其中"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成书。人称其"习览经方,手不辍卷,遂尽其妙",或誉之为"晋朝高秀,洞明医术"。可知其因病习医针灸而成功者。首先,《针灸甲乙经》在中国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的发展中,发挥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众所周知,在此期间,中医学典籍《素问》、《灵枢》等虽有关于针灸学理论与技术的阐述,也有若干专门论述针灸经络的小册子,然而或已散落残佚,或只散见而不成系统,《针灸甲乙经》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对针灸经络、腧穴、主治等从理论到临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研究而成书的。

序言

《针灸甲乙经》序:“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览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

作者介绍

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名静,晚年自称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人县朝那镇)人。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皇甫谧

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便过继给了叔父,由叔父叔母抚养成人。他在幼时十分贪玩,到了20岁仍不喜欢读书,甚至有人认为他天生痴傻,叔母为他十分担心。一天,他摘回了许多野生瓜果给叔母吃,叔母对他说:“如果你不好好学习,没有半点本事,就算是用上好的酒肉来孝敬我,也是不孝的。今年你已经20岁了,不读书,不上进,我心里就得不到安慰。我只希望你有上好的才学,可你总是不能明白长辈的心意。提高修养,学习知识都是对你自己有益的事,难道还能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皇甫谧听了这番话,心中十分不安。顿悟自己原来已经虚度了20年的光阴,实在羞愧难当,便立志努力学习,不敢再有丝毫懈怠。他虽然家境贫寒,但即使是在家中种地时,他也不忘背着书,抽空阅读。自此之后,他对百家之说尽数阅览,学识渊博而沉静少欲,并著有《孔乐》、《圣真》等书,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40岁时,他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在学习上却仍是不敢怠慢。有人不解他为何对学习如此沉迷,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也。”说如果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皇帝敬他品格高尚、学识丰富,便请他做官,他不但回绝了,竟然还向皇上借了一车的书来读,也算得上是一桩奇事了!

他抱病期间,自读了大量的医书,尤其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十分不便于学习和阅读。于是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身的脉络与穴位,并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悉心钻研,著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著作——《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 1 林序
  • 2 皇甫序
  • 3 序例
  • 4 卷一
    • 4.1 精神五脏论第一
    • 4.2 五脏变第二
    • 4.3 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第三
    • 4.4 五脏六腑官第四
    • 4.5 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
    • 4.6 十二原第六
    • 4.7 十二经水第七
    • 4.8 四海第八
    • 4.9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第九
    • 4.10 营气第十
    • 4.11 营卫三焦第十一
    • 4.12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 4.13 津液五别第十三
    • 4.14 奇邪血络第十四
    • 4.15 五色第十五
    • 4.16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 5 卷二
    • 5.1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 5.2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 5.3 奇经八脉第二
    • 5.4 脉度第三
    • 5.5 十二经标本第四
    • 5.6 经脉根结第五
    • 5.7 经筋第六
    • 5.8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 6 卷三 诸穴(总计六百五十四穴。单四十八穴,双三百零八穴)
    • 6.1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 6.2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 6.3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 6.4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 6.5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 6.6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 6.7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凡十一穴第七
    • 6.8 背自第一椎两傍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 6.9 背自第二椎两傍侠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 6.10 面凡二十九穴第十
    • 6.11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 6.12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 6.13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 6.14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 6.15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 6.16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 6.17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 6.18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 6.19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 6.20 腹自幽门挟巨阙两傍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一穴第二十
    • 6.21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三穴第二十一
    • 6.22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傍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 6.23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 6.24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 6.25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 6.26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 6.27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 6.28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 6.29 手太阳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 6.30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 6.31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 6.32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 6.33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 6.34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 6.35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穴第三十五
  • 7 卷四
    • 7.1 经脉第一(上)
    • 7.2 经脉第一(中)
    • 7.3 经脉第一(下)
    • 7.4 病形脉诊第二(上)
    • 7.5 病形脉诊第二(下)
    • 7.6 三部九候第三
  • 8 卷五
    • 8.1 针灸禁忌第一(上)
    • 8.2 针灸禁忌第一(下)
    • 8.3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 8.4 缪刺第三
    • 8.5 针道第四
    • 8.6 针道终始第五
    • 8.7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 8.8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 9 卷六
    • 9.1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 9.2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 9.3 五脏六腑虚实大论第三
    • 9.4 阴阳清浊顺治逆乱大论第四
    • 9.5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 9.6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
    • 9.7 阴阳大论第七
    • 9.8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 9.9 五味所宜五脏生病大论第九
    • 9.10 五脏传病大论第十
    • 9.11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 9.12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 10 卷七
    • 10.1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 10.2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 10.3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 10.4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 10.5 阴衰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 10.6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第四
    • 10.7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 11 卷八
    • 11.1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 11.2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 11.3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 11.4 五脏六腑胀第三
    • 11.5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第四
    • 11.6 肾风发风水面肿第五
  • 12 卷九
    • 12.1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 12.2 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 12.3 邪在肺五脏六腑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 12.4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 12.5 邪在心胆及诸脏腑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 12.6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 12.7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 12.8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 12.9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 12.10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 12.11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疝遗溺癃第十一
    • 12.12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 13 卷十
    • 13.1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 13.2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 13.3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 13.4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 13.5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 13.6 热在五脏发痿第四
    • 13.7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皆痛肩似拔第五
    • 13.8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 14 卷十一
    • 14.1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 14.2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 14.3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 14.4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 14.5 足太阴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 14.6 五气溢发消渴黄瘅第六
    • 14.7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 14.8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 14.9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 14.10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 15 卷十二
    • 15.1 欠哕唏振寒噫嚏泣出太息○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 15.2 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
    • 15.3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 15.4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 15.5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 15.6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 15.7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着附)
    • 15.8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 15.9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 15.10 妇人杂病第十
    • 15.11 小儿杂病第十一
  • 出自A+医学百科 “针灸甲乙经目录”条目 http://www.a-hospital.com/w/%E9%92%88%E7%81%B8%E7%94%B2%E4%B9%99%E7%BB%8F%E7%9B%AE%E5%BD%95 转载请保留此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