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字的偏旁部首是什么:四大菩萨法号与坐骑寓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4 06:40:49

 

四大菩萨法号与坐骑寓意

 

作者: 贤恒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的至真圆满的教育。

  佛的名号无量无边,代表我们真心本性的性德无量无边;菩萨名号无量无边,代表我们的修德也是无量无边。我们是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性德不显,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现前。

  所以,佛教里所有佛菩萨形像以及护法神形像,都具有教学表法的意义,绝对不是迷信,绝对不可以当作神明来供奉。

  不仅名号、造像是表法,所有一切设施、建筑无不表法。寺院供奉释迦牟尼佛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这个建筑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这是教我们对外要随俗,“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外面两层代表社会秩序,可以不平等,因为外面平等了,社会秩序就破坏了。外面一定有尊卑、有父子、有兄弟、有长幼的秩序,不能破坏;自己内心要平等。

  香代表‘戒定真香’,戒定慧是自性真心之香。燃香供佛,就要发愿“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之愿。再者,香也代表信香。古代有烽火台,一点燃各大诸侯都得到信号赶来了。香也是一种信,上通下达。再者,也是“信愿行”的信,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根深厚道业才能成就。

  供佛最重要的是水,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看到这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样干净,一尘不染?是不是像水一样平等?佛前不能供茶,茶有颜色,代表污染,一定要供清水。

  四天王的名号和形象也是表法: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力求进步,天天求进步,绝不落伍;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广学多闻。我们中国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就自己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德能,然后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为一切众生服务。

  菩萨的名号更是表法的。菩萨是觉悟之人的称呼。菩萨不是神,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留给我们这部大藏经,一言以蔽之,无非是说明‘诸法实相’而已。用现代人的说法,大藏经的内容讲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国佛教中的四大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而这四位菩萨都是我们真心变现的: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这四位菩萨的坐骑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象征的含义也有区别。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名号:地藏菩萨

  《佛学大辞典》: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Ksitigarbha,地藏菩萨名号是从比喻上建立的。“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地藏十轮经》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称为地藏。密宗又称之为悲愿金刚、与愿金刚或金刚幢,在金刚界示现南方宝生如来之幢菩萨,在胎藏界则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主伴地藏萨埵,度九界妄情。地藏菩萨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萨本愿经》称为佛门的“孝经”,地藏经里面主要是讲“孝亲尊师”。

  地藏菩萨念诵仪轨说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狱。二持宝童子,化饿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罗。五宝藏天女,化人。六摄天使者,化天。

  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之形像,烧香供养、瞻礼赞叹,则由其居处,即得十种之利益:一、土地丰壤。二、家宅永安。三、先亡生天。四、现存益寿。五、所求遂意。六、无水火灾。七虚耗碎除。八、杜绝恶梦。九、出入神护。十、多遭圣因。见地藏菩萨本愿经下。

  地藏院四菩萨是地藏菩萨之眷属:一宝处菩萨,二持地菩萨,三宝印手菩萨,四坚固菩萨。

  净空法语:“地藏王菩萨代表孝亲。‘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蕴育无尽的宝藏,不只地下开采的金银七宝,地面生长的五谷杂粮也是宝藏。我们生活在这地球上,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赖大地,大地与我们的关系太密切了。没有大地,我们的生命也就没有依靠。佛是用这个来作比喻。‘地’比喻我们的心地,‘藏’是心地含藏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才艺、无量的相好……,一切无量通通是心地含藏,需要去开采。我们用什么方法开采?‘孝亲尊师’,这是供奉地藏菩萨的用意。因此,我们看到或是听到地藏菩萨名号,就要懂得‘孝亲尊师’。心地宝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无法说出,说之不尽。正如同六祖大师开悟时,向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报告:‘何其自性本来具足。’本来具足就是地藏的意思——没想到我这个心地、真如本性里面,样样都不缺,样样都具足。样样指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本来具足含藏的。所以又说一句:‘何其自性能生万法。’生万法是表现在外面,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佛在大乘经典里常提醒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事实。我们要认识心地宝藏,开发心地宝藏。地藏菩萨本愿就是教我们、帮助我们开发自性的宝藏。完全开采出来,那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了,就叫做成佛;部分开采就叫做菩萨;原封不动,不知道开采,那就是六道凡夫。世尊灭度之后,把教化众生的重责嘱咐给地藏菩萨,道理就在此地。谁是地藏菩萨?谁懂得孝道,谁能够修孝道,谁能够发扬孝道,那个人就是地藏菩萨。地藏菩萨多了,经上我们读‘大士无边身’,无量无边皆是地藏菩萨。”

  法器:宝珠、锡杖

  地藏菩萨像大多数是僧侣袈裟打扮,左手拿着宝珠,右手拿锡杖,身侧写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一方面这是地藏菩萨的誓愿,另一方面,这也是地藏菩萨对我们的告诫:如果不能度空自己心中的地狱,那么做人都不保险,怎么能做佛呢!这里我们就知道,嗔恨是地狱的根,所以,一定要化尽自己的嗔恨心。这也是地藏菩萨教导我们的。

  宝珠

  地藏菩萨手持之珠光明显耀、清净透亮、希世珍贵,是戒、定、慧所成之宝,戒净无染,定而无杂,慧光遍照。

  宝珠即摩尼珠,译云如意珠。法华经曰:“净如宝珠,以求佛道。”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曰:“心性宝性无有染污。”智度论五十九曰:“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有说叫明珠,所谓“明珠照破天罗网,锡杖振开地狱门”,明珠是明月珠,光如明月,又曰明月摩尼。此珠有澄浊水之德。涅槃经九曰:“譬如明珠置浊水中,以珠威德,水即为清。”法华经序品曰:“持净戒犹护明珠。”梵网经偈曰:“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六度集经三曰:“具戒行者心无秽浊,内外清洁。凡夫犹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笺难一曰:“经护明珠,或是明月珠也。”

  又说明珠譬大乘经典。涅槃经三曰:“譬如国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顶戴恭敬,增加守护。我亦如是顶戴恭敬增加守护如来所说方等深义。”法华经安乐行品曰:“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诸说中最为甚深。末后与赐,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与之。”智度论四十九曰:“若水浊,以珠着水中,水即为清。是珠其德如是。”净土论注下曰:“譬如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锡杖(梵khakkara)

  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十诵律中又称它为“声杖”;因为振杖之时,出声如锡,所以称做“声杖”、“锡杖”,又称有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杖。

  关于锡杖的由来,在《毗奈耶杂事》中说是为了比丘托钵时,不惊吓到施主家所为:“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佛言:‘应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镮,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

  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刚所造,或为牙、角造。《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说:“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镮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铁任情。”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洛阳伽蓝记》卷五所载,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的锡杖,其长丈余,以白铁作镮,旃檀为笴,盛于宝筒中。我国唐代有通身皆铁质,杖头安四股者,然义净以其为并非本制。日本现今则有二股六镮、四股十二镮等类,且大镮中心饰有宝珠、五轮塔、佛像等。

  至如持用“锡杖”的方法,也有一些规定。三千威仪经曾经制订持“锡杖”二十五事。该经曾略谓:“持杖不得入众(“众”者,僧围也)、日中后不得复持、不得担于肩上、见佛像不得使锡作声、不得以杖指人、不得用杖于地面写字”。又优婆塞五戒威仪经说:“不得以不净手捉杖。若入僧房,须脱除杖錞。且不得触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须将杖□在后,若因事入白衣家,或为受午食,须于门首摇锡三下。若无人应,再摇五下。又无人应,更摇七下。终无人应,则应往别家”。

  关于锡杖的功用可分三种:

  1、用于驱遣蛇、毒虫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说:“诸比丘道行见蛇、蝎、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捉锡杖摇。’”《十诵律》卷五十六中说:“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遗毒虫。”这是说佛陀在世时,有比丘行于路上时,见到蛇、蝎、毒虫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伤,于是佛陀说,应做有声的锡杖来遣散毒虫。

  2、比丘于街上行乞托钵时,用来警觉施主或预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苾刍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打门,应摇动锡杖作声,以为警觉。又,《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中说:“言锡杖者,(中略)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

  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皆振短柄锡杖,唱梵呗,其认为振锡杖所发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有九条、三条之分。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则是诵赞颂九条中之最初二条及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又,法会时,唱锡杖之头句,振锡杖之职众称为锡杖众。

  在密教,《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闇梨所传漫荼罗图位中,在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此系锡杖之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再者: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如来锡杖:白铁为环,旃檀作柄,宝筒盛之。”又洛阳伽蓝记卷五说:“如来锡杖,长一丈七尺,以水桶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装贴。杖身轻重莫测;重时百人莫举,轻时二人可提”。由此可见:我佛应化因缘,实在不可思议也!

  除了生活中所需,锡杖也有深刻有意义。在《佛说得道梯磴锡杖经》中说:“佛告比丘:‘汝等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迦叶白佛:‘何名锡杖?’佛言:‘锡者轻也,倚依是杖,除烦恼,出三界故。锡,明也,得智明故。锡,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结使故。锡,疏也,谓持者与五欲疏断故。’”

  而依锡杖的不同形状,也象征不同的意义。同经中说:锡杖有三錞,代表忆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灾,则除贪、嗔、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则是断除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之轮回,或表苦、集、灭道四谛。

  十二环者,表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三重四股,以念如来七觉意法,通錞钻八,用念八正道。

  杖头有二股六环者(也有说是四环者),是迦叶佛所制。有四股十二环者,是释迦佛所制。——装造二股,为令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装造四股,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

  坐骑:“谛听”

  地藏菩萨以一头形似狮子的怪兽为坐骑的,名号曰:“谛听”。谛听又称“独角兽”,“地听”,“善听”,乃九华山镇山之宝,相传为金地藏菩萨坐骑。金地藏卓锡九华,立志修行,因有谛听昼夜相随,处处逢凶化吉,终成佛法。佛教尊称谛听为神犬,后人缘其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是佛门传言和民间演绎而存在下来的一个图腾和圣物。

  谛听世人珍之为“镇宅之宝”、“庙堂之尊”、“天地精灵”和“万兽征物”,集群兽之瑞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它的独角其一是象征着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为“天线”之用,其二能起到护身保险之用。它的犬耳是听宇宙之音频、传递给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龙身示为吉祥如意,它的虎头表示智勇,有困难勇往直前,决不退让,它的狮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办任何事坚持就是胜利,它的麒麟足视为四平八稳,与人为善、和睦相处、为善为宝。

  其实“谛听”名号的关键处还在于它的“听”。善听就是善于听。《弟子规》开篇讲孝,第一句就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是善听。

  有个故事。曾经有个小国向中国皇帝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但同时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请来珠宝匠,称重量,看做工,都一模一样,很难分辨。泱泱大国,岂能连这个小事都不懂?

  最后,一位退位的老臣听了这事,便去对皇帝说他有办法。

  皇帝遂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依次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

  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最有价值的人,是从耳朵里进入的东西能放在肚里的人;从“这边耳里进,那边耳里出”,“从耳里进,嘴里出”的人都是没有价值的。听了的记在心里。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意思是多听少说。许多听了的只能放肚里,不能说。祖传秘方你听了,知己秘密你听了,组织机密你听了,这些你听了不能说出,要守口如瓶。还有,不实之词你听了,小道消息你听了,诽谤诬告你听了,这些你听了也不可人云亦云,随口乱说,也只能放在心里。

  怎样才能做到善听呢?

  首先,四大天王中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他们就是告诉我们听的方法的。

  西方天王叫广目,梵语的名称也翻作杂语。西方天王很会说话,精通种种不同的语言,是我们今天讲的语言天才。所以他能到任何地方观光旅游,这样看的多,听的就多,他舍人之短,取人之长。广目是多看,北方天王多闻教我们多听;多看看别人的,多听听别人的。但听了之后怎么办呢?

  广目天王右手上拿的是龙(或者是蛇),左手拿著珠。龙跟蛇表示变化,珠代表不变。龙跟蛇都是善变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今天科技日新月异,社会非常复杂,变化无穷,要仔细去观察。在变化当中,我们能够掌握到不变,就会有成就。龙会变,珠不变;无量变化当中,掌握到不变的原理原则,这是西方天王教给我们的。只要掌握了不变的原理,听得越多越好,天王有语言天才,通达各种语言,就可以跟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种族,文化技术科技上的交流,这才能做得圆满。这是第一重善听。

  广目天王教给我们是现前的,教我们到处去参访,到处去看,去学习。北方天王多闻,是竖的。我们常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是横的,读万卷书是竖的。我们要吸收历史的教训,要接受古人的智慧经验,依这个基础,我们再发扬光大。

  多闻天王右手上拿的是伞,伞代表防止污染。听得多了,我们得在多闻的基础上能够守住自己的清净心,现在社会污染太严重了,环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生理的污染,天王手上拿著一把伞,代表防止污染,让我们见闻中,不为邪知见所污染。这是第二重的善听。

  次要耳听心受。人要真正听到善言并用心记住并依照奉行,才能成为智者。

  再者,善听者,必定会“孝亲尊师”。善听父母之言,就能够发扬家族传统,掩盖祖先的缺点,让家风大振。有人说老人的话里面也有问题,什么话都听是愚孝,反对听话,那是他不会听话,自己不会听也就罢了,还教天下儿女都不孝,那是要不得的。尊师,听老师的话,拜访好老师,听从明师教导,这个人必定会很快成长起来。这可能是地藏菩萨坐骑的真实意义吧。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名号:观世音

  观世音菩萨的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

  据说观世音菩萨有一百零八个名号,《佛学大辞典》说:“菩萨旧云光世音,观世音,略称观音,新云观世自在,观自在。”梵音Avalokitesvara,含有“观照纵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观照万法而任运自在的意思。“观世音者,观世人称彼菩萨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观世音,观世自在者,观世界而自在拔苦与乐。”菩萨用无我的大慈大悲,处处救苦救难,成就大公无私的伟大人格。净空老法师解释,这是地藏孝心的拓展,以孝敬父母之心孝敬爱护一切众生所成就的大功德。

  观世音、观自在的名号含有无量的意义,说之不尽,总的来说,观自在是以果地功德为名,观世音是以因地法行为名。因为观世音菩萨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证菩提的。

  一、观世音,首先是内观如如不动。《楞严经》卷六所说观世音菩萨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闻,而是向内自闻耳根中能闻的闻性,由此做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别声音,故受外境所染,如为赞叹或诽谤所动,生起贪嗔爱恶的烦恼,促成杀盗淫妄的恶业,再受轮转生死的苦报。菩萨能观察分析世间音声之虚妄不实,而能不为所动,入于如如不动的大解脱境。若依据自利功德释观世音三字,观是能观智,包括一心三观之智,世音是所观之境,包括一境三谛之理。菩萨以一心三观之智,观于一境三谛之理,圆观圆证,自在无碍,因名观世音自在。

  二、观世音,是外观众生求愿而随缘救渡。《法华经?普门品》所说的:“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也就是说,凡有众生,若在苦恼之时,只要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而专心虔诚地称念观音圣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听到每一众生的音声而同时予以救济,所以叫做观世音。《悲华经》中说:“宝藏佛授记云:汝观众生,生大悲心,欲断众生诸苦恼故,欲众生住安乐故,今当字汝,为观世音。”可见,《楞严经》是依观世音菩萨法门的自修而言,《普门品》及《悲华经》则是依观音菩萨的度他而言。若根据利他功德释,观是教,世音是机,教指菩萨寻声救苦的大悲心,机指九法界众生,称念菩萨圣号或悲哀求救之音声。因菩萨能兴慈运悲,拔苦与乐,普门示现,自在无碍,故名观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萨依智能之体,起慈悲之用,遍观法界众生,随其机缘,拔苦与乐,自由自在,无所障碍,因名观世音。

  观

  观也是观察,观要自在,我们的观都不自在。这个观包括了我们用眼睛去看、耳朵去听、鼻子去闻、舌头去尝、用身体去感觉、我们所有的意念都包括在里面,我们统称为“观”,就是动用我们生命所有的生命能力,内觉察自心,外觉察诸法实相。

  世

  世不光指外在的世界,更是指内在五蕴。先有“反闻闻自性”,内在明彻,才有外境无染,得大圆镜智,海印森罗相现前。

  音

  音是一切音声,声的最高层次就叫光。因为一切动作、声光都是波动现象,所以,我们可以说,音就是诸法实相。观世音是圆满的观察,观照到诸法实相如如不动寂灭现前而成就菩提。

  观世音这个名号本身就是一个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方法。那个方法叫观照,方向叫心内行。

  观察自心名为菩萨,能自在地观察就叫观自在菩萨,我们现在不自在,有各种束缚,所以就叫凡夫。从凡夫开始观察自己,这叫最初的观察。

  观世音菩萨又名为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是表法的,他的眼光非常锐利,极其细微他都能观察得很清楚,所以称之为千眼。我们常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雕像,有十一个头,这叫十一面观音。那十一面观音就是以一个觉,照自己的身口意,亦即所谓十业,身三、口四、意三,贪、嗔、痴、恶口、两舌、绮语、妄语、和杀、盗、淫。我们的觉知在这十个层面上保持高度的觉照,十个层面加上我们的觉知就是十一面观音。观世音菩萨的种种示现,皆从我们自性而起,皆应我们身相而显现。观照我们的身体里有心肝脾肺肾,有地水火风空。心肝脾肺肾这五个叫五方佛,这五方佛每一个配上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五二十五,对应我们这个二十五有。观世音菩萨变化成二十五菩萨,这二十五菩萨同声都说他是第一义,这是最高的佛法体现。然后每一菩萨分出四十菩萨,这四十菩萨叫四十手眼。这四十菩萨手里拿着不同的武器,可以战胜世间、出世间所有的妖魔鬼怪,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难,可以降服所有的灾难,这是对观照最完美的赞颂。我们不需要担心观照到底能达成什么。什么都能达成,什么都能替我们完成。因为它有四十手眼,这四十手眼,乘上二十五菩萨名为千手千眼。千手救护,千眼观察。

  所以,我们要修自己自性中的观世音,学会千眼观察,来普渡自性众生。我们内心的所有念头都是痛苦众生,我们的观世音菩萨应该闻声救苦,应该念念不空过。在我们内在的心灵世界里,我们以那个大菩萨的身分,脚踏青龙,白衣飘飘,十方观察。众生在火海里,在黑风里,那一念观察名为念一声观世音菩萨,然后欲望嗔恨的火灾,会在观察之下,大火变成池。贪爱之海,狂风乍起,一念警觉,那个大海变成浅滩。自我如果被伤害了,就是在须弥山上被推下来,要掉下来摔死了,就是自尊心受到伤害,痛不欲生,一念警觉,如日驻虚空,心就平了。就是观察升起,烦恼消失了。觉照在,痛苦就不在。知道自己在无明,无明就将不在,光明就来临。这样的观察就是闻声救苦,就是救苦救难。觉悟是要降伏头脑,也就是降伏自心。自心若不降伏,不免生死。不免生死,轮回尚不得出,怎么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悲忏内,观世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世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所以,时时观世音,处处观自在。

  法器

  观世音在民间显化事迹较多,所以执持的法器也非常多非常复杂,特别是千手千眼观世音,每一只手上都有一种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萨不同的救渡法门,我们不能一一去讲解了。可以这样说,观世音名号中含摄一切法,观世音的法器无量,也代表一切法。在这里我们主要讲常见的净瓶观音的法器。

  净瓶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以净瓶其为千手观音四十手持物之一。《佛学大辞典》说:“梵语军迟,又作捃稚迦。梵音Kundika,此云瓶。有净触二瓶,净瓶之水,以洗净手,触瓶之水,以洗触手。亦称澡瓶。今俗多以寻常花瓶当之。殊误。释氏要览中曰:‘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寄归传云:军持有二,若瓮瓶者是净用,若铜铁是触用。’义净之受用三水要行法曰:‘旧律十诵五十九云:有净瓶罐,厕澡罐。四十一云:有净水瓶,常水瓶。又新译有部律文,净瓶触器极分明,此并金口亲言,非是人造。宁容唯一铜瓶,不分净触。虽同告语,不齿在心。岂可以习俗生常,故违圣教。’”

  净瓶主在净,内盛以杨枝甘露,化凡夫热恼为清凉的意思。《西游记》上说这水是三昧真水,还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柳枝

  释氏要览下曰:‘北人风俗,每至重午等毒节日,皆以盆盛水,内插柳枝,置之门前辟恶。按灌顶经云:昔维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少年比丘,名禅提。奉佛教持摩诃神咒,往为辟之,疫人皆愈。其禅提往彼国二十九年民安,至其迁化,民复遭疫。民思禅提,遂往其住处。但见所嚼齿木掷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杨枝,扫拂洒。病者皆愈。毒气销亡。’

  杨柳其质地柔顺,又乃易生之物。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杨柳,恒顺众生心愿,洒净水甘露普渡众生。

  坐骑

  观世音菩萨坐骑也有多种,我们常见到的有龙有鳌,这里主要看看较为独特的观音菩萨坐骑。这是金光仙的金毛犼,俗称为望天吼,朝天吼,传说是龙王的儿子,有守望习惯。华表柱顶之蹬龙(即朝天吼)对天咆哮,被视为上传天意,下达民情。据说,犼凶猛异常,别说吃人,连蛟龙都不是它的对手。清代东轩主人的《述异记》中记载:“东海有兽名犼,能食龙脑,腾空上下,鸷猛异常。每与龙斗,口中喷火数丈,龙辄不胜。康熙二十五年夏间,平阳县有犼从海中逐龙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见三蛟二龙,合斗一犼,杀一龙二蛟,犼亦随毙,俱堕山谷。其中一物,长一二丈,形类马,有鳞鬣。死后,鳞鬣中犹焰起火光丈余,盖即犼也。”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到,金毛犼威猛异常,这是内在的勇猛无畏,而它又有守望的习惯,上传下达,似乎能够应照观世音这三个字的深意,观照当中显示出无比的大威势。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名号: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在观世音菩萨那里学到的大慈大悲中如果没有了智慧观照,那我们可能会好心办坏事。
  净空老法师说:“我们讲孝亲尊师这个心,孝顺一切众生,尊敬一切众生,这就变成观世音菩萨。‘孝敬’要依理性,不能够依感情,这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表智慧,所以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情是迷、情是妄想分别执著,情造罪业。情识变现六道三途,智慧变现四圣法界,一真法界,这差别就是情与智,我们世间人也常讲要有理性,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文殊菩萨教我们这些。”
  《佛学大辞典》云:“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佉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以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文殊的形象更有很多是童形。按其顶髻的形状,可分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六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则是依据手持物品和真言陀罗尼字数,分为一字文殊或一髻文殊(左手青莲花,花上如意明镜,右手杨柳枝;右手金刚剑);六字文殊或六髻文殊(右手说法印,左手胸上仰着);八字文殊或八髻文殊(左手青莲花,花上智杵,右手剑)等。一般的文殊像多为头戴五髻宝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内证五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则喻天真纯洁,左手执青莲,花上放般若经梵箧,表示般若之智一尘不染。右手执宝剑,喻大智慧如同一把锋利的宝剑,能斩断一切无明烦恼。身坐白莲台,表清净,而大部分文殊像都是身骑狮子,以狮子勇猛,表菩萨智慧威猛。

文殊虽为助释迦之化,一时现菩萨之因位,然三世皆为果上之如来。过去称为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精佛,未来称为普见佛。首楞严三昧经下曰:‘过去久远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龙种上如来。(中略)佛世尊,于此世界南方过于千佛国土,国号平等。(中略)龙种上佛于彼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略)龙种上佛寿命四百四十万岁,度天人已入于涅槃。(中略)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佛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智度论二十九曰:‘如首楞严经中,文殊师利自说,七十二亿反作一缘觉,而般涅槃,又现作佛,号龙种尊。’心地观经三曰:‘请我释迦牟尼佛当为菩萨戒和上,龙种净智尊王佛当为净戒阿阇梨,未来导师弥勒佛当为清净教授师。’菩萨璎珞经四曰:‘过去无数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来。(中略)佛世尊,刹号空寂,正于此处成无上等正觉。(中略)尔时,大身如来,今文殊师利是。’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曰:‘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极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此界现受教。(中略)佛刹名无碍,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过去之佛名)。央崛摩罗经四曰:‘尔时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在世教化。(中略)彼如来者岂异人乎?文殊师利即是彼佛。’宝积经六十曰:‘此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

法华经序品言:“往昔日月灯明佛未出家时有八子,闻父出家成道,皆随之出家。时有一菩萨,名妙光,佛因之说法华经。佛入灭后八子皆以妙光为师,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后之佛名燃灯,其妙光即文殊也。”若是则文殊居八代之首,燃灯为释迦之师,故文殊乃释迦如来九代之祖也。
  疏五曰:“文殊五使者:一名髻设尼,二名优波髻设尼,三名质多罗,四名地慧,五名请召。于妙吉祥左右次第列之,盖各持文殊一智也。髻设尼是发端严义,邬波其亚者,文殊以五髻征表五智,故此使者亦以美发为名,质多罗是杂色义。”是五髻文殊之使者也。
  八髻文殊之使者,一光网童子,二地慧童子,三无垢光童子,四不思慧童子,五召请童子,六髻设尼童子。七救护慧童子,八邬波髻设尼童子。见胎曼大钞四。
   

法器
  

文殊司一切如来之智慧,无相之智德不染着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莲以表之。能断烦恼,故金刚界之文殊,右持利剑以表之。文殊的一般造像是左手执青莲花,花上有梵箧,右手执金刚剑。文殊菩萨手中的智慧神剑,为你斩去心中的烦恼,左手中的梵箧代表无穷的智慧。大日经疏五曰:“青莲华是不染着诸法三昧,以心无所住故即见实相。”真实经曰:“我今右手执大利剑能断一切众生烦恼。”理趣经曰:“文殊以自剑挥斫一切如来。”
   

坐骑
  

文殊菩萨的坐骑是口首仙的青狮。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
  狮子是百兽之王,一切野兽都怕狮子,而它无所畏。以此来形容诸佛菩萨说法无畏,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也用狮子吼喻佛教威神,发大音声,震动世界。所以,骑狮子告诉我们,文殊菩萨的智慧是真正的大勇猛智,能断诸无常。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名号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名为大行,代表实行,就是对大悲大智大愿的切实落实。普贤菩萨教我们要把释迦的仁慈清净,观音的慈悲,地藏的孝敬,文殊的智慧,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这就是普贤。
  普贤菩萨,是骑白象行愿的菩萨。印度古语的普贤称“三曼多拔陀罗”,密宗亦称普贤为善摄金刚、真如金刚、如意金刚,还视为金刚萨埵同体。在雕像上,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驾狮子侍佛之左。据说普贤菩萨掌管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萨则掌管诸佛的智德与证德。一般人还把普贤菩萨视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贤单独造像通常骑六牙之白象,头戴五佛冠,形如满月童子。

    清凉大师说:“心包太虚、周遍法界曰普;调柔善顺、德行圆满曰贤。舍识用根,德周善顺。善是隨喜功德,顺是恒顺众生。”“德周善顺,称曰普贤。总该万行,行布圆融。随一一行,皆称法界。造修希求,目为行愿,是为能入。别说普义,略有其十,以显无尽。所求普。要勤求一切如来等所证故。所化普。遍周法界,无边无尽,皆化尽故。断障普.一念瞋心,百万障门。一断一切断,尘劳悉断。事行普,无边行海,无不行故。理行普,随所修行,深入无际,彻理原故。无碍行普,事理二行,相交彻故。融通行普,随一一行,摄一切故。所超大用普,无有一用,不周遍故。所行处普,上之八门,遍帝网刹而修行故。修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念圆融,无竟期故。上之十普,参而不杂,涉入重重。”
  《三藏法数》云:“普贤者,谓其居伏道之顶,体性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也。(伏道者,伏即潜伏之义。谓普贤能伏初起微细无明,居等觉位,在众菩萨之首,故云伏道之顶。断道者,谓断初起微细无明惑也。邻者,近也。极圣者,佛也。)”

《佛学大辞典》:“(菩萨)梵名邲输跋陀,又作三曼多跋陀罗,或译曰普贤,或作遍吉。主一切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与文殊之智德,证德相对。即理智一双,行证一双,三昧般若一双也。故以为释迦如来之二胁士。文殊驾师子侍佛之左方,普贤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说者,示理智融通之义,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莲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证相应,三昧与般若全者,即毗卢舍那法身佛也。华严一经之所明,归于此一佛二菩萨之法门,故称为华严三圣。为一切行德之本体,故于华严之席说十大愿,又为诸法实相之理体,故于法华之席,誓于法华三昧之道场自现其身。嘉祥法华义疏十二曰:‘普贤者,外国名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者,此云普也。跋陀罗,此云贤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犹是普,吉亦是贤也。(中略)注经解云:化无不周曰普,邻极亚圣称贤。’探玄记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顺调善曰贤。’大日经疏一曰:‘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楞严经曰:‘普贤菩萨言: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修普贤行,从义立名。’法华经普贤劝发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晋华严经入法界品曰:‘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堂,与五百菩萨摩诃萨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探玄记十八曰:‘名中先标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释有三义:一普贤当法界门是所入也,文殊当般若门是能入门也。二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贤明广大之义,文殊甚深之义,深广一对故。’”

普贤菩萨又名金刚手,约智而云普贤,约理而云金刚手。《佛学大辞典》云:“(金刚萨埵)金刚手、秘密主,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来为第一,(金刚)萨埵为第二。梵名缚曰啰萨怛缚摩诃萨怛缚。译名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手,金刚手秘密王,金刚萨埵,金刚手菩萨摩诃萨,金刚手萨埵摩诃萨埵等。萨埵者有情之义,勇猛之义,总言勇猛之大士。此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异名。普贤从大日如来受灌顶,于二手与以五智之金刚杵,故云金刚手。但金刚萨埵有通别之二名。通名者,以名一切之执金刚神。以此皆为开东方金刚萨埵之一德者也。又无论何人,五相成就,从一切如来受授职灌顶时称为金刚萨埵。如金刚顶经一切义成就菩萨(即悉多太子),之受授职灌顶时,称为普贤大菩萨(即金刚萨埵)是也。又在显教,普贤菩萨为一切诸佛长子之总名,如华严经所说。即无论何人,成就十大愿者,为诸佛之长子,称为普贤也。四十华严经四十颂曰:‘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其别名即今所言之金刚萨埵,金刚界东方月轮中之金刚萨埵是也。大日经谓为金刚千手秘密主。即大日内眷属之萨埵,为本宗第二祖。是总即别名也。是既得金刚之实智而称为金刚萨埵,尚依本名而称为普贤菩萨也。求之于金胎两界,则金刚界十六菩萨之金刚萨埵与胎藏界中台八叶院中之普贤,第一重金刚手院之中尊金刚萨埵,皆同体异名,皆为内眷属。而此外大日之大眷属中,亦有普贤菩萨。金刚界贤劫十六尊中之第十六尊,胎藏界第二重文殊院中之普贤,是与显教所说之普贤同体同名,与得金刚之称之内眷属金刚萨埵,异体异名。再就同体异名言之,金刚萨埵之名,约于胎藏界,标本有之菩提心,普贤菩萨之名,约于金刚界标始成之大圆镜智,又标菩提心所生之万行也。理趣释上曰:‘金刚手菩萨摩诃萨者,此菩萨者,此菩萨本是普贤。从毗卢遮那佛,二手掌亲受五智金刚杵,即与灌顶,名之为金刚手。’仁王经念诵仪轨上曰:‘此金刚手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曰:‘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金刚智之五秘藏诀曰:‘金刚萨埵者,即是普贤大菩萨异名也。

亦名一切如来长子,亦名大阿阇梨。’又,此萨埵为一切众生菩提心之本体,其性坚固如金刚,故名金刚,一切众生由此萨埵之加持力而发心也。理趣释上曰:‘金刚手菩萨者,在毗卢遮那前月轮中,表一切如来菩提心,初发菩提心由金刚萨埵加持。’又,金刚藏王为此萨埵之别号,其曼陀罗所在,在金刚界为根本成身会中十六菩萨之上首,即阿閦如来四亲近菩萨之第一,于理趣会为中台之本尊,在胎藏界为金刚手院三十三尊之中尊。于两部大日如来为两会,而金刚萨埵则为一人,一人传受两部,是表两部不二也。

《佛学大辞典》云:“(金刚藏王)金刚藏者,是执金刚之总名,与金刚萨埵异名同体,金刚藏王即金刚萨埵之变化身也。又释迦为金刚萨埵之变化身,故释迦与金刚藏王,其能变之体,可谓同一。陀罗尼集经七,金刚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说金刚王之本体曰:‘尔时会中有一菩萨摩诃萨,名金刚藏。在大众中即从座起,五体投地,顶礼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属十四部众,一一眷属各有无量徒众相随现在会中,为我驱使。从昔已来,曾持咒法,深奥明了,严秘清净。是故而共执成我法,称我名为摩诃跋折罗波尼罗阇。’(译曰大执金刚王)。次示画像曰:‘一切金刚藏菩萨像,通身黄色。而以左脚偏加,斜垂右脚,似欲下座而起形。在于百宝莲华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视而坐。头戴七宝庄严华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宝绣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月*(比/土)]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头指相捻,而屈中指及无名指在于掌中,小指直坚。’楞严经七曰:‘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胎藏界虚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刚藏王。以表对治一百八之烦恼。”

    法器


  好像也不能说普贤菩萨的固定法器是什么,常见的有持经卷者,般若经卷宝,象征他具有无上智慧;有持莲花台上生慧剑者,莲花清净无染,中通外直,花果同时出现,这种行持中生出智慧之剑。
  金刚萨埵右手执五智金刚杵,左手执般若波罗蜜多金刚铃,金刚杵在密宗以标坚利之智,断烦恼,伏恶魔。金刚杵者,菩提心义。能坏断常二边,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持金刚杵者,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金刚铃为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铃。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称藏铃。为督励众生精进与唤起佛、菩萨之惊觉所振摇之铃。即于修法中,为惊觉、劝请诸尊,令彼等欢喜而振摇之。执金刚铃者,表以般若波罗蜜清净法音,警觉一切有情及二乘人。

    坐骑


  普贤菩萨骑灵牙仙六牙白象,是表菩萨之大慈力。
  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顺,以象调顺,性无伤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龙,意表菩萨性善柔和有大势,象征力大无比,也就是说,我们行动的时候,一定要坚韧不拔,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白色表清净无染,白象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在大威势中,能够清净无染,这才是菩萨的行持。
  六牙,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
  普贤观经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止观二曰:“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萨无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负,无漏无染,称之为白。头上有三人,一持金刚杵,一持金刚轮,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无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