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警察:壹基金转正始末—《中国周刊》—2011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6:56

壹基金转正始末

打开本文图片集

  长久以来困扰李连杰的“孩子身份”问题,在2011年1月11日得到了解决。

  李连杰、王石、冯仑、马蔚华均穿着白色的壹基金T恤,在媒体和深圳相关部门的见证下,宣布壹基金的新身份——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立。

  李连杰的眉眼间舒展着笑容,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我一路走来,多艰苦我都会努力,我曾经掉过眼泪,但是我从来不敢放弃。”

  三年来,从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到红十字会壹基金再到深圳壹基金,为了把壹基金转正,李连杰就像他在电影中塑造的经典形象一样,历经磨难。但好在化险为夷。

  媒体将壹基金的“转正”称为中国慈善事业的新纪元。

  李连杰跨界

  如果没有2004年带着家人去马尔代夫度假,李连杰仍然首先是个大明星,充其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壹基金或许根本不会诞生。

  那次,他眼睁睁地看着海啸在瞬间吞没了一切。从那场海啸中抢救出自己和家人的性命后,他开始大悟。

  李连杰后来回忆:“老天爷没让我死。如果水再高一尺,我就死了。拥有的名也好,利也好,别人拿什么形容你都好,根本没有用。2005年1月2日我出发到香港的那个晚上,太太说,你拿100万去捐吧,50万是捐给海啸的,50万想办法去成立你的基金。”

  这就是壹基金的由来。

  从马尔代夫归来后,他把这个基金定位为“心灵鸡汤”,“目的是为了拯救心理有疾病或者经历自然灾害心灵受到伤害的人,我们做过调查,全国有3000万心理疾病患者,每两分钟就有一个人自杀身亡,这些人是需要长期关怀才能痊愈的;而另一类,就是尽可能地对那些经历过灾难的人进行人道主义的关怀。”

  2007年,壹基金计划在北京正式启动。

  壹基金提出“1人+1元+每1个月=1个大家庭”的概念,即每人每月最少捐一元,集合每个人的力量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随时帮助大家庭中需要帮助的人。

  此前,李连杰是大明星,总被人求着拍戏、拍广告。但壹基金成立后,变成了他四处求人。他自己号称为“全世界最大的乞丐”。

  在一年多前,《中国周刊》记者采访他时,摄影记者建议他摆出一个黄飞鸿式的经典造型,李连杰本来微笑的脸上闪过一丝不快。他说:“在全世界,我已经很多年没有摆出过功夫造型,因为我不宣扬暴力。”此时的壹基金已经成立两年多,李连杰更想做一个成功的慈善家。

  “以前我从来不主动和电影女主角搭话,拍《投名状》时遇着徐静蕾,突然想起她的博客很受人欢迎,如果能让她在博客上宣传一下,不是很好吗?”

  于是,他拉徐静蕾“入伙”了,才女徐静蕾捐款999元,成为第一个明星“永久义工”。

  为了更好地宣传壹基金,演员李连杰开始进入别的圈子。2007年在中国企业家年会上,他穿着黑色的夹克,戴着鸭舌帽,和那些西服革履的商界人士区别清晰。而后,不仅是中国企业家,外企、体育明星等各界的聚会中,李连杰都会适时出现。

  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企业家们发现李连杰并不仅仅是个演员。马云公开表示对李连杰的喜欢。马蔚华此后说:“我肯定不是因为喜欢李连杰的电影才这么做的(支持壹基金)。”而李连杰也借此写了一个长长的电话单,困难时刻可以找到相应的朋友。

  事实证明,这个电话单果真帮了他。深圳壹基金理事的组成,就囊括了中国企业界诸多大佬。其中成员有:王石、冯仑、李连杰、马云、马化腾、马蔚华、牛根生、杨鹏、周其仁、周惟彦。深圳壹基金的发起人则是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老牛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万通公益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

  也就是说,这些企业家还真往壹基金里投放了信任,并掏出了真金白银。

  身份难题

  有些问题是李连杰的朋友能帮忙的,而有些问题是只能干着急的,比如政策。没有政策,就意味着没有合法的身份。

  李连杰最初的想法是成立一个由民间发起、遵循市场规律、跟国际接轨的慈善机构。但在研究了相关法规后,他发现,在现有政策环境下,民间发起公募基金几无可能。

  在中国,民间要申请成立公募基金会,首先需要找到可以挂靠的业务主管部门。而很多部门根本不愿意承担责任和风险。他们会顾忌基金的“民间性”,怕出现政治上的风险,也怕万一出现贪污腐败,容易激起公愤。如果是自上而下举办的话,可控性会比较强。因此,中国现有的公募基金会大多都是有官方背景的,是业务部门自己自上而下举办的。

  这样的慈善体制对公益慈善基金的成立和运转,设立了高不可攀的制度障碍,使大量民间慈善基金只能在政策的围墙外干瞪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邓国胜对外界表示,公募基金会都是官方垄断的,这就导致壹基金成了“怪胎”。

  李连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示,虽然中国现行法律并无明文禁止民间组织成立公募基金会,但在实际操作中,若无官方主管单位,民间组织难以成功登记成公募基金会。

  在这种情况下,壹基金成立时,他选择了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

  作为国内首次尝试的一种公益模式,壹基金和中国红十字会定下了三年之约。在三年的合同期里,作为私募基金的壹基金挂靠在有公募资格的中国红十字会名下,可借助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向社会公开募捐。

  但由于是“挂靠”,该基金诸多慈善项目的开展都受到限制。它没有自己的独立账户和公章,只能使用中国红十字会的。因此,这个著名的“壹基金”,全称却是“中国红十字总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开户行也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也就是说,“壹基金”从来都不具有独立身份,只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一个科目而已。

  所以壹基金潜力巨大的手机平台捐款,因为账户的不独立而在操作上存在重大的不便,无法实现李连杰最初设计的“每人每月最少捐1元,让小捐款变成大善款”的理念。

  从2009年开始,他尝试将壹基金注册成为公募基金会。但没有实质性突破。

  2010年9月,在柴静专访李连杰的《李连杰:激情与理性》的节目中,李连杰白发斑驳,一脸憔悴,他首次透露,壹基金存在中断的可能。节目中,李连杰坦言,壹基金是一个已经生了的孩子,但是没有身份证,身份和法律结构模糊,这在和他人的合作中带来很多问题,“这孩子虽然还健健康康的,但它没有身份证,没上学,在月子里没事,可目前它就会被希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加专业化透明化发展的人质疑了。”

  “壹基金会中断吗?”“有可能。”“会有这么严重吗?”“有,你和我,我们都不能理解的严重性。”

  落地深圳

  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从电视上得知了壹基金的困境。思索两周之后,这个政府官员主动向“壹基金”抛出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

  2010年11月28日,深圳壹基金理事会向深圳市民政局提出登记申请,12月3日,申请获批。自此,壹基金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募基金身份证”,并正式转型成为“深圳壹基金”,这也是中国首家成功“转正”的民间公募基金。三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为什么深圳可以收留壹基金呢?

  “如果没有民政部的支持,恐怕深圳壹基金成立没这么快。”深圳市民政局局长刘润华这样回答记者提问。刘润华的底气,根源于2009年7月民政部和深圳市政府签署的《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这个协议同意深圳“探索建立社会组织直接向民政部门申请登记的制度”。其中授权深圳开展基金会、跨省区行业协会、商会登记管理试点探索。

  “李连杰的壹基金走得很苦很累,不是因为他的团队能力差,也不是财务状况有问题,更不是合作伙伴不配合,而是因为‘壹基金’的身份有问题,就因为它不能合法登记注册。”刘润华表示,任何改革都意味着对现有制度和政策的突破,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违法”和“违规”,都需要承担巨大的改革风险。

  壹基金选择深圳作为注册地,还和李连杰的“朋友们”有关。深圳是马蔚华、王石、马化腾梦开始的地方,把招商银行、万科、腾讯作为壹基金发起机构,李连杰看重的是这些企业总部设在深圳及其庞大的募资渠道。在新的壹基金里,他成为永久理事。而法人代表和理事长则由他的朋友们担任。

  不过,壹基金“转正”消息传出后,很快就带来了一个质疑:注册地设在深圳,是不是无法在全国进行募捐?深圳壹基金的人士公开表示这不是问题,称网络正成为李连杰壹基金这些年来很重要的一个募资渠道,目前企业定向捐赠以及通过网络获得捐赠差不多各占一半。

  对于壹基金“落地”深圳,中国公益事业的领袖级人物、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徐永光表示认同,“一条路不能走,就要想办法通过另一条路实现目标。”

  这条路会走得一帆风顺吗?李连杰对媒体说:“先回家入洞房,后面的事情再说。”

  对于壹基金与深圳的“婚姻”,众多民间慈善机构十分关注。因为这条路,不仅是壹基金的,也是所有民间慈善机构的。

 

壹基金转正始末—《中国周刊》—2011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中国有多少法拉利?—《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7期—龙源期刊网 转变观念,提高课堂有效性—《考试周刊》—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做官当如朱镕基—《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第38期—龙源期刊网 赌王家族争产风波:后何鸿燊时代的澳门猜想—《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9期—龙源期刊网 艺术生态:草场地,摄影季—《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9期—龙源期刊网 构建立体教研体系,全面提升教研活力—《考试周刊》—2011年第39期—龙源期刊网 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信息教研周刊》—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应把握的五个要素—《考试周刊》—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第三节 说明方法—《作文周刊(初二·读写强化版)》—2010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雪后探寺—《河北画报》—2011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说明文阅读讲练之理清说明顺序—《作文周刊(初二版)》—2008年第4期—龙源期刊网 史上最大交易所的诞生—《中国新闻周刊》—2011年第7期—龙源期刊网 社评—《看天下》—2011年第4期—龙源期刊网 春风的柔肠—《旅游》—2011年第4期—龙源期刊网 愈合的股骨—《意林》—2011年第8期—龙源期刊网 开创辉煌—《现代兵器》—2011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一把幽默—《上海故事》—2011年第8期—龙源期刊网 一把幽默—《上海故事》—2011年第7期—龙源期刊网 开国大案—《走近科学》—2011年第8期—龙源期刊网 社会管理创新100看点—《大问题》—2011年第2期—龙源期刊网 《中国石拱桥》的创作—《初中生世界(初二年级)》—2009年第3期—龙源期刊网 冬日暖阳—《新潮电子》—2010年第12期—龙源期刊网 李莲英小德张斗法—《民间故事选刊》—2000年第8期—龙源期刊网